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摘要]聚焦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问题,运用扎根理论对30名访谈对象的资料和筛选的76件案例进行分析和范畴提取,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从生态学视角探索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概念模型及内在关系,阐明创业主体与创业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为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扎根理论;生态系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在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的带动下蓬勃发展,促使创业需求增长。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通常缺乏社会资源,缺少应对风险的经验,需要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大学生成功创业不仅要依靠自身的能力,还需要依赖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ialecosystems)。同时,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为创业行为、创业环境、产业集聚以及新创企业的涌现等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野。

一、文献述评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创业生态系统在组织领域内逐步得到应用。创业生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创造新的企业并不断演变的动态系统[1]。现有研究对创业生态系统在不同层面进行了界定,且存在定义反复的现象。Stam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创业参与主体构成,这些参与主体采用有助于创业活动的方式从事各类新的社会价值活动[2]。我国学者林嵩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新创企业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构成,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3]。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及模型

西方学术界已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做了先驱性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由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大学、政府、专业服务机构、资本服务、人才库等七个方面的要素构成[4]。Isenberg[5]归结的政策、金融、文化、支持、人力资本、市场和创业七要素结构模型较受推崇。Rodriguez建立的动态系统模型推动了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结构发展[6]。Stam结合荷兰创业生态的实际情况,将具体的要素归纳为创造新价值、创业活动、系统要素、背景要素等四层次结构[2],进一步全面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要素。国内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应用Agent建模方法构建了6要素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并进行了政策仿真[7],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研究基础。段琪等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创业主体、创业要素和创业环境层级结构的创业生态系统,并对系统要素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8],但各要素之间的数量或因果关系尚难以明确。汪忠等又将核心社会企业作为中心将宏观环境、媒体、中介、非营利组织等要素纳入系统[9],并提出包括核心层、要素层和汇聚层的动态结构模型[10]。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动态化。

(三)创业生态系统述评

归纳现有文献,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研究;二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研究;三是创业生态的具体个案研究。外部组织和机构等是创业主体行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两者频繁互动,创业环境为创业行为和创业发展提供支持。因此,探寻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有利于完善和发展创业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根植于质性材料,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能够根据现象构建新的理论。Glaser和Strauss在1967首次明确提出扎根理论方法。扎根理论作为典型的质化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将实践或文献资料等进行分析整理,为科学工作者整理一手资料、构建理论提供了一套程序和方法,最终形成合理的理论概念[11]。“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一切皆为数据”[12]。研究者需要以开放的头脑对待所关注的问题,并对不断出现的数据资料保持充分的注意力,这是对采用此理论进行研究的人员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扎根理论在搜集资料前较少提出研究假设,主要以现实资料为基础,对提炼出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提升。研究者应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搜集和分析质性文献或数据,在数据资料中建构理论进行扎根。同时这一方法还描述了进行研究的步骤,基本分析步骤分为:资料收集和编码,其中编码过程包括三步:开放性编码(opencoding)、主轴编码(axial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coding)。在编码过程中,需要保持理论敏感度,并通过不断对比(constantcomparison)将数据归纳为范畴,并尝试理清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而为理论的形成铺平道路,并提供研究路径。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渠道:非结构性访谈和大学生创业案例。大学生创业案例主要来自大学生创业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和青年创业网等。共整理了312件创业案例作为案例资料库。为保证构建理论的严谨有效,从312件案例中进行精心筛选,剔除了信息简单或过程不明确的、相似度较高的、内容和所研究问题差距较大的案例,遴选出纪录过程较为详细、有代表性的案例共76件。访谈对象主要来自高校、政府、金融机构、已创业和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企业等,如表1所示。选取访谈对象30名,考虑到其经验和对社会的认知,受访对象的年龄在20—45岁之间。基于上述条件,本研究最终选择样本高校3所(泰山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政府部门(泰安市共青团、泰安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金融单位2家(泰安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企业4家(山东万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农普宁有限公司、山东泰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泰安丽源工贸有限公司)等。本研究通过案例资料、访谈资料和访谈录音的文本转化共整理文本资料约21.5万字。整理资料后,研究者对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本研究使用手工编码方式,初始编码时将案例数据、访谈数据整理后逐字逐句进行编码,并实现对质性资料码以及编码家族的归类,利用编码原始资料备注等构建网络图,同时抽取质性资料中的概念,以便构建理论。在主轴编码中,从开放性编码的22个范畴中提炼出9个主范畴,在选择性编码中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文献和具体实践,确定了主范畴之间的作用关系。

