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研究范例6篇

有机农业研究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1

1.1现状特点长沙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农业比较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2010年,全市共有耕地面积28.04万hm2、园地面积3.71万hm2、养殖水面2.7万hm2,产出粮食250.1万t、蔬菜441万t、茶叶2.4万t、水果31.1万t、肉类总产量68.7万t、水产品10.7万t,实现农林牧漁业总产值324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9亿元[12]。从2002年开始,该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探索发展有机农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1)认证个数多,面积产量少。201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总数为451个,认证面积仅17.78万hm2,总量只有82.2万t。其中有机食品认证102个,面积仅460hm2,产量只有2600t。(2)无公害绿色食品多,有机食品少。在全市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只占“三品一标”认证面积的0.26%,有机食品产量只占“三品一标”总量的0.32%。(3)茶蔬产业多,其它产业少。长沙市现有有机农产品生产,全部集中在茶叶和蔬菜两大产业,其中有机茶393hm2,有机蔬菜67hm2,其他产业目前尚无有机食品认证。1.2有利条件1.2.1环境条件优越长沙市地处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地段[13],土壤种类和地貌类型多样,山、丘、岗、平、水面相互交错分布,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近年,该市通过建设两型社会、创建生态县、开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2.2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长沙市建立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有机农业企业,如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于2002年通过了瑞士IMO有机茶认证,长沙沩山炎羽茶业有限公司、长沙云游茶业有限公司、湖南密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通过了农业部有机茶认证,长沙天野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第一次通过了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有机蔬菜认证,湖南回龙湖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通过杭州万泰认证公司有机蔬菜转换产品认证。1.2.3技术优势明显该市是湖南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地,市内有湖南农科院、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湖南农大等5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有袁隆平、刘荺、官春云等3位院士领衔的近1万多名农业科技人才,可以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2.4市场潜力巨大仅就长沙有机蔬菜市场来看,2010年全市共有常住人口7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0万人[14]。如按1%的人口即4.8万人吃有机蔬菜,以每人每天消费0.5kg计,每年需求量将达到0.9万t,每公顷基地年产量30t,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需要300hm2。如按发达国家有机蔬菜市场份额10%计算,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需3000hm2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目前全市有机蔬菜基地面积仅67hm2,供需缺口较大。1.2.5经济实力雄厚近年,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以工补农的条件。市、县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政府财政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该市良好的农业发展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农业开发。据长沙市农业局不完全统计,近年该市每年农业项目和产业投资超过20亿元。1.3不利因素1.3.1产地环境制约由于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使得农业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生物种类减少,土壤质量退化。同时,“三废”也造成农田不同程度的污染。修复产地环境以满足有机农业生产的需要,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关键技术措施,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1.3.2技术措施制约该市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还不太成熟,开展有机农业科技创新,研制和使用有机农业配套生产技术,制订和推行有机农业标准,都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1.3.3物质投入制约该市发展有机农业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供应基础还比较薄弱,有机肥生产规模小很难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生物农药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保障有机农业发展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供应体系,还需要下很大的力气。1.3.4消费认知制约目前,社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实现有机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顺利对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2发展思路

2.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农业”建设为方向,坚持梯次发展、择优发展和综合协调发展,围绕重点区域和主导产业,通过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产业化经营和品牌打造,渐进式推动农业向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有序发展,大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力建成引领和示范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的样板。2.2基本原则2.2.1坚持梯次发展树立有机农业发展理念,以开发有机农产品为最终目标。在前期大面积、大范围开发有机农产品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同步开发,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渐进式推动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有序发展,逐步提高有机农业比重。2.2.2坚持择优发展把握有机农业发展的机制和内在要求,根据各地有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布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确立有机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以引领和示范带动全市有机农业发展。2.2.3坚持综合协调发展遵循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相对独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基本单元,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围绕某一主导农产品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项目,增加系统有机农产品开发的多样性,通过科学调整系统内部物质循环,促进种植、养殖和废物利用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有机农业产业项目整体效益。2.3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实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化、有机农业产业化、有机农产品市场化、有机农业经济收入高效化。(2)产业目标。重点发展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茶叶、有机畜产品、有机水产品等六大有机农业产业。(3)市场目标。国内主攻长沙、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城市的高消费市场,积极开拓欧盟、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4)企业目标。重点扶持20个龙头企业。到2015年,建立15个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有机农业龙头企业、5个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有机农业龙头企业;到2020年,建立10个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机农业龙头企业、10个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机农业龙头企业。(5)基地目标。2015年前,重点建立有机农业综合生产基地20个,面积0.8万hm2;到2020年,建立有机农业综合生产基地40个以上,面积达到2万hm2。(6)产品目标。2015年前,完成有机食品认证150个,生产有机农产品7万t以上;到2020年,完成有机食品认证300个,生产有机农产品22万t以上。

