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改革有效路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改革有效路径

摘要:网络的普及化发展给新媒体下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带来了利与弊的两面化发展。从社会主义国家大局来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大学生所必然接受的教育理念。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实践方面来看,仍存在一定问题,从高校教育方面来说,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教育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从校园环境来说,建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监督手段和保障方式来说,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并采取强有力的执行措施,引导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有效路径;新媒体

0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中,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上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1]。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仅仅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创新教育路径,创新高等教育特色化办学体系[2-3]。

1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

1.1认知教育的脱节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一代,而这一代人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环境较好的条件下生长起来的一代人,由于社会大环境导致他们不会体谅和照顾他人,养成了自私的坏习惯,社会大环境中所传递出来的不良信息也对青年一代人造成了极大影响,“走捷径”、“拼爹”成为大学生争相谈论的热点话题,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被湮灭在信息化时代大潮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沟通不紧密,信息沟通不及时,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都导致大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错误、腐朽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温润的土壤。

1.2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

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两个方面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思想环境变化,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高度来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支撑[4]。随之网络的普及化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思想文化随之传入我国,青年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多,自然也会接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网络信息,各种信息的相互掺杂,导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无法正确认知自我,缺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价值观念,导致思想上和行为上的错误。

1.3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差

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精准的逻辑推理和统计常识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则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是极为不利的。从社会发展大局来看,综合素养是学生理性认知的基础,也是大学生群体理性化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的脱节以及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是造成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让当代大学生认知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2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有效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坚定不移的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国家兴盛高度统一,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5]。报告中,对“中国梦”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青年大学生一代的共同努力,笔者从高校教育改革实践出发,对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有效路径进行如下分析:

2.1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报告中强调,高等院校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始终。素质教育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被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将我国教育改革推上了新的发展层面,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逐步向教育强国推进,在传承我国优质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时代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在高等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学生放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自身出发,维护校园环境的和谐与稳定。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将科学性与人文性两者有机结合,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念武装自己,培养具有崇高理想、踏实肯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2.2高等院校履行本能———培养综合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本质功能,通过特定的制度和多样化的培育手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高等院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成长成才的环境,在这一大环境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性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成长。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专业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核心价值。高等院校功能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在学生管理、育人机制等方面,坚持新方式、新模式,不断改革教育发展方式,培养创新型发展人才。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立足于本校发展实际,明确人才定位,采取科学的实施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寻求创新发展新途径。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增进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而在课堂教学之外也存在着育人的新途径,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大局出发,逐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新格局,从科研中寻求育人新途径,从实践中寻求育人新方法。从教育方面贯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发展宗旨,促进现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因势利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综合素质之间建立起联系,从核心价值观、人生理想和职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育活动[7]。利用多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活动,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出发,理性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3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

大学生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中,能充分开拓思维,促进其身心快速成长,反之,大学生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己任,担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逐步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道德观念,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这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1党员、先进的模范表率作用

以党员和先进模范为牵引,引导学生遵章守矩,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对于班级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也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考察其是否积极、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否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准则。

3.2社团活动的促进作用

为丰富大学生活,大多数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它是高等院校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融入到社团活动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增长学生知识、见闻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社团活动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领下开展,社团干部是社团活动的中心力量,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规范社团章程,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接纳团员、考核团员的必备条件,有条件时可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口头上的表达,而应落实到行动之中,而行动必然会延展到课堂教学之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检验核心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有组织的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增强理论自信。其中包括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科研培训基地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选择即定的行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共同劳动,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让学生对劳动者有更深入的了解[8]。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红色教育基地,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新中国一步步走来的不易,向革命先辈致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必经之路,回顾历史,不忘初心,珍惜当前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10]。

5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言传身教

言教和身教必须结合,身教重于言教。这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不能缺少的重要品质。这样就强调教师的自重、自警、自省、自强、自励,以身作则,言行合一。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克服个人主义,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良好的师德形象是精神的化身,孕育着真,善,美!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6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久不衰,需要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探究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路径,是高等教育的一次改革与创新,稳步推进,解放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25.

[2]潘灿辉.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9):225-226.

[3]李晶.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媒体技术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10):152-153.

[4]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修身教育实施路径研究———基于创新创业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23):32-34.

[5]赵玉石,南书明,金向军.综合素质提升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85-89.

[6]段海超,蒲清平,王振.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7):74-77.

[7]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36(7):34-39.

[8]杨光岐.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9):79-83.

[9]胡肖明.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途径的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7):112-114.

[10]郭雯雯,倪志伟,刘志深,等.农业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J].农业工程,2017(6):94-95.

作者:雷颖颐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