大学体育社团立德树人的价值和对策

大学体育社团立德树人的价值和对策

摘要:大学体育社团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大学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根据体育社团的具体特征,从社团理念、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制定育人策略,多渠道落实高校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学体育社团;育人;立德树人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并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根据文件精神,立德树人应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覆盖来开展。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高校的根本任务便是“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育人、培养什么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将知识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1]大学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它脱离了教学计划的约束,自成体系,可以更灵活、更便捷的服务学生,是全方位开展大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1立德树人是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

1.1立德树人是大学体育社团的根本任务

大学体育社团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相应的育人任务。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对于大学体育社团而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通过体育社团建设,汲取大学校园文化的营养,打造和构建以德为先的体育团体,并引导团体成员明大德、讲公德、严私德,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大学体育社团活动作为高校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教育密切配合,能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质,共同完成高校课外教育的任务,已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2]

1.2立德树人是历代教育活动共同遵循的育人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立德”与“树人”育人思想,“立德”一词,是树立德业之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显而易见,传统文化倡导人生的境界是树立道德,在立德的基础上才能够建功立业,最后是立言、著书立说,立德是立功、立言的根本和保障,后来被称为我国古代的“三不朽”。与立德相对应的是“树人”,就是培育人才,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显而易见,树人强调的是育人大计不是一朝一夕,要作为百年大计、终身之计。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和根本,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归宿。“立德”“树人”因而也成为我国历代教育所共同遵循的理念。大学体育社团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3]大学体育社团应遵循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社团优势,挖掘育人元素,落实育人使命,让教育理念变成育人成果。

2大学体育社团的育人特性

2.1大学体育社团参加成员的非强制性

大学体育社团的最显著特点便是非强制性,它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由学工处、团委等部门领导、监督、协调,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愿参加的学校体育组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兴趣爱好、同时又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等于一体的多元化课外教育活动,宽松的教育管理环境,使得体育社团发展成为大学课外群体活动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以及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交流的主力军。[4]因此,大学体育社团育人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社团的价值观、社团理念、社团文化、社团活动等吸引成员,吸纳育人主体。

2.2大学体育社团育人的渗透性

由于大学体育社团的非强制性,决定了社团育人的渗透性。与传统的体育课堂育人不同,大学体育社团育人过程是感染式、浸透式的,主要由兴趣的吸引、学生的组织、社团环境的感染、教师的引导等多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整个团体具备凝聚力,在一系列体育活动中不自知的完成育人任务,简单来说就是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体育社团育人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重复,需要体育社团文化的长期浸润、濡染。从而使得体育社团文化的价值理念得到贯彻,使得社团成员逐渐接纳社团文化并逐渐地成为该文化的维护者、实践者。渗透这一育人特征使体育社团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灌输”理论育人区别开来,充分调动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体育社团育人是一个“细水长流”的熏陶、渗透、浸润过程,把社团价值观念、发展理念、行为准则等通过点滴渗透的方式传到大学生的内心。

3大学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

3.1调动大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体现育人客体主动性

大学体育社团内容的可选择性打破了课堂体育教育机制的约束,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身运动水平、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选择难度适宜的运动项目,与体育课程相比较而言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放开运动项目的选择面,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时间自由的分项分级选项,基于学生主体需求的变化而展开。大学体育社团在客观上给社团成员提供了选择体育项目的同时,也对教育目标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社团的文化氛围要求成员必须逐渐适应自主锻炼、制定自身运动处方,同时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承担起培育新人、新成员的育人任务,由课堂的受教育者转变为社团的教育者,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创新、终身体育的受益者,体育社团的管理教育模式与终身体育的培养理念完美融合、统一。

3.2发挥体育育人特色,身心统一

大学体育社团组织各项体育项目活动,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也有其特殊价值。任何体育活动都是知、行、情、意的高度统一,都是身体、情感、心理、意志等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这也就让体育社团活动具备了其特殊价值:健身修心、锤炼意志、增强抗压能力。对于体育活动的特殊心理价值,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体强壮而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德智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6]由于体育项目的特殊性,从开始训练到比赛失败是一种常态,如何面对失败,调整好心理接受失败,同时吸取教训在接受失败的同时加强训练取得成功都对社团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训练比赛的过程中,不仅是技术、战术的考量,更是心理、毅力的角逐。诚然,体育竞赛的成功所取得的成就感也是促进锻炼的最大动力,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需要社团给予积极的启迪和引导。总体来讲大学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确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治疗心理疾病、改善情绪状态、发展健全的人格等。

3.3关注育人个体,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体育社团活动脱离了体育课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注的约束,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影响身体活动有多种因素,除去自学习者自身努力之外,其他遗传因素比如体重、身高等等也非常重要,而且是后天无法弥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社团项目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协会发展,这也是体育社团的价值和使命。我国台湾省的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的育人功能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体育的哲学概念应该是‘让每个学习者都能’。换言之,受过正常体育熏陶的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参与人体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7]大学体育社团的服务宗旨是照顾好每一位成员,在社团活动中使每一名成员都得到关注和尊重,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社团成员的进步和成长。

