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为适应“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围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课程整体结构、课程单元结构、课程教学结构、课程考评方式等方面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排序方式,根据工作过程的排序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立足衡水企业,设计相关案例,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上岗、顶岗。本课题可以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发酵等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对其它专业的课程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改革

对于高等院校,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因此课程改革是适应“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研究专家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该用应用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即根据职场或应用领域里的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内容,并按照每个独立完整的工作过程将每门课分解为若干个主体单元(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排序[1]。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认为,大学转型不能脱离“内涵建设”,而课程建设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2]。教学改革最难的也是课程建设。课程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学校乃至国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是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非常强。在衡水学院即将修订的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成为一门行业对接课。本课题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大背景下,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应用性课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变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为工作过程知识结构,变以知识储备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为以知识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期建立职业为目标、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关于该课程的改革许多院校陆续展开了一些工作,均不同程度加大了实践的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3~5]。但是大家往往脱离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照学科体系的排序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目的是为了存储知识,而不是为了应用知识,结果是教科书一致,教学内容和顺序也高度一致。传统的课程内容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往往是相对静态的学科体系演绎的结果。课程结构,即课程内容的排序也是依据学科体系的排序方式来组织,即按章、节,从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等进行顺序授课,优点是每一章、节从纵向上是密切联系的、系统化的,利于学生在主观认知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存储知识。缺点是各章、节之间的内容彼此分离,缺乏横向上的联系,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工作过程系统化

针对高职课程开发,姜大源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与理论。他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同于国外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即课程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的工作需要和高职需要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包括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化和课程内容排序的结构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于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知识内容是教给学生“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课程内容根据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排序。和传统的陈述性知识不同,应用型知识是过程性知识,注重于某一具体生产过程,按照生产过程的程序进行课程章节的排序。

3课程设计与实施

教学对象为15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使用教材为毛忠贵主编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推荐刘国诠主编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田瑞华主编的《生物分离工程》等作为参考教材。课程改革内容包括课程的整体结构、单元结构、教学结构、考评方式等四个方面,致力于把潜在的技术变成实在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与企业对接,成为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1课程整体结构的设计。以生物原料种类(自然生物原料、动植物组织培养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抗生素、其它)作为载体将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构,共分为6个主体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作过程。教材共分16章。改革后,除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第十六章清洁生产导论外,将十三章按照学习情境重新架构为六章。

3.2课程单元结构的设计。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针对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实际,每个学习情境分为发酵液预处理、细胞分离、细胞破碎、细胞碎片分离、产品初步纯化和产品高度纯化6个步骤。每个学习情境的步骤是重复的,但内容是变化的,即相同的内容不重复讲,教师在讲授时重在比较异同。

3.3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社会职业、工作岗位出发,设计相关案例(立足衡水企业)。在学生获取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文献,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过程。

3.4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构建新的考核体制,弱化笔试成绩,重点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除平时表现考核外,增加学生设计案例、制定具体工作过程的考核。期末成绩也加大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比重,理论和应用比例各占50%。期末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10%)、案例设计(40%)和期末理论考核(50%)。平时成绩:以考核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根据学生需要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布置作业或阶段性小测。案例设计和评分:根据课程进度,从第3章开始,随学随向学生布置案例设计任务,主要借助参考书、咨询和网络等形式搜集资料完成。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小组,每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织本组同学分工合作,讨论方案的设计、完善和可行性。最后在每一章理论内容结束后利用一节课时间,教师组织每组对本组的案例进行讲解,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各组案例设计的整体情况、回答问题情况教师给予评分。期末理论考核:为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测试题占40%。

4结语

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衡水学院目前正处于“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性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将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内容多,技术更新快。在教学中,根据生物分离技术的具体流程安排课程结构,针对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单元结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弱化笔试成绩,加大案例设计的分值,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改革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还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01):1~6.

[2]黄达人.转型不能脱离“内涵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5-08-05(010).

[3]仝飞飞,肖连冬,罗建成,等.地方应用型高校《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与改进[J].广东化工,2017,44(18):217~218.

[4]张奕婷,赵晓菊,胡敏.基于校企合作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教学体系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2):28~29.

[5]陆跃乐,陈小龙,朱林江,等.“新工科”背景下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建设初探[J].发酵科技通讯,2019,48(01):58~61.

作者:苏长青 王倩 祝铁钢 王茜 孙焕顷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