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例6篇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1

关键词:城市民族工作;城市;少数民族;民族工作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1-0057-04

城市民族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现阶段,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总体状况是好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分析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市少数民族的新情况

城市民族工作是以城市少数民族问题为对象的工作。城市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内,由国家正式认定的汉族以外的各民族[1]。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再加上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和连带性,城市民族问题往往会演变成整个民族和某一民族地区的问题。城市民族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扩展。

(一)民族结构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而多民族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城镇化速度加快,原有城乡界限被打破,中华民族迎来了空前的人口大流动大迁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原居住区,进入了城市。以天津市为例,城市多民族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人数增长。资料显示,1953年天津市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412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天津市少数民族总数为131528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64262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02654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66871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31327人。

2.少数民族成分增多。天津市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少数民族19个;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少数民族24个;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少数民族29个;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41个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49个少数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少数民族53个。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激增。截止2010年底,天津市共登记有流动人口3024118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2万人,并且表现出结构新、层次多等特点。天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以下特点。从民族成分看,天津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分多样,主要有回族、朝鲜族、土家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近30个民族。在天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都在万人以上。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天津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服饰特色。从来源地区看,他们主要来自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以新疆维吾尔族,四川藏族、羌族,青海、甘肃、宁夏回族,东北三省朝鲜族为多。从居住情况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条件一般较差,大多居住在打工单位内部、出租房、居民家中和工地现场。同时,因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当地居民有所不同,出现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相对聚居区20多片。从行业看,他们主要从事制造、建筑、餐饮、住宿、游商等10多个行业。来自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从事行业也有所不同,宁夏少数民族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四川少数民族游商较多,甘肃、青海、新疆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经营餐饮生意较多。从年龄结构看,青壮年比较多。但是在来天津市创业较早的朝鲜族中,近年来老年人比例大大增加。这是由于许多到天津市工作的朝鲜族在事业取得一定进展、有一定经济基础后,纷纷将老人和孩子接到身边。

(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是人适应环境,并与他人分享意义、表达自我的符号体系。文化是群体特有的标志[2]。不同文化以自身价值观和信仰为核心和基础形成特定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是一个地区文化中的文化特质按一定的内部关系构成的协调一致的体系”[3]。不同文化模式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文化也有整合的趋向。“人们从周围地区可能的特质中选择出可利用的东西,放弃不可利用的东西。人们还把其他的特质加以重新铸造,使它们符合自己的需要。”[4]多民族化的城市民族格局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作为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向城市,不仅活跃了城市经济,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同时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带入城市,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促进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文化彼此适应、相互融合,在都市与传统之间孕育着一种蕴含多种文化元素的城市文化,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民族意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民族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族意识包括民族认同意识、分界意识、交往意识和发展意识等;广义的民族意识是一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观点的总和[5]。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民族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就业技能差,其谋生手段具有明显的本土性。从职业分布的角度来看,他们主要分布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收入水平较低[6]。窘迫的生活现状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便逐渐增强,表现在更加关注民族间的发展差距,迫切要求发展本民族经济,维护本民族形象,更加关注涉及本民族各种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民族意识的增强,是民族差别、地区发展差距的一种反映。只要这个大环境继续存在,只要发展差距继续拉大,民族意识的增强也会继续存在,并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可能对民族关系产生某种不良影响。”[7]如何使觉醒的民族意识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二、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挑战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增多

一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了都市鲜见的民族元素,丰富了城市生活,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增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城市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为所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在与都市生活的调适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年来,天津市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件。一是宁夏、甘肃籍回族民工的“讨薪事件”。2009年8月前,天津市部分区县连续发生37起宁夏、甘肃籍回族民工“讨薪事件”。当用工方准备辞退回族民工时,他们往往索要高额务工费,如条件得不到满足,则采取滞留工地、阻挠施工、聚集上访等方式,给用工方施压,直至拿到理想薪酬后撤离。二是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区藏民、羌民兜售大量管制道具事件。自2010年11月中旬以来,在天津市国道、省道、外环线等部分公路周边出现身着少数民族服装人员(藏民、羌民),携带大量管制刀具,向过往车辆、人员兜售。三是新疆籍未成年人街头抢夺扒窃事件。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从事有组织的街头犯罪,组织未成年人实施街头扒窃、抢夺、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四是清真兰州拉面馆纠纷引发的。近年来,清真兰州拉面馆数量增加,从业人员多为甘肃、青海等外省市回民。在日常经营中与食客、邻里、附近其他面馆甚至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矛盾纠纷呈上升态势。

