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10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10篇)

第一篇: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自媒体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物质决定意识,自媒体这种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自媒体时代下,为更好地把握机遇,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关键词:

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

王东海,史慧丽.自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6(7):39-42.

一、自媒体定义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自媒体定义及特点

自媒体是一种互联网用语,意指在当代网络环境下,由于微博,博客以及其他一些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个体都具备了一般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汤雪梅认为自媒体是“公众之间和共享自身新闻、事件的一种媒体,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交互性和舆论导向性等特性”[1]。自媒体发展迅速与其自身的特殊优势是分不开的,其特点:一是平民化,个人通过一定的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很快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媒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形成属于自己的圈子。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简单易上手,准入门槛低,几乎人人都可参与。二是交互性强,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大众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分享评论转发其他人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三是传播及时迅速。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都有一定的周期,而自媒体则可以随时信息,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可及时信息,完全可实现现场直播,凸显其时效性。自媒体因其大众化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的广泛参与,互动和交流丰富了自媒体,这就如同一个湖面上的多个波纹,每个自媒体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水波”,相互影响相互改变。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自媒体的积极影响

(1)开阔眼界。自媒体上有来自不同阶层的名人,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共知识分子在自媒体上传播观点,影视电影明星利用微博扩大知名度,电商等利用自媒体推销产品,政府利用自媒体重要公告,而其他普通民众主要利用自媒体参与互动或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利用。网上信息涉猎面广,社会上的大事小情都通过自媒体加以放大和传播,其中不乏时事热点、新闻。大学生通过自媒体会了解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2)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很长时间以来,话语权一直掌握在一部分群体手中,他们控制着主要媒体,处于垄断地位,掌握着舆论的方向。而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者,很多言论都可以成为热点,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参与人的基数大大增加。当前很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以及社会风尚的讨论中,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公民意识。

2.自媒体的消极影响

(1)个人信念容易受多种价值观冲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变得复杂,内容涉及的价值观多样。自媒体信息的生成环境复杂多样,往往真假莫辨。面对有些敏感话题,小道消息更是不胫而走,引起网络上的热议,官方如果未能及时地作出回应,往往会使网络舆情泛滥。那些思想单纯、对社会充满理想化的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这种消息,会使他们在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动摇。

(2)网络道德问题严峻。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监管的不到位,为网络行为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在这样一种条件下,由于摆脱了一定的道德束缚,于是网络道德问题频发,如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很多网友在网上通过言语攻击他人;制造低俗无聊之举以吸引大众关注,更多的网民则是凑热闹,看新鲜。这些现象容易使大学生道德观念混乱,社会责任意识下降,进而可能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失范。

二、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转变

(一)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师生关系民主化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占有者,其所处的知识垄断地位也已被打破。现代教育实践中,他们或将只是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师生关系趋向平等对话,信息渠道多样化,使得受教育者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传授,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教育者将会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师生交流将更频繁和生活化。

2.受教育者学习自主化

自媒体时代,网络内容全面覆盖,受教育者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现实环境,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网络挑选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媒体关注感兴趣的人和事,忽略身份、种族、性别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的把自己的意愿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提高自我,健康成才。

3.教育内容和形式突破时空限制

过去由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时空的约束,学生学习地点以及组织形式单一,学习内容较为单调。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都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与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完善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开阔的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更受大家的欢迎。

(二)自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转变

信息获取方式的极大丰富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发生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积累知识储备,学习进步思想,具有在理论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相对的优势。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代,这种相对优势格局被打破,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由单方面接受变为主动去搜索获取,知识的获取自由度大大提高。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样化使“师者”在信息传递中的地位优势被削弱了,信息传递灵活性大大提高。在新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学习接收知识的渠道增多,主动性大大提高,摆脱了对传统教育者知识的依赖,教育者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的转变

在传统信息传播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单一,还受到部分群体的限制。但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大大突破了少部分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控制,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源头,任何事件经过炒作及传播都可能成为热点以及头条被公众关注到。部分媒体为吸引公众眼球,经常雷人信息以及不符合实际的新闻,往往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误导公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实事求是,适时转变阵地,抓住主要矛盾,积极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自媒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索

(一)弱化身份权威,转换教育方式

1.首要任务是弱化身份权威

教师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有一定的权力,包括评判权、奖惩权、班干部任免权等,这种权力造成师生的身份差距。这种权威的存在,往往使教育是单向的上下级流通关系,容易忽视受教育者个体人格差异,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弱化身份权威很有必要。自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只是社会化大分工的产物,在专业化背景下教师已然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可的一般职业,其工作在于服务育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与人格[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师者身份,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加强引导以达教育实效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多种传播方式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采用引导方式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有意义,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还存在缺陷,正确的引导变得很重要。这就需要教育者适时地应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各种选择,帮助他们顺利过渡。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环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系列正确的方法观念,在需要选择的时候正确及时引导,绝不能强行灌输不科学的不合时宜的陈规,而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教育者应该高瞻远瞩,顺应当今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塑造良好的师者形象。