3发展重点

3.1重点发展六大有机农业产业3.1.1有机水稻产业规划形成“一地一区二片”的有机水稻生产布局。一地为长沙县高桥镇省农科院有机水稻技术创新基地,规划面积33hm2。一区为长沙县路口镇有机水稻核心生产区,面积667hm2。二片即长沙市东部有机水稻生产片,主要布局在长沙县北部部分乡镇及浏阳市的沙市镇、社港镇;长沙市西部有机水稻生产片,主要布局在宁乡县乌江流域和沩水流域的部分乡镇,望城区的乔口镇、靖港镇和格塘乡。到2015年,全市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20个,有机水稻生产面积3333hm2,有机稻谷产量2万t,有机稻米产量1.3万t。3.1.2有机蔬菜产业规划形成“二区多基地”的有机蔬菜生产格局。长沙东部有机蔬菜生产区,重点布局在长沙县的黄花、金井、果园、开慧和浏阳市的龙伏、山田、小河、永安、官渡、张坊等乡镇;长沙西部有机蔬菜生产区,重点布局在宁乡县的花明楼、大屯营、道林和望城区的乌山、白箬铺等乡镇。到2015年,全市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0个,面积667hm2,生产有机蔬菜产品达到2万t。3.1.3有机水果产业规划形成“基地+果园”的有机水果生产格局。在先导区,建设1个有机水果综合生产示范基地,面积67hm2。在长沙县北部的高桥镇,建设1个有机水果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面积33hm2。在长沙县北部的白沙乡,建设1个有机水果综合生产基地,发展有机水果园5~6个。在浏阳市的大围山乡,建设1个有机水果综合生产基地,发展有机水果园10~12个。在宁乡县的黄材镇,建设1个有机水果综合生产基地,发展有机水果园12~15个。到2015年,全市建设有机水果种植基地5个,发展有机水果园15个,面积1333hm2,生产有机水果2万t。3.1.4有机茶产业规划形成“基地+茶园”的有机茶生产格局。基地主要布局在长沙县金井镇和宁乡县沩山乡,有机茶园主要布局在长沙县的金井、高桥,宁乡县的沩山,浏阳市的淳口和望城区的格塘等乡镇。到2015年,全市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2个,有机茶园面积1333hm2,生产有机茶2别000t。3.1.5有机畜牧产业规划形成“西花东黑”的有机畜牧业产业生产格局。西花即建立宁乡花猪有机养殖产业区,重点布局在宁乡县流沙河镇为中心的宁乡县西部乡镇,养殖规模为年出栏有机生猪10万头。东黑即建立长沙罗代黑猪和湘东黑山羊有机养殖产业区,长沙罗代黑猪重点布局在长沙县双江镇为中心的长沙县北部乡镇,养殖规模为年出栏有机生猪5万头;湘东黑山羊重点布局在浏阳市淳口镇、古港镇为中心的浏阳市北部乡镇,养殖规模为年出栏有机黑山羊10万只。到2015年,有机宁乡花猪和有机罗代黑猪各年出栏3万头、1万头,有机黑山羊年出栏2万只。3.1.6有机水产产业规划形成水库水面养殖为主体,池塘水面养殖相配套的有机水产养殖格局。池塘、水库水面养殖主要布局在浏阳市的株树桥水库、横山头水库、梅田水库,宁乡县的黄材水库、田坪水库,望城区的古冲水库和团头湖;池塘水面养殖主要布局在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远离城镇、工矿区的丘陵山区。到2015年,全市发展有机水产养殖水面1333hm2,产量2000t。3.2突出建好两大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3.2.1先导区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先导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内有湖南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对科技园区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建立6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即在格塘、靖港等乡镇建立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在乌山、白箬铺等乡镇建立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在乌山、莲花等乡镇建立有机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在格塘乡建立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在团头湖建立有机水产养殖基地;在白箬铺镇光明村建立休闲观光有机农庄基地。力争3~5年内,将6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引领全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亮点,建设“两型农业”的样板,示范带动全省“两型农业”发展。3.2.2长沙县北部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长沙县北部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以长沙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为建设范围。长沙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是全省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也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综合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好7个有机农业基地和30个有机农业农庄。有机农业基地主要包括:省农科院高桥有机农业生产综合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果园、路口、双江等乡镇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黄花、果园、金井、开慧等乡镇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金井、高桥、双江等乡镇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白沙乡的有机水果生产基地;以双江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罗代黑猪有机养殖基地;以与各有机农业农庄相配套建设为主体的有机水产养殖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区域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率达到50%,有机食品率达到15%。将该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机农业综合发展的样板,示范带动全省有机农业发展。

4发展措施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有机农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中国的农产品主要分为3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其中,有机农产品的健康安全标准最高,在生产中严禁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等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有机产品的相关要求。中国的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机产品包括植物、动物、水产品及加工类产品等4大类产品。截至2013年底,综合有机种植农地和野生采集的土地,中国获得认证的全部有机农地面积为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为7894家、有机生产基地为6628个,有机加工厂为3910个。①中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为21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有机蔬菜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有机农业用地面积居第一位,比居第二位的印度的有机农地面积高出3倍。②有机农业生产本身属于微观的范畴,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展开,诸如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的动机和有机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等等。本文认为,有机农业生产和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本文将结合宏观经济理论,从短期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有机农业生产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有机农业与短期经济波动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供求结构失衡。一方面,某些行业产品滞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某些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是供给相对不足。本文认为,有机农业恰恰是具有强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业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个人的生活习惯等等[1]。但是,收入水平是决定有机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无污染和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需求必然会增加。这可以从全球有机农业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1999—2013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有机食品销售总额由152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年均增长26.69%;有机食品的人均消费金额由2009年的8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0.02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是有机食品消费的主体。2013年,在全球有机食品消费总额最高的前10位国家中,除了中国之外,其余全是发达国家。从人均消费来看,2012年和2013年,世界有机食品人均消费额最高的10个国家依次是瑞士、丹麦、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奥地利、瑞典、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挪威,全部是高收入国家,其中,瑞士人均消费额最高,为210欧元。相比之下,2013年中国的有机食品人均消费仅为2欧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收入水平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事实上,自2000年以后,有机食品的国内销售就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每年销售额约为300亿元。

