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现状评析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现状评析

【提要】在云南自贸试验区建成的大背景下,云南凭借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其旅游市场必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迎来大批外国游客。本文基于对昆明、丽江、西双版纳、怒江州四个代表性地区的调查,简要分析云南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云南自贸试验区; 少数民族文化 ;旅游文化 ;英译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尤其是在云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同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省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翻译外宣显得格外重要。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同意批复在全国6省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云南省在列。根据《总体方案》,云南自贸试验区将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提出了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云南省必将变得更加开放,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必将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是否能利用这次机会得到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这同时也关乎到云南省的国际形象及国际社会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与评价。就此,笔者选取了昆明、丽江、西双版纳、怒江州四个云南省内少数民族文化颇具代表性的地区,对其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外宣英译文本进行了实地采样和调查。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现状

通过调查,首先笔者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公示牌、导览图、景点介绍等都有对应的英文译文,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外宣。其次,若按地区来看,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以及旅游资源开发较早且旅游业较发达的丽江、西双版纳地区,其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文本翻译质量较好,大部分译文忠实、流畅、符合译入语标准。而怒江州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当地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旅游文本的英译明显质量不高,甚至存在许多错误。若按不同场所划分,民族博物馆、植物园等展览科普型场所由于建设和管理较为规范统一,故相关译文质量最佳,4A以上等级的公园和景区译文次之,而其他旅游景区的旅游文本翻译质量差强人意。但从整体上看,云南省内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文本的英译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示语翻译混乱。景点公示语,指的是对公众公开的具有标识性、指导性、警示性或者提示性等功能的文字以及图片等信息。公示语一般来说虽很短小,但数量众多,且具有重要的指引功能,社会形象塑造功能和一定文化传播功能,是民族文化旅游外宣的“名片”,其英译质量尤为重要。我国在2017年正式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对包括旅游在内的各个领域公示语的翻译方法、格式、要求等作出了统一规范要求,但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笔者调查来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内的公示语还存在着:翻译不符合译入语标准,民族文化缺失,翻译缺乏统一性等问题。首先,公示语虽短小,但在每种语言中有其习惯的表达方式,若在公示语英译时一味遵循字面对等,很容易造成“中式英语”。如“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翻译为“Everyoneisresponsibletoprotecttheenvironment《”这样的英译文失去了公示语简洁的特点和警示的作用,更像是环保手册上的一句话而不是景区敬告游客不要乱扔垃圾的公示语,相比之下翻译为“NoLittering”更为合适,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该公示语的公示目的。又如“游客止步”翻译为“Novisitorsallowed”,看似简洁达意,但却不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在英语国家该公示语一般表达为“StaffOnly”。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汉语公示语常使用形象感性、迂回间接的内容含蓄表现,委婉告知,需要受众略为思考,才能明白其中内涵;而英语直截了当的频度明显更高,信息具体,警示明确,所以在公示语英译时转换不当就会造成误解。其次,公示语英译中的民族文化缺失也是一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名称的英译中。如“阿夏花房”译作“TheAxia’sBedroom”,外国游客看到此名称英译会以为Axia是一个人名或少数民族族称,造成误解。然而“阿夏”是指摩梭人中的婚龄女性,摩梭人母系社会形态沿袭了走婚的习俗,“阿夏花房”指婚龄女性的卧室,入夜后接待相恋男性的地方。另外,公示语翻译缺乏统一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如“云南民族村”有“YunnanEthnicVillage”和“YunnanNationalitiesVillage”两种译名,致使外国游客产生疑惑:这是否是同一个地方。再如“吊脚楼”一词有“leggedpavilion”、“leggedbuildings”“suspendingbuilding”等不同翻译。除此之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公示语还存在程度不等的其他问题,如拼写错误、标点和大小写错误,用词不当等。

