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淡薄、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未成体系等问题,本文从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学生观、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构建家校共育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议

一、农村欠发达地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指导

我国最早于1999年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地心理咨询和辅导。”2002年更新的《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012年完善的《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2015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现实需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林崇德教授曾说,在一个温饱尚未得到解决的社会,是顾不上什么心理问题的。[2]90年代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当做“品德问题”来对待。这些问题如果无法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解决,必然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21世纪以来,各层面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品德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于解决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走访了解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有限,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深知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但又无能为力。学校多会提前备好材料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认为学生的成绩才是教学的关键。

(三)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积极的心理品质,为传统的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积极品质的培养发展来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李丽[3]的研究表明,从心理健康教材编写内容看,俞国良版本强调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周宗奎版和吴增强、张跃进、钟志农版强调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从教学目标看,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从教学内容看,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从教学效果看,积极心理学提倡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解释。这与2012年《纲要》的目标一致,积极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欠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淡薄

传统的教育体制对现代化教育有巨大冲击力,现存的教育体制中,“升学率”依旧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农村地区从学校到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与认知度均不高。家长在乎成绩,学校看重升学率,在学校中任何与升学无关的活动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需要面对很多压力,如学习方面的压力、人际方面的压力、环境方面的压力。如学生成绩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看似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其实有些并非学习本身带来的压力,可能是由于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和家长方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很低,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观念淡薄。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由于职业发展前景的限制,农村欠发达地区学校以老教师为主,师资力量薄弱,心理教育工作开展有难度,以致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落不到实处。教师坚守着旧的教育理念,根本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走访时有教师表示班里总有几个“傻子”,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评判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家长和学校方面将学生的所有问题看做是思想态度问题,仅进行批评教育,对其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校支教和实习生是中小学主要的新鲜血液,学校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未成体系,相关部门监管不深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上已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班会课、政治老师兼任开展,代课教师眼看着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处于不清楚应该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的无奈状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即各个学校老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关部门在上行下达的过程中,主要是传达文件精神,定期进行材料审核,并未对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以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化,出现开展心理活动只为应付检查的现象。

三、建议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心理学应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当前中小学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本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与新模式强调以自主理念为主体进行,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自我认知和调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自主意识和自助能力。

(二)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树立新时代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整体认知状态,决定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所作所为,同时决定着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及行为方式。[5]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三观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把学生当做一个发展的人来看待,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合理认知学生身上的不足,以培养积极心理为目标引导学生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心学生内心的想法以及需求,本着民主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解决农村教师“无岗无编、有岗无编”的问题,调整师资结构,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农村教师的培养机制,提供培训晋升机会,吸引年轻教师留教。通过专项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过学科融合、班会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构建家校教育体系

学校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主要场所,心理成长档案是记录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及教师观测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心理成长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依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可以追溯到幼儿期和童年期的成长经历,在小学一年级入学时开始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有利于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状态,遵循“防大于治”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帮助家长公正客观的了解和看待自己的孩子,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为亲子沟通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构建心理成长档案,可以增强家长对教育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实现互动教育,家长和学校以引导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探讨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教育模式,增进了家校间的联系,进一步实现家校共育目标,构建家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开幕,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中国政协——中国

[2]张娟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李丽,蓝敏,韩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本分析[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6):23-27.

[4]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9):834-835.

[5]高原.论隐喻形态的学生观: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3.

作者:张静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