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论文(9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现代意识。

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现代意识,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严重缺乏现代意识。再加上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不高。

2.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高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素质较低,导致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全面理解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观,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标准随之提高,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真正接触过现代生物技术,很难对生物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渗透,进而传授给学生。

3.课堂教学形式单调。

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枯燥,都是制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当前,在高中生物课堂上,高中生物讲课方式传统单调,难以适应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求。总的来说,高中生物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起不到帮助作用。

二、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加强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高中生物教师来说,教师在讲授生物课程的同时,应该倾向于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实现提高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符合现代生物科技发展需要的先进人才。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素质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理解新课标的各项具体内容,了解新课改的发展趋势,积极发挥新课改的引导作用,用新课改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导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从巩固学生生物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两方面入手:首先,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积极与现代生物相配合与时俱进;其次,进行生物实验活动的同时,必须全面了解生物基础课,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并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科学合理优化生物教学资源。

生物是一门主要讲究实验操作的基础性学科,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巧妙融合,将教师讲授的重难点借助实验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在科学合理地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生物课堂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在结合教学目标之后,善于使用一些与时俱进的生物技术,将课堂内容带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中,并合理开展外部教学。加大生物教学探究力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生物教学探究力度,科学合理地优化生物科学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愉悦自然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目标。

作者:要振华 单位:额敏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演示实验重要性探析

1.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载体

教师要把握好实验演示这一关键的过程,这个阶段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阶段,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比起平时听课要更加的集中,记忆也更加深刻。通过生物实验用操作让学生投入课堂,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提领一层层的揭开真相,比如:在色素提取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对实验台上的实验材料进行思考,讨论它们的功能会是什么,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内进行延伸,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同时还能产生系统的知识。教师将一些分析、归纳、对比等生物实验思维方式迁移给学生,这样做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

2.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是对原理、定义和规律生命现象进行的概括性总结文字,不容易理解,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实验中,健那绿是种活细胞染料,我们可以在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叶绿体的移动,然后确定细胞是否属于活细胞,是学生对书本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实验课程通过各种感官刺激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去记忆这些内容。

3.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即,通过每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突出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什么操作,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等等。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认真分析教材,全面考虑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应明确实验的目的,以激发其观察实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问题。学生对生物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实验时,很容易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注意力集中到细枝末节上去了,忽视了主体,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表象。

4.现象鲜明,生动直观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生物过程,记住实验现象,所以实验要想让学生记忆深刻,必须生动直观,这样对于人脑的刺激比较强烈,在脑内形成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并且能引起兴趣激发热情。比如:在过氧化氢酶的实验中,加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加FeCl3的进行对照,学生很明显发现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内气泡比较多,实验现象直观明显,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总结得出酶高效性的结论。所以在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学会把握时机,让学生感受生动直观的生物实验。

5.效果可靠,保证成功

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效果可靠,万无一失,保证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试:

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演示的实验目的、操作流程、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以及注意事项等等牢牢记住。教师演示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正确的操作实验,所以教师的演示就是学生的模板,如果教师都无法准确流畅的完成,那么学生思维就会混乱,实验就会出错,甚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保证实验演示必须万无一失。比如:在显微镜操作的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在实验前进行实验操作,确保玻片的正常,还要检查一下显微镜是否正常。

(2)摆放有序,认真核对。

教师在操作实验的时候,实验器具和药品都应该有序摆放,一来有助于操作不出错,而来方便实验完成后物品的点算和收容,不容易遗留实验物品,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起到了模范的作用。

(3)有备无患:

演示实验的用品,特别是那些容易损坏的仪器和容易发生意外的实验装置,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在课前准备双份,以便演示实验失败之后,可以即时进行更换。如果演示实验失败,教师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如果时间许可,应立即进行重做,否则在适当时间内给学生加以补做,决不许不做。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失败,不可马虎从事。有些疑难实验,教师可以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事先告诉学生。

6.实事求是,科学规范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虽然是做过很多次了,但是难免对出现一些反常现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隐瞒事实,应该向学生讲解这样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是对待科学的一种态度,不能因为碍于面子,然后将失误说成是正常现象,这样等于误人子弟,不是教师应该有的做法。出现了失败现象教师应该从新开始进行,并且寻找失败的原因,来为学生讲解,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其完成,那么课后教师应该积极的去寻找失败原因,等下次上课给学生补上,不能中断了就不管了让它过去,这样听之任之的态度是无法教好生物的。