(二)有机农产品的出口前景看好

有机农业兴起后,欧美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消费的增长速度始终处于世界前列。例如,2013年人均有机食品消费比上年增长最多的前几位国家依次是加拿大(14.52%)、瑞典(11.58%)、瑞士(11%)、卢森堡(9.8%)、德国(8.14%)、美国(6.94%)和丹麦(2.5%)。但是另一方面,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例如,在2011年,根据有机农业用地面积的增长幅度排名的前10个国家中,有7个属于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发展中国家占据7个席位;2013年,占据5个席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属于有机农业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1年,中国有机农业用地面积比上年增长51万公顷,增幅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这一数字比上年增长19.4万公顷,增幅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的第二位。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已经成为有机食品的重要进口国,以美国为例,美国本土生产的有机产品,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仅有5%—7%出口到国外市场,同时美国国内消费的有机农产品中,有80%来自进口[2]。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此外,有机农产品的出口潜力还表现在,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中国的有机产品更容易绕开绿色贸易壁垒,顺利出口到国际市场。基于上述分析,我国有机农业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带动我国产值和就业的增加,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当然,有机农业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二、有机农业与长期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看,有机农业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是:有机农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安全和健康的农产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状况的改善;根据健康经济理论,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存量,会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有关人们健康状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问题,国外学者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保证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生产效率会提高,这些都有助于长期增长[3]。在关于有机食品本身的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上,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复杂,所以学术界的研究方法和结果缺少一致性。M.Hube(r2011)等人采用目前学术界常用的多种分析框架,对有机食品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有机食品中含有更多的有益于人们健康的成分,例如,有机植物中含有更少的硝酸盐成分、更少的杀虫剂残留和更多的维生素C;有机牛奶中有更高的欧米伽脂肪酸和亚油酸。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实证研究结果会由于植物的生长周期、成熟情况、施肥情况以及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变动性。此外,他们的另一个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缺乏长期的样本数据,更具有营养的食品的健康效应是不明显的[4]。笔者认为,尽管目前的实证研究还不能就有机食品的健康效应问题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就中国经济现状来看,有机农业的发展,对消费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首先,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的重视。人们在购买食品时会关注诸如肉鸡生长中是否过多使用催长饲料、猪肉中是否含有过量瘦肉精、水产品的养殖和运输过程中是否滥用抗生素以及蔬菜、茶叶和水果的农药使用是否超标等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拥有有机标签的食品,不仅意味着高品质、有营养,而且意味着可以避免上述潜在的健康风险。毫无疑问,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是有益的。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意味着种植业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养殖业减少抗生素的滥用。这样的生产模式,可以避免水和土壤品质的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反面的例证是,近年来,在我国总的耕地面积趋于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数量不断增加。从2006—2012年,中国的农用化肥总量从53.45亿吨增加到74.32亿吨,年均增长率为6.65%;化学农药原药销售量由1385万吨增加到3549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10%。谢婷(2013)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每年每公顷耕地的化肥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标准的上限近一倍[5]。这显然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效应。综合上述分析,从长期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可以避免食品消费上的一些潜在健康风险,有利于国民健康状况改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三、有机农业与经济发展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一国不仅要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关注收入结构、产品和生活质量、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法律以及观念习俗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这一方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弊端,某些大城市无法吸纳过多的外来人口;人们面临的住房、交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儿童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为在有机产品的生产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能使用除草剂,很多情况下需要人工摘除害虫、拔除清理杂草。因此,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有机农业,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农民在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农村水土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儿童身心更加健康;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剩的局面,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理论框架角度说明,有机农业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一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为此,政府要针对当前中国有机食品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得有机食品的潜在需求真正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只有这样,有机农业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NihanOzguven。Organicfoodsmotivationsfactorsforconsumers.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62):661-665.

[2]郭玮.美国发展有机农产品的经验做法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5,(3).

[3]Bloom,D.E.,Canning,D,,Sevilla,J.,Theeffectofhealthoneconomicgrowth:Aproductionfunctionapproach.WorldDevelopment,2004,32(1):1-13.

