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探析

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探析

摘要: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15篇实验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以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学科类型、班级规模、水平等因素为调节变量,从而研究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中等班级教学规模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与英语、商务英语等社会科学类课程相比,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效应量更为显著。

关键词:翻转课堂;职业教育;元分析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通过在顺序上将学与教进行相互转换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于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主动权与所有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又被称作为翻转教学。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翻转课堂将网络慕课(MOOC)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翻转,学生可以通过某些网络平台的手机端、PC端等在课前完成相关教学背景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是阅读教学材料或观看教学影像,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师生地位实现了翻转,不再是教师单方面输入式主讲,学生被动接收,而是转变为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高。因此,翻转课堂自2012年引入我国后,不少高校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改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来。由于翻转课堂具有高效的组织形式,教学设计十分合理,所以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进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本科教育侧重点在于学生的专业理论,高职高专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在教育大专院校的学生时,要注意因材施教,采用的方法和理念要与传统的大本教育区分开来。大专学生层次较为复杂,与本科学生相比,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亟待进一步提高。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这种较为灵活的学习模式,探讨了一种打造高效课堂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元分析方法研究混合学习模式、合作学习、STEM教学对于学习成效的影响,并对影响学习成绩的调节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在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教学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1研究设计

1.1检索策略与文献纳入标准。本文研究国内翻转课堂开展状况,因此选用的文献搜索的范围包括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翻转课堂、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研究对象设置为中职、高职或职业教育学生,筛选的时间为2016年至今。对已获得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筛选,标准为:①论文研究内容是采用实验或准实验研究翻转课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以传统教学作对照实验,实验组为翻转教学组;②实验目的是研究翻转课堂对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卷面分数)的影响,论文中应包含诸如样本量、平均值、标准差等研究数据。

1.2变量统计。本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为翻转课堂、学习成绩。根据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特点、授课方式以及论文的研究水平等,对所纳入文献进行相关的变量提取如下:论文形式(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实验组人数与班级规模(其中小班人数少于30人,中班人数为30~60人,大班人数多于60人),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在本研究的元分析中将以上3个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并根据调节变量进行亚组分析。

1.3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ComprehensiveMetaAnalysisV3和MicrosoftExcel20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纳入文献质量评价。效应量(EffectSize)采用标准化均值差(StandardizedMeanDifference,SMD),效应量的水平划分则依据Cohen的划分方法,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95%。发表文献的异质性则通过分别采用Q值、P值、I2值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检验后,综合判断。根据是否存在异质性,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于异质性的处理方法用亚组分析,通过逐个移除纳入样本,进行文献的敏感性分析,并采用漏斗图法检验各研究间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2数据分析

2.1文献检索结果。根据文献检索标准,共搜索得到124篇文献,其中来源于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73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5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50篇。进行二次筛选,所得文献中重复文献15篇,综述、报告、定性分析论文等92篇,最终筛选出文献15篇,见表1。

2.2文献发表偏倚检验。在元分析中,由于样本出现发表偏倚,会直接影响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验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漏斗图法综合评估样本的发表偏倚情况(见图1)。样本效应值均在ES=1.00两侧,并且大部分研究分布于漏斗图的中部,数据较为集中,说明研究样本之间发表偏倚不明显,云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2.3翻转课堂对学习成绩的整体影响。表2数据表明,通过2种效应模型进行检验,P值均等于0.000,小于0.001,说明样本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P值小于0.001,I2等于83.228%(I2大于75%),Q等于83.475。因此,本研究的效应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15篇文献的合并效应量为1.023,标准误差为0.131,95%置信区间为0.767~1.279。根据科恩效应值统计理论,效应值为1时具有较高水平的影响,说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成绩影响较为显著。通过逐个移除纳入样本,进行文献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最大的效应量为1.072,最小的效应量为0.948。对应的95%置信区间为0.816~1.329与0.713~1.183。基本在总效应量置信区间0.767~1.279范围内,表明样本大小和异常数据对本研究纳入的样本数据影响较小,样本数据较为稳定。

2.4调节变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对班级规模、学科类型、文章发表水平等3种调节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翻转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关键因素。以班级规模为调节变量的亚组分析数据表明,中班样本的效应量为1.292,大于总样本的效应量1.023,大班、小班的效应量分别为0.893、0.904,略小于总体效应量。说明,班级规模为中等班级时,翻转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亚组P值为0.545,亚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大于0.001)。对不同学科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数据表明自然科学组效应量为1.291大于总样本效应量,社会科学组效应量为0.627,小于总体样本效应量,亚组间P值为0.001。数据表明,翻转教学模式下,不同学科对学生成绩影响有差异,对自然学科相关课程成绩的影响达到统计意义上的较高水平,对社会科学的成绩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正向影响。以文章的不同发表水平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发表在期刊上的样本效应量为1.153,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影响,学位论文的样本效应量为0.643,为中等效应水平,这是由于发表在期刊论文上的大部分是基于自然科学课程的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亚组间P值为0.022,组间差异不显著。

3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元分析法研究了国内翻转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影响,并对翻转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进行探讨。翻转教学模式对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效应量为1.023,达到了较高水平。这说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考取较高的卷面分数。进入教室之前,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内容,一方面课上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沟通,互相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再发挥教学的作用,进一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锻炼了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培养。对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班级规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均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规模为中等时,效应量最高(为1.292),不同班级规模中的效应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与英语、社会科学基础等社会科学课程相比,自然科学相关课程效应量最高(为1.291),且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参与翻转课堂的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态度更为积极,并且更热衷于在这种模式下与教师进行互动,学生的课堂满意度与互动满意度得到了改善。这可能是由于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较为宽松和自由的课堂环境,课堂中的交流亦有利于知识内化与掌握,这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虽然翻转课堂在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但是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较少,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有限。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后还需要将其他重要变量(年级、性别,是否进行线上教学或联合其他教学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范围进行进一步分析。综上所述,翻转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作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MOOC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大规模应用,研究相关的学习认知机制和原理等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丁寅寅 刘艳芳 郭斌 廖洪梅 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