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王朗模式 小众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王朗模式

    1.生态旅游在王朗的成功

    王朗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部的平武县,是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区,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1989年的调查,这里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人为干扰最少、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区内还有着种类丰富的鸟类资源。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完整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熊猫的特殊吸引力是王朗开展生态旅游的天赋条件。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部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四川平武县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旨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寻求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王朗及其周边社区的生态旅游就是平武ICDP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王朗的生态旅游从1997年开始启动,在经过最初三年的规划筹备之后,从2000年10月开始正式对外运营。入区旅游人数在2001年即超过1万人,旅游收入达40万。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王朗的生态旅游以它鲜明的特色迅速获得了国内外的反响。2001年王朗的生态旅游顺利通过了国际着名的生态旅游认证机构——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的生态旅游认证,2002年王朗的生态旅游被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典型案例向当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大会”推荐,王朗的生态旅游开始有了国际性影响。同年,王朗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王朗的生态旅游又通过了“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达标阶段的评估,这在当时国内的自然保护区中是第一个。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王朗的管理、科研、环境教育、监测巡护等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王朗自然保护区因此三次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并且因为在有效管理、生态旅游、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列为51个“全国示范保护区”之一。

    2.王朗生态旅游的“小众”特征

    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同,王朗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保护区协调发展的要求,而非单纯的经济目的或政府的行政安排。在借鉴了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王朗的生态旅游一开始就避开了其他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大众化旅游开发的误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王朗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鲜明的“小众”特点,可以称之为小众型生态旅游。

    “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它以旅游市场中对其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为目标市场,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服务方式都针对性地围绕这几类小众游客的特点展开。王朗的生态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且通过网站、媒体宣传、会议、信件、电话甚至私人接触等方式与这一部分“小众”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关系。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

    王朗所选择的这几类游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重游率高,花费高,因而构成王朗生态旅游的主要市场。据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这一部分游客的数量只占王朗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成功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成为王朗生态旅游最大的竞争优势。

    3.“小众”生态旅游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发展

    王朗的旅游实践不但找到了适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特点的生态旅游模式,而且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地服务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通观王朗生态旅游十年的发展,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它算不得成功。每年30万~40万元的收入,恐怕是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公司所不屑的。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了保护区的科研、保护、教育、国际合作和社区工作,使得保护区走上了一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仅以科研为例,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年是自然保护区对外合作和科研发展最快的时期。王朗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资金的注入。保护区已先后成功地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了20多个科研项目的合作,在巡护、监测和科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十个数据库。同时这些科研成果又被成功地转化为讲座、解说、生态小道等生态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王朗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

    二、生态旅游王朗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王朗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王朗模式自身的生存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绵阳市的《2000年~2015年旅游发展规划》中,就把王朗白马景区作为绵阳市旅游开发的六大精品景区之一,纳入了绵阳市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局。2006年,为了加快王朗白马地区的旅游发展,由绵阳地方政府做媒,平武县政府与大型民营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四川汉龙集团签署协议,计划由汉龙集团投资3个亿,将王朗白马景区打造成四川第二个旅游目的地,形成四川第二大旅游经济圈。2006年12月汉龙集团接手了王朗的旅游经营。王朗保护区内形成了王朗管保护,汉龙新公司管旅游,平武县的王朗白马风景区管理局协调旅游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开发理念上的冲突和管理上的协调问题,目前王朗保护区内的旅游发展进入了紧张的磨合时期。王朗保护区退出了进行中的“绿色环球21”的生态旅游认证,汉龙集团提出的修建林区道路、整治宾馆设施等计划无法开展,景区内游客人数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保护区周边开展旅游接待的白马人为了面对开发商进来后对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的局面,自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

    在目前的王朗景区内,围绕旅游开发,交织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保护区旅游开发理念和思路的矛盾、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商的矛盾、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王朗的生态旅游可能就此夭折。

    三、王朗案例带来的思考

    王朗生态旅游的探索和实践、它目前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实践中极具代表性。王朗的生态旅游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得到健康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王朗的,也是所有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需要面对的。

    1.保护区旅游的定位——经济优先还是保护至上?

    没有人不知道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巡护、环境教育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成为众多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强劲动力。但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应当如何定位?是象“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一样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的一个工具?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之初就应当明确其旅游定位,才能避免在经济运作中迷失。

    王朗自然保护区把他们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小规模、负责任的旅游,它促进周边社区、游客、公司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机制的建立。”在王朗的案例中,保护区没有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而是成功地让它成为推动保护区总体目标实现的一个工具。

    2.保护区旅游的模式——大众旅游还是小众旅游?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遗产一样属于“遗产资源”,遗产资源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遗产旅游经营创新的关键是遗产本真价值的展示。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在本质上是非营利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应当区别于其他风景区,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坚持小规模、精品化、控制式发展的“小众”旅游模式。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资源观赏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保护区——不应当拒绝大众游客,但更不宜为了经济目的而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当严格服从保护区的首要目标,寻找与保护区职能协调的主导旅游模式,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担负起引导和培育旅游者的任务,而这本来就是保护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区旅游的主体——自主开发还是对外招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主要有自主开发、对外招商和联合开发等几种模式。选择何种开发模式应当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具备自主开发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鼓励其自主开发。尤其象王朗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自主开发旅游的经验、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并且为市场认可的自然保护区应当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走自主开发之路,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支持。对于那些不具备开发资金、人才、经验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招商引资或联合开发。但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遴选、监控和退出机制,确保其旅游开发不违背自然保护区的总体目标。

    4.保护区旅游的管理——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处在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地区,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有着强烈发展地方经济的意愿。这种发展经济的强烈意愿与保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往往会发生剧烈的冲突。这种意愿和行为又因其作为一种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而影响着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方向。

    地方政府过度介入经济活动而忽视自身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方面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发展观上的偏差,也有深刻的制度设计根源。对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的自然保护区来说,迫切需要明晰产权,改变产权主体虚设的状况,设立权威机构自然保护区的产权,并且适度回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条状垂直控制。这是使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健康发展并服务于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40