7.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实验演示过程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那么与学生的互动就必不可少,提问、反问、猜测等等手段都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交流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更随老师的演示去思考问题,在实验结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行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来进行总结,这样他们有一个探索和思索的过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8.总结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演示实验课,必须做到多钻研教材,多练技巧,多想办法,多进行总结。只有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可以将一些不太明了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产生系统的知识,这样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徐培凤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探讨

一、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技能传授比例过大,忽视意识培养

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比较,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作为“领袖”主要传授基本技能和一些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往往不予理睬,对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意识更是不闻不问。这样便会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学习思想上并不健全。新课标改革的普及推动着高中生物教学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意识到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国家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2.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新课标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要求进行全面、彻底的革新,但是事实上众多在职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能完全理解新课标的具体内涵,也不能彻底的搞清楚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从实际出发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现代化,尤其是众多的生物技术成果。部分教师在学习期间并未接触过现代化生物技术。从教后很少再了解专业知识,由此造成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一些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实验技能等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师所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扮演传授者,学生扮演聆听者,课堂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几乎没有涉及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概念图等教学方式。这样一来,由于没有讨论、思考、探索的机会,学生只能机械的听讲,严重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此外,为了提升升学率学校方面也经常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对高中生物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却是很少关注,所以学生很少去思考与探究出现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对措施

1.教师改变传统生物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生物教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最主要的任务是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从而培养出一代代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新课标要求将教学转变成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合作完成。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如何去与学生沟通交流,宽容学生、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2.实施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现代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引领着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探究式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且自主探究问题,进而提升各项学习能力。

3.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标的普及对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这无疑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当然新课标对于教师的能力也作出了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够熟练地使用实验器具、熟知实验操作、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具备发展探究的能力等。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素养。

作者:王云峰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高中部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效探究实践与思考

一、生物课堂探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无明确目的,盲目开展。

案例1:一次公开课上,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教师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个表格,呈现的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和鹰等不同营养级生物及其体内的DDT含量,请学生小组讨论,解读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活动开始,教师作旁白,说“浮游动物开始捕食浮游植物、小鱼捕食浮游动物、大鱼捕食小鱼……”随着教师的旁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依次将自己手中的铅笔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后,讲台只留下一位扮演鹰的学生,手中拿着传递而来的几支铅笔,活动结束,教师总结说:“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DDT含量也越高。”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物富集现象只是说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随着食物链这个渠道进行,况且只要通过分析教师开始在课件中展出的数据,就可以轻松解决生物的富集问题,完全没必要再设计模拟探究活动,且不说活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就这个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而言,与“食物链分析”、“食物网分析”、“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等探究活动相比,偏离了重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形式而已。这种盲目的、庸俗化的探究活动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和真正探究的兴趣。

2.注重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2:一次听课活动中,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讨论到植物细胞的失水现象时,教师说:“把白菜剁碎做馅时,常要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儿就可以见到有水分渗出。大家有没有见到这个现象啊?”,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显然这个回答是超乎教师预期的。案例3:在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为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教师举了一个例子“某种染色剂能将玉米胚乳的颜色染成红色,但刚摘下的玉米种子却染不上色,将玉米种子煮熟后就可以染上色,这是为什么?”反思:案例2中教师所介绍的这则资料来自教材,教材中的资源是否都合适,要视学生而定,案例中的学生是省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他们亲手做包子、饺子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这则资料时,可以先介绍这个现象,然后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而非对现象本身作过多讨论。案例3中,教师将一个本来较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了,要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生活中的例子是很多的,如选择“生苋菜浸泡在水中,水中并无特殊颜色,但是把苋菜炒熟了,汤的颜色是红色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陷入“染色剂使胚乳染上色的原因?胚乳是什么?”等困惑中。学科知识生活化的实例在高中生物俯拾皆是,平时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组织,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3.探究内容限于浅表,缺乏精心预设和智慧生成。

案例4: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依次阅读教材,然后在课件上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欧文顿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他的结论是什么?罗伯特森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他的结论是什么?”等,请学生阅读后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反思:显然,这样的探究是停留于浅表的,学生只要阅读教材就可以说出答案,没有设身处地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也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将教材的每个实验修改为资料,展示在课件上,如“资料一、资料二……”,然后引导学生:“若你是欧文顿,你在实验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将做出怎样的推想?生物膜中提取到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刚好是细胞膜的两倍,据此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你能尝试制作出有关模型吗?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将做出怎样的猜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等,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展开想象和讨论,逐渐引向主题“根据这些研究,请大家尝试制作生物膜的模型并展示和介绍”。笔者对这节课探究活动的设计,得到听课专家和教师的肯定,认为对科学史教学的设计颇有新意,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营造了探究氛围,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课堂中充满了智慧。可见,只要相信学生,精心预设,合理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就能实现智慧生成的有效探究。