(二)实事求是,创新教育方式

1.借助于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壮大,对教育者相应的媒体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者熟悉和了解新媒体的运作规律,熟练的掌握新媒体的应用并且对其内容有相当的了解等。以网络为平台构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如通过“官方微博”建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自媒体平台,吸引学生关注和重视,形成一种圈子的氛围,然后进行适时的引导,掌握主动权。

2.创建个性化教育平台,贴近学生的世界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价值观选择多元化的时代,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品质,他们强调自我价值,张扬自我,但同时容易迷失自我。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媒体创建自己的平台,与青年大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关注,实时关心他们的动态,及时对其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经常给些建议,以朋友般的口吻与他们交流,更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同,以自己的言论行为影响他们,鼓励他们并最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机制并内化成自身的人格品质。

3.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与应急事件处置机制

教育首先要打赢信息战,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保证信息的畅通。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构建以班主任为中心、以班干部为纽带、全体学生共同构建的信息网络体系,紧密联系每个学生,及时反馈各个学生状况,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和处理。自媒体以其独有的特点,可以及时反馈突发事件,只要将有效的信息及时收集,建立有效的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将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部门,就可以第一时间做出最有效的反应,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创造新型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

即使是在网络如此盛行的今天,高校一般也只是利用网络来宣传最新的学校动态以及提供学生所需下载的资料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很少有作为,这就需要我们来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学会利用自媒体来建立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除了在校园官网上最新的校园动态外,还可以最新的热点新闻和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建大家习惯使用的微博和微信来让学生关注并讨论,开辟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场地。同时,又要依托优秀学生代表、班干部等来发表主流意见,发挥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示范作用。

2.借助自媒体平台,开展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且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即利用自媒体来进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从网络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并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问题来进行教育工作,同时教育者也可在网络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教育平台,我们就要利用其优势来收集受教育者的信息,将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态、兴趣爱好等与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及时的更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手段。教育者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媒体,利用网络来更好的和受教育者交流,进行教育工作。

作者:王东海 史慧丽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汤雪梅.Web2.0:自媒体范式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2]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213-217

第二篇:大学生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当前形势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形势下十分重要而必要的任务。所谓以人为本,即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充满人性化的关心关爱为切入点,促其思想成熟,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灌输式的、强制性的学习使教学成果很不理想,有关知识和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入学生内心,形成了学和做“两张皮”的现象。对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立场、角度和利益诉求方面研究教育方式方法,使其更加切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贴近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个人价值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具有一定的强制化色彩,个人的价值不被重视。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一味强调社会整体价值、个人服从整体、个人责任和义务,而对于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独立人格、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则着眼不多、重视不够[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社会需要出发,重视社会效益,致力于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而人的精神需求被放在次要位置,没有引起重视。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利用既定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模式来规范人、限制人、约束人,人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实现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二)忽略个性培养

高校对思想政治教学成果的评价上,主要以书面考试进行量化性的考核。这种评价方式,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而知识记忆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相关性并不紧密。学生为了追求分数,在学习活动中也只偏重于追求分数,甚至临近考试时临时突击,而追求思想素养、塑造个性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教学的评估也以量化考核为主,使教师过度追求教学程式细节的完善,而缺乏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个性化培养的动力。

(三)忽略道德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通过知识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过程多是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理解,而对于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却很少被纳入课程。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纳入个体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中化作自觉行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计恰恰忽略了将知识与个体实践相结合的环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缺乏实践检验的知识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导致许多学生“学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二、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灌输式、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育成果表面化、不深入,甚至流于形式。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2]。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创造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改进课堂教学

改变单纯的知识授受模式,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经历和环境相结合,与当代社会深刻发展变化相结合,与当代大学生情感体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增加课程空间和时间维度,引导学生对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考察与思考,从思想深处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同。

(三)加强校风建设

环境是培养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加强校风建设,对学生价值选择、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都要放到实践环境中去考量和检验,身边环境与教学内容一致,理论得到了实践的认可,学生就会加深认识,从而从内心深处树立道德标杆。反之,课堂上教学内容与校园风气相悖,则学生更认同实践生活的适应性原则,那么,教学内容就成了唱高调,很难取得学生内心的认同。

(四)支持社团活动

在社团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交流交往等各种能力,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社团活动中,如以爱老助困、爱国爱校等为主题开展竞赛、辩论、演讲、表演和实践活动,通过正能量的传递、弘扬和实践,发挥乘数效应,进而化为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提供场所、设备和经费支持,帮助社团灵活、丰富而有序地开展活动。

(五)发挥网络作用

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围绕课程目标广泛搜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配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信息资源,利用文字、声、画、影等资源,改善授课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走出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社会各个方面。如就校内或社会上发生的某个事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通过群体发言的力量,扬善惩恶;设立在线咨询,教师和志愿者实时解决学生的困难、疑问和困惑;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延伸到校园内外,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开展志愿者、慈善、救助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忽略个体价值、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对此,应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并从课堂以外下功夫,加强校风建设,支持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合大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学生的灵魂之中。

作者:马黎莉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44-49.