    [2]颜竹.四川王朗——九寨沟的皇冠[J].华夏地理,2007,(4):66-83

    [3] 徐嵩龄.论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的意义——兼论“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与“遗产资源”的旅游经营异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41-47

    [4] 李晟之.小规模: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选择——王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旅游的探索[J].农村经济,2003,(1):40-43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2

关键词:卧龙湖; 湿地;生态旅游;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00-03

1 湿地与生态旅游

湿地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价值超乎人们的想象。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破坏,湿地是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了保护湿地,同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用湿地资源,湿地旅游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旅游业对社会、人类、地球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1 生态旅游内涵与特征

1.1.1 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高达70多种,但将它们集中归纳起来看,其基本内涵可表达为: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旅游的一种形式。

1.1.2 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它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此外,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和社区参与两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各项开发、管理决策中,他们才会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

1.2 湿地走生态旅游道路的意义

1.2.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旅游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对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全程均提出“保护性”的主旋律。“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要求湿地旅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都必须表现出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意愿与行为, 并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同时,目前我国很多湿地都面临着湿地资源开发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由于开发与利用不当,往往对湿地形成毁灭性的破坏。湿地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不仅解决社区发展问题,更为重要的它将资源保护贯穿于开发利用的始终,实现了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1.2.2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是传统旅游所没有充分重视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作为湿地生态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者,在享受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态与环境知识, 引发旅游者对人与环境内外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教育对象从旅游者迅速的发展至旅游开发商、决策者、管理者等, 从而使湿地的环境教育的受益面更大。此外,教育的手段已突破传统的只靠旅游者用心去感应,现已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等手段展示自然,随之呈现的教育效果也大大提高。

1.2.3 带动社区全面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同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一样,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都是一种经济“注入”,都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有效拉动。为了提高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社区政府要做好以道路建设为代表的先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全面推动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更快的非常规发展阶段。此外,由于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必将促使社区公众在湿地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其环保意识、增加环保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特别是湿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限制居民单纯消耗湿地资源这种“不经济”生产方式,这样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社区一条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2 卧龙湖湿地现状分析

2.1 自然地理特征

卧龙湖是全省最大的内陆湿地,位于康平县东关镇境内,属半人工半天然湿地。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禽栖息地和水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湖泊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达112平方公里,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3公里,是包括水面、沼泽、塘、湿草地、滩涂组成的内陆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1998年的调查显示,湖区生物种群达到550多种,有水生植物48种、浮游植物154种、鱼类39种、鸟类1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卧龙湖位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与一般湿地相比,它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同时,卧龙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和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对于改善辽西北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净化环境、补充地下水和调解水生态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湿地变化及原因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卧龙湖湿地的湖泊水面和沼泽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耕地、草地则具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广阔的湖面和沼泽草甸为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停歇等场所,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但是,2000年后,卧龙湖湿地面积加速缩小,湿生植被逐渐被旱生植被代替,沼泽草甸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出现了逆向演替现象。耕地面积的增加严重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湿地水污染这都说明了卧龙湖湿地处于严重退化状态。

(数据来源:王丽霞等,《卧龙湖湿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辽宁城乡环境科技,第27卷 第3期)

造成卧龙湖湿地这种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温少雨是导致卧龙湖干涸的重要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当利用对卧龙湖形成了致命破坏。首先,从 1994 年~2000 年,沈阳希贵集团先后在卧龙湖周围修筑了10m宽38km长的封闭堤坝,在还有一道绵延55km长的环湖公路。为发展旅游业,建设了码头、湖内堤坝、湖心岛,分割了完整的生态系统,阻断了入湖的水道,这一切不合理的开发加速了湿地退化。此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违背了湿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律,最终导致土地沙化。东西马莲河是卧龙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拦截了卧龙湖的补给水源,发展经济价值较大的水稻生产,因此夺走了卧龙湖的大部分水量。人们大面积围垦卧龙湖周边的土地,进行高密度种植,这样导致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均呈下降。

3 卧龙湖湿地旅游的“生态化”策略

3.1 规划生态旅游区,合理策划旅游线路

3.1.1 规划湿地生态旅游区

根据卧龙湖湿地的实际情况,把其空间划分为三个生态旅游区:核心生态保护区、缓冲游览区和密集游览区。

核心生态区为生态敏感区,应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科研人员使用。核心生态保护区的面积应该满足主要保护物种的最小栖息面积。缓冲游览区主要功能是隔开核心生态区和密集游览区,用以缓解旅游活动对核心生态区的影响。缓冲游览区一般只进行一些与核心生态区活动相符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环境教育和培训,或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其他有益的活动。缓冲游览区的边界由重点资源保护区边界与旅游经济效益所能允许的面积的最大边界间的距离决定。区内可供游览,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在区域内可设置一些隐蔽观赏设施,但对设施的选址、设计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密集游览区为主要旅游活动区,游人活动集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类活动对湿地生物的威胁最小。一些观赏小道可设置在耕地周围,保证湿地生物不受惊扰。

3.1.2 确定生态旅游线路

湿地旅游区内道路建设是生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控制旅游道路的建设,包括陆路和苇地水道。在核心生态区内禁止修建旅游小路。在缓冲游览区,相邻两条小路间的面积应满足该区域禽类的最小巢居面积,小路间最好不形成闭合区域,且应沿核心生态区呈放射状延伸。在密集游览区,为了减小旅游活动对区内物种的影响,旅游道路与鸟类活动间的最短距离以人类能够接近而不干扰物种的最近距离为宜,数据须经生态考察获得。此外,在芦苇分布区,对区内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水上活动。水道的规划与旅游小道的规划基本相同,同时控制水上活动规模。

