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

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即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将社会的优秀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的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志愿服务将大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增强了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志愿精神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

志愿服务的凝聚力,是指志愿服务对广大志愿者具有吸引力,进而对整个民族具有向心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契约精神,将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生集中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依靠为大众奉献的精神和共同进步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群众意识,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通过帮扶需要帮扶的群体,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和“失位”,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巨大向心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产生外部的激励,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志气高昂的进取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于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满足程度,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高层次需要是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不断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以优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激发和呵护大学生努力发奋、不断进取的上进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帮助别人而不断努力。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是指志愿者与社会机构、大学生志愿者内部、服务对象间的协调。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用协调、商谈等相互沟通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改进思想,纠正大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认知,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志愿服务活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触动和影响,改变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功能,即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斗争和转化,使以往的错误认知能转变为正确的认知,形成积极的认同感,进而改造大学生的思想,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懂得“人字结构相互支撑”的理念,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1.发挥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要明确服务目标。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自愿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以创新为活力。通过组织内部建立分级目标制度,让目标实现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通过政策引导,帮助志愿者增强政策观念,学会用政策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自主导向,可促进志愿者内部思想因素发生变化,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指导下,引导大学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使志愿者成为受益者,受益者成为志愿者。这种双赢互利的活动有利于感恩、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弘扬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要坚定学生信念。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所谓“看不见”的和谐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的统一,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民族凝聚力。中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带来了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间生发某些矛盾。大学生志愿活动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对象由客体变为主体,实现主客体双向互动。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实现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行为,又是一种“自助”行为,阐释了“助人者人自助之”的理念。志愿活动尊重个人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坚定了大学生向上向善的信念。

3.加强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要构建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是志愿活动得以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荣誉型激励机制。如“志愿者奖”“优秀志愿者”等,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其次,建立回报型激励机制。如我院将志愿服务的情况建成专门档案,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表现纳入到学生评优、评奖中,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再次,建立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刚开始只是参与和执行,在不断锻炼中成长为策划者和组织者,成长为核心人物,并培养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实现”。最后,建立自我愉悦型激励机制。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寻找快乐,善于将忧愁情绪转化,获得愉悦的体验。

4.促进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要完善管理体系。

科学的引导、规范可以使志愿服务工作从自发到自觉,从松散到紧凑,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完善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发挥调节功能。第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健全大学生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机构,提高执行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促进组织走自我良性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优化招募,注册认证,加强培训。志愿者的招募,关系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注册认证是对服务的肯定和认同,方便了解服务动态并及时反馈,是管理的较好选择。加强培训,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强化保障体系。一是法律保障,对志愿者的地位、权利、义务予以明确规定;二是经费保障,争取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学校支持和会费收入;三是安全保障,强化志愿者服务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第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从志愿者活动的时间、数量、质量、服务效果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综合打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进行。

三、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一代。伴随着责权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更崇尚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与爱国主义基地、德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环境、方法、载体等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校要围绕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主题,大力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纪念日、节假日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首选。如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期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无偿献血、植树锄草、打扫卫生等。其二,着眼大型校园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以校庆为例,活动需要大量志愿者提供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大学生用真诚与微笑唤起校友们的青春记忆,拉近校友与学校的距离,为校庆有序开展添砖加瓦,实现“校庆”的价值。其三,志愿服务应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如我院大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成立了环保社团,宣传环保观念和意识,倡导环保行为,使人们关注城市环保,共建美好家园。其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为提高志愿服务效果,大学生服务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级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义务授课活动,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公益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相结合,作为一种无偿或少偿的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高校可组织开展公共秩序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志愿者到交通要道和赛会场馆等公共场所,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院共有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其甜美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校和同学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我院把每年三月确立为志愿服务月,围绕困难帮扶、爱心接力、环保服务、社区公益、和谐文化等开展“六个一”志愿活动,即组织一次“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结对社区留守儿童、启动一项关爱老年人健康计划、实施一项社区青少年助学辅导计划、做好一次“社区环保,从我做起”宣传活动、完善一个社区图书馆等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把爱心和智力奉献给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增进了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对于补救或预防某些消极问题的发生和恶化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缩短、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一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现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动力、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和文化基础。

作者:袁媛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