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一、课堂中挖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价值因素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选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怀,体现了人们的真挚情愫,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陈情表》一文体现了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引导学生也要有感恩情怀。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习惯了索取和享受,远远意识不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贪图享乐和甘于现实使他们学习没有动力,更没有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道德情怀,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和有利时机,去教育感化学生做一名有良心的人,要有感恩情怀,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作为子女要以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借机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语文学科涉及到历史上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和优良品质一直被世代传颂。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使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可领悟到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可领悟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长期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逐渐地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慢慢地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和道德观。

三、写作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写作环节,学生写作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查,即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阐述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的基本素养,又强调写作的立意,既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又要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写作要言之有物,要有思想、有内涵。我们常说,文为心声,就是说学生的作品透露着学生的思想认识,甚至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等一系列在学生表面很难发现的特征。针对写作的这一优势,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语文教学的这一环节,做好德育的教育工作。

有一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得有意义。除此之外,还要多让学生积累一些社会上宣传的正能量的素材,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在作为作文素材分析讨论时,对学生的触动就很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既积累了素材又渗透了德育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

四、总结

总之,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发挥教材的思想价值,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寓道于文,使学生从作品深刻的意蕴中受到熏陶感染,才能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作者:汤玉玲 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