3.2 重视社区参与,惠及社区发展

卧龙湖湿地居民是湿地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既是湿地生态旅游积极的推动者,又是潜在的破坏者,因此没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生态旅游,其结果是注定要失败的。总体而言,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业有4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社区的参与可使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由单纯的资源消耗型(“耕田种地,三打一撸”,即靠湖水灌溉种地,在湖里打鱼、打蒲草、打苇子,撸蒲黄)向资源可持续利用型转变。第二,从旅游方面看,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能够渲染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氛围,从而提升湿地的吸引力。第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 社区通过参与卧龙湖湿地旅游,能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并能有效改善其所在社区的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第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社区参与使居民了解到保护的价值,可壮大湿地保护力量。

社区参与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形式较为多元化。首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形成对湿地旅游的参与。在规划阶段,通过农户拜访、村民会议等方式,听取保护区居民的意见,并使他们了解生态旅游规划及其进展情况。开发商和当地政府要保证与湿地居民一起制定开发计划,而不能只把他们当成附庸品。其次,社区居民可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社区居民可以部分入股的方式联合开办小型的家庭旅馆;可以以土地所有权的多少来参与社区旅游企业的经营;地方政府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为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饭店或度假区公司可以向当地居民出售一部分股份参与利润的分红等,避免湿地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的经营被外地企业所垄断。同时,湿地管理部门及区内旅游企业应承诺给保护区居民优先的就业机会,并保证雇用当地居民达到一定比例。

3.3 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管理

卧龙湖湿地旅游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以加强对湿地的环境管理工作。

3.3.1 对投资经营者的管理

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投资者的投资方案,一定要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对投资者的人数、产品开发数量要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和项目建成运营后,要不间断地检查、监督环保措施是否落实,确保环境管理工作到位。

3.3.2 对游客的管理

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能否真正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对游客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游客的教育与管理措施包括湿地旅游区内设立引导游客保护环境的各种设施, 包括各种宣传媒介,如设立环境保护和卫生指示牌等,免费播放录像片, 门票印出警示语句等; 同时,景区内还可制定一系列的处罚措施以加强对游客的约束。

3.3.3 对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管理

应通过培训、发送宣传资料等形式增加服务人员和居民的环境保护知识, 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生态文明素质。对居留在湿地生态旅游地的居民要耐心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 让他们了解哪些是违规违法行为, 杜绝垦荒、捕鱼等活动,逐步改变其原有的生产方式。

3.4 严格控制游客量,合理甄选旅游者

卧龙湖湿地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其对接待的游客数量有严格控制。由于湿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旅游设施的有限性,湿地开展的旅游活动规模一定要有所节制, 否则不但会破坏生态资源,还会使旅游接待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景区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旅游承载量并在经营中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湿地在保证旅游活动规模不超过旅游承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旅游者进行合理甄选。除了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卧龙湖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外,增加人们的环境知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是卧龙湖湿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又一大功能。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对国人的启示为,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在湿地内对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这样不仅为湿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其存在的价值,自觉地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工作中。所以,卧龙湖湿地和政府要把学生群体作为卧龙湖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

卧龙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现已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干涸的湖底沙质土壤形成新的沙尘源,直接对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威胁。如此严峻的形势迫使卧龙湖必须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生态旅游既能实现对卧龙湖的保护,又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因而成为了卧龙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菲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 生态学杂志,2007,(5).

[2]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 湿地科学,2006,(4).

[3]陈建明.社区生态旅游的研究、分析和建议[J].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4

一、引言

中部崛起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中部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分布而言,约80%的人口在县域,约60%的生产总值由县域经济贡献;中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主要也集中在县域。因此,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以县域经济的崛起为重要基础和主要表现。进一步地,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六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分别占各省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21.0%、29.4%、21.9%、33.3%、24.3%和16.4%。可见,没有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中部地区的崛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江西省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标志着江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贫困县域能否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些学者研究了中部崛起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卢珂(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中部大城市群的有力补充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李建波(2011)认为县域经济薄弱是制约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主要也是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塌陷”问题。

现有关于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针对贫困县域的扶贫开发问题,例如如何实施差异化扶贫,如何发挥信贷扶贫功能,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等。这类研究总体上将贫困县域主体置于经济发展的被动角色上,甚至有学者认为“贫困型县域几乎谈不上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贫困县域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则很少。刘颖琦和王雅坤(2006)通过研究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产业特殊性,结合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应用于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建立了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单纬东(2007)依据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理论,探讨了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分别提出和分析了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认为资源丰富型县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如旅游资源、经济作物等,同时,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现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性研究。段培君(2003)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理论,结构优化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向理论,市场运作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理论。第二类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一般性对策研究。郭永萍(2004)认为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应强调民营经济、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地位。黄万林(2011)认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甚至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突破战略、差异化突破战略、以特制胜突破战略、无中生有突破战略和非均衡发展突破战略等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三类是以特定地区为例进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针对性对策研究。李文利等(2010)认为唐山市的县域经济应定位在“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协作、开放带动、园区化战略、环境优化、人才开发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发展路径。㈣刘德华(2011)以通辽市县域经济为个案,对这一地区未来发展战略选择的技术支撑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限制开发区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的原则。

据上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中部地区贫困县域不应将自身固化于被动的接受援助的角色上,应该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以中部地区特定县域为个案的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助于该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对其他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实地调研,以江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广昌为分析个案,对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

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县情,对本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准确的认识,还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寻找发展机遇,这是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因此,江西省广昌县的基本县情和面对的发展机遇就是其战略选择的基础。

(一)基本县情

广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底子薄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偏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从纵向看,部分经济指标近几年取得较快增长,但与本市其他兄弟县(区)横向比较,则仍显不足,排位相对靠后,差距非常明显。2010年,广昌县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率为15.4%,在全市分别排位第10和第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率为22.9%,分别排位第10和第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35元,增长率为12%,分别排位第10和第11。广昌县生态环境优美,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有恶化倾向,且广昌地处抚河源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一般兄弟县(区)更高。因此,亟需找到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此外,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中西部各地区正纷纷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试图抓住此轮发展机遇,导致本省周边地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本省众多县域经济结构相似,重复建设项目多,如何打造广昌县域特色品牌,强力拉动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转贴于

