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例6篇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1

关键词: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D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安全管理对于企业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矿山企业,安全就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是促进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建立健全这个系统安全体系,心中要有坚定地信念,要时刻把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要加大这个系统的评价力度,加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高管理的水平,促进系统的安全稳定。要掌握安全评价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实现矿井的稳定、企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1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应把握的原则

好的评价模式可以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把事故存在的危险系数降至最低。正因为如此,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并把握好评价的基本原则。

1.1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在充分认识矿井独特性质的基础上,建立矿井通风独立的系统。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要从整体的安全性上进行去进行目标的建立,要注重整体的评价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要注重系统的统一和融合,对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合理进行搭配使用;要保持系统的专一性,不能违背系统的目标方向。

1.2科学性原则

矿井通风系统出现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通过对以往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使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科学、可观的分析内容,使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评价体系可以客观、科学的反映出安全的内涵。使安全体系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下,才能使最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

1.3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

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安全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普遍适用性,还要注意所评价的指标性质不同,要兼顾其特殊性,这样可以使评价更能客观的体现出科学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使评价的过程既有大众的普遍性,又考虑到了系统的特殊性。

1.4可量化性原则

由于矿井通风系统区别于其它安全评价的指标,所以在量化的时候也要考虑选用科学合理的评估工具,通常被称为定量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对一些评价指标的评估是定量的。这样才可以使安全评价实现量化的评价。通过可量化的使用,可以把一些无法定性的概念等形成基本模式,便于评价最终的结果计算。

1.5可测性原则

通过对需评价系统的数据进行测试,之后按照评价的方法得到结果。这就是安全评价指标的可测性原则。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要避免繁琐和复杂,尽量采用现场测试的方式,这样容易使评估单位理解和接受。在测试过程中,在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简化评估过程,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系统性、科学性。

2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2.1模糊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就是对整个评价系统涉及到的一些因素,不能去准确把握,而为了计算的方便,通常采取的模糊计算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可以随意进行,必须要有相关的借鉴资料作为依据。这种评价办法在实际运用中应用的比较普遍。因为这种评价可以把多因素、多层次的模型和更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为定性和定量指标,这样就可以实现有效的整合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就使一些采用原有方式解决不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等得到合理的解决,可以确定评价的结果。

2.2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就是要把这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通过决策分析理论分解成为容易理解、容易计算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随意分解的,而是要把握层次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层次分析的方式,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结合定性和定量因素,使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具有更好的实用性、系统性以及简洁性。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综合评价的准确度,使最终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需求。

2.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所谓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就是运用把握评价因素的动态发展过程,观察系统的发展趋势,之后利用几何画图的方式,把这些数据进行描绘。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安全评价指数管理中,可以确保信息的处理更准确、更明确,使客观评价对象的概念更清晰、直观,使计算的过程更简单。

3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法的选取

对这个系统安全产生制约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也有外界对系统造成的制约的情况。要对矿山采矿生产活动的不断变化进行及时的掌握,避免其影响到通风系统的安全。因为矿山环境的特殊性,在矿井通风系统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处理必须要快速、准确,处理的过程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基本目标。所以,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的方式有很多,总体来说,国内采用比较普遍的有加权平均法、多目标决策法等。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矿井通风系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安全作用,确保矿山的安全。在优化过程中,要本着最优的安全投入获得最理想的安全效果为基本目标,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系数进行系统分析,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基础上,对这个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4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企业的安全,不仅仅是对矿山企业本身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积极地作用。只有提高安全评价的考核标准,才能实现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才可以实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总之,不管是从企业的管理方面,还是从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对这个系统进行认真严谨的评价和优化,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权正.浅析影响矿井通风安全控制的因素和系统安全管理[J]中华民居,2013,(08)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2

关键词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权重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049-04

