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策略

大学生素质教育策略

[摘要]对于每个将要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讲,诚信是其择业和就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一些毕业生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失信行为,给学生本人、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是近年来高校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具体表现为就业材料、面试过程和协议履约的失信。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社会大环境的诱发、高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薄弱、国家对诚信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基于诚信就业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诚信就业;大学生;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为了“大众教育”,各个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总数不断增长,加上一些一直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总体上想要择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但是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一些高校毕业生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择业目标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一些失信行为,给本人、毕业学校以及用人单位都带来极坏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基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广泛地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成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持。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我们国家大学阶段的教育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已经由之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凸现了出来。与之相适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信行为,成为近年来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失信问题主要表现为求职材料、面试过程和协议履约的失信[1]。

(一)就业材料方面的诚信缺失

就业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为提升竞争实力,顺利实现就业,准备的就业材料非常多,很多大学生为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不惜代价制造虚假材料来提高自己表面的水平,挖空心思地对自荐书进行“注水包装”。在政治面貌方面造假;对个人成绩进行篡改,隐藏不合格的成绩;伪造各类获奖证书或者等级考试证书;在求职材料中,编造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等虚假经历。这些造假行为显示出一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亟需提高的问题。

(二)面试过程的诚信缺失

面试在求职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在面试前都会进行一些面试技巧方面的准备或者训练,目的是在面试中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为了赢得面试官肯定,在回答面试官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而是拔高自己、虚夸自己,掩盖自己的缺点,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面试成绩。

(三)协议履约方面的诚信缺失

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获得一些用工单位的认可后,为了获得上岗机会,就急匆匆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毁约,甚至在签约后不去报到的情况也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对自身专业水平认识不够透彻,对于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等等。部分大学生在签约前对违约就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在就业协议履约方面抱有不端正的态度。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就业失信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教育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2]。本文从我国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吃亏耐劳的精神品质。这些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上过多地依赖于他人,抗挫折能力较弱,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本身的诚信意识薄弱,加之成长过程中对诚信意识培养的忽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较差的现象的出现。

(二)社会大环境的诱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很多人开始腐化堕落,狂热地追求金钱与权力[3]。官场上部分官员诚信意识淡漠,有的官员为了一己私利而走上了贪污、行贿、受贿的道路;生意场上一些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顾职业道德而进行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生活中也经常能够见到各种关于失信问题的报道,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出现了失信问题。这些社会上的失信现象给大学生的正确道德观的养成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下滑,开始出现各种不诚信现象。

(三)高校教育的不足

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部分高校为了提高优质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许多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缺乏监管力度,往往只对学生在考试方面的诚信行为进行关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诚信问题。

(四)家庭教育的薄弱

一方面,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能够以身作则,经常采取一些“灵活性”的不诚信手段帮助子女走捷径。有的家长甚至鼓励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发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后,只会采取打骂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较差。

(五)国家对诚信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

国家法律法规等社会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在校学生的监管力度还比较薄弱,只有在大学生诚信问题触及到违法犯罪的层面时,才加以管制。国家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宣传政策,向在校大学生宣传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法律规定,增强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重视。

三、基于诚信就业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策略探索

(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校的诚信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重视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教育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加强诚信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各高校的诚信教育主要的依据是传统的德育教育大纲,在传统的德育教育大纲的指导下,诚信教育并没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更谈不上根据专业特点、专业课程的实际和学生自身的专业需要开展诚信教育。当前,诚信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情况,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诚信教育中普遍存在,这些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对学生内在心理关注少、深入学生生活少、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说教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钩等情况。这些情况不但导致了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往往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使诚信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懂得与学生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诚信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分析,使理论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说:“德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校园是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的地方,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净化校园的舆论环境,大力开展校园诚信教育活动。具体的做法是:第一,应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诚信精神,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逐步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第二,应将诚信知识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诚信意识。第三,可以建立专门的诚信网站或者诚信微博,向学生广泛普及诚信知识。第四,在校园里适当的地方,悬挂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讲解关于诚信的案例,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

(三)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关心力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强烈重视。当今就业的大环境已经造成了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事实,各种就业问题不免会困扰大学生。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把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鼓励大学生树立诚信就业观念,树立远大理想,最终实现成功就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或者创业。

(四)建立起奖惩机制

为使诚信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各高校可以将学生的诚信状况,与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入党资格的审查以及就业单位的推荐等一系列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二是建立起诚信档案卡制度。从大一新生刚入校开始,就建立起学生的诚信档案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进行记录。对严重失信或者多次失信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学生意识到失信的巨大代价。对诚信表现优良的学生,应及时地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大家向榜样学习。

(五)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高校中进行的,但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也同样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社会、家庭应该与高校共同承担起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发挥出自身对教育的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建立起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社会大诚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全员育人格局。

(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社会实践可以将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人生机遇,让自己更好地就业。众所周知,在中国式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显得游刃有余、颇为擅长,但在社会实践方面却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很容易处在劣势地位。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情况,在与社会各类人群打交道的同时,也会增长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胡建军,司马利奇.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影响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4).

[2]颜良举.大学生失信行为之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8(5).

[3]杨万能.大学生失信行为心理分析与诚信重建对策初探[J].成人教育,2010,30(2).

作者:贾琰 刘珊红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