[2].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3,6:113-116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

摘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问题,畸形的就业心理也是我国大学就业问题的根源之一,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在政治教育的同时实现路径的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能让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和觉悟也是能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得到极大的改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由西安市人社局主办的“2016年西安地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座谈会”日前举行,会议中,很多高等学府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2016年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不理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择业周期变长,和各种公司的签约比例下降,毕业生的创业意愿也呈下降趋势。从另一方面来看,各类用人单位今年来校的数量和提供职位的数量也变少了,甚至很多企业没有招生计划,保持观望态度,而且很多单位只招男生,对很多即将毕业的女生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海归,以及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明年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各大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中心就是学生。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就是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达到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从一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学生,在进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位置必须着重推出学生,同时关注自身情况和就业形势,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内容。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因此,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增强其自身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充分认识自己,自我激励,解决难题,克服困难,改变畸形,落后的就业理念,保持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观念,努力前进,不断进取[1]。

二、实现路径探索

现如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三种:责任意识淡化,心理抗压力弱化,就业观念功利化。做好就业指导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便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它能减少影响就业的不利思想因素,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率。而目前内地高等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注重实用性、反而在某些方面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这些问题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上可得,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是各类高等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在分析考察当今就业严峻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进而改变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无疑是就业,这样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不仅是大学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它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与促进,进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进步节奏与需求的当代大学生。想要充分使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功能,展现其效果,达到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当前严峻形势的目的,必须要制定一条“一靠,二抓,三构建”的实现路径。首先要依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其次抓好两个队伍建设,即是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最后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结语

通过以上种种途径来使大学生学会充分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既能够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能力,也能敬业奉献,务实工作。

作者:任瀛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付嫦娥.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08.

[2]乔祖琴,赵允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研究

摘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研究的必要性、科学化特点3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途径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寻更加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以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高校应在认清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更加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特征

1.1思想层面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新时期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中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对他们来说,一切新鲜的事物及观念都极具吸引力。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等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变得多样便捷,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同样也会误导他们,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2)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多而杂,国内外文化以及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的改革,使大学生改变了原有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体、消极看待正确价值观的现象,并且这部分大学生的数量在日益增多。还有些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将个人主义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拜金现象较严重,在这部分学生观念里,金钱是万能的,所以对一切事物都会首先用经济利益来衡量。这些错误的价值观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的冷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3)新时期大学生内心混乱造成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发育程度远没有达到成熟的标准,他们并不能很理性地面对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不成熟的心理状况很容易让其走进思想的“死胡同”。而学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整,在心理咨询与疏导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空缺,只解决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思想贫困”,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内心混乱的一个原因。

1.2道德层面

(1)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愈发明显,道德水平低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更加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他们看来,专业知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就业,所以他们坚信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自身道德素养的同步提高。在就业选择上,大学生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边远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将重心更多放在了结交权贵或有钱人上,他们判断朋友的标准逐渐演化成了是否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利。

(2)新时期大学生缺乏精英观念。近年来高校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大学生数量日渐庞大,使得学历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金量。他们不再认同自己的精英身份,而更加趋向于将大学生理解为大众化教育下的产物,本是天之骄子的他们将所有注意力放在了对未来、对前途的迷茫探索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无从谈起。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研究的必要性

2.1社会发展多重趋势易给大学生带来错误的思想观念

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多重的社会发展节奏给人们带来更加多样的选择。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与现实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让他们更加难以判断哪些思想才是他们应该树立并坚守的,部分学生甚至出现遵循错误价值观的趋势。

2.2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大学生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折点。新时期大学生更多接触新的思维和潮流,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知识、学习技能,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而且互联网还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毒害思想的信息被到网络,大学生如何不被这些负面信息所影响也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2.3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冲击是巨大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积极与社会接轨,只能不停地进行改革,而在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跟进。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高校开始尝试与社会企业和个人合作,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社会企业和个人无形中就会将功利性思想植入校园。高等教育社会化极易引发学生的利己主义和拜金心理,这会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特点

3.1教育方法更加现代化

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信息现代化的日渐普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研究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帮助新时期大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帮助他们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帮助他们能够更加迅速地适应现代社会,同时也为了能让他们更快掌握现代信息的有效利用,高校应加快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并使其更加现代化。

3.2教育方法更具前瞻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条件和行动力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针对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化研究,因此要更具前瞻性。

3.3教育方法更加新颖独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所以,在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加入新的学习内容、知识材料。新时期大学生知识水平高,接触的信息庞杂,导致其思想比较复杂,而教材范围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广,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随时注入新内容,保证其新颖独特。

3.4教育方法更加民主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早已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将重心放在启发学生上,让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交流意识,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增进师生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移情的目的。

3.5教育方法更加开放

全世界都在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这样的大环境,更加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过去的封闭式转为现在的开放式。

3.6教育方法更具综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抛弃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要让大学生的思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就需要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观念。

4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途径

4.1发挥大学生党员引领作用

新时期高校应坚守我党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努力吸收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党员队伍。积极加强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与管理,通过党员民主评议、“三严三实”教育等载体,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团体中的道德风向标。

4.2加大课堂教学影响力度

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大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影响力度的同时,教师也要最大程度地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3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信息现代化下的产物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教育新模式。互联网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方法。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传播到学生群体中去。

4.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熏陶下变得复杂多变。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本身具备的感染性特点,结合日益发达的网络平台,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被师生接受并喜爱。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促使高校大学生改变自身道德素质、提高思想境界高度,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4.5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开展

