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设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谈建设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高职生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创新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建设类高职院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出发,探讨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建设类高职院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为提升建设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学生择业竞争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职院校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效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建设高职特色专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中获胜?如何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发展方向?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成为高职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二、建设类高职院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意识、行为、技能、作风在内的通过从事系列职业活动展现的道德、创新、专业、写作等素养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劳动从业者从事具体职业活动时稳定的、后天形成的职业行为内化体现。本文所指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为高职院学生在从事事业准备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职业涵养与综合素质等,是高职院校不断内化培养形成的高职生综合职业素养,具体包括职业道德、意识、行为、技能、作风等。结合建筑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特点,分析了建设类高职院学生的职业素养结构,从而可知建设类高职院学生应具有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养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学生直面职业发展与深入融入社会的前提和有效保证,因此,促进国家社会、建筑行业、高职院与高职院学生共同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贯穿与引领。

(二)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高职生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精神、心理状态,包括劳动意识、职业认同感、品行、法律法规意识等方面,具体为:(1)劳动意识主要表现为高职生的劳动态度、意愿、习惯等方面。(2)职业认同感主要表现为高职生对建筑专业技能领域的了解程度与职业技能提升动机两方面。(3)品行主要表现为在高职生进行学习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展现的自身性格、自制力、自觉性等内容。(4)法律法规意识是指高职生在遵循建筑系列法律规则基础上提升自身各项能力的行为准则。

(三)学习创新素养

学习创新素养作为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逻辑关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这五个方面。具体为:(1)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建筑专业背景下,高职生要熟悉建筑专业各类职业情境,能学会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实践。(2)探究能力。高职生在自身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要勇于探究,始终保持探索心、好奇心,勇于尝试各类方式方法,实现突破改革。(3)创新创业能力。高职生要保持创新的思维,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与能力,学会“物尽其用”并将创新融入实践中。(4)逻辑关联能力。高职生在掌握建筑系列专业课程理论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其他与建筑相关联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会利用信息和大数据中潜藏的关联等。(5)宏观思维能力。建筑专业背景下,高职生同时需要具备建筑专业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宏观思维,从宏观大局去思考、解决问题。

(四)职业生涯素养

职业生涯素养指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生涯规划能力、主导力、职业韧性、文化包容理解力、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五个方面。具体为:(1)生涯规划能力。高职生需具备对自身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能力,并能通过制定职业、学习、生活规划有序掌控自身职场生活节奏。(2)主导力。高职生需具备团队主导力,在学习工作中能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共同目标,并具备大局担当意识,自觉履职担责。(3)职业韧性。主要包括高职生在进入高强度建筑专业中所必须具备的环境适应、职业倦怠、职业迁移等能力。(4)文化包容理解力。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生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乐于学习接纳优秀文化、领先建筑行业动态与知识,展现强大包容理解力。(5)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建筑专业职场生涯中,高职生需具备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使团队利益最大化。

(五)专业信息素养

高职生需学会利用专业信息素养自主探究建筑行业前言发展动态,在学习工作中能熟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搜索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任务执行力、统筹规划力、信息运用力、数据精准分析力这五个方面。具体为:(1)技术应用能力。高职生需学会运用建筑专业技术与工程思维,熟练掌握系列应用技术,将创意转为产品、技术及生产方式改良优化。(2)任务执行力。高职生应学会放平心态踏实立足基层岗位,用较强任务执行力将想法进一步转化为行动。(3)统筹规划力。高职生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价值与统筹规划能力。(4)信息运用力。高职生需要对建筑专业相关信息具备一定分析判定能力,能自觉关注获取相关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有效获取、理解、运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研判与综合运用。(5)数据精准分析力。高职生需具备信息筛查的“火眼金睛”,能有效从建筑海量前沿数据中寻找隐藏的关键数据,并具备精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获取能力,运用到实际专业学习工作中。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未能全方位满足高职生综合均衡发展,影响高职生面向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力与职业适应能力。