任何一个县域经济发展均要面对自身劣势和挑战,关键是要找准本县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广昌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广昌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最南端,因地处省域边缘而往往被认为没有区位优势。但若突破省域局限,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重新审视,则会发现广昌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广昌居赣、粤、闽之交通要冲,历来“道通闽广”,处在东西“产销半径”的最佳位置,具有贴近市场的优势。广昌通往粤、闽、浙、沪三省一市的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捷,济广高速公路、昌厦一级公路、206国道、鹰汕铁路穿境而过,福银高速公路、向莆铁路擦肩而行,将广昌与周边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如南昌、厦门、福州、广州、杭州、上海等分别纳入3至5小时经济圈。

2.资源和生态优势。广昌物产丰饶、资源富庶,尤其是农特产资源非常丰富。广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通芯白莲生产、科研、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被称为“中国通芯白莲之乡”。除白莲外,农特产还有茶薪菇、烟叶、泽泻、茶油、大米。广昌县生态环境优美,作为抚河源头,拥有一流的水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此外,广昌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昌甘竹“孟戏”流传五百余年经久不衰,被称为“明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前著名的高虎脑战役就发生在广昌。

3.物流人脉和网络优势。物流成本高一直是制约本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几乎抵消了本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然而,与省内其他县域比较,广昌的物流业从业群体和企业网络却是广昌的独特优势。2006年广昌被中国物流协会授予“中国物流第一县”称号。目前广昌在外从事物流业的人员近5万人,占全县现有人口近四分之一。由广昌人创办的物流企业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100多个大中城市。物流企业的网络优势、人脉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在合适的条件下将能转化为招商优势、创业优势、产业承接优势,成为推动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服务优势。

(二)发展机遇

1.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兴起。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该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揭开了广昌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序幕。广昌县虽然不在区划范围之内,但是紧邻该区,处于其直接辐射范围内,为广昌县开启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发展生态农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旅游业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了新机遇。

2.国家“海西经济区”战略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的加大,“海西经济区”战略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将为广昌县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广昌县是江西省向东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具有区位、资源、劳动力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实施建设现代有机农产品市场、“海峡旅游”、绿色食品、原材料基地、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业等方面面临较多发展机遇。本文由收集整理

3.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正在快速提升。广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基于本县比较优势,实现与“长珠闽”地区产业对接,打造县域支柱产业面临较多机遇。

4.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更新,绿色安全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国家对食品安全性监管将更加严格和重视。“广昌白莲”是一张绿色食品名片,自身又具有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广昌在绿色食品加工方面将大有文章可做。在城市环境危机下,人们对绿色消费之一的生态旅游日益感兴趣,为广昌县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新机遇。随着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广昌拥有传统中草药种植基础,白莲保健功效全国闻名,在促进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上具备先天优势。2010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广昌县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现代物流人才及品牌基础,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机遇。

5.现代农业领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根据清科数据库的统计,2010年国内农林牧渔及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领域披露了vc/pe投资案例数量达到47起,接近2006年以来投资案例数的一半之多,2011年这样的投资热度仍然在延续。除了vc/pe投资以外,以联想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表现出了进军现代农业的热情。现代农业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昌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而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却有很大的潜力。立足农业谋发展应当是一条可行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而忽视农业资源优势不仅会缩小产业选择范围,还会削弱县域经济发展基础,错失新一轮发展机遇。

三、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

基于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基本县情和发展机遇,需要针对性地形成本县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度概括的战略目标,并通过明晰的战略定位去实现。针对广昌的基本县情和发展机遇,可以遵循以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基本原则

1.生态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位于抚河源头的广昌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始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广昌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有助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探索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因此,应立足广昌实际,优先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领域。

2.特色发展原则。县域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一定要找准本县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出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独特的县域品牌形象。广昌有白莲、油茶、泽泻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应依托这一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应充分利用好遍布全国的庞大从业群体和物流网络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具本地优势的现代物流业。

转贴于

3.集群发展原则。其他地区大量的经济发展实践已证明,特定产业如果在某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往往能够推动该区域经济较好较快发展。广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在本地具有较强资源优势和根植性,具备在本地形成主导产业集群的较大潜力的产业领域。这些主导产业集群的逐渐形成,将使其辐射联动潜力逐渐得以发挥,不断向县域支柱产业转化,提高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不相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升级)是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基础上的高级化,是因发展速度不均衡而形成的高级化,决不是弱化第一大产业发展的高级化。在强调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只有合理化基础上的高级化,才具有可持续性。“十一五”期间,广昌县三大产业结构从32:29:39调整为19:50:31,变动之剧烈主要是政府主动调整产业政策、加快工业化的结果。广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特别重视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要为农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需要避免因“结构痴迷”而忽视第一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战略目标和定位

基于广昌县的自身条件,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立足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壮大特色产业,把广昌打造成承接闽台地区产业转移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具体来看,广昌应将其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于以下五个方面。

1.海西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及生态优势,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以抚河为依托,发展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依托“白莲”这一产业,以“莲”为媒,充分利用“太空莲”花高荷(叶)低、花多的特点推出别具一格的“莲文化”旅游套餐。让游客不仅能欣赏百里莲花的壮观美景,还能领略到博大精深的莲文化。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修建,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线路,力争经过5-10年把广昌打造成海峡西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2.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广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种植有白莲、茶树菇、烟叶、泽泻、茶油等农业特色产品。2010年,广昌种植白莲面积10万亩,产白莲0.85万吨,莲芯250吨,莲藕2.5万吨;种植茶树菇2亿筒,产菇1万吨;种植烟叶6万亩,产烟60万担;种植泽泻2万亩,产泽泻0.21吨;种植茶油林5万亩。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创新等措施不断提高上述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努力把广昌打造成为以白莲、泽泻、茶油为主要特色的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3.全国白莲系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是广昌县最具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植根性的产业,对上下游(尤其是上游)具备很高的拉动潜力,该产业的较快发展能够对本县第一产业乃至县域经济产生较强带动作用。目前广昌已经有了成启食品、莲香食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未来广昌依然要大力引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同时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壮大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纳入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努力把广昌县打造成为全国白莲系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4.赣东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广昌具有生产泽泻的优越自然气候条件,传统特色农产品白莲荷叶中又能提取能防辐射的花青素(opc),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广昌的生物医药产业应以生物(防辐射)保健药及降血脂、护肝等医药产品为重点,通过促进医药资源与科技及资金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把广昌打造成赣东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