大学生经过大学时期,从部分社会化转变到完全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了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大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作者:唐俊兵 单位:徐州医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留学生在场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每年有大量的留学生出现在国内高校中,与国内学生一起活跃在课堂上,给国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思维。面对这个全新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我们紧抓留学生这一群体带来的环境变化,转换思考方式,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特征,探索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留学生;在场;思想政治教育

一、国外留学生在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开放随之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也日趋国际化,“走进来,跨出去”的模式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出现这一新形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长,高等教育随之更加国际化,这种现象也日趋普遍。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高校国际化的程度比我国要高很多,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发展。其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之一。国家要发展,不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离不开世界大环境的发展,所以,我国制定了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之带来的教育和学术领域的深入开放。所以,高校教育的开放或国际化,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大环境,不能关门自己搞自己的发展,大学更是如此,要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提高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水平,需要世界各国的高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共享,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更快、更高的发展。海外留学生出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面对这种留学生在场的新环境,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虽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近年来出台了各种有关围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但是,我们面对留学生在场这种新常态,不仅要理论上重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海外留学生在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一,留学生在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非常单一,随着海外留学生在场的日益增多,自然也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言说和语境。具体而言,可以做如下分析: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围绕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现在的课堂中出现的留学生,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他们本国的理论教育,所以不得不让国内教师改变某些说话方式,有时,同样一句话可能需要调整说话的内容和细节,这就是留学生在场影响到了教师讲课语境的说法。第二,留学生在场改变了传统的大学生场景。留学生活跃在中国校园里,特别是与中国学生的朝夕相处,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国内大学场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一定场景下开展和进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就是大学校园,如课堂、宿舍、餐厅、操场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思政教育的场景而言,重要的不是四周的环境,重要的是人这个群体,人群的变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一定的深远影响。比如,原来的教育对象是单一的中国学生,现在则是中外学生的混合,而这种混合还具有不同的比例,并且这种比例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留学生在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情景教学,通俗而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场景,使学生能亲身体验教材中的深刻内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不需要考虑国外历史、环境等因素,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讲讲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那么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当有日本留学生在场时,如果有讲到抗日英雄历史人物时,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意当时的情景教育,引导不同国籍的学生,注意讲话时的语气。其实,在诸多高等院校,只要有海外留学生在场,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都已经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语境、情景和场景的变化,并且在实际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中,也已经在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应对变化中的教学群体。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的变化,我们除了正视这种现象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去初步适应并且解决,以笔者的思考,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兼顾留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既然留学生已经坐在中国教学的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线老师,不仅要充分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在讲课内容和语言上尽可能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更要注意他们的不同知识背景和结构,以便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更好的适应中国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来兼顾他们在场的感受呢?既然是兼顾,我们就不能违背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要求,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只是在教学内容和语言上适当做一些调整,让海外留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讲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期内容时,可以多讲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点,然后逐步进入到中国体系中的思想;在语言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穿插英语的教学环节,这样更能引起留学生的注意和知识内容的理解。其次,坚持把海外留学生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既然留学生和我国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作为教师,教学主体就是学生,不能把这一部分群体排除在外,甚至是无视他们的存在,而是要做到一视同仁,或者说是更要重视这一部分特殊的教学主体。虽然有的留学生在选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面,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就是跟着学校的教学计划走的,而有的留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因为在他们国家的课程中,不会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名字,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既然他们坐在教室里听课,作为教师,我们就更要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不仅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讨论中,而且要让他们和国内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国家的知识内容结构,这样也给国内学生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快乐和启发。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时,可以让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上台介绍他们自己国家的外交战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中国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外交战略的知识。总之,留学生存在于中国的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差异度,更有助于国内学生的自我教育。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转变说话方式。不难理解,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生都是说着自己本国的语言,即使有的会说中文,也是勉强说几句常用的话,所以,为了顾及留学生在场,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感受,思政课教师的上课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说话方式不能只适用于中国学生,换句话说,语言一定是客观的、简明的,而不能像以前那样,采用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用语,当然,改变说话方式,不是说要改变授课内容,只是让授课语言趋于客观化、通俗化、国际化。最后,既然留学生活跃在思政课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吸引留学生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今,思政课内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枯燥,内容也是极其丰富,所以,一个学期下来,留学生也会找到对他们有用的内容。有时,对课堂上的互动,留学生都比较积极地参加,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乐于参与其中,更是觉得很有新鲜感,所以参与的过程中,也给中国学生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启发。

四、紧抓留学生带来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海外留学生在场,促使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国际化背景下对待。以往,思政课教师通常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放在某个城市的大学校园中,忽略了国家这个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虽然生活在中国城市的某个校园中,但是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放长远,有国家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样需要转变教育思路。第二,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仅仅是国内的大学生,但是,目前活跃在课堂上的还有一部分对象是自觉自愿坐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中的海外留学生,既然这一部分人愿意坐在那儿,并且能认真听课,那么,作为思政课老师,就必须考虑到这一部分因素,尽可能的让这一部分人也能从课堂中收获知识。第三,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原则就是“内外有别”,毕竟是国与国之间有着不同国情、文化背景和不同利益,我们遵循必需的原则,但是,新环境、新时代,更需要重新审视“内外有别”这一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这样有知识的群体来说,特别是海外留学生的在场,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一味的灌输,而是应该允许他们自由思考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思政课教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这就是留学生这一群体带来的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客观情景,也代表了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最后,有助于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一直以来,国内的教师对于上好思政课,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课堂气氛不够好,基于这些困境,大家也都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效果还是不佳,现在有了留学生的加入,促使思政课教师逐步改变以往那种缺乏一定亲和力的纯理论化和学术化的语言,使用那些不仅有利于留学生的听课和学习,也有利于中国学生理解的通俗化和简明化的语言。

