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研讨(4篇)

高中历史教学研讨(4篇)

第一篇: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苏联体系的影响,多元史观并不被重视。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多元史观,培养学生的多元历史思维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史观;作用

历史观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规律的根本看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也应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而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元史观的运用,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问题。和传统的狭隘的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相比,多元史观增加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环境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多元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元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和推进,以求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体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通过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改革,教师的教育依然难以摆脱传统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依然按照传统的历史观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局限于传统历史观的教育模式,往往会导致新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缺位,不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基于以下几点因素:

1.史学观念不被重视

在当前的中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多元史观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度重视教学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的培训模式,使得新的教育史观鲜有提及。以当前骨干教师的培训为例,在培训的过程中,很少对教师进行新史观的培训,也没有对新史观进行科学有效的阶段,致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所谓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史观等理解不够透彻,最终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2.苏联体系在中国影响深远

作为一个学科体系,苏联体系对中国的历史教育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苏联史开始引入中国,从而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历史观对中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得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成了广大教师教学中的主要史观。正是因为苏联体系的深刻影响,使得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史学思想难以改变,进而影响了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3.应试教育思想使得教师的教学注重历史事件的讲解

新课程改革对现代高中历史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思考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将教学的焦点放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上。尤其是在革命史观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从单一的角度评价历史问题,忽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了学生多元史观的形成。

二、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和传统单一的革命史观、斗争史观相比,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具有如下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远比对知识的掌握显得更加重要。就高中历史的教学而言,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对其进行加工、分析以及评价的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观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历史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形象的。但是,受到传统教育史观的影响,学生的历史观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而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历史观不再局限于阶级斗争观,可以从全球史观、现代史观以及环境史观等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例如,在必修三中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学生就可以用全球史观、环境史观以及现代史观等角度来分析问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讲,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打破东西方文明相互孤立的局面;从环境史观的角度讲,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人类种族以及动植物的传播及扩散;从现代史观的角度讲,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促进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等等,不同的史观在分析同一历史问题时,所得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多元史观运用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思维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促使了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而对不同文化的误解导致了文化交流的障碍。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而言,应当形成多元文化意识,方能改变狭隘的视角,从更加开放的角度思考历史文明问题。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懂得尊重他国文化,懂得换位思考,提高现代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前面我们谈到: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视角依然难以摆脱苏联体系的影响,而教师的历史观,依然局限于革命史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单一化的历史观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历史教育的基本需求,而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将会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指导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如前述的:新航路的开辟影响时,学生便可以利用不同的史观评价,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元史观并不被重视,从而使得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多元史观,培养学生的多元历史思维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宗绪.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

[2]刘大年.论历史学理论研究[J].近代史研究,1985.

作者:陈其盛 单位:尤溪县第五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目的,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探索,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高中历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通过转变教学理念,重新设置教学目标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历史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在进行“百家争鸣”教学时,高中历史教师结合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让教学课堂具有实效性、参与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可,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辅助,让学生既能学到历史知识,又可以感受事件的真实情况,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例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经历,读一些抗日战争事情的史料,掌握抗日战争的意义,然后借助多媒体,将一些重大的事件视频或是电影剪辑播放给学生观看,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人们生活的困苦等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1.引导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是研究过去已经发生事物的学科,知识具有跳跃性,并不是完整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式教学,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课本内容,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积极拓展,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拓宽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古希腊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走向巅峰的?”“雅典民主制度的实质和意义?”等问题,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古希腊民主政治内容的学习,同时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实时拓展一些古希腊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历史的背景和知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2.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悬念的设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自主探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一个高效的互动、交流平台,在教学中进行充分探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例如,在进行“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思考和交流,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通过分析、判断、探讨、归纳、总结等方法,找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最终解决问题。

