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综述

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综述

一、美可辅德

鲁迅曾说:“美术可辅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符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自愿和自觉享受美的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它在涵养学生的德性,制约一些不良习惯,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起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在讲述画家的事迹和分析欣赏作品时,便可以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如徐渭的洒脱、郑板桥的傲骨、赵洁的认真、徐悲鸿的赤诚、伦勃朗的坚决等等,画家的美好品德无不给学生一种有力的影响。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米勒的《拾穗者》、康斯太布尔的《干草车》表现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对劳动者的可敬;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及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等等。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深入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

二、美可启智

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从古至今都是提倡创造的,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著名的“扬州八怪”画派的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这就清楚地说明郑板桥的画竹,既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是一种创造。一代宗师齐白石曾说:“古之画家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法,方不为古大雅所羞”“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些都表明,他们都是极力提倡创造,反对临摹的。因而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美术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美术的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独创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和创造美,这是美术教育应特别提倡的一个方面。

三、美可助健

美术教育能增强体质,造就健全的体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美术活动无论是欣赏、临摹、写生、设计或制作都必须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智慧,这种表达活动必然受到大脑的生理结构和机能的调节与支配,特别是受右脑生理机能的支配,即美术教育是对右半脑的生理机能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有助于大脑健康地活动和工作,有助于左右半脑不同的审理机能保持平衡与协调。另外,学生的任何一种美术活动,都需要手的参与。手是人主要的运动和操作器官,手的操作是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再者,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如果我们把美术课上的生动、活泼、赏心悦目,让教室充满和谐、轻松和愉悦的气氛,这种愉悦气氛必然会在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反应,达到松弛肌肉,活动骨骼,减少烦躁,感到快慰,心旷神怡,从而促进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四、美可树人

美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美术教育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美术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欣赏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摒弃假恶丑。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到《维纳斯》的残缺美、《拉奥孔》的悲剧美、《大卫》的力量美、《蒙娜丽莎》的含蓄美、《西斯廷圣母》的阴柔美、《北京故宫》的对称美、《兵马俑》的雄壮美等等,这些无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

五、美可促劳

任何一种美术活动都是一种劳动,而且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美术活动中,从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进行写生、画面构思制作完成这一整个过程都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参与,这一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会得到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的观念。另外,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亦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名家在创作时那种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可见,从个人整体发展来看,美术教育对人的素质影响和审美意识的效应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渗透到素质教育的每个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的独特功能。总之,我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更新思想理念,积极探索和改进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作者:李颖伟 单位:山东省宁津县第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