实践证明,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同时也能体现出国际化的教学视野,语言运用的越简单,道理就越讲的透彻和明白,久而久之,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人们更多地担心思政教育效果时,我们不妨从身边经历的事情着手,结合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清醒地认识其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因素。毫无疑问,海外留学生在场的情景,给思政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更要尊重教育的全新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作者:杨雪芬 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海外留学生在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2]毕淑敏.基于新公共服务语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J].科教导刊,2014,(12).

[3]程志高.论新媒体环境下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第六篇: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提高和改善,本文通过工科大学生自身特点及思想现状分析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可以改善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现状;创新

一、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思想现状

1.1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因为工科大学生学习数学物理方面课程较多,比较注重客观事物及内在规律,是善于思考且思路清晰的现实主义者,所以具有理性务实的特点。其次,工科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问题严谨且略有呆板,甚至有些偏激,坚持真理和科学,因此具有逻辑性强,灵活性差的特点。第三,工科大学生最普遍的特点之一便是男性比例偏高,因为工科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及身体素质能力强,所以男生比女生更擅长于工科专业。最后,工科专业实验实习较多,动手性较强,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工科大学生还具有重视专业操作但缺乏创新实践的特点。

1.2工科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工科大学生的思想因我国处于改革转型时期所以偏向多元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工科大学生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加上工科大学生自身认知具有片面性,思想逐渐变得有些世俗化和功利化,缺乏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正确认知,更关心自身的生存与利益,喜欢追求利益和物质。很多工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淡漠,不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重视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具备民族自信心和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1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

工科大学生的思想中普遍地都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想法,缺乏一定的人文思想及人文环境,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重视也不热情,甚至有普遍的逃课现象,学习目标普遍都是考研,这些因素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1.2教育者轻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科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理工科的背景出身,从他们的学生时代起,有可能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重理轻文的思想方式,而且没有过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陶冶,自然地会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轻视。长时间的处于工科环境下再加上外界的干扰,会影响自身的水平及倾向,这也就加深了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与偏见。

2.1.3社会消极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差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道理,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反的社会事实,比如:我国对于法制建设极度重视,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社会生活中仍存在拐卖儿童,伤人杀人等一系列的违法行为。这种社会消极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差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引起工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

2.2工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存在的成因

2.2.1工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不良思想倾向,帮助他们意识到专业知识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工科大学生通常都表现出不领情的心理,你说你的我依旧做我自己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甚至是冷漠的状态,这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2.2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缺乏针对性教学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处于略微滞后的阶段,过分地重视历史问题,以致于无法解释现如今社会中所发生和存在的问题及现象,无法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少工科相关的举例,不够专注于工科大学生的切实问题,缺少一定的针对性。

2.2.3教育方法不具创新性

工科大学生具有重视实际操作的特点,可是,从目前来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基础理论教的多但学生实践应用的比较少,教学模式一直处于陈旧的方式,不具备创新性,这样也就导致结论下的多,学生思考比较少和调动不起大学生的积极性的特征。所以,长时间就会引起工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不信服。

三、加强和改进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提高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水平

工科院校应根据现代大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立足于理论教育与解决工科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正面教育,设立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及创新性,深入到工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贴近了解工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及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工科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激发工科大学生的内在基础,更好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促进养成合作的好习惯,以此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水平。

3.2针对工科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专业背景的不同让工科大学生具有着自己独有的认知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工科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去得出一个符合特点的教育模式,针对工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重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性,开展相关的情景再现教育方法,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科大学生生活的结合。根据工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计划,每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备不同的教育主题,开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因此,工科大学生面对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会因知识背景及思维方式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想法及反应,所以要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工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之间无差别。

3.3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建设

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发挥着巨大的导向及推动作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到工科大学生中,应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主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领导多样化的先进校园文化,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课堂纪律良好,学术研究范围广,让工科大学生愉快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重大事件,结合传统节日等重要活动来调动工科大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进而加强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建设的进程。

作者:吴世迪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武素云.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112-121.

