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效率生活路径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效率生活路径探讨

摘要: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学生学习政治的目的是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化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政治教育目标。本文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对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生活路径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生活化课堂,这不但是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而且符合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源泉。那么,怎样构建完善的“生活化课堂”,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丰富生活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政治教学内容抽象性强,理解难度大,特别是高中政治知识更是难懂,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片面,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表达传递信息,但言语形成的印象模糊,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想在政治教育中融入立德树人观念,提高学生品德思想水平,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第一,要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体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就要把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第二,研读教材,结合新课改要求剖析教材内容,强化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政治的认知,提高教学开放性;第三,为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我们要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性质;第四,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强化学生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发挥生活教学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加深对教材观点和情感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

二、合理引入生活素材,增加学生情境体验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社会生活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情境材料,灵活运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生情境体验,提高学生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这并不是说情境材料准备得越多越好,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的目的是突出教学主题,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活动中收获有益的体验,如果材料准备量超过教学的正常需求可能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情境体验则成为博取学生眼球、华而不实的活动形式,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例如,在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量的生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选取的生活材料一定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才能在情境活动中收获体验、获得成长。生活素材的挑选要遵循三个标准:恰当、有益、有效,只有遵循这三个标准才有助于实现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培养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却被忽视了,无法统一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结合新课标要求选取情境材料,设计情境教学方案,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丰富情境体验,促进知识生成。其次,情境素材需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知识理解更加深入,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最后,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时,如果情境材料太过简单直白就会失去探究的作用和意义,过于深奥抽象又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不但起不到探究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我们可以从鲜活事例入手,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学习效果。再如,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三条主线:情境主线、知识主线、价值观主线。从生活实例开始阐述环境污染的危害,再从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明确坚持的原则,最后通过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能力。比如,雾霾现象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过普及雾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办法可以推进教学环节顺利实施,学生更容易接受,情境体验更加丰富。

三、通过开展对比教学,培养政治认同素养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国家的认同感受到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素养,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主义拥有高度认同感。以往教学在这一方面无疑做得不够好,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但没有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反而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对政治内容的可信度产生怀疑,陷入困惑当中。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对比教学法,将对立事物进行对比,让学生对优劣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直观清晰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优劣,做出正确选择,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新中国和旧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数据对比,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发展的成果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或将东西方成就横向对比说明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对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四、知识和应用相结合,更好地服务学生生活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锻炼学生政治思想学习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将多数时间放在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上面,长此以往,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政治思想学习能力根本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当代学生发展实际需要和新课改的要求,让现代教学紧跟时代脚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政治思想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这个原理解释某些现象,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学生熟知的故事阐述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比如“白马非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产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将其和这节课要学习的论点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尝试运用这个原理解释这一现象。先让学生思考“白马和马存在什么关系?白马到底算不算马?”凭借已有的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们得出白马是马的结论,可是不知道如何辩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白马非马”这一观点,“白马非马”这一观点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将马的普遍性和白马的特殊性放在一起,两者特殊之处就是矛盾特殊性,共同之处就是矛盾普遍性,追根究底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经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白马非马”的观点。由此可见,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应用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论证,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远比单纯的背诵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不仅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做到了活学活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帮助。

五、提倡活动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知识的构建及意识的体验实现认知结构和情感状态的重建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活动式教学根据教学形式可以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个方面,课堂内的活动形式包括竞赛活动、主题辩论、时政演讲等,比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可以以“假如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首先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具有哪些权利,需要履行什么职务,肩负着哪些责任,等等,学生身临其境,想象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融入演讲中。课堂外的活动形式包括一系列社会活动,如社会咨询、公众访谈、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比如在学习“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深入实地调查,了解政府在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四大方面为人民提供了哪些服务,制定了哪些具体措施,做出了什么贡献,让学生了解政府是符合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支持政府工作。

六、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鼓励开展生态教育

首先,利用纪念日开展生态教育,陶冶学生生态情感。我们可以在纪念日这一天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生态情感。纪念日活动丰富多彩,如植树节、戒烟日、土地日、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可以抓住契机开展一些生态教育的课外活动,比如生态知识普及活动、生态知识大赛、观影环保视频影集、张贴海报专栏、生态环保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活动,对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展开调查,促进环保社会风气的形成。例如,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问题,调查农贸市场使用塑料袋带来的危害问题。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打扫校园周围街道卫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去生态景区游玩,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生态责任感和生态意识,强化教育效果,还能陶冶学生的生态情感,激发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的热情,调动积极性。其次,组织学生参加生态实践活动,丰富生态保护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课余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比如每周五下午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主题是当前社会时政热点,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生态实践活动中,比如时政知识比赛、时政论文大赛、时政知识辩论赛等,丰富学生的生态保护知识。例如,我们可以以“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为主题开展辩论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实地采访调查及参加社会各项公益活动,让学生接受生态教育,对环境问题有更理性的认识。

七、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课后作业以抄写类为主,这类习题以死记硬背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记忆性较强,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含义,难以达到习题的真正目的。因此,我们要从作业入手,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从生活中寻找习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掌握重点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实现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变。例如,学习“投资理财的选择”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陪同家长一起去银行办理业务,亲身实践了解银行办理业务的流程,实践性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再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村委会和社区委员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基层群众组织如何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生活化教学方案,明确各项教学要求,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活化元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保证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只有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政治知识点,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王传芳.思想政治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心理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3).

[4]刘廷举.核心素养观下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25).

[5]陈秀美.浅析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

作者:吕雪宁 郭晓勍 单位: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