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反思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实施。在1997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道德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在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虽然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心理健康,但其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直到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门规定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各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以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细分为几个部分:心理常识课、人才指导课、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班和心理咨询活动班。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是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经验。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主体的确认

常见的课程评价主体有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其中,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估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素养都将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研究证实,家庭的气氛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过程中也离不开家长的作用。尽管如此,学校、家长和老师只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旁观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年修订)》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学科评价的众多主体中,学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师等主体的变化不是判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才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项目的确认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

评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时代特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结合时代特点,并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对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做出变化。2.阶段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要符合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也要有所改变,注重发展中的心理特点,在重视心理整体性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阶段性的发展。3.协同发展的原则。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与其他教育目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4.可操作性原则。若活动设置过于复杂就会增加教师上课的难度以及不利于学生在游戏以外的思考,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具体易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项目的制定

除上述原则,制定评价项目还不能套用一般学科逻辑体系。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有对应的科学体系作为保证,都基于普遍的社会认同和科学权威。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但更关注学生自身的探索以及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利用各种活动来实施教学,而不是使用常见的静态知识转移法。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一般学科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将目标调整为情感与认知并重的取向上;要将教育模式调整到理论与实践协同作用、互动性的课堂。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将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态度以及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外在行为的变化进行阐述。

1.关于评价主体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的评价项目

(1)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伴其一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不仅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的心理获得成长。(2)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学习心理学中提到,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包括需求,兴趣和动机。只有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感兴趣学生才能自助,从而在课程中通过动机内化知识。(3)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基础课程或其他学科课程完全不同。这是一门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的课程,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学生才能明白。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制定的计划、实施的过程和最终的效果进行评估时,一定要考虑到课程内容是否能够达到学生的要求。(4)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人们对生理问题比对心理问题更敏感。但随着心理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可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却不知如何应对,或是还未意识到某些问题。为此,在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是否提高了心理健康意识。

2.关于评价主体内在发展和外在行为变化的评价项目

(1)学生运用心理知识的能力发生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例如,学习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了解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能够合理地管理情绪。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中,可以创造性地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中,通过观察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变化,了解课程教学的效果。(2)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影响或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许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聊天甚至把它看成是可耻的事情。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还要求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教育的主要形式,使学生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评价中,也应该考虑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3)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反应和措施。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随时会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在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后,当再一次面对这些问题时,应与之前所表现出的态度、反应都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解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总之,任何一门学科的评价体系都应当从多个维度出发,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的特有属性,我们要更注重学生的变化。人的心理具有复杂性,所以,仅仅依据上文中论述的评价项目也不能全面地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要做好长期准备,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使更多学生受益于此。

作者:冯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