(二)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凸显

少数民族在城市中一般都有传统的聚居区。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功能完善、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内部重新规划、布局等原因,城市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在布局、结构、生活习俗、心理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局面被打破。如天津市西北角回族聚居区随着拆迁逐渐消亡;东丽区朝鲜族宝元村自然解体;东丽区么六桥回族乡撤乡并镇。少数民族因特殊的风俗习惯在就业婚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凸显。在城市迁入少数民族方面,改革开放前,传统的限制性色彩浓厚,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和行政程序,主要以毕业分配、部队转业、专业技术人员调动等为主,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数有限。这些城市迁入少数民族文化素质较高,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了与本民族聚居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天津市朝鲜族、蒙古族中的很多热心同胞,积极把天津市的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原籍,为延边、内蒙古等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和处理难度加大

民族关系的发展建立在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基础上。城市生活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使民族交往朝纵深层次发展,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关系的结构更加复杂,民族关系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协调和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城市民族关系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不仅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还包括少数民族、城市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城市与民族地区之间的关系[8]。同时,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方面的差异,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潜在因素也随之增多。一是交织性增强。城市民族关系中历史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二是群体性突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因亲缘和地缘纠结在一起,往往把涉及个别民族成员的问题扩大化为本民族的问题,极易酿成。三是对抗性强。有些少数民族成员与当地群众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转化为少数民族成员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矛盾。四是危害性大。城市的中心和辐射功能使得城市民族关系的地位更加重要,城市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形成局部和地区性的冲突和动荡[9]。

三、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思路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活动的中心,是民族间交往联系的纽带。城市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晴雨表。相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城市少数民族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问题更加敏感,城市民族工作更加复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前提,不断健全和完善调整民族关系的有效机制,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及时妥善处理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确保城市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以及社会安定和谐。

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的推进要求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城市民族工作合力。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民族社团、民族成员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政府通过民族社团的作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民族社团得到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得以在民族群众中开展工作,向政府反馈少数民族意见;城市民族成员通过社团组织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民族社团发挥着中介、纽带和桥梁作用。各级民族联谊团体以及由这些团体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新生力量。它不仅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起到了桥梁作用,更为增加民族团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强化城市人口管理、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纽带作用。

然而,民族社团毕竟是民间性质的群众组织,没有编制、经费来支撑工作开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在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过程中,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尤其是民族事务部门,要对民族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及适当的引导,促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的显现。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社团成功纳入到城市民族工作的体系中来,保障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邓行.法律援助与城市少数民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2-55.

[2] 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49.

[3] 马戎,潘乃谷.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83.

[4]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37.

[5] 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9.

[6] 邓行.试论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8-41.

[7] 蒲晓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前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5): 38-39.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2

坚持民族融合的发展理念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我国是历史从未中断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这种持续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通过长期交流与不断融合,形成了牢固的经济、血缘、文化和政治联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民族融合是不同民族在长期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民族。民族融合不是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而是各个民族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彼此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文化交流,逐步融为一体的社会进步。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民族融合保持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捷径。淡化汉族和少数民族界限,鼓励各民族自由迁徙和混居通婚,实现人口、资源和文化的广泛交流,既有利于迅速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又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民族融合。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四川少数民族聚集区,大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限制开发区。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要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包括:鼓励少数民族儿童到内地接受教育;鼓励经过职业培训的少数民族青年到内地就业;鼓励少数民族家庭向内地迁徙等。通过减少分母迅速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与此同时,要把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配合草场保护和畜牧方式变革,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定居点,鼓励牧民定居。以建设高水平寄宿制学校为龙头,配套建设高水平的医疗、市政、民生设施,完善城镇功能和增强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通过人口合理迁徙,大幅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坚持共享发展

以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广泛参与为主要标准,努力改善发展条件,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的发展成果,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发展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业,在扩大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努力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适度发展高山种植业、优质畜产品、林下产品等特色农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艺品。对资源不可再生、环境影响大和少数民族群众一时难以参与的矿产开发,采取减少采矿权颁发,提高资源环境补偿标准等措施,严格加以控制。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主体民族 少数民族 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依据民族学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文化是各民族在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不断调试和适应的结果。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发展也反映了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语言文化中,语音、词汇、语速的消失、变化或借代都是民族融合、民族文化接触的有力证据。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语言是人类劳作的产物,任何语言都能表达人类最严谨的思维,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间语言文化的互相学习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适当掌握和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不论从主体民族自身还是从少数民族成员自身来说,都是有所裨益的。增进社会成员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培养多元文化的思维是多民族国家中包括主体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成员的存在方式之一。