[2]张涛.浅析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5-53.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摘要:

心理疏导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并阐述心理疏导具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增进师生感情的作用,从教育者和大学生两个角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疏导的路径。

关键词:

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关键,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心理疏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补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一、心理疏导的内涵

心理疏导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在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心理辅导,即是“在一种平等、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接纳的氛围中,辅导者根据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困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给当事人以合乎其需要的指导与服务,协助当事人摆脱心理和行为困扰的方法。”[1]在我国最先是由心理学工作者借鉴过来,随后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实践。心理疏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广义上所讲的心理疏导,它不同于心理治疗中的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辅导员等其他人员,而心理治疗需要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它是在尊重学生思想、心理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和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3]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1.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习上,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实际中并不能真正做到减压。而且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情感上,大学生的各方面还不成熟,在恋爱中处理不好感情问题,容易因一些事情发生矛盾,引发嫉妒、猜疑等心理,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人际交往上,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庭中比较受娇惯,一些学生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理;就业上,当前社会上的岗位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人数。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学习、工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使大学生的情绪易出现波动,容易产生失望、烦躁、痛苦等消极情绪。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对大学生认知因素、认知结构的调整,转变他们的认知角度,扩大认知范围,从而大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承受的压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心理疏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营造和谐的交流沟通氛围。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身心愉快的情绪状态下,会容易接受外部事物;在失落等情绪状态下,会产生抵触心理。”[4]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应该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为师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信任的环境和氛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心理疏导的路径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导水平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不同于心理治疗,但心理疏导作为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它是以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的。在学生问题日益增多的今天,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学术交流,以提高教师心理疏导的能力,加强教师对心理疏导方法的重视和研究,进一步开拓心理疏导的新方法和新技能,实现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导工作的主动性

量变引起质变,心理问题的发生往往不是瞬间产生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积极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谈心方法,主动地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体性格、心理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与宣传的工作方案,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文化活动、聊天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发泄情绪,及时解决大学生的问题。

四、总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身心健康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重视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作者:杨娜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2]解丽君等.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0(4).

[3]付喜凤.心理疏导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张页.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7).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路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问题

摘要:

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有着近似天然的敏感,他们能否对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其自身的思想、成长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都有重大影响。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己比较难于对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问题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对大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过程进行有效地干预。

关键词:

社会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问题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通常表现为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总是能引起大多数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能否对社会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不同影响。首先,正面影响。社会问题固然有其违背社会期望的一面,反映的也常常是社会及其治理相关各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当大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全面了解社会各方面对社会问题的态度、立场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等信息时,会使大学生对国情、党情、社情,对唯物史观有更深刻、真实的理解,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认识又可以进一步印证他们所接触的思想政治理论,增加对理论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也会得到大学生更多的支持与共鸣,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好,事半功倍。其次,负面影响。当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全面、不彻底,往往会导致他们对执政党、社会、民族和人等错误认识,致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此外,错误的认识还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悖,使大学生认为理论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实际,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导致他们对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降低,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可见,这种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如同釜底抽薪,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也正是因此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感慨或抱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实效性差。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是不能、也不应该禁止的,但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可控的,只要让大学生透彻、全面地认识社会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可以让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减小甚至消失,正面影响充分显现,而问题在于,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大学生比较难于自己独立对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影响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的因素

1.独立分析社会问题能力欠缺。

认识社会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如所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1]这一过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需要大量地占有感性材料,还需要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作为条件,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决定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社会阅历有限,不足以生成透彻分析社会问题所需要的经验、理论、逻辑。同样由于缺乏实践导致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学生们即使学习过分析社会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但总有“纸上谈兵终觉浅”之憾,特别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们或者茫然无法评价,或者根据自己对社会某方面的了解形成片面的认识,能够冷静地全面了解问题、参考多方说法作出正确、深刻结论者为数不多。

2.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或由于年纪小而不问世事,或忙于学习而心无旁骛,社会现实一直都离他们较远。上了大学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即将走向社会而必须了解社会,无论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的发展需要看,认识社会都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由于很少受到现实刺激而没有免疫力的心灵是难以承受之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社会问题短期内或少数人都无法改变,这使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心灰意冷而选择回避,于是出现了不愿意研究社会问题、对问题草率下结论的现象,影响他们正确思想认识的树立。

3.过于突出个性。

当代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都热衷于追求个性,在对待社会问题上也不例外。在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则表现出面对现实的勇气,他们往往较前一部分大学生更多地接触与了解了社会现实,并且有了正确或不正确、深刻或不深刻、全面或片面的一己之见,他们乐于讨论社会问题,更以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来彰显自己较他人更成熟、更有见地。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官方解释常被他们自己及其听众看成是套话,接受和使用这些解释往往被看作是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再加上分辨能力不强,导致他们更乐于接受和传播标新立异甚至偏激的言辞,疏远正统观点,对其思想成长十分有害。

三、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能力

1.重视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看不到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就不会自觉研究社会问题、研究大学生对待社会问题的心理,也不会主动有针对性地把社会问题纳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有效介入大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难以规避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包括教师、家长和所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针对特定对象进行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有问题意识,特别是教师,由于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好的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和转变影响巨大,所以教师更要认识到干预大学生认识社会问题过程的重大意义。

2.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

要为他人答疑解惑,自己首先要对问题有正确、深刻的认识。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都没有清楚某个社会问题的状况,甚至自己都认为社会问题所反映的事实与自己传授给学生的道理不相容,更无法用理论去解释社会问题,再用问题来印证理论。这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回避社会问题、对社会问题的解释软弱无力、对社会问题作出的结论不堪一击的根本原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分析社会问题的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还要努力钻研社会问题及其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关系,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这些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培训,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效地干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过程,使大学生获得稳定的、正确的思想认识。