0 引言

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力生产平稳发展,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国家电力监察委员会数据,2012年,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49起,死亡86人。 改善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首先需要对其有一个科学、客观认识。因此,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成为促进现代安全管理和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文设计的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是基于科学评价技术,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水平的评价和考核,以及安全生产动态综合管理的测评,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1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1.1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首先要在工业安全原理和事故预防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电力安全系统涉及的人因、设备、环境、管理等基本要素,设计的测评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电力安全要素;二是应用管理学、文化学的理论,在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电力安全生产测评指标体系。

1.1.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的要素,既涉及到技术、设备、环境、事故频率等可定量性因素,同时也受人因、管理、文化等定性的因素影响,因此,设计电力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必须兼具定量和定性方法。根据评价对象和因素的不同特性,对于不容易定量的因子和指标,采用定性的指标来评价,对于易于定量的因子和指标可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对于定性的因子和指标可通过半定量打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

1.1.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的一个主导原则。因为考评工作一定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的工作能力以、投入的物力和财力也都是有限的,好的测评指标既要反应设计及水平还的操作简便。

1.1.4比较性原则

在设计安全生产综合测评体系过程中,在吸收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评价模式及方法的同时,还以相关行业和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业绩测评技术作为参照,在对电力行业自身特点分析基础之上,结合电力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考虑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1.1.5 坚持PDCA持续改进

安全生产的综合测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动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2.1以安全科学理论为支撑

六大安全科学理论依据:系统安全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文化学以及事故预防原理等。

1.2.2紧扣国家及行业部署

指标的设计必须紧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1.2.3借鉴三大先进体系

OHSMS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南非NOSA五星管理系统是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实践中获得认可,体现持续改进的内在要求。

1.2.4充分体现电力行业特色

指标设计要以测评对象为出发点,在充分研究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特性的基础上,设计适合于电力行业的指标体系。

1.3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确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六大测评系统,分别是:人员素质、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设备设施、环境条件及事故状况六类,每个系统又分一级指标、二级2指标权重的设计与确定

2.1设计方法

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到最后考核结果的正确性。权重的最终分配包括前面对事故统计分析和组合分析的结果等因素,即对容易发生的并且后果严重的的事故总结引申出的指标应适当加大权重,最后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最终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

2.2设计结果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测评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重要度进行了专家问卷调查,调查表将每个指标权重(重要程度)分为三级,分别为高权重、中权重和低权重,经过统计分析后,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六大系统的权重如下图1,各级指标的权重见上表1。

3 结论

1)本文结合电力企业实际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确立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6大测评系统,25个一级指标,78个二级指标,给出了三级指标设计依据,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提供了一种实用方。;

2)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

3)科学地设计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测评的安全指标体系,对于定量地分析和电力企业的安全状况,科学地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情况;为有效地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合理的采取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支。;

4)研究较少涉及测评工具的设计,最终测评结果还需依靠测评工具才能获得。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监会.2012年电力安全监管报告.

[2]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兴容,李世嘉.安全科学原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公司,2008.

[5]职业安全管理系列,初探职业安全及健康评估系列,绿十字,1999,NO6.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3

一、综合方法的内容

综合方法所包括的内容范围应是“批判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利用改造域外的研究方法,汲纳博采邻近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完善的考证手段”[①]。但是,上述这些方法既不是诸方杂呈,偶然堆积,机械拼凑,也不是不分轻重、一视同仁。而是“像所有的系统一样,是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地发生联系的各种科学的系统”[②]。