[4]M.Huberectl,Organicfoodandimpactonhumanhealth.NJAS-WageningenJournalofLifeSciences,2011,(58):103-109.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有机农业;粮食安全;生态环境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必需品,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诸如耕地的数量以及质量的下降、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会影响粮食的数量,也会通过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加大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在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中,有机粮食生产因其独特的理念、管理体系和生产方式而成为非常有效的选择。有机粮食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以及管理体系都有严格的监督措施。有机粮食生产不使用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等,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因此有机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1粮食安全与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其内涵被完整地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这个表述对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理解,即不仅在数量上要求获得足够的粮食,而且在质量上强调既安全又富有营养,把粮食安全从数量安全提升到质量安全。现代粮食安全包括四层含义: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图1)。粮食的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为日益增长的人口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涉及到居民粮食安全(买得起和买得到)与国家粮食安全(总量供给与分配)。目前中国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耕地的数量质量、种子的品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物质、农业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国家对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粮食的产量构成重要影响。耕地是生产粮食的必须生产要素,耕地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为此中国制定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最低耕地要求。研究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可使粮食增产0.88%[2];此外优质耕地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贫瘠耕地的粮食产量;优质良种必然能够提高粮食产量,通常良种具备抗病、抗虫、高产等特征,因此能增加粮食产量。研究人员通过对杂交水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杂交籼稻平均产量为7.720t/hm2,比常规籼稻高11.72%[3];就化肥而言,增施化肥是增加作物产量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学者经过相关分析发现,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与化肥用量的R2值分别达到0.9818和0.9591,均呈极显著相关性[4];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灌溉设施等也会增加粮食的产量;气候条件比如干旱、洪灾以及暴风雨等一些自然灾害都会对粮食的产量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此外国家对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会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粮食产量。粮食的质量安全,是指生产的粮食要具有较高的营养质量和安全质量,必须是纯天然、无污染、高质量、安全营养的健康食品,涉及到粮食的品质。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包括转基因种子、农药与化肥的超标使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污染及土壤、大气、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粮食的质量下降。中国对转基因产品持谨慎态度,长期食用转基因粮食可能导致人体基因突变、诱发癌症;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物质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硝酸盐以及重金属含量加重、大气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最终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一个污染的环境中生产出的粮食的质量肯定会含有各种农药残留,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致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不仅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着人体健康。粮食的经济安全,是指农民要通过从事粮食生产有较好的经济保障,即要使得粮食生产者有利可图,确保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影响粮食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农业政策扶持,即国家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要关注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对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以及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等,这些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农民获得粮食生产的平均利润,最终真正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的生态安全,是指粮食本身没有污染和生产过程不造成污染,即在粮食的生产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能够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粮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制品作为投入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只有粮食本身没有被污染、生产过程也没有被污染、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才能促进粮食的可持续生产。各因素对粮食生态安全的影响见图2.总之,全面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既有基于单产和一定种植规模的数量要求,也有基于安全的投入物质和健康土壤的质量要求,还有基于良好自然环境的生态要求以及基于对生产者充分激励的经济要求,只有充分理解粮食安全的真正内涵,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2有机农业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剖析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通过化肥农药的禁用、作物间作轮作、物理和生物方法治理病虫害,施用有机肥料、禁用转基因品种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使产品可追溯,经由第三方认证等制度体系,不仅向人们提供了健康的食品,还传播了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有机农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以及管理体系都有严格要求,在整个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中均实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强调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其过程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准则,其中对于产地环境的要求、转换期、种子和种苗选择以及病虫草害的防治等都有明确的界定和方法,以此来约束和规范有机生产者、加工者以及从事有机经营或销售人员的行为,其建立的管理体系为检查、认证、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最后,有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强调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确保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利益。

2.1有机理念的涵义分析

有机农业四大原则表述了它能为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目标,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原则要求有机农业应当将土壤、动植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加以维持,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健康的土壤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粮食,而健康的粮食又是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保障。生态原则要求有机农业应以生态系统和生态循环为基础,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而以使用有机肥料取而代之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如轮作、间作、建立缓冲带和减少耕作等措施,从而建立生态系统内稳态机制,提高生态系统的效率,保证了生态安全。公正原则要求有机农业以共享环境和生存机遇的公平为基础。应当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公正,用一种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方式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公正”要求生产、分配和交易的系统都是公开透明、平等的,而且需要考虑到真正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关爱原则(谨慎原则)要求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来管理有机农业,以保护人类以及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保护环境。有机农业对于新技术持一种谨慎负责任的态度,它拒绝一切不可预测的技术,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影响人的健康。

2.2有机行为分析

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及利用生物多样性、轮作、间作、缓冲带和减少耕作等措施,建立生态系统内稳态机制,挖掘系统内部资源,帮助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安全。有机农业采取与自然融合的耕作方式,强调尽量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主张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主张通过轮作、机械除草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有机农业还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确保双方所需的能量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即根据土地的承载力确定养殖的牲畜量,防止出现“公地的悲剧”,以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有机农业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它强调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采取一些轮作套作等耕作方式以及人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了生产体系以及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有机农业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研究

有机生产既有利于粮食的质量安全,也有利于粮食的生态安全,对粮食的经济安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机农业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见图3。

3.1有机生产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农药,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农药接触,从而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且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末端,由于粮食中的农药残留很难被分解掉,最终会通过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循环以及食物链进入人体,使农药残留富集在人体中,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反,有机粮食种植推荐使用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粮食中农药残留量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有机粮食生产要求特定的投入物质,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因此土壤中的硝酸盐、重金属等各种化学物质含量都会下降。研究表明,粮食中高含量的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硝酸盐也能削弱血液的携氧能力,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5];化肥中的重金属通常比土壤中重金属有较高的可溶性,容易被粮食吸收,因而危害更大,由于重金属不易被消化,长期食用这类水稻,重金属会在人体内积累最终引起中毒,危害人类健康[6]。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在常规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连年施用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累积,从而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而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化肥,可以降低这方面对粮食的污染。在对有机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安全性研究中发现,有机稻米中所测得的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的限量标准(除Cd),而常规稻米中As、Cr、Hg、Pb、Cu5种重金属平均值含量分别是有机稻米的10、1.8、6、2.9和1.2倍[6]。不难发现常规水稻的重金属含量均普遍高于有机水稻,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有机稻米的安全性高于常规稻米。有机农业的关注焦点在于土壤,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才能产出丰富健康的粮食。研究表明,每增加0.1个百分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就可释放600~800kg/hm2的粮食生产潜力[7];常规农场在转换成有机农场后,同以前相比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碳储量明显增加了,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表现得更出色,同时有机农业也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保持土壤质量。总之,使用有机肥不仅可以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可以将一些物质转化为农作物可利用的养分及有机质,此外,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通过土壤生物的协同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粮食的产量以及质量。

