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分析

摘要:要消除来自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力量的不利影响,应对挑战,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需突破过分依赖传统旧路径的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法,以培养具备“彰善瘅恶”的民族精神、有着正向的价值信仰和鲜明的耻感意识、荣辱观念的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挑战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国外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的决策洞开了过去闭锁的社会主义大门,开始以新的姿态开展国家建设,融入和参与国际事务。不可避免的是,国外的诸多思潮,如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大量涌入,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民主法治观念的培养都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育政”与“育人”合一的教育学科也必然面临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在今天这种冲击仍未消减。其中,特别是自由主义极易为当代大学生所崇尚、所吸纳。所谓“自由主义”,就是主张言论自由、活动自由、发展自由而不受制度无端约束的价值理念,它最初是18世纪由亚当•斯密创立的经济学理论,倡导经济自由,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因此,自由主义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备受推崇。它由市场经济而盛兴,后来依凭经济发展情势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新自由主义,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依据,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的合力作用,在政治上反对暴力革命。同时,其近现代的发展也已超出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文明发展,它所追求的框架内的“价值无涉”、“自由无价”在资本逻辑的推演下也助长了私欲、侵略、贪婪和垄断;经济主导下的自由主义沾染了功利主义习气,日益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偏离了自由追求的初衷。著名的就是被誉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其强调社会主义的集权只会打垮经济,唯有全球资本主义化才是解决良策,实为资本主义垄断的国际扩张进行理论注脚。就理论本身而言,正如西方人批判马克思主义时所说的“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一样,西方存在的自由主义流派也比比皆是,很多流派的观点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道德和社会正义,与马克思主义趣向的自由是大相径庭的。自由主义的发展表明,它具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的重要价值,但作为日益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理论则是需要我们予以防范和甄别的。早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就已警惕到它的危害:“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那么,当代自由主义的流行已对我国的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成长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刚刚步人成年,对个性自由有着充分的渴望,在思想成长中极易模仿,对外来的、新奇的东西充满好奇,因此,自由主义很容易捕获大学生的“芳心”,使大学生加速确证自我的存在,造成大学生在人格塑造和理想追求中过分强化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看重个人利益甚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行为现实化、目标功利化,如此,就会导致自我意识、自我表现、自我陶醉的极度盛行,导致“自我中心”的专权;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观之,其流行会弱化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价值的社会影响力。它会消减孔子倡导的“仁者,人也”的爱人思想;它会漠视张载主张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无差等的爱;它会淡化古人极为珍视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自由主义的流行已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育政”与“育人”的当代难题,对固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旧路径的教育模式提出了现实挑战。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属于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于20世纪后半叶在欧美国家兴起。它主张通过无节制的消费获得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肇求,并在资本逻辑的推演下已赫然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消费主义也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国民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意识、。备受诟病的消费主义进入我国,也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效应:一是炫富心态的滋生。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物欲化的一面,我国外源型的现代化进程驱使人们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扩张,当人们手中有钱时,必然会产生炫富心态,出现比富行为。煤老板一掷千金、烧钱竞赛、竞相出国购置大量奢侈品等等正在不断上演。二是浪费的盛兴,我国传统的艰苦朴素品格被遗忘,这种倾向尤其突出的体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未经历艰苦生活的绝大多数当代青年人身上。炫富心态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已由成年人的言行扩展到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风气不断干扰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的形成,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比爹、拼爹的风气在校园中潜藏滋长;如艰苦朴素被视为无能,溜须拍马被看做能耐,遵章办事却成了不开窍;如我国传统被视为道德原则和行为标尺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被遭质疑和不屑,好像更实用性的、功利性的取向才是当代人生存的“王道”,似乎只有带来实际利益的金钱才值得众生追求。这些都构成了对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自我中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也就是大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并伴其一生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承担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政治修养、净化道德品格的教育学科,需要家庭教育与之配合,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共同构筑国家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教育,其状况和变迁就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成效密切相关。所谓“家庭教育”,不仅意指家庭中的长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启导,而且涵盖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教育相长。在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两个极端的发展趋向:要么过分追求知识的量化和技艺的等级化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要么放任自流、疏于亲情的投入和日常的管教。对于前者,相比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则给予知识教育更多的关注,甚至在小学、中学,在学校教育之余就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和技艺班,以为掌握了更多的技艺,就是培养了综合素质,而疏于人格养成教育,甚至家长包办了一切日常生活事务。这种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内心的真正诉求失语缺位,助长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学生对亲情的冷漠,而且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沟通能力。至于后者,成因是复杂的,或者是源于家长坚持能否考上大学要看孩子的造化,不多管不多问的一贯做法;或者是因为家长认为把孩子送人大学,已完成了为人父母的教育使命,教育的责任就应该主要的由大学生承担,等等。不管原因何为,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最重要时期的消隐,疏于关怀教育,会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疏离,导致彼此之间对沟通的缺乏而不能及时关注和启导孩子的人生成长。我们也看到,无论哪一种家庭教育模式,都使本应温情脉脉、深情款款的亲情教育让位于理性竞争型教育、放任自流式教育,以身垂范重于言辞说教的礼仪教育、孝道教育让位于危机教育、溺爱教育、漠视教育。当代大学生虽有物质的富足,但缺少精神的关爱,其内心是冷漠的、孤独的,这都对人格养成教育、情感教育、理想价值教育的实施和力行构成了挑战。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一)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强信仰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一些错误思潮也随之涌进国门,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其中尤以自由主义思潮最为凶猛。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辩护,为个人主义提供了辩护,张扬了人性,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克服不了自身的一个最大缺陷,那就是其过于强调个人的能动性,而无视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习惯和社会传统之中这一些现实境况的。一些受到自由主义思想侵蚀的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凡事皆以维护自身独立性为准绳,一切与之相悖的事物均视为“破坏人权”,缺乏大局观念和团队精神,步入社会亦格格不入。因此,只有加强对他们的信仰教育,让“信仰之光”辉映他们的人生之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未来才能承担起兴国利民的大业。第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信仰教育首先要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是社会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才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加强信仰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针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等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做坚持不懈的斗争,使大学生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投身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矢志不渝。第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育。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要与中国复杂的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遇到挫折和坎珂,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激进和消极情绪。但是我们要坚信这条道路的正确性,这是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所寻找到的一条道路,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要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唯其如此,才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达到光明的彼岸。

