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威宁当地的留守儿童数量大,比例高,问题多,对社会的影响较大。留守儿童存在家务负担过重、关爱缺失、教育不足和安全没有保障等问题,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两地分居在农村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方面提出了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交通,组织帮扶机构和补充学校教育功能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展经济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隶属毕节市管辖,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截至2014年外出务工农民总数为278,072人,其中省内务工104,671人,省外务工173,401人。威宁县农业人口较多,多高原山地、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各乡、村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升高,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大部分当地人观念陈旧,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关怀,身心发育不健全。近些年,毕节当地留守儿童意外事件频发,对社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威宁当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教育状况和发展状况,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威宁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威宁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相比,威宁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当地留守儿童家务负担更繁重,更缺少关爱,教育不足,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他们由刚开始的物质生活匮乏转变为现在的精神生活缺失,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务负担繁重。

当地留守儿童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劳动能力有限,因此无论是家务还是农活大部分都落在了留守儿童的身上。当地留守儿童除了要完成家庭基本的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等家务,还要喂养牲畜和负担一部分的农活,尤其是秋收季节,因山区缺少机械化,需要这些留守儿童完成收获工作,当地的孩子是背着背篓长大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像成年人一样,背着上百斤的重物走山路。繁重的劳动的确有利于培养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但也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生存障碍已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关爱缺失。

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当地留守儿童更缺少父母的关爱,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回家次数偏少,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且停留时间较短,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孩子足够的照顾,而且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留守儿童没有保持足够的通讯联络,缺乏情感交流,同时一个或一对老人照顾的孩子数量较多,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给予足够的关心,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陌生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超过四成的留守儿童感到孤单。这种长期缺乏亲情的成长环境,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难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情感的培养上缺乏亲情教育,甚至个别极端的孩子由于长时间的精神压抑产生了精神和心理疾病。[1]

(三)教育不足。

与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相比,当地留守儿童教育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隔代监护人没有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的能力[2],当留守儿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必要的学习辅助工具,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学习压力大,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在学校教育方面,山区的教学设施不健全,课程安排单一,仅有基本的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当地留守儿童在创新、合作、语言和动手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不足。学校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遭遇意外伤害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阻碍了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在社会教育方面,当地教育文化设施落后,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教育活动偏少,当地留守儿童受到的社会教育有限。

(四)安全没有保障。

当地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隐患,由于父母长期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安全防护意识弱等多方面原因,不能很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义务,导致留守儿童生病不能及时就医,遭遇意外伤害的数量增加。更严重的是一部分留守儿童甚至没有临时监护人,年幼的兄妹几人一起生活的现象在当地普遍存在。2012年11月19日,毕节市5名留守儿童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2015年6月9日,毕节市大方县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中毒身亡;2015年8月4日,毕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两名留守姐弟被发现在家中遇害,当地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发人深省,安全隐患的扩大化逐步升级,近几年,当地奸淫幼童事件屡有发生,而且多为留守儿童。

二、威宁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贵州民族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量增多,因自身经济条件居住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因素的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进城市,只能留在农村,由此产生“留守儿童”问题。[3]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贫困,经济水平受限。

威宁当地经济不发达,企业较少,缺乏就业机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选择外出务工,到省内或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求工作机会,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比例升高。外出务工人员因自身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居住环境不稳定、子女入学受限,携带子女条件不足,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思想观念陈旧,“多生”现象普遍。

当地村民观念陈旧,长期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由于“求子心切”,有些家庭甚至生育了六七个孩子,女孩数量偏多,以至于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多子女的抚养问题使农民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这样一对或一个老人照顾多个子女的孩子,每个子女的孩子数量较多,老人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这种“多生”现象加剧了留守儿童问题。

(三)教育落后,投入不足。

在家庭方面,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两地分居,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空间距离大,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足;在学校方面,教育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教师流动性大,仅基本的文化教育,心理、情感和成长的教育补充不足;在社会方面,当地教育文化设施落后,缺少开放式的教育活动,留守儿童受到的社会教育有限。

(四)社区或农村基础建设落后。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留守儿童能利用的公共设施寥寥无几,课余文化生活枯燥单调,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和行政制度保证,主要表现在:娱乐文体设施缺乏,几乎没有体育器械;司法治安薄弱,缺少治安点,留守儿童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缺乏卫生基础设施,留守儿童受到意外伤害后,得不到及时救治;针对留守儿童的行政制度不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

三、解决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家庭、学校、政府等各环节的管理缺失,应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各权力部门的视野之中,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

(一)缩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一是尽量缩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就近务工,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次数,也可以让孩子假期与父母团聚或者父母一年多返家几次等方式,尽可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二是各级权力部门应注重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空间上的距离不代表心与心的分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多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应该为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承担更多的责任,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情况,保持电话、网络聊天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保持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迫切需求,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保证留守儿童得到合理有效的监护。

(二)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交通。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留守儿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鼓励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与子女相聚的机会;二是改善地方交通不便的现状,使留守儿童缩短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时间,有效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三是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迁入工厂和自建工厂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当地农民就近务工。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发挥其应有的调控作用,解决好组织生产和运输,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三)组织帮扶机构,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一是在本地区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委员会和帮扶站,设立可供夫妻、子女团聚的临时地点,解决相应的两地生活困难,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帮扶范围,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团聚次数,加深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教育缺失,同时避免了留守儿童独自前行出现的安全隐患,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怀;二是更好地发挥志愿者作用,从精神上关心帮扶留守儿童,创新关爱形式,以活动推进关爱,用关爱引领留守儿童的成长,让他们了解山外的世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挥青年志愿者在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对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发动志愿者与其组成结对帮扶,将阳光般温暖送进留守儿童心里。

(四)补充学校教育功能,完善社区组织功能。

针对当地学校教育不足的情况,增加基本文化教育之外的性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师队伍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学校应该开设生理课、品德课、心理课等多种课程,改变当地学校课程单一的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同时加快社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物质条件,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使用力度,保证留守儿童娱乐体育的基本途径,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这样的举措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因缺失父母关爱产生的抑郁心理。

(五)严厉打击侵犯留守儿童犯罪。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遭性侵的案件呈高发状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威宁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显示:县司法局按照《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把儿童维权工作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必须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要严惩性侵留守儿童的犯罪分子,对留守儿童缺乏教育监管的父母、学校负责人、村干部等严肃追责,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阳光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虽然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留守儿童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持续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问题,但也存在着监督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缺陷,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更需要社会和组织的广泛参与,只有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出和谐安宁的环境,留守儿童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

作者:朱广利 于秀丽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彩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5:180~181

[2]龙翠芳,聂建平.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调查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2):108~111

[3]肖晓.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8):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