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的心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的心得

阅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文本细读的习惯。文本细读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从最细微处去理解作品的本质 , 所以,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尝试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改善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文本细读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之前阅读教学分析中的问题,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表达语言和文化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综合知识的提升,也就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技能,和教师一起挖掘文本自身的优势,获得文本的内在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使学生体验到文本给阅读带来的吸引力。这样就完美实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针对文本细读教学法,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学思路介绍给相关教师,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略尽绵薄。首先,“对症下药”是“药到病除”的关键,所以,在开展文本细读之前,要先“找准病症”,下文将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法实施的现状问题。

第一,学生的独立文本细读能力较弱。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步步地带领学生去分析,甚至是教师完全用“讲”来为学生挖掘出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而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扫清字词障碍,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意义。教师会对文本的深刻意义进行讲解,课堂上学生表面好像是理解了,但是学生很少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本阅读后的看法,甚至是用“背下来”的方法解决阅读理解问题。

第三,阅读变成了碎片化知识收纳。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文本碎片化处理,一段一段分析之后整理相关问题,学生理解后,形成了字词、关键问题的知识收纳,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了解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之后,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寻找“对症良方”,下文将分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方法。

第一,利用词语和句子,引发学生细读文本。为了解决“学生独立文本细读能力较弱”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合作,并学会利用词语和句子,引发学生的细读文本活动。拿《散步》的教学来说,通过合作分组的方式,我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句子来分析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出了文章最后一段“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了。”这里面的词语“菜花”“桑树”“鱼塘”不仅是现实的美景,应该也是一家人美好的生活前景。还有的同学提出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了无论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儿子对母亲的爱都是深沉的,都是仔细又稳当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爱。

第二,移情换位思考,全面体会文本情感。为了解决“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意义”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是让学生学会移情换位思考,全面体会文本情感。在《邓稼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我介绍了邓稼先先生的一生,这个是文本所没有全部体现的。但是通过课后资料整理与导学案传递,学生会对邓稼先的全部经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然后请学生再结合文本进行细读,理解邓稼先的工作线索,理解每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是怎样的付出。有的同学读到了“邓稼先直肠癌手术”就提出了是否其工作接触到了核辐射,所以引发了这些癌症呢?这样的疑问就是文本细读后的有效拓展。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深刻体会邓稼先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精神与勇气。

第三,追根溯源深入语境,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为了解决“阅读变成了碎片化知识收纳”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追根溯源深入语境,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针对于此,我会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比如《小石潭记》理解文本的语言与意境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不容易,因为学生会简单地被文本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但是却是难以理解景色描写和优美语言背后的深刻意义。因此,我会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就介绍一下柳宗元的写作背景。在背景理解下,学生就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任何一篇可以称得上“文章”的作品,都可以说涵盖了所有的语文知识,但是同时它也是一个世界,一个表达作者全部思绪的世界,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其中深意,产生共鸣,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

作者:杨姗 单位: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