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培养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医生培养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2013年,遵义医科大学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多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生物化学实验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学时;课程细化,完善课程教学;优化实验教学,灵活采用网络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考核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关注个别差异,以期达到综合评定学生的标准,进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自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得实验内容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并启蒙与引导学生的科学创新和设计能力,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卓越医生;教学模式;多元化考核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出台教高[2012]6号、教高[2012]7号文件,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教高[2018]4号文件。文件要求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推进医教协同育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国内医药卫生事业的一流人才[1],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随着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相对应的高等医学院校也要进行相应的培养计划、方案、课程、教学等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临床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2],其理论和技术贯穿医学领域。遵义医科大学是第一批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试点高校,该校2013年全面启动,通过笔试、面试等多方面挑选,从开始的40名学生的一个卓越教改班,实施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多次讨论、结合实际情况,首次明确提出将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重合交叉学科进行资源整合,调整后的的学科为人体结构学,主要从宏观(器官、组织)向微观(细胞、分子)逐级递进的教学来阐述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实验课对卓越医生班进行教学改革,科室教师参与设计并实施教学,从近几年的教学反馈来看,教学质量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兄弟院校相互探讨与交流。

1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遵义医科大学的系统解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课程是医学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生物化学在学生大一下、大二上开设,共计104学时,鉴于四门专业课程在知识点上部分教学内容相同,故整合为人体结构学。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衔接紧密,减少学科之间内容的重复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其中人体结构学之生物化学共计108学时,其中理论76学时,实验32学时。而医学背景专业的学生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较强于其他专业,实验教学能及时巩固,强化理论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方面起到理论教学无可取代的作用[3]。

2课程细化,完善课程教学

整合后的人体结构学之生物化学,在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开设,第二学期理论课上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传递,包含蛋白质、核酸、酶与维生素、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细胞信号转导等,共计44学时。为了与理论课教学内容匹配,实验课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开设新的实验课程,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简介和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虚拟实验、SDS-PAGE电泳、质粒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共计五次实验20学时。第三学期理论课上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包含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氧化、肝胆生化等共计32学时,实验课开展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金氏法测定谷-丙转氨酶活性、牛血清白蛋白的提取与鉴定共计三次实验12学时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知识,利于更好的理解、掌握,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论证深化和相互补充。

3优化实验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3.1网络教学。2015年我校申报获批“部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后,学生登录后可在线学习、虚拟操作实验流程,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达到“虚实互为补充、教学结合科研、注重探索思考、方法融于技能、跨越时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虚拟实验节约教学资源,减少实验设备损耗[4]。

3.2讨论式教学。学生上完前面七次实验课后,教师结合相关内容,提出问题牛血清白蛋白的提取与鉴定,让同学们6人一大组,查阅资料、共同讨论,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让同学们设计方案,包含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流程等,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让同学们实施该方案,在参与设计、实施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方案书写,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增强,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引导学生涉入科学研究的大门[5]。

3.3新实验教学。新实验意味着新的挑战,也是科室结合教学方案,实验教学推陈出新,新开4个新实验,SDS-PAGE电泳、质粒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过程中,二人一组,合理分配时间、共同操作完成。新实验增加分子生物学内容,使得实验新颖、内容实用并注重创新,紧扣学科的前沿进展,既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实验技术技能[6],同时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及倾向学生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

4考核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标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压抑学生的各项和创造潜能,应多元化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个别差异,以期达到综合评定学生的标准,进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自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平时考核。包含课上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完成、问题交流等,且平时考核成绩占人体结构学之生物化学期末总成绩的10%。

4.2实验考核。在前期实验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新增分子生物学内容、设计性实验,根据学生协助书写的实验方案可行性、实施过程中的操作熟练度及实验完成后的报告完成度来综合评判分数。

4.3期末考试。《生物化学》课程期末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期末考试,教研室根据题库、生化热点问题相关联出题,其中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占据一定的分值,且实验总成绩占人体结构学之生物化学期末总成绩的20%。

5人体结构学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推动多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本科室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使得实验内容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并启蒙与引导学生的科学创新和设计能力。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开展实施是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参与的项目,人体结构学之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只是这项目中的一个“点”,以“点”成“面”共同协助完成我校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对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学科、多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创新,更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深化“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推进医教协同育人,全方位推动学校及高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应国内医药卫生事业的一流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何国珍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