民族学视角下的双语教育是培养多元文化人的教育,民族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在社会中人口居于少数的少数民族群体,也应该包括汉族在内的主体民族。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主体民族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适应主流社会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尽快融入主流文化,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则是表达了汉族对于历史的尊重,中华民族形成历史是一部各个民族交织互动的历史,无论从血统上看还是从单个民族的形成史上看,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和融合是持续存在的,所以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也为其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了“他者的眼光”。在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汉语汉文化的大趋势下,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具有更为深远之裨益。

1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畲族一直使用汉语,满族在近代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同一民族内部还存在着因地区不同和支系不同而使用本族不同语言的现象,如景颇族使用景颇语和载佤语2种语言;瑶族使用布劳语、勉语、拉伽语3种语言。我国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5个语系,①共有10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上,我国有无数语言由于外不和内部的种种原因消亡了。②随着文化交流渠道的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语言将日趋单一。在世界范围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推动了各国人民对西方思维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也增加了许多国家内部的民族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族群语言的濒危现象,语言濒危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面临的问题。

语言的消失也意味着一种文化消失。文化始于族群生活的环境,文化本身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于其自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一方面,文化是丰富而平等的,学习和了解他族的文化,可以维持文化的多样性,以更宽泛、更人性的视角看待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保存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实用性,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失去现实存在意义的文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消失。随着语言使用人数的减少,语言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民族对于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的探究,是记录该民族语言的动力并为记录该语言提供了除去本民族成员以外的新的视角和方式,为将来研究民族语言变迁,民族文化接触,民族群体迁徙提供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2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主体民族多元文化思维的形成

汉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是培养主流民族多元文化思维的途径之一。按照西方跨文化心理学学者的观点,少数民族个体选择何种模式适应主流社会是与其自身的认同态度相关的,但同时主流群体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也对少数民族个体认同态度的选择和文化适应模式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个体涵化的过程中,可被感知的、来自主体民族的积极态度促进了少数民族个体的涵化,而可被感知的、来自主体民族的消极态度加速了少数民族个体同主流文化的分离。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是主体民族形成多元文化思维的必要环节和文化基础。多元文化的思维不仅是多民族国家事实存在的多元文化在思维上的反应,也是当前世界文化激荡的合理接纳路径。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多元文化思维的形成是主体民族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现存文化价值的方式之一。多元思维是多民族共存的基础,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思维和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了解,才能使主体民族以更具包容性的态度接受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而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少数民族群体适应主流社会。

3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减少不同民族间的误解和冲突,增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和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由于语言差异、思想观念差异、等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会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差异是各民族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交流不畅在一定程度上甚于种族、体质的差异。按照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的观点,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阶层的成员在自身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了社会化,其成长的过程也是对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规则的内化的过程。不同民族对同一文化现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他族文化的评价应在充分了解该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以便减少冲突增进互信互惠。

了解彼此的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是解除文化误解的第一步。某一文化主体对于他者文化的了解使得该认识主体可以在面对文化冲突时理性地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思考和处理交际中的思想和行为差异,从而减少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对于异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在减少了民族冲突的同时也加强了民族团结。理性的交流是获取信息和处理纠纷的前提。在对异族语言文化理解基础上的交流才是理性的、有操作性的交流,进而为不同文化主体的进一步了解和共处创造了弹性空间,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

4 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经过潜心的研究,提出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已经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③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其中“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实体,“多元”是指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对我国民族现状的准确描述和概括。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反映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彼此在文化和历史上的相关性,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在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化是今天民族交流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这与汉族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不矛盾。汉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是维持和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方式之一。作为主体民族的汉语、汉文化由于其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包容性不仅对国内的少数民族,对周边的很多地区和国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美国学者亚瑟·昆斯特在《亚洲文学》里写道:汉语在其远东影响范围内所曾占有过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是远非拉丁文和希腊文在西方的地位所能比的。故汉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的目的不是掌握某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而更多是培养其多元的文化思维,从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取长补短,这既使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不断生长发展,也可以使我国各民族可以在经济、文化等各面共同进步。

5 总结

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以文化为依托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持、延续和记录是人类宝贵遗产的积累。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是我国发展的起点和根基,中国历史是一部各个民族的变迁史,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史。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部活的人类化石,是值得除了本民族成员之外的其他民族成员去了解并记录的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化瑰宝。

在民族学的视角下,文化是在人类发展中形成的适应于特定人群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对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思维的方式。在当今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化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本民族进步的途径;而同时,主体民族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则是加强各民族之间文化理解、保持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进步的有力保障。