3.准确把握大学生对待社会问题的心理。

了解教育对象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要对大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必须了解大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他们会接触到哪些分析问题的观点,他们比较倾向接受哪种观点,原因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成功的几率更大等等一系列情况。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出发,而是从自已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的说教,或直接把大众媒体上的言辞照搬过来,并不是说所有这样的做法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往往会被大学生认为教育者没有自己的见解,自然也不会接受教育者给出的说法。所以教育者必须洞察大学生的心理,从他们熟悉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感觉教育者不是对他们进行单纯的说教,而确实在与他们开诚布公地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透彻、深刻地剖析问题,并通过严密逻辑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才会有说服力。当然,还要引导大学生们明白在社会问题面前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作者:岳志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第九篇: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摘要:

基于CDIO理念,结合学院的教学改革及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对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辅导员如何应对新的工作要求进行了阐述。表明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辅导员;CDIO教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笔者自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学生工作教育,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职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品德的培养,则是依靠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来实现的。辅导员的职责是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人成才,将来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之才。

1认真学习,提高自我修养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及情感各方面问题中来引导、教育和启发学生的心灵,同时也需要通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影响学生,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较高的自身素质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①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要坚持原则,做到公平、公开、公正。③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喜欢探索,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与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④以身作则,做到“严管”和“厚爱”有机结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和长远的。辅导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到思想品德,小到行为举止,处处都要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

2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是学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专职老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成效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应该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多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方面的引导工作。

2.1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和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对待那些所谓“差生”的具体工作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适当的、适合其特点的方法教育引导,促其成长。只要教育措施得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身上潜藏的才能就一定会得到展现。

2.2在心理上疏导学生

在心理上疏导学生,主要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体系纳入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在学习、竞争、就业等压力逐渐增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者逐渐增多。笔者所带的学生都是90后,这些学生普遍个性张扬,逆反心理强,在主观意识上很少关心国家大事,少数个别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价值观念严重扭曲。辅导员在面对这些学生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交叉互补之处,有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有些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给予相应的帮助。所以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统一起来,增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3在专业上指导学生

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如今学院基于CDIO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如何在实践中完成“做中学”,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新课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同各科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带领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

3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在广东白云学院的这段时间里,笔者深刻感受到辅导员工作趋于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开始,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做好一系列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如何参与到学院基于CDIO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中去,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工作任重道远。

作者:于昊 原慧丽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12.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Z].2005.

[4]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第十篇: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内容摘要】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微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明显特征,它的出现和兴起在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微媒体风行的新形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适应新环境,从改变工作方式,搭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等方面着手,努力探索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应对

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使用微媒体。从而使微媒体逐步发展壮大,现今已一跃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相应的大学生群体本身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微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微媒体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关于微媒体

从传统意义上讲,“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篇幅短小的传播方式为代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可以即时个性化信息,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并且赋予用户各抒己见的权利和及时“吐槽”的机会[2]。微媒体的公众参与度更广、发言时间和内容更为自由,同时也更贴近群众,这种给人们带来新的话语权的媒体形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影响着公众媒体的宣传习惯[3]。从IT技术角度来讲,“微媒体”无论从形态还是结构上完全是由Web2.0概念下的多种新形态的网络服务所组成的,例如:搜索引擎、视频分享、微博、博客、微信、飞信、社交网络等等。微媒体的具体特征就在于其拥有一大群具有独立媒体特性的小媒体,而这些分散的有一定数量的小媒体又各自拥有一定程度的信息传播能力与影响力。虽然就一个单独的微媒体而言,它的影响力,传播能力和传播数量尚不足与大众媒体相提并论,但通过Web2.0平台聚合起来的众多微媒体,不仅在传播能力、数量堪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提并论,而且在影响力方面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传统大众媒体[4]。

二、微媒体传播特征

1.传播主体呈现个性化、平民化特点

从2010年至今的短短五年内,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就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其迅猛程度令人惊叹。微媒体之所以如此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释放了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给个人以独立的创作平台,激发了个人参与媒体传播的积极性,一改传统大众媒体时代个人参与度明显不高的局面。同时,由于微媒体以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网络等为主要的媒体传播方式,这就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也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激发了个人的参与欲望和创作欲望,使个人不再是单纯的媒体信息接受者而是拥有了信息的接受者和者的双重身份。这种独特的个性化、平民化的传播主体的转变,使得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主动:只需通过在互联网上简单地注册一个账户就能够发表独立言论,并且得到他人的“点赞”认可继而广泛传播。这些优势和特征最终在现在形成了“人人即媒体”的新型传播格局[3-5]。

2.传播方式呈现立体化、交互式的特点

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一般为线性的、一对多的、单向的传播,与之相比,微媒体的传播方式则较为多样,例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3]。相较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微媒体的传播方式更简洁多样,方便快捷,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因此微媒体有比传统媒体更强的自主性,交互起来也更加便捷。在这种便捷交互的基础上,微媒体能够通过讨论群、话题组的形式实现小群体、小组织直至大众传播。同时,由于微媒体具有强大的综合性和跨平台属性,它能够通过全方位的立体传播途径,达到文字、音频、视频等方面的立体传播效果[6][7]。