3.2有机生产对于粮食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从而减少氮素淋失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了对地下水以及土壤的污染,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且有机农业可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水土得到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或恢复,使粮食能够吸收到清洁无污染的水分,生长在一个健康的没有被污染的土壤环境中,从而可以向人们提供无污染的健康环保型粮食。有机农业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费,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土壤侵蚀,增加碳的存量等。由于有机粮食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大型机械设备,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明显降低,有利于环境的保护。Dalgaard等[8]估计,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降低农业源CO2的排放,在丹麦如果将常规农场全部转换成有机农场,那么农业生产中能源的消耗以及N2流通的减少可使该国家整个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13%~38%。有机农业能够改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持水循环、稳定水文功能、维护集水区的植被调节和防止水分流失及促进土壤生成和保护、减少土壤肥力的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等多种经济价值[9]。李现华等[10]在内蒙古磴口县分别就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发展有机农业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如益虫数量的增加,其中七星瓢虫最为明显,另外蚜虫的虫口密度降低,益鸟等生物的数量有所增加。总之,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土壤的生产力。有机农业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它不使用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等,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并且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一个健康的环境必然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从这方面讲有机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安全进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3.3有机生产对粮食经济安全有重要作用

有机农业能够增加有机生产者的收入。这主要是因为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取而代之以人工劳动来完成诸如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而且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环节的专业分工上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从而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增加了农村老人与妇女的就业机会。有机农产品因为其生产过程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杀虫剂等化学投入物质,因此其产品也就避免了这方面的污染,不仅体现在其营养、安全、健康等方面都要高于普通农产品,而且也体现在其优良的品质和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等高的附加效用。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的甚至可高出一倍以上,有机产品的需求人群主要为一些白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教师以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这些人愿意以比普通农产品更高的价格去购买有机产品,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及安全价值。最后国家对有机生产者进行的补贴政策可以不同程度上降低生产者的投入成本,如中国对从事有机生产的人员或单位进行资金直接补贴和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有机生产的投入成本,使粮食生产者获得了市场的平均利润。总之,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可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有机产业还会带来生态旅游等附加值功能,为旅游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使有机产业同旅游产业良好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有机农业在转换期间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转换期间有机粮食种植虽然按有机标准进行规范操作,但是销售价格却低于有机价格以及转换期间产量的突然下降造成的,相信随着转换期的结束以及技术的成熟,这些弊端最终会被克服,有机粮食的生产会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4结论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有机认证制度;全球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感兴趣的问题,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不断加强,消费理念发生革命性改变。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近10年来,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有机食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有机食品市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Raynolds,LT.2004)。目前,全球有机农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农田面积约1150万英亩,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古巴的面积。西欧从1985年至今,有机农田面积增长了34倍,平均每年增长30%;美国和加拿大,整个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田面积年均增幅在15%~20%之间(布莱恩・哈尔韦尔,2006)。

这种发展趋势引发全球农业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以有机认证制度为核心的全球农业网络正处于重新构建之中。与有机认证相关的研究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挑战(Bass,Markopoulos,&Grab,2001,p.xi)。大量学者从社会、伦理、政治、经济、贸易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有机农业网络的全球化结构、空间构造、社会组织(Bemstein,1996;Gibbon,2001a;Hughes,2000;Ponte,2002a,2002b;Raynolds,1994;Talbot,2002)以及商业化网络(Dicken,1998;Gereffi&Kaplinsky,2001;Gereffi&Korzeniewicz,1994;Henderson&Dicken,2002)。可以说,与有机认证制度相关的研究正成为跨学科、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有机认证制度与全球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有机食品新市场的需求巨大,诱致大量农业生产者进人有机生产领域(Buck et aL,1997)。除有机生产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外,有机消费、有机市场、有机农产品贸易、有机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都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领域的网络中。有机认证制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ITC,1999)。出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农业生产、消费、贸易与市场结构转变的角度对有机认证制度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有机认证制度的核心是确保有机生产者遵循有机生产的规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有机法规均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照生产的标准从事生产,并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进行监督。只有符合认证标准,并通过认证机构检验许可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贴上有机标签或者有机转换标签。同时对于认证机构的认证,生产者或者经营商必须支付一定数目的认证费用,具体金额包括认证申请费、检查人员的差旅费、食宿费、实地检查费、样品检测费、报告编写费、通讯费、报告审核费以及批准颁证后的颁证费、未通知抽检准备金、标志使用费等诸多费用。由此推算,从申请认证到通过有机认证,商品贴上有机(或者有机转换)标签销售,认证项目繁多,费用高昂,在增加生产者责任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关于有机认证制度对生产者行为的约束研究,Tad Mutersbaugh(2002)认为,认证主要是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加大认证力度能够对生产者形成重要的新责任:(1)开展有机认证能够在市场与价格之间建立动态的相互依赖的新生产关系;(2)通过为村庄提供包括农户监督和社区技术在内的认证服务,能够对村庄和农户的农产品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3)实行有机认证制度能够对全国范围的大型龙头食业和经销商产生影响,促使这些团体帮助中小型生产者进行认证。但是,Julie Guthman(2004)从土地租金的角度对有机认证的功能进行分析,她认为认证费用在提高土地价值的同时,增加了有机生产的成本,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生产者可能并不一定会严格执行认证标准的要求,在生产方面减少投入,这使认证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与政策制定者初衷不一致的矛盾。