5.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基地。广昌人创办的物流企业网络遍布全国,物流从业群体庞大。虽然广昌目前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基础,但可以充分利用物流入脉和网络优势,首先在广昌搭建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区域物流协会进而打造以广昌人为主体的全国物流行业协会及物流企业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构建辐射全国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基地。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5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与数理部,承德 067000)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Chengde 067000,China)

摘要: 依据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知识,给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以因子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设立了资源竞争力、产业实力、市场竞争力和交通通讯等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软件spss17.0,对2014年河北省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序。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human geography, tourism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sets up 4 level indicators of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strength,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communications, 16 level two indexes, builds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sor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each city of Hebei Province in 2014 with the help of SPSS17.0 software.

关键词 :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河北省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factor analysis;Hebe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257-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编号为QN20131159;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德市旅游产业受霾污染影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编号为:201422122;承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德市公交线路的发展现状与优化分析),201422123。

作者简介:刘欣(1977-),女,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几何、算法设计等。

0 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各地区的战略性产业。目前,各国主要根据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和评估结果来科学地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以确保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旅游业囊括了吃、住、行、游、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是一种内涵及外延宽泛的消费趋势型产业。我们认为,旅游产业竞争力是各国、各地区在旅游业竞争中所反映出的优势及素质的差别,应该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企业的经营实力、管理及服务质量,结合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等多个要素来综合评价其区域竞争力。

1 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2015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称,在过去4年中,全球旅游业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目前产值已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与全球经济2.3%的年增速相比,旅游业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状态下表现出强劲活力。今后5年,全球旅游业年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5.2%。斯坦费尔德(Stansfield)首先介绍了城市旅游的重要性。沃波(K. Wober)等通过旅游需求、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及旅游地承载力等五项指标对当时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勾画出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图。库得纳(C.Coeldner)提出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邹家红、袁开国等建立了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把旅游业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三个层面。世界各国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上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实质和内涵上众说纷纭,始终未达成共识,也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学术界向来重视对旅游资源的测度与评价,而把区域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结合,对丰富旅游基础理论具有很大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1 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要简明准确,指标不能互相重叠,也不能让信息不完整,导致该指标体系不能较全面地反应当地情况。②系统性,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包含多个方面,彼此既相互联系,又互为条件,只有把他们系统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的指导实践活动。③针对性,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因区域类型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每个地区的评价指标各有侧重。④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应该具体、可量化,能取得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和执行。⑤动态性,区域旅游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应选择适当的标准给予不同的权重,不同的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北省2014年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过程:提取公因子。结合产业竞争力理论及旅游业产业特点分析《中国旅游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我们设立了四类一级指标(即资源竞争力、产业实力、市场竞争力、交通通讯),下设原始二级指标共16个,因政策和社会环境因素暂时没有被量化,不作为参考因素。(表1)

3 河北省旅游竞争力模型

根据2014年《中国旅游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运用SPSS17.0 统计软件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共提取F1、F2、F3、F4、F55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旅游资本竞争力因子、产业支持力因子、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旅游人力竞争力因子、旅游政府支持力因子,据此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F=0.43F1+0.16F2+0.13F3+0.12F4+0.06F5。

式中,F表示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计算得到的5个主因子得分。F值越大,表明旅游竞争力越强。表2为河北省各地区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

4 项目的社会效益

①加强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区域旅游规划。近些年,河北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应该建议一个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本省旅游资源。②合理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和理性的开发建设,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蓝图。③整合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积极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赋予旅游发展生机,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④完成旅游系统网站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应采取措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例如运用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工具提供旅行搜索、计划、点评等服务。⑤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资金引导力度,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力推进旅游景区创建、宣传促销等,努力创新形式,增强旅游项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促进本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1):10-14.

[2]郭亚军,曹卓,杜跃平.区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比较研究的视角[J].旅游科学,2008.

[3]刘欣,等.河北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71-74.

国内生态旅游的案例范文6

[关键词]旅游中小企业;生活方式型企业;动机;目标;大理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47-07

旅游小企业已发展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志。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众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小企业都属于旅游小企业的范畴,涉及住宿、餐饮、纪念品商店、旅游交通、旅游租赁等。国外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旅游小企业,即企业以盈利和扩张为主要目标,内容涉及较为全面,但自从威廉姆斯和肖(williams&shaw)第一次发现在旅游小企业中存在生活方式动机后,近期对于旅游小企业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生活方式目标,并发现这类旅游企业给目的地带来了创新产品,创造了细分市场,构成了独特氛围,使目的地表现出休闲、活力、多元等特点,促进了目的地健康发展。因此,在目前国内对旅游小企业研究较为薄弱,更缺少对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研究的情况下,本文是一个尝试。