注释

① 高崇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4

xx,19xx年参加工作,19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xx年部队转业。现任xx市xx区xx街道办事处xx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多年来,作为社区的带头人,xx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坎上,时刻把民族团结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办好关系社区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因地制宜地推出“发展和顺、民族和居、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家园和美、办事和气”的“六和”治理模式,团结带领社区干部群众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华丽篇章。20xx年x月xx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xx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在日常工作中,xx有自己的秘诀———“三抓”。

抓创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

工作中,xx始终能够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敢当重任,努力提升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20xx年x月x日,xx社区被列入xx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项目建设。为做好该工作,xx同志主动担当,担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形成了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配合、监委会监督“三委”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同时,在他的主导下,社区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社区重要议程,积极召开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工作汇报会,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创建期间,xx注重把民族政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社区工作之中。多次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向社区广大党员干部普及民族政策和理论知识并将民族团结工作开展与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平安社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抓项目:挖掘社区民族文化品牌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针对社区缺少民族活动阵地的现状,xx勇挑重担,争取、协调、整合多方资源,主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带领社区“三委”规划建设了xx社区民族文化体育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主题馆等重大项目。

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xx年x月xx日正式投入使用,满足了社区各民族老人的基本生活饮食、休闲娱乐的需求。社区不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只要是本社区的户口,都可以享受此福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社区内居家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娱,营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社区人文环境,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为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民族文化体育广场,成为社区各族群众生活休闲的主要场地,凸显社区民族特色,传承彝乡文化。在此基础上,深挖社区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社区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成功举办了xx社区火把节、长街宴等活动,提升了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了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主题馆总面积xx㎡,于20xx年正式投入使用,目的是牢记对xx各族人民的重要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xx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展现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共创美好生活的美好盛景;再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篇章。

一系列民族团结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民族居民因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不同带来的隔障,还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环境。社区各民族居民通过参加集体项目,也加深居民之间的交往,培养和巩固情感,增强了凝聚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在xx社区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抓服务:搭建社区民族团结服务平台

在他的主导下,xx社区构建了社区民族团结服务平台,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规划。结合社区为民服务站开设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窗口,专人专岗,实现了社区民族工作“一站式”服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中,xx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的少数民族知识和服务能力,为少数民族团结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5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

文化基础较弱。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地域的差异、习俗的影响,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相对其他学生会呈现明显的不适应性。加之语言障碍,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交流较少。再由于在升学过程中,因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倾斜,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了升学的机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大多返回原籍就业,因此在就业压力上相对轻于其他学生,导致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多重原因交织,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竞争意识较弱: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来自经济较为不发达、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地区,所以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由于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整体就业的难度增大,相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的信心不强、主动性不够等不良情绪的累积就会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导致就业意识和开放意识相对滞后,大大弱化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该有的锐意进取的竞争意识。

宗教意识偏差: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自由的民族大家庭。由于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地区发展和民族发展的差异,所以各种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于各个领域,因此,国内外敌对势力接力妄图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流传的十条禁令中第二条、第三条都明确的写出要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迷信来制造民族矛盾,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分裂意识。可以看出,敌对势力已将部分宗教意识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作为他们拉拢腐蚀的重要范围,那么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相对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成了各种反动势力开展各种妄图危害民族统一活动的契入点。

心理健康意识较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源地基本都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背景,决定了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同那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在思想意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保守、散漫、封闭、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并不自觉的滋生出许多负面情绪,比如自卑、嫉妒、不满、抵触等,少数学生没有忍耐力、爱冲动、易狂躁,感情脆弱,加之少数民族对烟酒有其本民族风俗特点,所以少数学生极易酗酒,酒后滋事,来宣泄不满情绪,不但损害大学生形象,而且也影响学校常规的学生管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全面客观综合的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各种背景情况,简单照搬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没有顾及学生的特殊性质,常常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不良后果。经验化的教育是没有办法达到与时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教师要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各民族学生特点,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把握教育方向和尺度,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更加人文化发展、人本化发展、人性化发展。

原因分析: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概括的总结起来有两点:第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兼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有特殊性的这一特点。第二,目前我国社会的环境与过去对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制度多元化的发展,网络对所有人生活的冲击等等,较大的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使他们产生了很多问题:由以往的民族聚居地的佼佼者变成了现在的需帮扶的特殊学生群体,而且由于地缘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可利用的社会人脉稀缺,不利于将来择业、就业;人际交往面较为狭窄;潜意识里的强烈维护的民族自尊不断被日益复杂化的人际关系链条撞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总结