Luanne Lohr(1998)认为,有机认证制度的主要职能在于拓展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市场联系的渠道,扩大了市场信息,生产者能够从高于非有机食品的价格中获得应得的受益。但是前提条件是认证必须是值得信赖的过程,认证的价格溢出(price premium)只有在标签信用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发生作用。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有机认证制度对不同类型生产者的影响差别较大。对于规模较大的生产者,生产者重点从有机市场中寻求“商机”,普遍认为贴有有机认证标签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中更有竞争能力,有助于市场的开拓,经销商也能够从高价的产品销售中获取更多的利润,每年认证的费用相比较生产者和经销商利益而言,并不算多。而对于亚洲等地区的小农而言,他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周边的邻居,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采取的是面对面的直销方式,这些邻居也许在平时的散步中就能够对有机生产进行监督,对以有机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比较放心。因此,对于有市场的小农来说,是否贴有有机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比如日本的有机农业生产,主要是通过Teikei系统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然而,对于生产规模一般,同时市场与生产基地相距较远的生产者,尤其是需要出口的生产者,有机认证制度成为生产者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产品消费结构调整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普遍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不少专家认为,尽管在整个食品市场所占的比例目前尚不到2%,有机食品行业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估计销售额年增长率几乎达到5%~20%。

国际上大量的学者通过实证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从认证角度对有机食品快速增长的驱动力、认证对社会福利的改进、认证对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与消费供求的影响等多层次进行研究。

得到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是,随着现代自由市场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现,有机认证制度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Luanne Lohr(1998)认为,有机认证能够增

强消费者区别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的鉴别能力。如果有机产品在出售之前普遍进行了认证并贴有有机标签,购买者就可以在购买前轻易分辨出质量的高低,价高质优的产品也能够获得其应有的价值。

与此同时,有机食品价格比一般食品价格要高2-3倍,这成为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因素(如Thompson,1998;Marvin et al.,2004),也成为有机产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有机认证制度是有机食品价格高的重要原因。不少学者采用WTP(willing to pay)方法,对消费者对于认证费用支付意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支付意愿一般比较高,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12岁以下儿童数量比较多的家庭、年轻人。Diakalia(2002)认为,市场对有机认证制度产生诱致性需求,他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模拟了贫穷的非洲西部城市年轻母亲对婴儿食品的支付意愿,系统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由于婴儿食品属于信用品,即使消费以后也不能对其安全性进行判断,因此,母亲更愿意为认证的婴儿食品支付较高的溢出费用。

另外,有机认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也有助于解决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通过产品信息的提供,改善市场合作,从而推动市场信任体系的建设,增强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信心。

然而,国际大量的研究文献也表明,由于有机产品的认证普及度低,公众对认证产品尚未建立足够的信心。因此,有机产品如何更好地建立社会公信力成为当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

目前,有机农业相关的贸易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因此又称为南北贸易。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南北之间的有机贸易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

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球有机贸易将达到1000亿美元,有关有机认证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 。由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准严格,并采取了不同于欧洲有机生产标准,由此引发广大学者(Gobi,2000;Lohr,1998;Mogud and Toledo,1999;Renard,1999;Rice,2001;Rice and McLean,1999;Rice and Ward,1996;Soto-Pinto et aL 2000;Waridel and Teitelbaum,1999;Whatmore and Thome,1997)对有机认证在公平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争论。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全球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而有机认证制度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从事贸易的成本,作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阻碍了有意愿进入有机食品市场的小生产者。比如,Marie-Christine Renard(2005)认为,食品安全标准已成为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有机认证对于出口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成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循欧盟有机认证制度的后门条款,不能享受与欧盟成员国同等的待遇。尤其是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机认证制度作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有机产品的出口(Marian Garcia Maranez,et ac,2004)。由于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与传统农业具有兼容性,而发展中国家的小型生产者是有机出口的主力军(Crueefix,199807;Raynolds,L.T.2004),因此有机认证成为拉丁美洲小生产者进行有机贸易的主要阻碍。Barrett et al.(2002)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有机贸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当地认证比国际认证要便宜,但是生产者并没有主动选择认证机构的权利,认证成本高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小规模生产者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有机认证制度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对国家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有利于一国国际贸易的增长。国内不少学者(比如。杜相革、王惠敏,2001)认为,在统一的认证和合格评定条件下,有机认证能够有效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四)有机认证制度与市场分配结构调整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机食品市场也不断扩大。通过大量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学者预计目前全球有机市场价值约为11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食品市场的2%,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数量为50亿美元(Blowfield,1999)。

从有机市场分配渠道进行分析,以前,有机食品销售或者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比如日木),或者主要通过天然食品商店、健康食品店(比如德国)等方式销售。这些方式相对来说针对性强,销售规模受到一定的约束。而土壤食品的全球化、食品零售行业的联合、私人零售标准的提高导致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的出现,并引发现代土壤系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革。Maki Hatanaka(2005)认为,TPC的出现对于全球价值供应链的管理意义重大,无论是在公共认证还是在私人认证领域都发挥了主流的作用。随着TPC的出现,超市供应的有机食品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BarryKrissoff,1998)。FAO(2001)的研究表明,全球有机果蔬的70%通过超市销售。

不仅如此,与有机认证制度相关的供应链研究也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最早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基于生产者与消费者者之间的线形研究(Whatmore andThome,1997);随着认证体系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发现认证商在供应链中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TadMutershaugh,2002)。而当前,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有机商业网络重构又成为供应链研究的前沿和核心热点(Raynolds,L.T,2004)。Raynold将物质和非物质的关系融入到商品生活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关系中。她的研究发现,有机食品网络的更新建立在个人信用、认证企业可获取“国内”规则的程度以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基础上。Paul Thiers(2005)认为有机认证制度规范了有机市场,有助于市场采取激励机制建设可替代食品网络。而这种网络建设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消费、分配格局重新构建的过程。

