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解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解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巨大、结构失调和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的情况下,就业能力作为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运用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结果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转变、完善的机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分析了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研究背景

在国内经济调整压力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形势下,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包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等,在“工农学特”四大群体的就业任务中,大学生就业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前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这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技术人才。而目前,工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明显不足,与社会相关岗位对能力素质需求存在明显差别。2019年7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问题在于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用人单位要求有所差别,导致个别毕业生承担了较大的求职压力。由此可见,从大学生个体角度而言,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举措。

二、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研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评价

笔者于2017年10月~2018年6月共发放用人单位问卷调查165份,收回调查140份,其中约有33.4%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近三年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所提高,16.87%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的素质有显著提高,近1/3的用人单位表示近三年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往年基本持平。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优势

:1.专业能力强;2.积极进取、执行力强;3.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不足:1.组织协调能力弱;2.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竞聘时面临问题的评估

用人单位评估毕业生竞聘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缺乏工作经验;2.缺乏有效的职业定位;3.缺乏对自己和就业的信心;4.缺乏对应聘单位的了解。

(四)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的改进意见

40%左右用人单位建议要强化教学见习、实习,加强应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虽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主要评价是“专业能力强”,但仍有20%用人单位提出的教学改进意见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

三、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愈加凸显,就业市场的竞争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竞争。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在于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转变。我院紧紧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优质教育、全程指导和全面服务。

(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就业能力基础

1.培养科学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包括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专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水平。这三种能力要全面协调发展,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学院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巩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2018年学院通过举办“地矿学科长江杰青滇池论坛2018”邀请了地矿学科的院士以及18位长江、24位杰青、6位青年长江和优青等1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为地矿专业学生做学术报告。充分利用学科在地方、行业内的发展优势,始终与产业行业为伴,掌握前沿的产业理念、行业工程技术。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学年我院本科生获国家教育部立项4项,云南省教育厅立项2项;(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其中“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全国测绘技能竞赛”(获全国三等奖);(3)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与专业导师的科研活动(2018年度我院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获校级层面立项28项)。2.着力培育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院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扎实推进和加强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充分利用云南省有色金属王国的优势,搭建学生教学生产实习平台,建立一套符合产业发展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就业相关机制,狠抓落实就业能力提升制度保障

为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学院将各职能办公室、系主任、专业导师、班主任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使就业工作形成工作制度规范化、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就业单位联系紧密化、就业反馈常态化的氛围。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Oliver根据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于2015年提出了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即指毕业生能够辨别、获得、适应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人特质,从而使自己找到或创造有利于个人、劳动力市场、社区和社会经济的有酬和无酬工作。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新领军者年会上了《2018年未来就业报告》对未来全球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分析,到2022年预计58%的任务时间由人类完成,42%的任务时间是由机器完成,新的工作任务强调员工需要具备精通技术(如工艺设计和编程),独特的人类技能(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说服力),这无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强的行业背景,依托云南省有色金属王国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立德树人与术业专长结合”的办学理念,遵循“求实、创新、立德、开放”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使矿业界和学术界互动合作,深入融合,有效整合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与矿业界的应用技术需求,形成综合优势,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从中受益。目前学院共有科研平台21个,其中国际合作平台1个,部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18个。在省内外建立教学实习基地30余个。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方面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突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将实习实践环节放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瑞琛.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03).

[2]王新俊.近30年来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教育与经济,2018(34).

[3]张吉军.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5).

[4]龚勋.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结构与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8(01).

[5]林倩倩.基于适应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2017(09).

[6]陈卓武.台湾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16(02).

作者:石玉莲 朱大明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