(一)完善在民族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缺失

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本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等,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高度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安定工作。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良好认知。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他们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树立反对民族分裂的决心、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等。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展览、民族知识答题竞赛、以及各民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民族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五十六个民族的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客观认同,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使各民族文化传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建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三)加大理想信念教育

要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要有规划的制定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有效的工作分析,总结经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的特殊问题。学生院长和辅导员要扎下心来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耐心、爱心、真心、悉心、责任心”的“五心”原则,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工作方法

一、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概况与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人口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已达1.1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98%左右。1.13亿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聚居地区的土地面积约有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由于他们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特点,所以,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绝大多数具有两个以上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地区不只地区辽阔,人口众多,而且物产富饶,森林、牧场、矿藏、能源等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地域辽阔,地广物博,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要冲,有最丰富的渔场,克拉玛依的石油,哈巴河的高品位铜矿,都是全国著名的。

1.13亿的少数民族,是聪明、勤劳、勇敢的,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无限丰富的艺术宝藏。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的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

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并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少数民族和汉族兄弟一起不仅登上了政治、经济的历史舞台,同时也登上了文化艺术舞台。天山南北的歌舞,内蒙古草原的歌舞,高原的歌舞,西北各民族的歌舞,早已传遍全国。在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方面,各地区各民族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方法。

(一)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开展文化活动的传统,习惯和爱好特别是少数群众文化活动的节日,场所、形式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提高。

(二)以当地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逐步加以充实提高。

(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创造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形式,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发展,满足人民的要求。

(四)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现代的文娱活动形式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网络,电影电视、广播、图书进入兄弟民族的各个领域。

(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的领导骨干,培养更多的业余活动积极分子,群众文化工作才有扎实的基础。

(六)欢迎兄弟民族有经验的文化干部,帮助和参加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包括各项舞蹈,说唱、音乐、美术工艺品和流传民间的口头文学的有文字记载未经整理的东西,这对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有很大作用的。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除了一小部分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还是比较薄弱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其原因,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困难是很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在山区、牧区、林区,城市很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如网络、电视、广播、图书、音像,还不能像大城市中那样普及,科学知识缺乏,封建迷信落后的东西还有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缺点困难也是相对的,不少汉族地条件区也有这种情况,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开展工作还有许多有利条件的。比如:

(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兄弟民族,都有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传统、习惯和爱好。少数民族节日有许多,在节日里,安排得好,引导的好,就成了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在兄弟民族中,保存着大量的文化艺术,以及科学、卫生、体育等活动形式和内容,这些为兄弟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又非常适合兄弟民族生活环境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规模可大可小,对象不分男女老幼。哈萨克族一把冬不拉,蒙族一把马头琴,维吾尔族一把热瓦甫,瑶族苗族几支芦笙,京族的独弦琴,可以适合人口分散的牧区和山村。

(三)现在是腾飞的年代,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在迅速改变,工农业,畜牧、林业等发展,航空,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终于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道路,电气化的建设使兄弟民族享受到现代文化的设施,其关键还在于本身的主观努力。

(四)建国六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农村文化工作队,电影放映车,流动图书车等等,凡是行之有效受到群众欢迎的,应很好的总结、推广,在没有电的地方,为了让群众看到电影电视听到广播,积极开展了水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这些因地制宜的办法,是应该大力推广的。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建议

关怀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整个战略措施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促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将起着重大作用。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要有具体的方针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传统、习惯、爱好应该得到保护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应该根据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情况,进行具体规划,群众文化事业不是徒有虚名,馆、站、场、中心都是实体,要有场所,有设施、有干部、有经费,真正为少数民族服务。

(三)坚持因地制宜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应以民族民间的为主,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一定要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政治、经济、人民生活、交通情况、村镇人口分布、传统习惯爱好等)创造适合本地区民族的工作方式、活动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落地生根。

(四)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干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些干部不但是熟悉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业务工作和组织工作能力,而且要十分熟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方针政策,热爱本职工作。

(五)重视经验交流,加强学术研究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要隔三两年开一次经验交流会,交流经验、互通信息,这对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新疆的《买西来甫》、云南的《阿诗玛》、蒙古的《江格尔》的《格索尔》等等,影响是很深远的。

(六)经费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是个突出问题,工农业比较落后,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比较低,如果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很难开展,特别是贫困的山区、草原、边防地区,文化活动(电影、电视、图书馆以及小型演出)得靠国家拨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