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述

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述

一、社区教育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需求理论的内涵

需求层次学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这个理论对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关注人的生理及安全需要(存在的需求)、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需求)。

(二)需求层次理论和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联系

1.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看,还有相当多的人群需要解决生存(温饱)的问题,或者说有较大的社会需求。据官方统计数字,全国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其中西部数量多,达1700万人口。社区教育关注这一类人群,应当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有价值的教育点。对这一类人群的教育和引导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摆脱困难局面,能生活得更好、更安全。

(1)失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

对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难点是使其择业观念转变。

(2)低保人群的教育引导

对确有困难的人员应保必保,应给以更多的物质及精神的关怀;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要鼓励他们再就业,靠劳动改变生活状况。这类人群很复杂,工作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3)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引导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登记的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中,外省市来京常住者占了35.9%,为704.5万人。大多数外来人口的收入低,生活面临诸多的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引导的重点是:一是树立生活自信心的教育,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三是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四是处理好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五是角色定位的教育,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4)残疾人的教育引导

包括自信心的教育,增强生活的勇气;勇于面对现实,以积极心态对待困难;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就业;生命意义的教育,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5)老年人口的教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北京市老龄办的《北京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为262.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5万人,占总人口的20.3%。而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有49289所,在校人数仅有587万,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学习的需求。老年教育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老年教育包括:老年生命价值教育和引导;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心理调适教育;老年生活的科学安排;老年人再就业引导;老年人社会交往;老年人学习指导。

(6)农民教育培训

一种是传统农民的教育,一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又可分为温饱型农民教育和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教育。农民教育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农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民角色转换教育;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农民培训方式选择(田间学校、远程教育等);家庭和谐的引导;拆迁农民科学理财教育。

2.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

在社区教育中要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能体会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当前社区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也是社区教育工作吸引人参与的动力。概括起来应当有三个重点:一是引导社区居民体面、有尊严地生活。二是引导社区居民体会生活的幸福。三是帮助人们实现自身的心理和谐。

(1)有尊严又有体面的生活

有尊严又有体面的生活指的是,第一是要保障每一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第二是即使职业不同、财产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每一个人都完全平等,特别是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第三要使社会更加公平,特别要关注那些弱势群体、残疾人、艾滋病人,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第四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包括犯错误的人,以至犯罪的人,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教育和帮助,使他们获得新生。

(2)体会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社区教育课程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幸福,重点应当有:幸福的真正含义;珍惜当下的幸福;体会幸福的能力;延伸幸福的途径;创造幸福的手段。

(3)帮助居民实现自身心理和谐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为人处事的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帮助居民实现自身心理和谐重点工作是:居民个人的心理和谐、家庭成员互相包容进而和谐相处的教育、居民如何面对现实解决自身心理困惑等。

3.帮助部分居民实现自己追求的需要

这部分居民占一定比例,他们参与社区教育是为了圆梦、追梦,促进自我目标实现是他们的理想。如:北京东花市街道在2003年在十五户居民中开展了终身学习计划辅导,每个家庭制定了自己的终身学习计划,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参加制定计划的家庭大都是离退休领导干部或知识分子家庭。

二、社区教育促进地区和谐与进步

各级政府重视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是:社区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的作用明显;社区教育能繁荣地区文化,促进地区科学发展;社区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地区和谐与稳定;社区教育可以促进社区自治,解决社区难点与重点问题。各级政府从人、财、物等方面积极投入,保障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真正实现社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如配合区域调整,北京市东城区开展了专项教育“同心同德共建新东城”。2011年7月,原东城区与原崇文区合并为新东城区。面对新的领导、新的定位、新的工作方式,人们都感到困惑和茫然。社区教育及时开办“同心同德共建新东城”教育课,向居民传授了互相学习、心理融合、共同发展的方法,讲授了同理心、悦纳心对促进和谐的意义。讲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受到各级领导和市民的欢迎,消除了许多人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准确了解居民学习及教育需求