3.4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认为:“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人的发展是通过一生来完成的”。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保持人类生存活力的手段逐渐被接受和重视,终身参加运动,享受运动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大学生而言,选择与其心理、生理发展相适应的体育运动项目,激发体育兴趣、体验运动乐趣为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所做好前提和基础。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生存需求理论,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给人带来与其相匹配的情感体验,被满足的需求层次越高,同样所获得的快乐体验就越强烈、越持久。[8]体育社团的目标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只想着赢取竞赛的胜利者,而是增强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大学体育社团的存在意义就是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实践,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体育技能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4大学体育社团的育人策略

4.1明确大学体育社团的育人理念

大学体育社团育人作为大学育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其理念和大学的育人理念必须一脉相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育人思想同高校文化特色相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理念。教育在任何时期必须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阶层都在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来培养特定人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体育社团教育同样需要遵循社会的需求来开展教育活动、并把这一需求作为开展社团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2强化大学体育社团育人主体

大学生是大学体育社团的主体,是社团的建设者,也是社团精神的彰显者。从教育角度而言,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实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双重主体属性。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流动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员把带有不同民族、地域、种族、国家的文化聚在一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客观上每一个社团成员都是一个活动的文化宣传者,这使得体育社团建设及育人的地位特殊、作用特殊,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在社团建设的主体作用。社团对成员的包容性有利于打造社团活动品牌,丰富社团活动,同时由来自不同背景的社团指导老师、社团成员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把不同的文化因素带进社团,产生一种文化的选择与吸收,从而促进社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3丰富大学体育社团育人的内容

4.3.1体育社团精神育人

大学之大,首在精神之大。首先,体育社团精神和其大学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在办学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得到全体师生的共同认可和传承,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历史传统、思维方式等的哲学理念,这也是每一所大学最独特的本质特征和个性风格。大学体育社团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该校的精神通过体育活动加以外化和展现,每一个体育社团一个具备其特殊精神,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同舟共济等等;武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浩然正气、平和中正、积极进取等等。社团精神应在顺应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成为育人内核,确定社团育人理念并加以传承。

4.3.2体育社团制度育人

大学精神是内核,制度是外在体现。体育社团精神是社团存在和传承的最核心动力,社团制度是精神延续的最有力保障,体育社团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相应的制度保证社团的运营,一个好的社团制度有助于社团的凝聚力,让社团成员具备使命感和归属感。对中国大学生而言,体育社团的制度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才能被认可和认同,才能更好的被执行,进而形成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效果。社团制度育人具备一种约束力,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提出了最低要求。

4.3.3体育社团物质载体育人

大学体育社团物质文化是社团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社团精神文化的直接外显,展示社团文化底蕴、历史传统、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表达社团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内容。“蕴含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的生动教科书,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9]具体而言,体育社团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体育馆、操场、相关体育器械、体育雕塑等等,把它们与校园理念、体育精神、社团特色、项目特点、育人思想融会贯通。比如社团场馆,当学生面对时,奋进、拼搏的精神油然而生;比如社团标志、社团旗帜等等,代表了社团的形象,是社团的品牌、社团的标识,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在社团成员毕业退出时,把印有社团标识、体现体育社团精神的纪念品发给成员,已达到传承和传播社团精神的效果。各体育社团的可以在体现社团文化的细节着手,在提升体育社团物层面中的精神内涵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物质载体的育人功能。

4.3.4体育社团行为育人

在大学体育社团的文化结构中,精神是社团的文化核心,指导社团成员的精神之源;制度精神的延伸,对社团成员具有具体的规范和约束;物质载体是社团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这三者都需要通过行为来体现。体育社团的具体行为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马约翰曾指出体育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工具。大学体育社团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成为学习的品牌,已有近2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社团划船比赛,被誉为“世界上为期最久的体育竞赛项目”,比赛将大学生作为主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追求智育与体育上的均衡发展;事实证明,以体育促进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5结语

不论是我国古代的笃行隆礼、身教示范、熏陶化育、以乐化民,还是目前教育行业倡导的以情化德、生活育德都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大学体育社团是大学生业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挖掘其潜力,运用其持久性、渗透性、引导性、全名性等特点,借助社团教师言传身教法、自身实践体验法、外部环境濡染法等主要手段,体现出“形式上的非专门性”“实践上的美感性”“运用中的灵活性”等特点,营造出教育情境具有“充分的涵容性”“鲜明的人文性”和“强烈的感染性”。[10]把握体育项目的特色,把育人融入教授、练习、比赛、训练等多环节,把深层次的育人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实现。

作者:董立兵 杨伟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