(二)景区介绍译文中的误译与语法错误。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尽管现阶段云南旅游市场已高度开放,民族文化外宣力度加大,云南省内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景区介绍英译文质量相较于10年前已得到重视且大大提高,但少数景区由于种种原因其景区介绍译文存在着严重的误译和语法错误,甚至造成了译文的不可读性。例如怒江州独龙江乡景区由于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且旅游开发较晚,景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其景区内民族文化介绍的英译文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错误连篇,有碍于外国游客对独龙族民族文化的了解。如对巴坡旧址的介绍写道“观景台的上方,有一条通往县城的人马驿道,是过去唯一条翻越3800米的雪山通向外界的生命线。”译文是“Theviewingplatformatthetop,thereisaleadingtothecountyofSagittariusYidao,isthelifelineinthepastonlyaclimbover3800metersofsnowcappedmountainsleadingtotheoutsideworld。”就这一句话的译文,语法错误频出,误译让人大跌眼镜。首先,“观景台的上方”这一地点状语的翻译,存在词序颠倒,选词不当的问题。“Theviewingplatformatthetop”意为“顶端的观景台”,偏离原意,按照正确的词序至少也应翻译为“Atthetopoftheviewingplatform”,但即使这样的翻译选词也不正确,应为“Abovetheviewingplatform”。其次,“thereis...”与“isthelifeline...”两组主谓结构间缺少连接词,导致第二个主谓结构缺少主语,从而造成逻辑混乱。此外,该句翻译中还有多处谬误,如“thereisaleadingtothecountyofSagittariusYidao”“isthelifelineinthepastonlyaclimbover3800metersofsnowcappedmountains”。由此可见,误译和语法错误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有损我省旅游外宣形象,而且给外国游客造成困惑,影响旅游文化体验,这样的译文不如直接舍去。这样的错误不是个例。译文中这种低层次错误的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译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旅游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待旅游翻译的态度:只重形式,不重质量。云南在建成自贸试验区的背景与机遇下,民族文化旅游必将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将迎来更多的外国游客,因此景区介绍译文中的误译与语法错误急需纠正。

(三)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处理不当。若在旅游外宣翻译文本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译文中的民族文化缺失,从而失去外宣的意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并不具有普遍性,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有许多对当地民俗风情的介绍。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直译、音译等方法,这使得民族文化缺失,也不利于海外游客理解。旅游本身就是一项文化性的活动,而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任务,所以在旅游翻译文本中有效且准确地体现民族文化是必要的,然而也是不易做到的。例如,“独龙族文面”翻译作“thehabitofgrainsurface”显然是不妥的,让人无法理解。“独龙族文面”实际上是指独龙族女性的面部刺青,独龙族女孩进入成年期后由有经验的妇女纹面师对其进行纹面,标志独龙族女孩的成年,所以翻译作“thefacialtattooofDerungwomen”更为合适。再如丽江古城的“大石桥”译为“DashiBridge”,并无错误,但仅仅音译“大石”就丢失了其表达的材料信息“由石头建造”,并且也无法呈现该桥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如该桥旧时是麻布的专卖地,纳西语称“培期笮”。故此类情况应采取音译或直译加注的方式来补充说明名称之后所蕴含的历史或民族文化信息。再如德昂族的“龙阳塔”直接翻译为“TheLongyangTower”,显得毫无趣味,外国游客从名称上无法察觉到它的特殊文化内涵,从而不能引发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龙阳塔”外形由一条巨大的青龙缠绕着一根柱子,头顶悬挂一轮火红的太阳,因此名为“龙阳”,是德昂族人民善良、勇敢品质的象征。因此该名称在直译为“TheLongyangTower”的同时还应该在下方用括号备注(TheTowerofDragon&Sun,thesymbolofDe’angpeople),以画龙点睛地传达其丰富文化内涵。

三、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质量的建议

以上指出的有关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客观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译者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地方有关部门缺乏规范标准的主观因素造成的。据此,笔者提出两方面提高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译文质量的建议,一是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根据国家旅游翻译规范文件制定地方规范,如可参考借鉴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实现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翻译规范化。二是翻译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在中西语言文化转换的过程中,不流于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若从宏观上把握住以上两点,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英译质量必将再次得到提升。

四、结语

随着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在云南自贸试验区建成的背景下,云南凭借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市场必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迎来大批外国游客。云南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文化“桥头堡”地区,提升省内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外宣的英译质量最终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作者:孟容静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