4.活动过程被教师取代,学生被动参与。

案例5: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活动中,教师先介绍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材料、实验器具,然后分析每一步要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并在课件上把实验步骤显示出来。最后得出实验现象,请学生探究“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反思:该探究活动基本上是教师在完成,学生没有自主参考和思考的空间,如“怎么设计实验探究温度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设计几个实验组?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等问题,都是教师在逐步分析,学生只能聆听教师的讲解,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处于跟着教师走的被动状态,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生物课堂中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1.确定“核心”知识,凸显探究价值。

实际教学中,是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探究?答案是明确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也是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呢?这是实施探究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值得探究的知识,应该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如核心概念、重要结构、关键生理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必要的技能等。此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和资源的因素,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进行探究,过易和过难的知识不宜探究,资源不具备的也不能探究。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重在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因素有:(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讲解代探究,以练习代活动,但是也要把握好探究的“度”。(2)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合理引导。在新课导入,探究活动的引导、分析的引导、结论形成的引导都要进行设计,以合理的问题设置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有效探究。(3)突出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模式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拓展”的模式,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充满观察、实验、探究、猜测、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过程,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首先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认真领会教材中提供的各种资源呈现的意图,分析该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分析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此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究,也可利用模型、周围环境等条件开展探究。

4.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生活化”探究。

把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根植于学生生活的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主要措施有:(1)运用教材中的生活化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3)巧用生活化比喻,使难懂的知识通俗化。(4)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使知识在应用升华。

5.调整评价方式,形成探究风气。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1)激励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取得一定进展时,即使这种进展微不足道,教师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2)期望性评价。当学生的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还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工作,并满怀期待地鼓励他们,相信他们能够解决问题。(3)延迟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了不同于教师或有异于教材的想法,即使学生的探究是不规范、不严谨甚至是不科学的,只要不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师就不应立即制止,急于指正。学生从自己的失败中分析原因,远比教师直接告之答案要深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总结

探究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效性也是多方面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探究内容的有效性,又要着眼探究方式的有效性。既要注意课堂探究过程的有效性,更要注重探究价值的有效性。归根到底,使学生有所进步和发展是评价探究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提高探究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要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避免盲目性;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要深入挖掘探究内容,增强创造性。只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探索这些问题,就能逐渐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

作者:姜再平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新世界国际学校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生物学发展上,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根本,是揭开生物科学奥秘之法宝。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使其勇于观察探究生物学奥秘。如在做“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中,首先让各小组的同学按《实验指导》认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正常情况下的呼吸和运动,以进一步证明水从口入经鳃排出是鲫鱼完成呼吸所必需的途径;其次,让各小组同学用剪刀依次逐步剪去鲫鱼的不同鳍,以观察鲫鱼的运动状况,验证胸鳍、腹鳍及尾鳍的作用,其后让学生观看几分钟解剖录像后,自己动手解剖鱼,了解鲫鱼的内部结构;最后让各实验小组讨论问题: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哪些有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生物体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相适应、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学理论的理解。上述实验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获得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质,初步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有重要作用。

二、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青少年的特点是喜欢想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机会很多。例如,在讲授根尖的结构时,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根尖的生长点,细胞分裂,是根长长的原因之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植物除了根可以长长,还有哪些部分可以长长呢?学生很容易地想到了枝条。对比根和枝条长长的现象,分析比较这两个长长现象中的共同点,学生就会通过根长长的原因而想到枝条上也会有分生组织。在动物学中讲“两栖纲”时,通过认识青蛙的食物,得知青蛙是消灭农业害虫的能手。但是,有些人为金钱所动,大肆捕杀青蛙,使青蛙的数量减少,讲到这里,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果不制止这种捕杀行为,就会使粮食减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农药对农作物和环境的污染,人们吃进残留着农药的粮食和蔬菜还会生病。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性及保护动物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除了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独立进行一些小型试验、小型的科研设计,学写一些科学幻想短文等。好奇心往往会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想象力经常处于活跃状态。