三、如何发展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度视角的分析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当前正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不仅已经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不断增长,消费市场和分配市场也发展迅猛,全球性的有机农业网络正处于重新构建之中,而认证在这个网络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

用。但是,有机认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认证标准增加了中小生产者的经营成本、当前我国认证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之间认证标准互认期待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需要加强以下几方而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有机认证的政府补助

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对有机认证进行了一定的政府补贴。比如,早在1993年,欧盟就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统一标准,鼓励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并给予财政上的补助。2001年欧盟为有机认证提供了25亿美元的补贴,并于2004年形成欧盟有机农业行动计划(A European Action Plan for organicagriculture),等等。

John et ac(2001)的研究亦发现,近年来,政府和国际援助项目用于有机认证的资金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对政府是如何有效资助有机认证进行研究,他运用单阶段logistic模型和数理方法对认证成本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并对认证费用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自愿性认证是有效的。无论认证成本是否固定,私人认证与公共认证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是一致的,对有机食品实行认证制度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认证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但是对于需要进行认证的企业而言,由于认证增加了生产者的经营成本,因此造成企业负担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这成为生产者是否采纳有机生产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Maki Hatanaka(2005)认为,尽管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在全球发展迅速,但是TPC对于中小型的经销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经销商提出巨大挑战。如果缺少资金、技术甚至教育的支持,供应商要维持TPC体系的正常运转非常困难,因此,政府和国际援助项目在提高其竞争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借鉴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增加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对有机认证的资助,有助于我国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有机认证制度市场体系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发源于民间团体,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标准可能是英国土壤协会早在1967年制定的协会性质的有机农业标准。1972年,全球性民间团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这为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带来了新的契机。1991年,欧洲议会颁布了VO(EWG)Nr.2092/91法案,即《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法案》,简称《欧洲有机法案》,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私人认证的发展。欧洲有机法案的出台,为有机认证标准化提供了新的蓝本。

尽管如此,由于各国各地的环境、文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完全实行全球统一的有机认证标准很有可能成为制约当地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种认证组织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各种认证组织有100多种。其中,私人性质的认证仍然是有机认证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有机认证主要包括联合国、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比如IFOAM)以及国家组织(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三个层面的有机认证,各国内部还有众多民间认证组织的大量存在。总结欧美国家有机认证市场体系发展健全的主要原因不难发现,发展多元化的市场,形成国际、国家、地方标准相补充和协调的认证体系有助于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也有的学者认为,有机认证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降低有机认证的标准和对私人企业有机认证的限制(Patricia Alien and Martin Kovach,2000),以促进有机认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但是,有机认证体系多元化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各种标准之间有可能相互冲突,这既增加了社会和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可能为投机者提供机会。有机认证体系多元化运作需要趋利避害,形成各种标准之间的互补机制。

(三)注重有机认证制度体系的国际接轨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雁鸣湖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实践的技术和措施,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切入点,对拉动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是全国的有机大豆生产基地,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有机豆类、绿色水稻、优质烟叶、有机大豆机械化示范、中药材栽培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绿色水稻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1)。

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

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

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红军,李红,戚建强.有机农业在中国[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黄国勤.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

3、宗良纲,卢东等.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

4、刘权政,强百发.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有机农业研究范文6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9-02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备优越的经营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具有吸引力的同时,向休闲农业的转型便是经营者和游客的双赢选择。尤其是当经营者发现,从休闲观光所获得的收入要比从农业本身的收入多且更容易时,这种转型经营更加势不可挡。台湾的休闲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最初仅限于果园采摘、茶园喝茶等简单的经营形式。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台湾休闲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4月30日协会公布“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自此,各级行政部门开始拟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并将休闲农业正式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从2000年起,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并催生了包括休闲农场、乡村民宿、休闲酒庄、休闲牧场、度假渔村等多种集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形态。

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大陆大量质优价廉的商品进入台湾市场,台湾原有企业纷纷面临转型的困扰和威胁,一些传统老字号企业濒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为企业注入文化创意的观光工厂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让台湾的中小企业有了延续生存和转型的机会,也使得当地的传统风俗有了文化的传承。根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03年所颁布的《工厂兼营观光服务作业要点》,观光工厂为具有观光、教育或产业文化价值,且实际从事制造、加工,并将其产品、生产过程、场地与厂房提供游客参观的工厂,是将传统产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因此,观光工厂本身就是个活体工厂,同时具有寓教于乐和增广见闻的功能,当制造业朝向兼具历史文化和观光休闲结合的方向发展时,不仅可以创造更多观光旅游的需求,也使得旅游内容更丰富化与深度化。

在台湾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形态种类更加多样化,同时观光工厂也开始涉及更加宽广的领域,以农作物种植、生产、加工为基础的观光工厂在台湾开始出现。现以台湾苗栗县山水米有机稻场为例,分析基于这一文化创意基础上的新型旅游业态的运作模式,以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

一、山水米有机稻场简介

位于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的山水米有机稻场,在2004年开设之初是一个为了推广有机稻米种植而筹设的希望工作站。在2006年成立的山水米公司秉持“友善大地,健康人生”的理念,在苑里镇玉田里兴建了一间“漂浮在稻田上的大自然教室”,有机稻场正式对外营运,以尊重自然、关怀土地、照顾人们为出发点,借由有机稻为示范田,进行环境教育以及推广稻米文化。