(二)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加强审美教育

其一,加强艺术欣赏,丰富审美知识。审美教育是在引导人对美进行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主要是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美的形象打动人,其中艺术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二,启发爱美心理,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是整个审美教育的基础。

(三)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加强情感教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18~34岁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了威胁青少年生命的“第一杀手”。在大学生中,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其自杀的原因虽不一而同,但细究起来多半是些不值一提的琐事。这充分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思维僵化片面,爱钻牛角尖,难以承受挫折,而且对自己的生命极其淡漠。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轻易抛弃自己的生命,一切理想、信仰就都成了空谈。因此,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成为对己有情、对己负责之人。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是有时效性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在世的时光,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生。第二,教育大学生培养对人之情,正确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当代大学生亲情意识淡漠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诚然,这和其所处家庭相关,有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漠不关心;有的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终日吵架,在孩子心中造成阴影;有的父母则是过分溺爱,予取予求,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尽量满足。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使一些大学生对于家的依恋日益减少,总感到家中除了能够满足物质需求之外,缺乏能够交流和沟通的人。久而久之,对父母的感情也日益淡漠,只知道伸手要钱,有些甚至恶语相向乃至拳脚相加。家庭是联系人与人最亲密的纽带,也是一个人疲惫和倦怠之时的避风港,因此,应该培养大学生对于家庭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多关心和体谅父母,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大学生往往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对爱情有些期待、有些懵懂,往往会因为感情上的波动而产生激烈的极端情绪和破坏欲,因此,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情观,懂得付出和珍惜,真诚面对每一份感情。此外,大学生一踏入校园,就要和同学、老师打交道。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信心饱满,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孤僻封闭、心胸狭隘,给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后果。总而言之,培养亲情、爱情和友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教育大学生培养对物之情,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马克思说过,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和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目前从大的环境来看,森林遭到毁坏,空气遭到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正变得日益狰狞,而这都是由人类自己的贪婪所造成的,当我们戕害生灵、毁灭山林的时候,我们也正遭到自然的可怕报复,如果再不改弦更张,世界末日将不再是神话,人类将亲手挖掘自己的坟墓。我们的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今人提倡“科学发展观”,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诉求。

(四)以重塑中华传统文化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标榜着时尚与现代的代名词,充斥在各种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理念中,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之时,很有必要再一次把“传统与现代”这个古老的问题再次提出来探讨。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含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和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又含有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和精湛的科技工艺,还有雄伟辉煌的古典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和引人深思的教育伦理,都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源头。如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规范没有了道德尺度,更没有了奖罚机制。在大学生看来,背叛爱情、朝三暮四,在职场里跳槽、挖墙脚盗信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没有忠诚的心,就失去了仟悔的意。所谓的新时期新人类失去良知,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是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希望其能够真正地与当今社会实践产生互动的同时,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引。主张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大学,为在当今“多元文化”、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活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精神家园,促进其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一路走来,总有那么一些熟悉的声音在历经各个时代动荡后依旧在我们耳边回荡,那是历史的经典,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是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尽管有过文化断层,“焚书坑儒”等,但是人们过多的夸大了这些革命的覆盖面,难道在“焚书坑儒”之后的时代就不再推崇“礼智仁义信”了吗?难道我们在革命之后就永远将儒学深埋于地下了吗?每一种文化都有她最为精彩的内容,现代社会正是需要我们的传统文化去引导我们感悟幸福。回顾历史,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下开太平的价值理念永远不会在时代的变迁中磨灭,反而在文化缺失的今天越显其弥足珍贵。理解传统文化,不能把它只看作是关于追求幸福的文化,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的构建作用。

三、结束语

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一切教育活动中,并且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术,自行消除心理障碍。在一个和谐的内外统一合力的作用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有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傅兵,欧晓霞.教育理论基础(心理学卷)[M].济南出版社,2001.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作者:孙晓霞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