三、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它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生如果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有些学生的死板,就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的缘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首先是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世界万物存在普遍联系,生物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知识的联系也十分密切。比如在动植物种类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同类物的结构和性质极为相似,或者说在掌握了某一动植物特征之后,应推广到整个特征。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某一狭小空间,就事论事,而能跳出框框,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孤立零乱的,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构成有机整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从而可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学习了动物学中的“猪肉绦虫”“蛔虫”,为了避免人们被感染上这些疾病,让学生自己根据他们的生活史推理预防他们被传染的途径。运用判断、推理的方法可以起到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四、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生学实验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实验不仅对所学知识的结论、原理、数据得以验证,而且激发了兴趣,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包括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做到步骤合理、动作规范熟练,实验完毕要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例如,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时,必须首先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技术。否则,对镜下看到的是放大倒立虚像,放大倍数是标本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可体积这一现象就不理解。若不亲手操作,对取镜和安放、对光、低倍镜换高倍镜的用法,观察后盼处理等使用技术就难以掌握。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妙设计上课导语,可谓“小导语大课堂大学问”,多设疑、多激发、多引导。可充分可运用学校实验室资源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装和创新,由验证实验到探究实验,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让学生不断体验创新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多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料,激发思考;教师要从自身教学的各方面进行创新、带动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总结

总之,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所学理论知识也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养成不断探索新情景,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认真分析的习惯。长期下去,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也才能成为四化建设中的合格人才。

作者:徐微 单位:修文中学生物组

第六篇:高中生物教自然教育思想渗透研究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身存在着复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而没办法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次,由于现存的高考制度,使得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好坏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设施的完善),教师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依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强调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中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培养。面对如何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曾有过自己的论述。其中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NatureEducation)的思想。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在自然教育的青年期(15~20)即高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其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他认为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强的意志。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启发,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试图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三种方法:情感感染、哲理点拨和知识启发。

二、用情感感染学生

用情感感染学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情和他人的情相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卢梭自然教育中强调青年期要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他说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通过第一个情感爱自己产生的另一个情感就是爱他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教学必须充分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学好生物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情感感染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减数分裂”这节课,当讲到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终形成新个体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孕妇及其日常生活的视频,视频中伴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诞生了,随后老师问同学: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是谁给予的?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宝宝的健康是他们的妈妈给予的,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妈妈给予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感受到生物科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美丽和母亲孕育的艰辛,领悟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用哲理点拨学生

用哲理点拨学生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他强调教育应该注意学生的感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生物学需要从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介绍生物体,体现生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从生命现象的普遍联系角度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体现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哲理点拨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在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狼不仅吃羊,同时还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只能控制它的数量,因为狼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还使学生从内心中珍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用知识启发学生

用知识启发学生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生物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照本宣科以及对孩子的强制性,强调应尊重孩子的自觉性,提倡自由的发展。他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育。生物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学科,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获得了许多新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人的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等),而且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造福于我们人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知识启发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教师在讲述血液循环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工程”如何造福我们人类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对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呼应,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思想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长久过程,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自然教育理念,熟悉自然教育方法和目标,善于开发和利用生物教学中的自然教育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当然,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的途径也不局限于本文所讨论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周晓馥 吴春雨 焦阳 徐洪伟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七篇: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找准结合点

在生物学课堂上,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观念、法律法规教育。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一节内容时,讲到“人工种子”采用的是微型繁殖的技术,但是只需培育得到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包上人工种皮、人工胚乳就可形成人工种子。人工种子与微型繁殖得到的幼苗一样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另外还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说到种子,我们来谈一下当前市场上的种子。有不法商贩出售假种子、劣种子;那什么是假种子,什么是劣种子?引入假种子的概念。提问假种子带来的危害?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问:出售假种子会不会违法?答:会。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四十六条: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下列种子为假种子:(1)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2)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下列种子为劣种子:(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3)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4)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5)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生讨论后明白,农户要是买到假种子、劣种子,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还要做法律法规的宣传者,让全社会的人都能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

二、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

可采取教师直叙法,将法律法规条文直接叙出,内容较多时,可利用录影、幻灯片、图表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亦可利用上课后3~5分钟进行“案例评说”。例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一节课时,可以适当地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先让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收集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有的学生拍摄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的照片,有的从网络上搜集了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若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也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因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很强,利用辅导课给同学们上一节班会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针对少数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学习、身心健康,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堂上我特意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法制小短片,然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许多同学认为上网有一定的益处,例如通过玩游戏可以松弛神经、获得乐趣,大型网络游戏同时也能增加同学们的互助性;通过上网可以查询资料,开阔视野等。但沉迷网络对学生来说弊端更多,不利于身心健康,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和行为。最后通过总结,同学们正确地认识了网络的利弊,同时也有了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在进行学生青春期教育时往往打擦边球。在教学中会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有的案例没有理论基础,甚至出现不科学的现象。所以在讲解时必须充分剖析教材,发掘生物学科中的法制事例,要始终坚持调查—搜集—整理—利用的完整过程,充分备好法制渗透教育的生物课。