1 研究进展

当前,国外旅游小企业的研究范围较为全面,涉及旅游小企业界定、特征分析、经营、企业主、影响等多个方面。但相对于旅游学的其他研究领域而言,旅游小企业研究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阶段。就整体而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多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如英国、新西兰,而对发展中国家旅游目的地关注较少。近期有关旅游小企业的研究数量没有大的增长,2000年前后仍是研究高峰期,但出现一些研究热点,如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探讨。在将传统的旅游小企业研究模型应用于基础和大范围研究时出现了困难,研究者开始关注旅游小企业中存在生活方式动机。而动机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企业主的个性特征,是小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威廉姆斯和肖在康尼逊(cornish)的研究中第一次发现一些非经济目标,如喜欢目的地、半退休,即生活方式目标,促使一些旅游小企业主离开以前的工作。该研究认为,对一些小企业主而言,旅游企业家精神可以视为是一种消费,而并非生产,从而模糊了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方式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经济动机中,这两类动机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丹斯特(Dewhurst)的研究也指出任何企业目标可能都是多样和变化的,旅游小企业可能也不例外。在此基础上,丹斯特和豪瑞宾(Dewhurst&Horobin)尝试将这些动机放入管理模型中,并通过联合主观目标模型和管理模型将生活方式目标和商业目标进行统一,并强调了企业主的个人特质,从而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摩尔森等人(Morrison,et al.)认为“英国的大部分小企业都可以被视为生活方式型企业”,他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维持生存和保证足够的收入来持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企业家精神中的生活方式动机被认为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特征,它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倾向于扩张,这类旅游企业家普遍关注企业的生存和维持足够的收入来保障自己及家庭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因为很多企业家通过一种选择的生活方式来追求个人实现,他们并不追求企业的快速和持续的成长,所以利润和雇员人数的增长并非他们关注的焦点目标。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在旅游目的地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学者发现这类企业容易在家庭接待业、艺术品商店等中出现,并开始关注其长期生存,但还没有出现专门研究。

国内进行旅游小企业研究的学者较少,邱继勤的博士论文《旅游小企业发展与影响研究――阳朔西街案例》第一次对旅游小企业进行专门研究,它明确提出旅游小企业这一概念,并较为全面地概括了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指出旅游小企业对于目的地发展就有积极影响。此外,现有的文献中,有一小部分的研究是涉及到旅游小企业的,这样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家庭旅馆业、民居旅游、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研究,另一类是关于大理、丽江等旅游小企业聚集地的研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旅游小企业在中国的研究较为缺乏,而对于旅游小企业中的生活方式动机则没有涉及。

总之,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是旅游小企业中比较新颖的类型,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较多相关研究兴趣点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案例地

由于对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研究涉及建立、发展和影响,较为全面,既需要从企业主角度分析,也需要从雇工和当地居民等角度分析,因此采取了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获取资料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分析。

①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以企业主为主,雇工和当地居民的访谈是为了辅助获得相关资料。在主要调查地大理古城,笔者于2008年9月15日到9月30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调查,与25家旅游小企业主进行面对面的结构式访谈,样本被编号为01~25,其中涉及的生活方式型企业有24家。结构式访谈以邱继勤的访谈提纲为基础,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涉及7大部分的内容:企业概况、企业启动情况、企业经营情况、雇工情况、其他概况、雇主调查和个人资料。在主要案例地调查之前,该访谈提纲在安徽西递、宏村的预调研中通过与5位被调查者面对面的访谈而得到检验。在访谈期间,笔者与企业主建立了较为良好的关系,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闲暇时主动到其店里聊天,试图融入他们的社交圈子,为访谈资料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并使得补充调研更为便利。

②二手资料分析。本研究通过查阅政府部门制定的与旅游小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大理学院以往有关大理古城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来辅助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特征、经营及影响。

大理古城是我国较早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旅游发展处于较为平缓的状态,进入成熟期,商业环境好,旅游企业可进入性强,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就可开业,容易吸引企业家进驻。此外,洋人街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旅游小企业密集的状态,而在古城内部,则有更多的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分散其中, 目前在人民路下段较为集中,博爱路和护国路也有分布。所调研的样本均集中在这些区域。

这类企业有别于洋人街上的偏重盈利性质的旅游小企业,企业主更多地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更接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更能够提供个性化产品,使市场在一个多元化的状态下发展。这类旅游企业的存在对当地旅游者而言意味着选择的更加广泛和个性的更容易被满足;从市场角度看,注重创新,不倾向扩张,更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提供足够的竞争空间;从资源的角度看,更注重维持资源原貌,体现当地文化,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被合理地配置。

3 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分类

根据动机和目标的不同,对旅游小企业的研究其实可以从盈利和扩张这两个维度进行。一般的旅游小企业普遍以盈利和扩张为主要动机,管理经营上也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但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创办动机和经营目标存在多种维度,并非只有盈利和扩张两种维度。如果依据这两种维度对旅游小企业进行相应的划分,会发现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处于其中不同的位置(图1),它们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类生活方式型、生活方式进取型、生活方式保守型。

图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可分为9个象限,第二象限的样本包括13、15,属于类生活方式旅游型企业;第五象限的样本包括03、05、07、11、12、19、20、21、24,属于生活方式进取型旅游企业;第七象限的样本包括01、02、06、14、18、23,第八象限的样本包括04、08、10、16、17、22、25,它们同属于生活方式保守型旅游企业;而第三象限的样本09则属于传统的旅游小企业,调研目的是为了同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比。其中保守型和进取型旅游企业是调研的主体样本。

4 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动机及发展特征

4.1 类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

类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包括13和15两个样本,两家提供的服务类似,包括交通预订、远足、租赁等简单旅游服务,都由大理本地人创办,建立企业的原始动机是为了维持生计,加上本身对旅游行业有一定的兴趣。

“兼顾自己兴趣吧。以前中学在大理古城内读,大学毕业后在古城宾馆打工,后来空闲的时候就带朋友出去玩,再后来就去考了导游证,空时带团赚取费用,慢慢积累了经验,也变为了自己的兴趣。后来就干脆开了个店从事订票服务,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工作。”――(13)

“兴趣爱好。以前在大理古城念中学,对古城本身印象比较好,挺喜欢这个地方。后来毕业后就在附近找工作,先是在宾馆里面做,后来做得不是很开心,就自己开店了,混口饭吃,比在店里打工看别人脸色好多了。这个店历史很长了,1992年就开业了,在博爱路、人民路上换过两个地方,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铺面涨价。又租不到好的铺面。”――(15)

