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对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启示

自主创新能力对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启示

摘要:当今世界,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各国核心技术水平,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发言权,必须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和形成关键,以及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对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如下启示:一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三是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高等继续教育改革

当今世界,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各国核心技术水平。美中贸易摩擦,其背后隐藏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之争,因此,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就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价值、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和形成关键,以及对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启示等问题,分别加以概要的阐述。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价值

自主创新能力,简要地说,即是人才依靠自主创造实践,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新颖产品,具有开创或开拓的意义,对社会或社会某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研究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第一竞争力。当今世界,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社会及其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二)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最可靠的保障是要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不然的活,企业的命运就会掌握在他人之手。企业品牌的造就,起始于学习,成长于变革,反映在创新之中。企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正如所指出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可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是企业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企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链。

(三)自主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本质属性体现

笔者早在1983年所著的《人才学概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属性,是人才于一般人最基本的区别。否定了人才的创造性,也就否定了人才质的规定性”。“创新能力是人才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人才发展本质上是人才创造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构成创造性的主要标志和要素,则是人才发展本质属性的体现。当今,我们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人才开发的最终价值取向。

二、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和形成关键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

笔者于1986年在本人所著的《人才教育学》一书中写道:“所谓创造能力,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能创造新产品的创造技能。”1997年笔者又在所著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论》中明确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能制造新产品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总和”。从创造哲学视角而言,笔者又在《大学后继续教育论》中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选择、突破、重构的统一”,三者构成了创造性思维链。其中,“选择”是创造得以展开的第一要素,并始终贯穿于创造的全过程。创造过程每个环节都有个选择,只有选好,才能取得创造成功。选择,是创造成功的前提。“突破”,是对现存秩序的否定,包括对思维常规定势的突破,对陈旧观念和现有理论局限性的突破,对当前事物的结构框架和运动固定轨迹的突破。突破的核心即求新,是新的发现和发明的萌发和显现。“重构”,就是重新建构,即有效地抓住突破后的新的质,重新构筑新的事物框架结构,完成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选择”“突破”是”重构”的基础,“重构”是“选择”“突破”的结果;“重构”中又再次“选择”和“突破”,以便获得更完善的“重构”;“重构”中新课题的反馈作用,又引出新的意义的“选择”。据此,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选择””突破”“重构”的有机统一,这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

(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

关键之一,在于人才的自主性。由上可知,创造性思维链,是人才主体大脑的复杂的、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任何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要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自主性和自主作用。从哲学视角而言,自主性,是人才主体内源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反映,是人才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没有自主,就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就得充分发挥人才自主作用。关键之二,在于人才的创造实践性。人才成长基本原理和规律表明,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律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之一。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只有人才主体在积极参与创造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造就,并与创造实践的难度、持久度呈正向相关。高技能人才的高度精湛的创造技能和创新能力,正是高技能人才经过长期的职业熏陶,无数次的岗位实践磨练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创造实践性。没有创造实践,就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就得让人才积极参与创造实践之中。

三、自主创新能力对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启示

(一)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自觉性、自主性的显著启示是高等继续教育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一是激发学员创新创业意识,二是训练学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培养学员创造心理品格。其中,创新创业意识,系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形态,包括创新创业的正确方向、意向、兴趣和积极性。其是人们创造实践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心理品格,是创造成功的积极心理品格。对此,笔者通过大数量概率统计,于1990年在笔者主编的《普通人才学》一书中提出“创造心理因子”,包括“创新因子、进取因子、自信因子、勇敢因子、坚韧因子、独立自主因子等”。第二,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继续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和各方面,营造广泛的心理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各类人员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第三,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以专业教育为基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专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包括各科专业教学和各项专业活动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培养学员专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实施专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可开设基础性理论课程和基础性应用课程或系列讲座。前者,有“创造学、创造心理学”“人才学”“人工智能”等课程;后者,有“创造工程学基础”“辐射性思维训练”“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等课程。还可开设预测未来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带有未来倾向的专题讲座等。在此同时,可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专业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员认清增强创新创业的紧迫性、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陶冶健康的创造情感,克服消极的心理品格。

(二)着力加强实践教学

为让高等继续教育学员有更多机会参与创造实践,高等继续教育要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第一,实施“双重”教学板块的教学体系。即实施理论教学板块与实践教学板块并重,建立理论与实践交织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回归式”“交替式”“循环式”等多种模式的两者深度融合,有机形成“以工学结合整体性”为特征的教学共同体。第二,搭建多样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院校科技设施设备和实验基地等条件,并与学员单位、相关的行业系统联合构建众创空间。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各类创意设计、技术发明等专题竞赛。支持学员成立各种专业社团,开展科技发现发明沙龙活动等。第三,组织创造技法活动。创造技法,主要可归纳两大类: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另一类是产生新概念的方法。在活动中,一则训练学员创造想象,包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增加表象储备和运用原型启发等;二则训练学员辐射思维,包括有针对性地拓宽学员的知识面,训练学员多维的思维方法等。

(三)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为能有效地、持久地实施上述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很显然,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第一,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实施弹性的学籍管理。对特殊的有专长的或有潜质的学员,实施个别式教育。改革和创新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实施创新创业成就和经验取代式等。第二,创新和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育人体制。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多元育人主体的理念。不仅高校是育人主体,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也是育人主体。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学社融合的办学新体制,以利于提供学员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第三,建立和完善“双导师”教学指导制度。聘请育人企业工程师、技师与校内教员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还可聘请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经验的学员担任学习辅导员。笔者相信,在新时代,中国高等继续教育坚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就一定能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Z].2015-05-13.

[2]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叶忠海.着力增强人才创新能力的实施路径[J].人事天地,2017(11).

[4]叶忠海.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继续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5.

[5]叶忠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人才自主性[Z].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06-27

作者:叶忠海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