3.传播内容呈现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特点

微媒体传播的另一大重要特征就在于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由于微媒体对内容有明确的时长或字数限制,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就成为微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正是微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区别的另一显著特征。在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和海量信息面前,受众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闲去筛选甄别信息,这种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传播内容正契合今日人们快节奏、快餐化的生活特点,同时也对人们关注、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继而引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发生转变[3]。

三、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是时尚的不懈追随者,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掀起追捧的热潮,直至流行开来,甚至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思考方式。微媒体也不例外,然而,微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有利有弊。

1.传播主体话语权丢失,削弱了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教材对被教育对象进行持续地、高强度地、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传播,从而便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随着微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传播主体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和平民化特点,话语权逐步脱离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掌控。这使原本属于社会“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中也有了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性。在微媒体背景下,他们的“声音”不再是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反而有可能成为代表一定阶层的“百姓呼声”。此外,微媒体具有受众广泛的传播特点,也从另一个层面刺激了少数年轻人个性中的领袖意识,加剧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与抗争,进而严重削弱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6]。

2.传播方式多元化,分化了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运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学习、讲座报告等。这些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它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内,排除多种干扰因素,从而顺利完成各项思政教育活动。它的好处不仅在于时空相对集中、主题鲜明、氛围浓厚,而且便于大学生相互交流,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6]。然而,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流行,使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同时,微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特点,使大学生可以更加快捷、自由地接受和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群体“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纷繁杂乱的信息所干扰,因此,微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分化甚至抵消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和效果。

3.传播内容碎片化,引发大学生思想认知偏差

与传统媒介中的“意见领袖”通常以精英话语的表达方式来彰显对公共事件的引领不同,微媒体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三言两语的简单评论,传播内容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倾向[8]。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信息传播的技术障碍逐渐被去除。但同时,在微媒体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缺乏体系的信息,甚至存在相当数量的“垃圾信息”。由于信息量的庞杂,高校不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不再能够规避某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加之微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与多元化容易与大学生群体思想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产生默契,使得这些信息的聚集极易对处在思想、心理活跃期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大学生思想认知偏差[9]。

4.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者造成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老师或管理者的身份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思政教育工作者早已不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由于年龄、学历、心态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兴趣性远低于大学生群体,导致其在运用微媒体这种新兴媒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下降,最终工作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四、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应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微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微媒体这种新媒介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前沿阵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1.更新观念,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谓是老师的“一言堂”,由于教育者掌握了主要的话语权,受教育者便由于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丧失了积极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双方缺乏互动交流,从而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微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了传统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地位,而是应该以“意见或话题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对话、以“良师益友”而不是“道德权威”的姿态面对学生,多“疏导”少“封堵”,多“交流”少“说教”。这种新式方法既可以营造出平等、自由、活泼的交流氛围,又贴近了师生生活实际,拓宽双方交流的思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能够构建共同语言和共同关注点。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心理和行为,提高教育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群体能够自觉地认同和内化教育要求,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2.正视挑战,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到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化和多元化,造成各种意识形态在传播、建构方面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越来越广阔,管控相应地也会越来越困难,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微媒体的发展动向,进一步搭建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各个高校应把握主动权,及时建立微媒体互动平台,加强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及时回复,认真解决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现有的组织优势,发挥功能,建立微媒体矩阵等新型媒体形式,例如:构建包括院系微博、班级微博、党建微博等方面的微博矩阵,构建包含新生微信群、考研微信群、求职微信群在内的微信矩阵。这样既可以加强各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沟通,促进各成员树立共同目标,增强归属感,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能及时掌握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

3.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0]。大学生作为微媒体最忠实的拥簇者和最广泛的使用者,当面对浩如烟海的媒体信息时,如果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就会很容易沉迷其中丧失自制力和判断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是当务之急。首先,高校要对此予以相当的重视,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题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其次,通过辩论会、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剖析,深入分析热点背后的故事,增强大学生的媒体意识,提高其思考和辨别能力;最后,加强关于互联网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进行客观的解读和评价。

4.加强学习,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媒体使用能力

善于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11]。面对微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扩张的现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微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有充分认识,同时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对微媒体的使用能力。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微媒体的特点,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微媒体,加强在微媒体条件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积极探索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式,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微媒体传播、互动、引导、监测、渗透等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12];其次,学校要培养一批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又具有较大网络舆论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成为大学生中的微媒体“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力,利用他们发出正面的建设性的声音,形成富有正能量的主流舆论场,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明显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带来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微媒体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挖掘微媒体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王继夏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71-74.

[2]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J].大众文艺.2012(01):180-181.

[3]张晓丹.中国的微媒体浪潮和当前思想工作引导关系研究[J].中国报业,2012(16):58-59.

[4]张志弘.微媒体+微营销的时代对4A广告公司的冲击[J].互联网周刊,2011(6):69.

[5]李宽宽.140字发言限制将平民与莎士比亚拉到同一水平线[N].南方都市报,2010-03-03.

[6]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49-52.

[7]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52-55.

[8]王敬红.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传播,2012(5):143-144.

[9]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2-76.

[10]吴勇.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1-153.

[11]杨晓峰.“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6):144-146.

[12]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