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公选课教学方法的革新

美术公选课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教师灵活主导教学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再加上教师有意识的控制节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之升华为一种情感享受,帮助学生掌握了作品的内涵与意境,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结合生活情景,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在中国历代著名的美术作品中,许多艺术家把作品和自然的形与势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艺术的美脱胎于生活,却还带着生活鲜活的水滴,映射出绚丽的七色光芒。教师可结合艺术作品,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寻美、体验美。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恢弘高远,奇峻险要犹如“高峰坠石”。宋代《千里江山图》如“千里阵云”。徐渭的《水墨葡萄》酣畅淋漓、肆意挥洒,让人如临万岁枯藤、花瓣翻飞。教学中,可通过“高峰坠石”、“怪石嶙峋”来形容山水雄奇之美;“花瓣翻飞”反映水墨柔和圆润之美,从而带领学生从自然事物静和动的元素中去领会美术作品的点画之美,让学生不仅懂得一切客观事物的状态与面貌是缔造美的本源,也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妙传递给了学生。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美术公选课教学实践主要通过课堂平台来完成。所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就要围绕着课堂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再加上灵活的教学思路,完全可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丰富讲授内容,增加学生兴趣点。高校美术公选课在教学中,大量绘画雕塑作品需要讲解与阐述,面对的受众是全校文理院系的选修生,对美术理解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是难免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在于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美术公选课的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把寓教于乐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千方百计调动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敏感度,逐渐体验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趣味性。在授课内容上,加大作品分析的信息量,增加作品的背景知识,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以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人物白描长卷《朝元仙仗图》为例,该作品为宋代著名宗教画家武宗元所画,享有盛名,是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精品,也是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础,有无数艺术家为之倾倒、为之痴迷。为了让学生透彻了解,丰富作品的认知,可增加讲解由此画衍生出的另一幅著名的画作《八十七神仙卷》。画卷绢本水墨,八十七个神仙雍容华贵、端庄肃穆,女性的轻盈丰腴与男性威武彪悍形成巧妙的对比与统一,仙乐袅袅、玩佩叮当,线条圆润洒脱,形象欢快流畅,充满了吴带当风的艺术特色。潘天寿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此画作有了一种游动的美,仿佛让人感觉到空中飘荡着悠扬的音乐。徐悲鸿有幸收到此画作,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足见其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教师可先结合《八十七神仙卷》动人的背景知识,详细诉说画卷历经千辛万苦,躲过日寇的狂轰滥炸,在徐悲鸿手中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以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明白这些艺术珍品是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和毕生心血而保存下来的,进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顺势引导大家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分析其精妙的构思、传神流畅的线条、生动超然的气质。最终,引导学生们在故事和作品中穿插游走,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穿插历史知识,加深作品印象。中国数千年文化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精品浸透着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华夏儿女为此倍感自豪骄傲。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将历史的发展作为课堂讲解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使历代精美的艺术作品自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流变,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艺术的见解,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以《马踏飞燕》与《昭陵六骏》欣赏为例,两件作品皆是以马作为原型而创作的艺术精品,风格各异,为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杰作。《马踏飞燕》创作于东汉,奔马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造型生动自然,铸造精美。四肢动势既符合马的动作习性,又带有夸张变形的抒情色彩,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令世人和艺术家叹为观止。《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唐代石刻艺术珍品。教师在讲解这两件作品时,可以结合汉唐两个王朝历史的共同点与时代差异,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分析作品的出处与艺术流变,展示作品的艺术内涵与人文精神。通过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美术作品是不能从历史中剥离出来而单独存在的,借此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对艺术的喜爱。全方位比较,深入分析了解。对任何事物的学习掌握,都需要找寻其内在的规律,总结出一种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功。高校美术公选课要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样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美术作品欣赏学习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作品的内涵是与时代背景相一致的道理。在教学中,要突出这一理论的精神,对作品进行广泛分析比对,使学生很快对作品的美学特征及其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观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鉴赏。以汉代霍去病将军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作品为例,作品以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人们对英雄的哀思和歌颂,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强大的实力和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透射出汉代人民内心的自信和率真的表白,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了加深学生对汉代艺术作品的深入了解,应采用横向比较、深入剖析的艺术理解手法,结合学校所在地南阳悠久的历史,特别指明其在两汉时期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遗留下大量的汉画像石,拥有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博物馆。然后,选取与《马踏匈奴》有艺术共性的作品与学生们观察、探讨。在南阳汉画像石动物类作品中以《兽斗》为代表,虎、熊、牛等以舒展的身躯,粗犷有力的线条和不可遏制的力量,使整个画面陷入了视觉的激流旋涡当中。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汉代民族特有的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体验了一种汉代特有的具有共性的气息,就是崇尚阳刚之美和大气磅礴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汉代文化的精髓,是学生们欣赏和掌握汉代艺术作品的最佳落脚点。

三、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创新

高校美术公选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与知识拓宽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在不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的情况下,科学的课程规划安排,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公选课成功的先决条件。在这样一个先决条件下,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其话语权的行使,模糊课堂的概念,延伸教学的空间,给予学生宽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有平等、自由的生命体验,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最终得以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造第二课堂。在21世纪的巨大变革中,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很好地促进了信息时代的交流。思维活跃、充满朝气的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拥有着对信息技术独特的敏感度与兴趣,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保持着高度的利用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大学教师要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学生的兴趣点,为美术公选课做好服务,使课堂在虚拟的空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也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不留死角。在这样的理念下,大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在互联网上开通微博,建立公共美术欣赏课的网页和艺术论坛,定期就著名的美术名作与学生展开专项讨论,使第二课堂变成教学的有力补充。大学生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中,增加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话语权,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了自信心,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挖掘特色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作品赏析中,教师的讲授意义重大,但更应看到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一定要打破,教师应利用更多的美术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提炼,采用“1+1”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参与实践,逐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与审美习惯。以民间美术剪纸为例,可结合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为学生讲解剪纸艺术的规律。邀请研究剪纸艺术的专家、教授现场为学生讲授剪纸的风格与特点,并联系民间剪纸艺人走上大学讲堂,用本色语言讲述创作感想,当场示范剪纸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出了活泼、生动的氛围,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促成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走进生活,鼓励学生进行美术情感体验。针对美术公选课中有学生侧重于听和看等以课本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轻视在审美情感上的联想与体验。可以考虑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进度与内容,利用学校所在地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民间美术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领略精美艺术品的迷人魅力,既增加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也加深了生命的体验。新教学形式改善了学生对艺术的陌生度,审美情感相对稳定和丰富,也激发了探求美的热情,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

四、结语

美术公选课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提高与造就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高校美术公选课的开展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美术本身具有极强历史传承性和深厚文化底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很好载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学的过程尤其显得重要。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在掌握美术基本知识的同时,也看到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所具有的内在创造性与再生能力,进而产生维护历史传承的责任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自觉推动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教师在继承优秀教学传统的同时,消除了学生对于艺术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激发起对艺术的热爱,进一步提升了审美能力。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共鸣,培养了独立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成为可能。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学,教学效果更有成效,这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值得肯定。

本文作者:杨雄飞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