山水米有机稻场以“米”作为推广、展示及商品,为游客提供多种接触有机种植及有机生活的方式。主建筑选择“米”字造型,以水泥板与玻璃为主材料,内规划有展示空间、多功能教室、玩米餐坊与玩米小铺。这栋现代建筑藉由“漂浮在稻浪上的教室”寓教于乐,使游客学习友善对待土地的方式,尊重所有生命,关怀农人生活,创造农村生活美学,同时提倡创意与DIY,以更具体的行动来支持“吃台湾的米,爱台湾的山水”。以米字玻璃房为观光主体,加上围绕在周边的教学示范田、有机稻米展场、生态水池、有机碾米区以及米粮仓,构成了集体验、观光、休闲、餐饮、教学为一体的有机稻米观光工厂。

二、营运模式及SWOT分析

(一)营运模式

山水米有机稻场采取自产、自供、自销的绿色循环发展营运模式。由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提供健康与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以及在有机稻田内应用“稻鸭共生”的种养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有机米、稻间鸭等绿色农副产品及餐饮服务所需原料,使得游客在有机稻场内所吃、所用、所游、所玩、所买皆为稻场自产自供,并加上文化创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前往山水米有机稻场参观游览的散客和团体,通过线上预约和提前汇款的方式,便可享受到接待参观、讲解导览、有机午餐、玩米教学与DIY等一系列体验服务(表1)。在台湾80家观光工厂中,只有包括山水米有机稻场在内的14家可以提供上述全部服务。

(二)有机稻场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并以观光工厂的形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是山水米有机稻场的最大优势。其全部原料皆由自家稻田、鸭舍提供的生态农家饭,加以“一人一碗”的自助用餐理念,充分体现了有机稻场尊重自然、关怀土地的绿色可持续经营理念,也是目前最吸引游客的服务项目。

针对亲子游的米食DIY、稻米科学种植和生产过程的讲解、以及稻间教学示范,也为游客增加了多种可选择的体验项目。

营销宣传方面,山水米有机稻场的网络主页设计轻快活泼,与多个文创企业合作建立包括米老爷爷、米浆奶奶、阿米哥、米康、米果在内的多个形象生动的人物设计,注入文化创意元素,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有机稻场还与台湾各大超商合作,建立直销模式,大力推广鸭间稻米以及相关产品的销路。

2.劣势-Weakness

因山水米有机稻场位于苗栗县苑里镇玉田里,地理位置远离城区,并且尚无公共交通可直达,所以目前前往的游客大多为自驾或者团客为主。

目前山水米有机稻场如需参观就餐,需要提前10天进行预约,并且在团体预约的人数上只接受25人以上预约,30人以上的团体需要分为各个小组参观。在人数和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场地规模较小,最多可容纳80人,但需要分批进行参观和就餐。规模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效果。

3.机会-Opportunity

台湾地区在2001年至2004年就开始推动“一乡一农业园区”的计划,迄今每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行政院农粮署、苗栗县政府和农业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辅导奖励,强力推荐休闲农业与观光工厂的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形态的改变,人们对健康、养生与休闲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城市化影响,居民更加渴望接近绿地、回归农田、亲近大自然,这些都为山水米有机稻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会。

4.威胁-Threat

近年来台湾地区相类似的观光工厂发展快速,针对同一目标客户群体的同类竞争者较多,外部竞争激烈。同时由于开放性营运模式,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障碍较低,容易被同类竞争者模仿。由于水稻等农产品有收播季节限制,使得观光工厂淡旺季明显,也给经营者规划与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有机稻场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层引导与政策支持

2003年台湾推出协助愿意转型的地方工厂转型为观光工厂的计划。从2003年到2009年,总共成功辅导32家传统工厂兼营观光服务,由生产和观光复合经营,直接和终端消费群互动。2008年,32家观光工厂参观人数突破11万人次,观光营业额达到4亿元以上新台币。截止到2014年,台湾共有80家观光工厂,吸引大批本土、大陆及境外游客前往。由台湾观光工厂促进协会、台湾交通部观光局主办的优良观光工厂评选活动,鼓励全台湾地区的观光工厂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游览氛围,并印发台湾观光工厂导览地图,罗列全台湾地区的观光工厂地理位置和参观服务内容,置于每一间观光工厂内,方便游客取阅。政府层面的引导与宣传,有助于观光工厂进入良好有序的全局发展阶段。

(二)创新产业形式

传统的水稻生产仅仅为满足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而在休闲农业已形成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山水米有机稻场创新产业形式,以观光工厂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为自身品牌增加了创意内涵,也提升旅游吸引力,进而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本着生态绿色、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山水米有机稻场创新“鸭间稻”这一水稻品种,以稻田为合鸭养殖场地,合鸭以稻田中的害虫杂草为食,同时合鸭粪便为天然肥料滋养稻田,以此循环互利共生,达到双赢的效果。而田间收货的稻谷蔬菜,以及饲养成熟的合鸭,又为每日游客的饮食提供生态有机健康的原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当地现有资源,绿色经济。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游客的参与和工作人员的导览解说,使得游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以游客体验为主题

无论是稻间插秧教学、“赶鸭子上稼”稻作活动、还是手工教室DIY米食发糕,都处处强调游客参与其中,增强游客体验。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以体验为主题的项目设计,使得游客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积极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充分体验和感受。一方面,摆脱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游客了解水稻种植、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及企业的历史和文化,使游客充分感受和回味,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增加游客口碑和忠诚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