3.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久远,这就让学生在身边不能找到相应的例子,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定时开展一些历史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创设相关主题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和大家一起探讨,并在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在高中历史中开展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周菊萍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现代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知识面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下,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以及若想要藉由历史引申到价值观教育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高中学生已经形成的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因此并不会容易对灌输式的说理提起兴趣。本文将针对此问题梳理出在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再提出部分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各位从事历史教学的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价值观;认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重点沟通的历史课堂内容通常是考点分析和历史事件梳理,也造成学生的一个惯有印象,就是课堂上并不会太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人生哲理出现,他们只需要做好笔记和记好重点就可以完成这堂课的所有内容。如果这是一件无人听、无人讲的事,也就证明大部分教师在有关传授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价值观教育与塑造这块是比较空白的,甚至有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没有勇气尝试的情况。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确实有不少的老师在不断的尝试改变学生的一些想法,想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保持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是习惯性的将道理当成知识内容进行说理式的传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教师应当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思想中去,由此为基础来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成为一位受人尊敬且具有影响力的老师为目标。最后是有关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的评判标准的问题,因为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并不会在出版的考纲考点中有具体内容的提及,这一块授课是否成功,则完全出于教师自身的眼界和知识面,这也就造成了授课质量参差不齐的景象。然而在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当中,尤其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经历的成长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等等一系列的差别,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其最终价值观的形成,通常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选择。那么针对历史人物的历史选择来进行价值观的探讨就是需要教师将该选择的动机和成因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先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学会对历史内容的关键提出疑问,然后再专门安排一次课程做一个总的提升和概括,由此真正地让学生吸收进教师所要传达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但是这是一项并非能够轻松完成的任务,需要教师提前熟悉众多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知识水平,甚至是他们在班级互相之间的关系和了解程度,因为课堂上的互动需要以此来作为突破点,许多老师并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也是对于价值观教育来说一大难以突破的困境。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人想要做成这件事就必须下功夫将使用的工具打磨光亮并使其能够方便这个人接下来所要进行的程序,而教学的工具就是平日所说的教学方法。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去做这件事,而是不能够明白其方向所指,没有方向又何谈启程呢?接下来就具体谈谈有关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方向问题。教师在针对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时一定不能以一种局限单一的眼光来划定它的范围,而是要努力在大方向没有偏离的情况下拓展不同的眼界以及可以被众人接受的价值观内容。在价值观教育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要坚持的大方向基本上有三点,首先在人生观的塑造上就需要时刻注意方向,例如在历史课内容出现关于国家抵抗外敌相关部分时,要坚持向学生传授如下理念:我们当下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国的民主解放是由无数英雄的血泪组成的,他们舍身起义,将生死置之度外换来的和平也需要我们好好珍惜[1]。其次是政治观的讲解,不管学生对社会国家存在着怎样的看法与理解,都要告诉学生:我们生于中国,就要坚定不移的守护国家,并且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政治观指导。最后是关于经济价值观,因为在一个班级体内,学生家庭的经济水平不尽相同,也导致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也会有所偏差,那么作为教师在这一块上要坚持传授适度有量的金钱观,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谁都需要对自己手中的钱负责,而不是需索无度,那样纵使有一座金山也会消耗殆尽。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办法

第一,教师要保证对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足够重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的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在课余时间多多进行相关的学习与提升。在对授课任务进行备课时,添加更为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教育目标,逐步的实现并做好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新课改的要求。第二,教师要在课堂中学会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开展情景教学,努力营造一个相对更加具体真实的情境,结合社会现象和时事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在课堂上的学生能够理解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所做的事情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也能够更为形象生动地使学生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识记清楚,可谓是一举两得。第三,摆脱固有的类似单纯说明知识点一样的传授价值观的方式,不仅要在开设情景教学活动时进行改变,还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学会既不偏离课本内容也不死板地照搬课本内容来进行历史事件内价值观教育的说明。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努力理解自己所要传授的概念,也要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以达到交流的目的。高中的学科内容本就繁重,教师切不可再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来让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是要在课堂上启发思考,启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感,学会自我检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便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就可以体现出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第四,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间接地要求了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以此来进行课堂上的拓展,尤其如果能从周边的乡土资源入手,以及近代有关本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方面进行探究,相信也能引起不同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是对古人生活的记载,其中也暗含着古今中外人类的价值观的不断变迁,若是一笔带过,未免显得老师的课堂枯燥无味且乏善可陈,所以教师需要提升自我,真正的多收集关于历史典故和古籍资料来与学生进行分享。第五,学会研究创新的讲学方法,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新的突破也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的一项工作。

四、结束语

如果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良好的应用上述内容引导学生慢慢接纳有关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内容,相信对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的了解也会产生不小的进展。由于年龄和时代的不同,老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会有着不同程度的代沟,若是能通过价值观教育的环节来使学生融入到老师所教授的思维与框架中,对其成绩的提升也是会有较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陈风格.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J].亚太教育,2016,(12):51.

作者:皇甫丽 单位:新疆哈密市伊州区高级中学

第四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困扰广大历史教师,现在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时期,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和学习特点,适应新的中考、高考制度,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我们初高中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新的教育形势面前,我们历史教师该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呢?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阐述在历史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历史教师在教学前要读懂初高中教材编排的不同

以前的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都是古代到现代的一些重大事件,中考时基本都是掌握概念性的东西就能应付,现在的新编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新中考的方向将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而高中历史比较详细,分解得比较深,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高中历史试卷题型比初中更加灵活,选拔功能明显。而且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一个显然的不同点就是框架问题,初中可以不熟悉框架,高中历史的框架就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现在的高一新教材体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而又系统。它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因此,初高中历史老师要读懂初高中教材编排的不同,特别注意衔接方法。

二、明确新的课改理念以及新的课改形势对历史教师教学的要求

初中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改以及教材的编排顺序,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确保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辩证思维。在教学时,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初三时期,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也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这是和初中衔接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因此,高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并做到通过感知历史知识,使得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增强自身的历史洞察力,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新中高考制度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为了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教师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初中阶段历史的知识框架。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对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了解得比较少,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从而致使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迷惑心理。比如,新课标下的历史书目,多有自己的编排顺序与特点。像是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指的是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点线结合”,使学习内容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考虑周全,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种他们比较熟悉的学习氛围,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在仔细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自己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明确认知,在此基础上,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工作。

(2)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从初中时期刚刚升入高中时期的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可能会有畏难或者不安的心理。如何使学生消除或者减低这种情绪,是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抓住该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引导。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编排方式,从而实现良好过渡。

2.随时关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做好衔接工作,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并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以促进自己教学的良好开展。

(1)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为了做好衔接工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高中阶段,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保持兴趣,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老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总之,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面临新的中高考制度,每一位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摸索,充实自己,随时都有衔接意识,以促使学生在初中轻松地学习历史知识,进入高中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刘伟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