(二)重技能、轻素养

当前,高职教育中对高职生的培养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而由职业新手到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高职生终身学习与实践,更需要强化职业素养“内里”。从目前各建设类高职院建筑专业高职生培养途径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形式内容丰富,但体系化缺失,缺乏有效综合统合,高职生往往乐于参加各类文娱活动而疲于参加职业素养活动。

(三)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参与度低

从培养方式看,多数建设类高职院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参与度较低,“纸上谈兵”多,社会参与实践少,校企融合少,职业素养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对企业与自我认知不全面,职业认可度与适应性低。

(四)存在对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现象

依赖传统教育路径,导致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培养目标、培养深度、培养侧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当前,我国已建成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条件、教育师资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共用现象,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方面部分学校仍沿用传统教育的教学路径,造成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的不匹配。

(五)缺乏与行业的紧密联系

当前,在技术快速发展、市场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技术形态、产业分布、企业岗位变化较大,与传统人员需求有较大区别,例如,智能制造虽是制造业,但相比传统制造业更需要信息技术人员。在这方面,职业教育与市场、技术的联动性不足,影响培养成效。

四、构建建设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路径

(一)将职业素养教育重构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应重构建设类高职生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将职业素养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具体为:(1)在原有高职教育基础上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教师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应围绕此展开,鼓励学生入校即进行缜密的学习职业规划,并运用到学习与实践中。(2)在培养目标设定中应注重高职生的内在素养塑造,从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设定,不断提升高职生的抗压能力。(3)在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生需注重建筑行业专业系列科学素养,在制订培养目标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科学发展与建筑专业行业内在关联。

(二)注重职业素养课程的体系化设计

建设类高职院要注重基于建设类高职生专业特色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化设计,促进高职生建筑专业职业素养综合发展。(1)注重选择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建筑职业素养相关课程设计与开发理念。紧密围绕职业素养制订课程的体系化设计,实现建筑特色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课程衔接,并根据高职生需要提升的职业素养进行双向设计,用建筑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支撑职业素养建构。(2)高职院建筑特色行业课程体系应注重课程思政,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建筑专业、相关实践课程不断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通过人文科学知识体系化课程、信息素养课程,不断提升高职生综合职业素养。

(三)以图书馆为主开展多样化校园文化实践,全方位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高职生“心之所向”受众面最广、最受欢迎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还能帮助高职生提升职业素养。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文化中心,应充分发挥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优势,结合建设类高职院专业特色,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建筑专业特色书目推荐、建筑专业特色沙龙、讲座、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职业技能大赛、真人图书馆等多样化阅读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断创建良好的职业素养育人环境。

(四)构建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建筑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在建筑专业背景下,高职院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建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1)多维度评价。从职业适应能力、决策执行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多个维度对高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评价。(2)注重过程评价。在建筑行业高职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大数据对教师职业素养进行全过程评价与课程体系优化。(3)因材评价。对不同高职生群体也要注重高职生自身差异特点因材施教,在职业素养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差异化评价。

(五)构建良性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加快建设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需要更有针对性、更有指向性、更有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不断创新合作模式,破解学生技能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1)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训是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匹配度,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开展技术实践工作的重要平台。高职院应该积极与企业沟通,引入企业仿真生产线、虚拟生产环境等实训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训练、实践操作的真实企业环境。(2)校企合作下订单培养模式。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技术能力要求、课程设计、考试内容等,并与企业签订培养订单,按订单进行人才教育教学与输出。(3)企业学徒式。引入企业导师制度,由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担任部分学生的实践导师,以确保学生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与企业间有效衔接。(4)工作站模式。企业可将部分产线或者产线中的部分技术节点移至学校,创建校内工作站,形成企业、学校实践与理论深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五、结语

建筑行业发展为高职院高职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为高职院校建筑人才职业素养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应不断立足前沿建筑行业建设项目,培育更多高素质的建筑行业人才,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李明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