经营这类旅游服务的企业建立时间较长,达到十余年,企业主通常是大理本地或附近的居民。出于对大理古城的喜欢,想要在此生活,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在古城内或附近找工作,加上对旅游行业的兴趣以及旅游行业相对较低的从业门槛,使得企业主大多具有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以此为基础再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这类企业主到了中年的时候,迫于生计压力和此前没有较为满意的商业经历,希望可以通过扩张本企业,并涉足旅游行业的其他服务,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影响,这类愿望往往很难实现。

“以前觉得开这个店没有什么目标,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做喜欢的事情就足够了。但现在有了小孩子,以后要供他读书,花费还是很大的,所以希望这个店能够将生活摆平。但是现在旅游不景气,生意越来越淡,尤其是今年基本上没什么游客。以后的话还是想要开客栈,觉得提供成套服务会好一些,但是资金成问题。”

――(13)

“景点都是国家垄断,自由度下降,受控制比较大。但想要发展客栈、酒吧、户外设施用品的专业店,希望发展健康方面的业务。个人目标就想要把旅游业务做大、做深、做广,想要与国外旅游公司合作。小店想要扩大其他业务,但是失去机会,现在大部分的业务都已经被政府控制了,有机会希望在山区投资学校。”――(15)

所以综合来看,类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在其发展初期的时候属于保守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但是随着企业主年龄的增加和对家庭责任的加重,他们普遍希望通过企业扩张,涉足旅游业其他服务来提高盈利能力和自身生活水平,这个时候如果条件允许,这类企业会转变为传统的旅游小企业,将盈利放在首要位置。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这类企业想要发展,却得不到资金或政策方面的支持,仍停留在较小的规模。由于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较为简单,通常企业主并不是很享受目前的生活方式,但企业的存在又使得他们可以继续留在大理古城内生活。所以从目前来看,他们处于一种仅仅为了生计目标而经营企业,这类企业也由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转变为类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

4.2 生活方式进取型旅游企业

生活方式进取型旅游企业包括03、05、07、11、12、19、20、21、24共9个样本,这类企业经营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达8年(20),较多是刚刚接手或自己创办。

生活方式进取型旅游企业的建立动机较为特殊,通常都是由于想要在大理长期生活并围绕兴趣爱好而建立企业。这类企业主普遍是外地人,他们年轻,拥有相对充足的资金,自身经历较为丰富,喜欢大理,想要在当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长期停留,普遍长期居住在当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的主要动机。他们想要通过企业经营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持续扩充发展的趋势。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来了大理几次后,感觉越来越好,并长期停留下来,这期间会寻找合适的店面开始经营。还有一些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停留了较长时间后,爱上这里,想要在这里长期生活,就将纯生活转变为经营企业并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以前的时候在香格里拉开过店,但是那里气候条件不好,太冷,后来转移到丽江,但当地恶性竞争比较多,看到我的店经营得比较好,就有其他公司想来收购。我没有同意。他们就抬高租金,这样逼迫我不得不搬出丽江寻找合适的地点再发展。我自己比较推崇生态旅游,以前开的店也是和生态旅游相关的,主要是给旅游者以及当地的居民提供一个生活、交流的地方,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加入艺术和音乐的元素,在实践中推广生态旅游。一边旅游一边寻找生活,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2005年来到大理,发现这边人文气候环境特别好,就想长期在这边待着。以前自己也开过店,对这方面比较熟悉,所以就注册了公司,开了现在的店。”――(03)

“我是2005年4月1日第一次来到大理,以前 在昆明读书,但没来过大理,就觉得大理挺好的。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命中注定,来了之后觉得这个地方似曾相识,是到过的地方中最喜欢的地方,就想在这里停留下来。在这边留下来其实也是对自己梦想的一个实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比较注重健康,喜欢服务别人,也喜欢文艺、教育等,开店算是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05)

“2002年第一次来大理,回去之后就想再来感受,觉得这里是天堂,当时当地居民都很淳朴。来大理后,帮朋友开了蝴蝶吧,当时是他想开酒吧,我们帮他做起来。2004年自己在人民路上段开了另一家类似的酒吧,叫“可以的家”,开了两年多。当时的经营想更加家庭化,做封闭庭院式的经营小店,但是没有成功,就回老家成都玩了。后来由于朋友邀请,再回大理,当时想将这边特色的东西,比如围巾、工艺品等,带回成都开一家居家个性的店,刚好碰到朋友要转手这家店,就接下了。主要还是让朋友有一个可以坐的、喝喝茶的地方,而且自己也喜欢这个地方,觉得是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来经营蝴蝶吧就是为了延续它的生命。”――(07)

这类企业家普遍到过很多地方,他们的旅游方式不是一般的大众观光旅游,而更类似于度假旅游,在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再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但这种旅游方式又带有生活的成分,他们似乎是在寻找一个可以长久停留的目的地,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经过多方比较后,有些人选择了丽江,有些人选择了香格里拉,有些人选择了大理,当然还有国内的其他旅游目的地。在大理停留下来之后,他们的身份也完成了一个转变,从旅游者变为了当地居民。但他们所过的生活又有别于当地居民,是一种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在大理停留的这类企业家普遍年轻,单身或是年轻情侣,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愿意受常规生活的约束。他们想要通过经营企业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又想通过企业来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完成自己的梦想。这类企业的存在通常和企业主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他们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也是他们一直向往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觉得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自我梦想得到完成。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也会想要扩展现有的经营范围,或是发展相关新的兴趣爱好,来更好地实现经营或迎接新的挑战。

“自己原本比较喜欢音乐,但不是很精通,现在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目前店里主要想把音乐的主题做好,让圈内人都知道和喜欢,以后想要往现场音乐的主题酒吧发展。对于自己而言能生活就可以了。”――(12)

