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启蒙思想及其教育学意旨

西方启蒙思想及其教育学意旨

一、呼唤主体意识革命和危机时代的启蒙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道尔诺对启蒙的辨析和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统治的深度揭示及其批判,无疑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进程的第二个阶段。他们面对的是在192今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无产阶级革命为何没能发生、无产阶级个体成员为何丧失同阶级整体的有机联系、社会成员为何被法西斯主义乃至被资本主义整体极权体系所收摄和束缚等问题,其启蒙的对象是法西斯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一切个体或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控制下的社会大众,所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整体权力体系共同奴役下的人的抗争和人的出路问题;文化问题已成为一切其他问题的关键发源地,揭露文化的真相破除文化的意识形态蒙蔽引导人摆脱资本主义文化藩篱的束缚,必然促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主题的跃迁。一方面他们承袭了卢卡奇等人对资本主义从经济到思想观念的统治秘密的分析路径,并超越了赖希对法西斯主义统治的心理学探究,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向度的文化转移;另一方面他们开启了对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统治机能进行多向度解密和批判的范例,促发了其他思想家或后续理论家解构资本主义进行多重启蒙的动意和具体灵感,为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的变化和实质提供了具体的视角和可资借鉴的方法及观念素材。

二、揭示单向度之谜繁荣时期的启蒙

马尔库塞所面对的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已经高度现代化了的发达的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整体富裕,使福利国家凸显出来并高耸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上成为生活可靠性和生存安全性的保障,舒适感和幸福意识弥漫于人们的心灵空间,资本主义日益呈现出一体化态势,这种一体化不仅显现为经济的整体进步和效益的日益增强,而且还显现为政治领域中对对立因素和反叛力量的全面整合、文化领域中的功能俗化和屈从附庸、话语领域中的指意操纵和顺世取向、生活方式对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炼造、思维方式上实证性言说和肯定性叙事的熏陶等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对于马尔库塞来说这种变化的表象性生成过程与实质处境和实然过程是否存有根本的对立?资本主义是否弥合了社会固有的张力?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下社会结构变化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跃升还是对更核心问题的遮蔽?资本主义进入富裕时代人的本质显呈和人的主体性伸张是否可能?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和叙说,既是马尔库塞批判向度的深化,也是马尔库塞对技术统治之政治秘密进行解构的启蒙叙事的拓新。

对于马尔库塞来说发达工业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富裕景观的形成是与其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渗透有机关联的意识形态的统治不是简单的从上到下的支配过程,而是一个内生于生产与消费或日常生活和人的观念意识等领域的持续契合过程启显身于技术要素、技术结构和技术的全景运作过程之中,以技术控制的形式和合理性观念的内浸过程显现其在场的统治,因而技术的进步及其运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系统的效能提升过程,不再是纯粹的改造物质对象的中介系统的演进问题,虽然技术的生产运用使劳动者所耗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大大降低,使生产性工作和非生产性工作同质化,使“蓝领”工作队伍向“白领”化转移,但技术运用带来的这些变化也同时改变着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并从总体上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使工人阶级不再与既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抗这样技术就由单纯的生产手段而蜕变为意识形态工具,或直接作为意识形态发挥其对人的控制和对人的观念的操纵。正是技术统治和技术合理性的在场意识形态的支配作用,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在高度富裕的景观下遏制各种可能的社会变革遏制向社会主义质变的可能性。

马尔库塞认为这正是一切表面成就背后的秘密,它表明资本主义实质上正是通过适时利用技术统治或技术合理性瓦解西方国家的共产党等政治对手使共产党组织形同虚设;同化无产阶级,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力量录」夺人的自由和幸福使人们把不自由当作自由注巴不幸当作幸福(把奴隶般的生存当作主人的自主生活)注巴不平等当作平等。因而所谓舒适感和幸福意识不过是奴役和不幸的不觉知状态所谓福利国家带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过是全面管理造成的人的不自由的另一种表达;所谓资本主义的一体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运用技术统治造成的社会单面化状态,这种单面化状态不能消除多向度质变的可能性,不能遏制对解放前景的渴望,不能阻断真正自由、平等和幸福意识带来的感召。马尔库塞的这种深层揭秘和解蔽,使其启蒙叙事具有挑战时弊的勇气和睿智。