(三)资料分析和数据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运用逐词、逐行、逐事件等编码方式,生成原始代码,将所有数据片段贴上标签,将不同编码进行比较并组合起来。将事故案例和访谈记录以编码方式分解,寻求现象、情境和事件等进行生产代码工作,共得到263个代码。标签代码以“a+序号”的形式表示,比如a1代表数据的第一个现象或事件,a2代表数据的第二个现象或事件,标签代码“aa+序号”代表现象或事件的概念提取,由大学生创业案例和访谈资料生成的具体代码示例见表2。在编码过程中,剔除了频率较低或与本研究无关的内容,以免受到干扰,并给予概念化标签,再将相关度高的概念进行“聚拢”,实现范畴化。这个过程共获得了263条原始语句及对应的初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22个范畴(A1—A22)。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将开放性编码中的数据通过归纳和联系形成更具概括性的范畴,本研究经过对所有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整合,对访谈资料和案例进行反复比较、归类、整合,经过系统的提取、重组和整合,按照Strauss和Corbin的典范模型把主要范畴间的关系予以展示。研究对22个亚类属进行整理与分析,共得到9个类属(类属代码用B+序号表示):B1创业动机、B2创业技能、B3政策文化与税收、B4服务环境、B5金融环境、B6产业与市场、B7培训教育、B8资源与技术环境、B9家庭支持。如表3所示,九个类属中,对9个类属的“故事线”进行深度梳理和阐述,整理和形成主要的“故事线”轴心。

3.选择性编码

在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梳理各类属范畴间的关系,探求核心范畴,并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梳理,提炼出一条具有逻辑思路的故事线,并按照故事线提取核心范畴。本研究中,核心范畴是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故事线可以描述为:大学生创业是创业主体对创业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获取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受政策环境、培育环境、支持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的影响,并得到学校和亲友的支持,在不断应用和获取资源与技术等创业要素的动态过程中形成了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为了清晰直观地展示各范畴间的逻辑联系,图1展示了主范畴间主要的逻辑关系结构。

三、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一)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的内涵

结合大学生的创业特点,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归纳为:创业主体、政策环境、培育环境、市场环境、创业要素和支持环境。各主体要素间互相作用,形成了复杂的交互生态系统。

1.创业主体

创业主体是指创业者,本研究的创业主体主要是指大学生。创业主体的主要特性包括创业者团队、创业能力和创业动机等,主体行为直接从事创业活动或创办企业。创业主体的创业动机主要受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创业技能主要受创业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影响。而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则主要受文化、氛围和政策的影响。相较于就业,创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学生转变思维,具备管理、经营和运用技术等综合能力,与社会和市场环境进行互动,协调人际关系,应对和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而且要面对创业失败的风险。

2.政策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为创业者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文化环境、税收政策、场地支持、服务环境和其他创业支持政策等。政策支持包括创业培训、租房补贴等;资金支持是指政府部门提供的补贴、贷款等政策;文化环境是指创业氛围和支持程度;税收政策指政府提供的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场地支持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的房租减免或优惠政策;服务环境主要指提供的孵化基地等场地;其他创业支持包括创业补贴、大学生户籍办理等政策。政府通过对金融机构、基金及高校等的协调管理,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并不断加强创业支持功能,规范创业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高创业服务的标准化及流程化。构建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创业指导、支持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服务支持平台,并由政府建立和维护创业支持平台。政府支持平台主要有政策体系、资金支持和管理监督等功能。政府支持在系统建立初期发挥了主要作用,推动系统的运行,为创业运行提供必要条件,最后功能逐步弱化直至退出。支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政府发挥职能管理和服务作用,逐步推动系统各模块的独立运转。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在一定条件下提供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搭建平台支持,通过阶段性完善,逐步弱化政府职能,实现创业体系的自行运转。

