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

从学校教育系统内“学科分类”来看,化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典型的“专门用途心理学”范畴(这一概念的产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教育理论逻辑推演)。本质上,化学教育心理学源自于教育理论的不断细分,这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需求和必然趋势。其中,心理学是奠定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一,而“教育心理学”既可以看作是心理学在教育维度的延伸,也可以视为心理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专门服务于化学教育领域“非智力素养培养”(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完善人格等)的学科。不难看出,化学教育心理学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特征,它以化学课程为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吴鑫德教授编著的《化学教育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一书,立足心理学视角探索化学教育问题,从尊重学生心理及思想差异的角度出发,指导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我国化学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局面。全书侧重化学、心理学的跨域联结,内容组织逻辑清晰、要点呈现主次分明,阅读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一、逻辑清晰,系统论证化学与心理

学交叉的理论可行性回顾我国近代教育史,自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被确立为正式学科以来,关于它的研究分化成两个大的方向,一是不断建设、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以增强它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二是从教育实践角度出发,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点、主张、原理等运用到其他学科中,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素养的培养。本书明显属于第二个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心理学是最终的研究成果,它与方向一的研究具有具有一定共性,即均体现出了学科交叉性。为了阐明化学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本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逻辑分析,论证了化学与心理学交叉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具体论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化学教育心理学被定位为教育心理学范畴,化学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方法、量表工具等均撷取自心理学领域,有助于定量、定量分析化学学习主体的心理及思想特点。另一方面,本书提供了多种教育理论作为纽带,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无论是化学课程教学还是心理学课程教学,都对以上理论具有很高的认同性。

二、聚焦难点,阐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渗透化学课程价值

事实上,从教育心理学诞生之日起,教育价值的作用范围就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它促使教育者从狭隘的教法、教材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教育对象的非智力素质培养,如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态度、面对挫折的勇气等。但遗憾的是,早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于宏观,前人虽然将教育心理学价值延伸到学科教育层次,却并未对其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索。《化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应用缺憾,其价值也从隐性转变为显性状态,本书重点探讨了化学学习中的认知规律,有效突出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强调道,不同年龄、个性、知识基础等差异下,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规律存在显著区别,了解这一规律后,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展开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设定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如注意规律模式、记忆规律模式、思维规律模式等,同时促进教师化学课程专业发展能力及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全面整合了化学教研领域的难点,引入教育心理学原理、方法予以破解,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能。

三、方法具体,结合化学知识类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如何发挥教育心理学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这是本书的终极目的,也是最大的困难。围绕着“化学课程教学”这一具体诉求,教育心理学必须尊重学科的特殊性,相关理论、观点等不能盲目的套用。本书提出了一种创新模式,即结合化学知识类型构建具体的方法,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所谓“化学知识类型”,主要以化学课程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进行区分,其一是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之为验证性知识,此类知识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给出,都经过了化学实验、观察、推导、计算等验证,可视为“不证自明”的知识类型,教学主体目标是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框架,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兼任、勤奋的心理品质。其二是程序性知识,泛指化学课程教学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数学建模、认知逻辑等,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点,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框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学会学习、质疑求证等思想品质。本书通过化学知识类型的科学分类,结合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可供教师设计实效性化学课程教学案例,具有一定启示性和指导性。

作者:曾茂春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