三、解读消费之弊消费社会的启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一步衍生蝶变为消费主导的和符号价值增生的社会,这种社会被鲍德里亚判定为消费社会,而探秘消费社会功能运演过程则构成鲍德里亚批判性深度启蒙和持续解密叙事的起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的前提是作为“我们”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关系的主一客倒置物(客体)在当今是看护人的生长、并以特定节奏范定和规制的人的生活主体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的运转不再与情感、意志、信念、认知、挂念、操劳、烦心、敬畏、恐俱等相联系不再呈现为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和目的论张扬的色彩,也不再朝着人的行为准则、戒律、道德等合类性维度伸张和延展。日常生活已经完全商品化了,商品化与时尚系统、技术革新、符号体系等交织融贯形成消费景观,取代生产本位成为新的中心,居于支配地位。商品化的这种使消费替代生产成为新的中心的过程同时包含着对消费所指和消费能指关系的改变,能指漂离于所指并扩张着它对消费意旨的功能跃迁消费不再是一个经济环节也不是人的一个自然享受过程消费依据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内孕并蝶变出来的符号价值而与符号系统相关联,符号规定秩序,符号的占有和消费,代表着对人的身份界定和对人的行为定位,所以消费的秘密在于它衍生的含义超然于它所指的本来含义,它靠着能指的功能跃迁,突现符号和符号系统对日常生活过程的秩序重构。

消费进一步越域而走向政治上层建筑,走向意识形态,这就是消费在资本主义政治整合和观念导向上具有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实然的生存差异结构化的功能,它产生并维护着一个有着声望地位差别的等级制度引导人们对符号价值的选择、对符号秩序的遵从,防止人们任何可能的对结构化差异的批判,遏制资本主义政治整合行程的负向能量及其破坏行为。鲍德里亚对消费迷局的拆解过程,是一个破除消费遮蔽揭露资本主义统治机密的启蒙过程这一过程因在1973年的《生产之镜》中与马克思决绝而突显新的转向,这就是他通过后续的多部著作转变为以仿真、内爆、超真实等为主题的解密过程,进行着新的后现代启蒙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四、教育学意义启蒙的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启蒙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解剖或迷题的破解作为对资本主义统治机能的探究,作为不同的解构路径或不同类型的叙事过程,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一是教育学的问题发生根源,即问题链或问题簇盘根交织形成对生存处境真实面目的遮蔽和对社会应然进程的无序化干扰使破解生存迷题、谋求有序化的社会解放成为必需,这是启蒙转向教育使教育得以生发的社会现实根据;

二是教育的主体发生根源,即处于生存困境或社会冲突中的特定个体,以“先知先觉”或超乎常人的方式洞见到生存困境的秘密脯捉到社会危机和冲突的关键机制,能以理论叙事诊释真相、指引出路这是启蒙转化为教育使得教育得以形成的主体条件;

三是教育的叙事根据,即报道真相的理论叙事及其观念感召要成为普照之光,要努力点亮越来越多的心灵在灌输新的观念、提升人的觉悟这一转变人们的自在意识过程中促发人们的自为意识,唤起人们超越生存困境的共同渴望,这是启蒙促使教育得以运演的对象化过程;

四是教育的实践取向,即被启蒙的过程通过教育在带来观念更新的同时,还催生出具有解放旨趣的实践过程启解构旧的生存方式抛弃不合时宜的行为惯式通过生存格局的重构或再造使现实得以发生合乎目的变化这是启蒙从目的到实践教育的现实化过程;

五是教育对进步主义或乐观主义未来的价值构想,诊释启蒙向教育对象化和现实化的过程与未来幸福图景的内在关联性,凸显解放、有序化生存和幸福生存的可实践性,这是启蒙转向教育的价值关怀和价值归属。

总之,启蒙的教育学意义意在说明启蒙通过教育引导觉醒,旨在促发教育自为性的变革从而带来价值超越。

作者:杨乐强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