3.培育环境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支撑,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高校还是连接创业平台和创业者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社会与创业者合作的桥梁。高校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组织项目、促进团队沟通和协助基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高校一般会成立创业指导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工作。高校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讲座、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将创业融入日常学习、业余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意识,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其创业和就业的信心。依照自身教育资源,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市场营销”“会计学”“谈判沟通学”“人力资源”“投资学及创业理论”等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品德教育、胜任力教育、挫折教育等。大学生在校园内创业,具有经营方便、投资小、风险低等特点,大学生创业可将其作为过渡阶段。在校内创业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一步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的意愿,提升学生创业的信心。

4.市场环境

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各类消费者和组织,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市场决定了新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得到认可,进而对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为丰富和开拓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环境,政府和高校采用网络智能技术,建立互联网平台,结合投融资机构对项目的投资需求,可以设置大学生创业服务的创业指导、交流、技术和融资等的创业板块。同时还可以设立投资需求板块,以构建互联网创业市场。互联网信息平台能够提供众多的融资、技术、指导等创业服务和创业信息。

5.创业要素

创业要素主要包括创业资源、技术以及创业中需要的人、财、物等。资金来源是创业生态系统中的根本要素。在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中,资金来源有以下四种主要渠道:一是银行借贷、投资公司投资等金融渠道。二是政府的政策补贴渠道。三是家庭及亲友的资助资金。四是新创企业的盈利,但大部分新创企业短期内利润较低。技术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是关键要素。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科技型创业企业需要和高校或科研院所持续合作,以期为企业带来持续动力。如果完全脱离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则企业在发展中会有多种技术瓶颈。双方一般采用协议模式,企业负责技术成果的转化,科研院所或高校负责技术的开发。这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成本,同时知识产权属于开发方。人才是创业中需要的人力资源,包括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等。本次调研的创业者和选择的案例,小微企业居多。在企业开创阶段,创业者担任多种角色,管理、营销、行政等职能由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担任,技术、法律及财务方面需聘请专业人才或采用外包形式。企业在运作中尽量降低运营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

6.支持环境

除政府和高校外,研究发现亲友也是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支持、亲朋好友的援助,以及社会人士等的支持。他们能够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进行投资或合作,同时创业者担负着回馈责任,为投资者或援助者回馈资金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回报。新创企业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专项补贴或金融贷款,需要提出合作共赢的方案或设想,充分调动亲朋好友或社会因素的参与热情。创业者创业成功后转化为企业,开始对创业生态体系回馈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资金、技术或其他方式助力其他创业者。互相之间的帮扶和资助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动力源。

(二)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本研究主要梳理了六类主要范畴的创业生态环境及要素,涉及创业主体、政策环境、创业培育环境、市场环境、创业要素和支撑环境等子系统。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相互依赖和共生的复杂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创业主体受政策环境的牵引和支持。在创业初期,政策环境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然后逐步弱化。市场环境是外在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提供者,是创业主体的主要拉动力量,创业企业的根本就在于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与市场环境产生互动。创业培育环境主要是高校,高校为创业主体提供了教育培训和指导的支持,是连接创业者和创业平台的主要桥梁。高校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组织项目和协助管理。创业者从培育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又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发展。创业要素和支持环境能够为创业主体提供部分资金、技术、知识和精神支持等资源,获取系统演化能力,并在创业成功后回馈系统。

四、结论

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问题,运用扎根理论探索了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模型及内在关系。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主体与创业环境相互作用的体系,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创业主体、创业政策环境、创业要素、培育环境、市场环境和支持环境相互作用。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主要涵盖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税收环境、服务环境、融资环境,且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当前政府逐步为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贷款、专项补贴、税收优惠和场地费用减免等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但创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改进。大学生创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创业主体、培育环境、市场环境、创业要素和支持环境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支持。创业者的个人综合素质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其他子系统合作或投资时考量的重要内容。创业主体首先在高校进行学习,接受创业综合素质和商贸知识的培养和指导,增强创业意愿,塑造创业精神,启动创业动机。创业主体在分析市场环境优劣的基础上,作出成立企业的决策,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在运作过程中由创业要素环境和支持环境提供创业资源和技术支持,创业主体承担相应的回馈责任。本研究为大学生创业决策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展望未来,研究还需扩大样本或案例数量,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寻求大学生创业发展的规律,完善创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

作者:马振鹏 孟秀焕 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药管理学院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