“店里应该就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己想要实现梦想,喜欢画画,希望可以办展览。维持现状就可以了,自己很喜欢目前的样子,也会有一些小的计划,比如风格的改变。如果自己不开了就把它关掉,不会转给别人,因为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很有感情。”――(20)

“店里就维持目前的现状。未来自己想要做一个客栈,形式是家庭客栈,比这个更加家庭化,大家以朋友的方式相处,有点收入可以维持生活。”

――(21)

“自己喜欢音乐,开酒吧可以做音乐,也是一种生活。希望经营就像生活一样,朋友来一起玩,是朋友交流音乐的地方,大家可以一起来做音乐,感觉很好。大理气候好、氛围好,适合我们,和我们的性格很像,想在这边生活,以后不想转让,可能会增加一些新的元素。”――(24)

他们中的一些会在当地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获得其他的收入来源,企业经营只是作为一种兴趣和生活的状态。而普遍来看,现有的经济基础会保证他们享受舒适的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类企业主通常有一定的计划和目标来实现自己这种生活方式,他们也许没有具体的发展计划来将自己束缚(讲目标是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主最尴尬的话题),但是他们有长远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在短时期内不会转手或放弃企业。

4.3 生活方式保守型旅游企业

生活方式保守型旅游企业数量相对较多,而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纯玩型和需要维持生计型。前一类企业包括01、02、06、14、18、23共6个样本。这类企业主具有相对稳定的其他经济来源或是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企业收入极不稳定,经营企业对于企业主来说只是给自己待在大理找到一个理由,再结合特长、兴趣。这类企业主通常不长期居住在当地,他们在一年内会在大理停留一段时间,而在其他时间内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此期间企业会交由朋友帮忙打理或转手、关闭。这类企业主通常不稳定,没有明确的目标,大理的企业经营只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借以缓解城市工作的巨大压力。这类企业主从事的工作形式大多不受约束,如自己创业、网络经营等,这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在大理生活。当然大理也并非他们终极的理想停留地,当发现更喜欢的地方,他们会立即离开大理而到达其他目的地开始这样的生活。

“2000年从北京过来大理旅游,觉得这个地方环境很好,那时候在这呆的时间不长,后来回去了就想着下次再过来看看。2001年又来了一次,呆得时间比较长,有半个月左右,也交了一些朋友。就想在这个地方待得更久一些。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呆在这边又觉得挺不好的,所以就找了店面。开个店,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待在这边的理由。加上自己也比较喜欢书,就开了书店。”

“以前是做外贸的,现在也还在做,公司在北京,每年都会回去,处理完那边的事情就过来,大概每个地方都会待半年左右。”――江江(01)

“2007年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大理,主要是为了寻找安静的生活。在这之前也去过很多地方,在来大理前先去了昆明,听朋友介绍说这边比较好,然后就过来了。先是在苍山边租房子住了一个月,后来觉得整天玩挺无聊的,就找了个店面,开店,也算是为了自己能住着,待在这里不那么无聊。”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网上做批发,淘宝、ebay上都有批发CD给别人,还有一个自己的网站,在百度搜索上排第一。网站有一个合伙人,他在汕头,主要负责客服和发货,我则负责技术方面的事情。”

――老猫(02)

“以前想要赚点旅行的费用,现在没什么目标。自己就当是体验生活。没什么计划,可能找个便宜的房租继续做,可能就不开了,也可能网上开店。”

――朱(06)

后一类的企业包括04、08、10、16、17、22、25共7个样本。这类企业主通常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他们需要经营企业来维持生计。这其中有大理本地退休老人经营的家庭旅馆,也有厌倦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还有一些满足于现状的年轻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想扩张企业,认为维持目前现状是最好的状况。他们通常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目标,认为能维持经营维持生计就可以在大理长期居住下去,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开店就是希望可以过自己比较理想化的生活,大家可以一起玩。自己喜欢旅行,梦想能够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让每个人都快乐地生活。以后没 有什么打算,现在弄好这个小店就可以了。也不想再扩大,自己以前就是开广告公司的,觉得业务做大了有很多事情需要操心,没有必要在这里还过得这么累。总之自己开心就好,不用管别人怎么想。”

――(04)

“自己有房子,就开家庭旅馆了。一开始设施比较简单,后来配了电视、电话,功能比较齐全。就这么几间房间,也没想到要继续扩大经营。而且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就更不可能去扩大规模了。再说就我们两个老人在打理旅馆,小孩子都在外面工作,规模再大的话也忙不过来。目前经营比较困难,你看,都没有生意,我这里又不是标间,现在的人都比较讲究享受,很多客人一听就不愿住了。希望以后标间设施上去,能够吸引散客,但规模太小,不好做。过几年可能就关了吧,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08)

“2006年第一次到大理,之前一直在全国走,因为在内蒙古对花粉过敏,就在全国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觉得大理环境、气候都很好,自己对户外旅行很感兴趣,喜欢玩自行车,就在这里开店生活。目前生意也不太好,就仅能够维持生活吧。以后没什么打算,在这里生活也挺好的,可能就先待着吧。”

――(16)

总而言之,生活方式保守型旅游企业由于目标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变化,尤其是其中的维持生计型的企业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容易向类生活方式型转变,进而转变为传统旅游小企业。

5 结论

本文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定义出发,通过对大理古城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的调查,并依据生活方式型旅游企业定义中的两个重要指标――盈利和扩张可以将现有的企业划分为3种类型:类生活方式型、生活方式进取型和生活方式保守型,其中生活方式保守型又可以分为纯玩型和需要维持生计型。

不同类型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建立动机大多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发展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倾向于维持目前现状,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企业经营的业务大多围绕企业主的兴趣,表现出多元性和创新性。企业主集中在具备一定资金、知识的外地年轻人和当地年长退休者这两类群体,年轻人经营酒吧、工艺品店居多,年长者则较多经营家庭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