四、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生物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生物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渗透知识点,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毕竟高中阶段是以基础学科学习为主。如在讲解人类遗传病的有关计算题时,通过计算子病率,引入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近亲结婚;学生通过刚学的知识明白其原因是:近亲结婚生育的子女可能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故禁止近亲结婚,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才能避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精神负担。教师简短的几句话,也能达到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五、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生物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以法制教学内容为主,而是要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殊性,在引入法制教育时要制定不同要求和目标,浅显易懂才行。并且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人,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过大、过小,分量过轻、过重都不好。要尊重学生的天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也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要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策略上的要求,强调生物教学和法制教育的统一。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借船过河”,靠“搭顺风车”而实现目标,应当努力追求顺势而出、不露痕迹、见好就收的教学境界,不要为了渗透而渗透。不能人为造成法制教育和生物教学“抢”时间的局面。渗透法制教育的时间要靠“挤”而不是“抢”。所谓“挤”,即通过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科学地安排时间,不能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六、教学要多个角度渗透

现在许多青年学生在生活中行为出现了偏差,在校内、校外,课堂内、课堂内外,表里不一,家长老师管理教育都会遇到不少困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学科与法制的有机结构,还应该注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陶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知识,但是在其他环节上做不好的话,也是不行的。所以现代法制教育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去培养,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社会多方面配合的。

七、总结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教育中可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时进行。从时间上讲,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是以学业为主,由于高考的升学压力,使不少学生淡漠了法制的约束,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贵州省要求在职教师利用本学科结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充分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光学到基础知识,同时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青年。故高中生物课必须加强对此的教育。不能出现断层的现象,它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样,也是一项各个年龄阶段紧密相连的综合体,学校培养的应是遵守法律法规,有思想、有文化、有品德的优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将其落到实处,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李晓春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一、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概述

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很多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这些元素都能够对丰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起到重要作用,还能将详尽的生物知识渗透到环境教育理念中,给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教育平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我国甚至国际上的生物资源状况,对生物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掌握,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形成保护环境,爱惜动植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局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物在自然科学中属于基础学科,是环境教育的根据。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上渗透环境教育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多向学生普及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道德教育。从启蒙教育阶段到高级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都渗透其中。高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教育阶段,起到过渡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的影响尤为明显。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进而让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思维习惯,并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开展环保活动。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我国公民基本道德水平而提出的,环境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体现了人们美好的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让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一样受到关注,进而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1.结合课程知识,加强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工具,实验是依据,学生在教材中有针对性地将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提取出来,尤其是一些重要元素和数据信息,都对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结合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借助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十分重要,怎样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学资源时,必须把握好一定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讲到关于环境教育及保护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借助幻灯片播放一些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大幅度减少、一次性塑料袋大面积使用、汽车废气及工厂污染排放等,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些图片中激发出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威胁,让学生真切意识到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便。借助这些教学资料,让学生自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清只有好好保护自己生存的空间,才能让国家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3.举办关于环境教育的主题班会。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邀约几位生物教师和对生物学科有兴趣、有见解的学生,组织一个环境教育的主题班会。还能扩展开来聊一些能源危机的问题,如我国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动植物濒临灭绝等,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积极踊跃的讨论中,学生更清楚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环境。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去发现。教师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借助生物学科与环境教育的相同点,总结生物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作者:叶尔扎提·库坎 单位:额敏县第二中学

第九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低碳教学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1.低碳和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低碳生活,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恶化。

2.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低碳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材里有多处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低碳思想,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在以后能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的习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低碳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态度。现在,低碳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学校要承担起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创新社会风尚的高尚责任,更应该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建设低碳校园,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和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

1.与课堂整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低碳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课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低碳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重新认识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低碳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所有生物都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就是要把低碳教育结合于课堂教学之中。

2.与实验结合,应用于实验的各种细节

生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需要消耗教学资源,而在很多分组实验中学生的低碳意识较为薄弱,对一些药品或者是其他教学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在实验前应向学生讲解各种药品、仪器、资源的运输都参与碳的排放,在试验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低碳习惯。

三、总结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适合低碳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精心去准备,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意识,培养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道德意识。把握好时机,渗透低碳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吧!

作者:黄小微 单位:浙江省苍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