1.了解居民学习需求的特点,是社区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不要想当然主观臆断,更不能脱离居民需求实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2.了解居民需求的兴奋点,是提高居民参与率的关键。注意分析每个时期居民不同的兴奋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3.了解政府部门的教育关注点,是取得上级支持的关键。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政府工作的重点、工作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找到社区教育与地区中心工作的契合点、结合点,在服务地区中心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采取需求调查的有效形式,准确判断居民的学习需求。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确定一定的样本量,在一些地区开展调查。可以召开座谈会,或利用各种会议的间隙,及时了解居民的教育需求,如果运用得好,对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作用明显。还可以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到居民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如东城区对近200名普通市民进行了随访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心理需求呈现出四个新的特点。一是有85%的市民知晓了有心理困惑不能生扛,要积极诉说的道理。市民们诉说心中烦闷的对象依次是心理教师、亲人、朋友。调查表明,许多市民首先想到心理教师的原因是:“心理教师客观、能理解人,不泄露自己的隐私。”二是有45%的市民希望定期开设心理调适课程,期盼心理调适课能给他们更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而56%的市民钟情小团体心理辅导,他们认为:“人不多,大家你帮助我,我帮助他,大家帮助大家这种活动互动氛围好。”三是有41%的市民有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需求,但市民对个别心理辅导除有期盼外,也有自己的担忧:怕被人发现,怕带上心理疾病的帽子,怕被人讥笑和指责。四是有66%的市民希望有关方面能编写更多的心理普及读物。大家对心理读物的基本要求是:学术性别太强,最好通俗易懂;别教训人,最好用案例说话;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成为爱不释手的案头书。

(二)社区教育教育点的科学确定

1.社区教育教育点社区教育教育点是指实施社区教育行为的最突出的期望点。希望普及什么,需要教化什么,需要强化什么,希望居民素质达到什么要求,都需要在教育点中有所体现。

2.确立社区教育教育点的基本要求确立社区教育教育点的基本要求是:做到政府、市民及教育者三者需求的有机结合。这三个点少了哪一个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3.寻找实施社区教育的突破点是关键措施突破点要小,容易突破;要找到实现教育点的最佳途径,以利于教育重点的实现。区县对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培训的突破点是:专职的管理者和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点是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的基础管理。这是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困惑的问题,也是工作常态化的重点工作。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管理者和教师知道应当做什么,平常应当管什么,对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用明显。各区县对社区教育基础管理重点上的突破点是:规划与计划的管理;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组织活动的设计与管理;师资队伍的管理;信息宣传工作;形成相关档案;社区教育科研工作等。街道、社区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上的突破点是:学习型家庭与普通家庭的不同点;建设学习型家庭对促进家庭和谐和提升家庭生活品味的作用;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基本条件;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基本途径等。街道、社区在实施文体活动上的突破点是:挖掘文体活动中的教育因素,设计文体活动中教育的渗透点;指导活动中教育因素的呈现;组织文体活动效果的检测,出台评估文体效果的指标体系等。街道、社区文体活动教育因素显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社区文体活动的指导,二是社区文体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渗透。这两种方式具体体现在: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社区集体意识养成,进行社区归属感教育;抓好人际关系的协调,进行和谐生活教育;加强身心健康的引导,活出生命的意义;关注个人和谐的引导,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统一;促进在活动中体会自身的价值,激励实现个人的愿景。

(三)师资的选择是决定性举措

社区教育教师的选择决定社区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社区教育的效果,影响到社区居民的参与率。社区教育的教师除应具备一般教师的条件外,还应有几个特殊的要求:必须热爱社区教育工作,对社区教育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必须具有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精神。优秀市民学习指导教师的标准:本人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特长和丰富的教学指导经验;长期坚持为市民学习提供良好、有效的指导和服务;针对市民不同学习需求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教学内容积极健康,紧密结合实际,在促进市民个人学习、促进地区和谐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

(四)社区教育组织方式的选择是实现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手段

1.社区教育大课的组织

涉及公共教育内容、一定时期的重点教育内容、特殊时期的教育内容,要选择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定较短的教育时间,讲目标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人数众多适宜教师讲授为主。

2.特色课程的组织

涉及有相关共同需求的目标听众,一般以二三十人为宜。这类课程问题集中,相关性高,所以适宜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团体心理辅导、单亲母亲如何教育子女、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等。这类课程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水平和驾驭课程的能力。

3.个案教育

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一对一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很受居民的欢迎。但这种方式难度大,考验教师水平,耗时长,需要慎重选择。建议在社区教育大课之后适当采用此种方法,帮助一些有个性化需求的居民解决生活或学习中的难题。

作者:马成奎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