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改革探究

有机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在学校全面推进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从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分类教学改革,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强课程建设,进而使课程建设更好的为专业认证服务。

[关键词]有机化学;分类教学;专业认证

南通大学开设有机化学课程历史悠久,三校合并前就有各自的有机化学教研室,分别承担理科(南通师范学院)、工科(南通工学院)和医科(南通医学院)的有机化学课程。合并为南通大学后有机化学课程组进行了整合,聚集了三校的优秀师资,同时进行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建立起以年轻博士为主力军的教学梯队,并通过申报选拔组建了有机化学教研创新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为课程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南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主要分为化学、化工、生物、纺织四个大类(医学类有机化学与基础化学合并为一门医用化学课程)。化学类包括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专业;化工类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物类包括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纺织类包括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等专业。每年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生人数接近1000人,是全校覆盖面较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大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坚持贯彻国家和省有关现代化建设、标准化办学、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充分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的宗旨,提高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布局,健全质量保障,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我们结合各专业特点,严格按照各专业遵循专业认证要求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各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充分体现各专业特色及区分度,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做到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对应,形成一套适合专业认证的有机化学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分类教学及学生分类培养。根据专业认证标准改进课程体系,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强课程建设,从而促进专业建设,使课程建设更好的为专业认证服务[1-2]。分类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的理念,符合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3-4]。

1修订教学大纲

针对我校化学、化工、生物、纺织等各类专业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现状,结合不同专业将要接受专业认证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专业为分类依据的有机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研究,对各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分类系统建设。目前各行业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社会需求都表明有机化学教学应以专业为分类依据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依据专业不同实施分类,根据各专业与有机化学的联系有侧重地进行教学,同时多讲有针对性的例子,并在难度上有所区分,使理论更好地与实际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各专业通过规范有效的调研,面向外部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进而体现专业特色,支撑培养目标,合理制定专业毕业要求;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导向,优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毕业要求,基于产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确保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闭合循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我校各专业类别特点和各专业对有机化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严格按照专业认证的学生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各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对应毕业要求,明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达成度计算反馈教学效果,并持续改进,为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各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产出导向的原则,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及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并细化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2更新教学内容

各类专业遵循自身特色与要求,选用不同的有机化学优秀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契合专业实际。全面整合、优化、更新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根据历年教学实践、学生及用人单位反馈对现有课程结构及内容进行调整,将有机化学按照知识结构分成若干知识模块,针对各类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探索各知识模块合适的结构比例,确定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梳理内在联系,整合相近内容,在体系完整、精炼实用的原则下,按各类专业课程学时的不同进行合理调整,确定各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主体内容,依照各类专业应用背景补充紧贴专业的例题和习题,精选各类专业应用有机化学知识的典型案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专业特点,彰显人才培养目标,按毕业要求细化分解形成课程目标,再将课程目标分解到教学内容中,从逻辑体系上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同侧面共同完成对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更新反映时展和科技进步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相联系,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同时主动挖掘有机化学课程所蕴含的具有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融会贯通,从主题、内容到形式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认证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从制度设计到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将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强调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和特点,采用引导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和任务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爱课程等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达成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目标。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实施专业导向的分类教学。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有侧重的教学,结合专业背景与所学专业衔接,使学生从中获得专业认同感,并在以后的专业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将有机化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既重视具体科学知识教学、又体现育人目标,通过有机化学课堂,激发学生热爱有机化学,热爱所学专业。利用课堂派等智慧教学手段,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突出过程考核,开展课堂测验,加强作业批阅及课后辅导,并通过相关课堂教学数据,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整个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对现象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发展知识和技能,在传授式课程中穿插讲座和讨论等形式的体验式课程,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完善教学评价

专业认证既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锻炼,更要求与专业实际需求相接轨。除传统纸笔考试外,还应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包括:结合不同专业根据课程要求评价学生以个人形式完成的相应调查或研究成果,综合考核项目完成、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和工作态度等,从学习、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参与时间、提交作业的难度、调查或研究的范围大小等方面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心理素质、职业素养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专业认证是基于该专业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进行的评价,强调对该专业全体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需要,在考虑个体差异时给予学生平等发展机会与针对性辅导。应关注学生在各时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关注个性发展价值,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专业认证强调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要求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使认证结果反作用于专业建设的持续提升,将持续改进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教学质量考核从课程教学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期末考试环节(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知识应用和综合分析等内容的考核,并与专业实际联系,体现差异性)、学生评价和教学质量鉴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等多个方面开展,同时实施包含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质量跟踪管理体系。依据课程具体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教学目标、任务是否满足毕业要求的达成,根据分析结果找出教学任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持续提高。

5结语

通过研究,对我校化学、化工、生物、纺织等各类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系统建设,形成一套适合专业认证的有机化学分类教学课程体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达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目标,推动更多专业积极参与专业认证,提升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并为其他教学研究人员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纪峻岭,齐晓杰.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专业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13):120-121.

[2]路书红,黎芳媛.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69+84.

[3]周世萍,李惠娟,刘永梅,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6):103-105.

[4]付帅,孙楠,隋新.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分类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2):134-136.

作者:赵勤 单位: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