各种方法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具有的功能,是与依据“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有关”。卡冈把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区分开来。研究客体是指整个认识客体,而研究对象是指这一客体的不同部分、侧面、层次、因素、阶段等。这样研究客体就是多对象的,当然认识客体的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统一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互不重复,但互相补充的这一组科学”方法则可以从不同方面认识客体。但是客体中各对象所处的层次、地位并不是相同的,依据某一对象所产生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和功能是各异的。尤·鲍列夫在分析审美范畴的基本类型时,作了十分明晰的总结。他认为,“每一类型的范畴都是对审美现象、艺术作品或艺术过程进行这样或那样一种类型的分析必需的相互手段”[③]。依据这个出发点,鲍列夫列举了元范畴(审美活动、审美属性和艺术对于现实的关系范畴)、艺术反映论范畴、艺术社会学范畴、艺术本体论范畴、艺术人类学范畴、艺术创作过程范畴、艺术心理学范畴、艺术欣赏范畴、艺术形态学范畴、艺术结构范畴、艺术交换理论和艺术符号学范畴、艺术批评理论和方法论范畴、审美教育范畴、指导艺术文化理论范畴与实践范畴。这些范畴产生了相应的手段:审美认识、认识论分析、社会学分析、本体论分析与风格分析、比较分析、生平分析、艺术过程分析与篇章处理分析、创作心理分析、欣赏分析、艺术门类间分析和历史文化分析、结构分析、符号学分析、艺术政策分析。这些分析手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艺术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有某种程序、相对独立性,要服从美学的元规律和艺术活动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认识的一种形式,带有社会和历史的印记,所以要服从社会认识形态的规律。依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用图示来标明文学研究方法系统的结构层次。

具体来看: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是这个系统的基础。之所以说是基础,其一,主要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指导各种方法的运用,并确保系统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

其二,坚持了逻辑和历史的方法原则。无论是何种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到具体等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概括,直接探寻事物的本质。同时也不能不考察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其全部具体实在的现象和细节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否则任何研究就会成为纯经验的描述和静止的封闭的考察,因此我们说研究的逻辑起点、逻辑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是万不可缺少的。

其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文艺学研究和方法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文学的各种规律,以促进文学的发展,为此,必须从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瞬息万变的美学现象的考察中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然后再回到文学实践中去,指导文学实践,并受之检验。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从世界观的高度帮助我们确立逻辑起点,规定方法论体系本体论的性质,分析、研究、判断各种方法的价值,从总体上、原则上产生作用。

2、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是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综合方法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文学艺术究其实质是“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属于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根本属性是审美属性。它的创作领域、产品领域、主体领域、客体领域、手段领域、艺术感知过程,都应该进行审美分析。[④]因此,美学的方法是揭示文学审美属性、审美价值的惟一一把钥匙,它是属于元范畴(审美范畴)所要求的方法。

系统方法是属于一般科学的方法,为什么能够成为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基本方法呢?这是由文学对象的系统性和系统方法的功能所决定的。文学艺术对象是个复杂系统已不言而喻。它的系统性一方面要求多样化的方法,另一方面又需将这些方法在复杂层次上协调统一。卡冈指出:“对艺术的综合研究要做到富有成果,这不取决于认识观点的多样性,而取决于这些观点的协调一致和相互关联。”[⑤]系统方法所能承担的任务,恰恰表现在协调一致、互相关联上。系统方法要求把对象视为相互联系的诸要素有序结合的系统整体,侧重于系统的整体运动和系统质,注意处理系统与要素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综合。这些功能保证文学研究多种方法一方面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又要尊其主。所以我们认为系统方法在综合研究中不仅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程序上的重要原则(下面将专题论述),而且起着粘合剂的作用。离开系统方法便不是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符号学、文艺信息学、文艺价值学,而变为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信息学、价值学,文学便丧失了其自主独立的地位。

3、博采各种方法

广为利用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探寻文学艺术的奥秘的必要性已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些研究方法在文艺学研究中的功能。

各种方法运用的可能,必须建立在研究客体对象的丰富性上,因此它们只能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去揭示客体的某方面属性,提供微观研究的空间,而不能从整体上、联系上、发展上揭示客体的总属性。所以各种方法只能起辅助作用。在运用其他学科方法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文学艺术对象的特性,以方法适应对象,而不是以对象迁就方法。比如在引进和移植自然科学方法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作为人文科学之一的文艺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它们有共同的科学规范、逻辑和功能,以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各门科学都适用的研究方法,诸如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理性方法,以及系统等横断科学方法等)把它们配合起来,构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基础,这是整个科学走向一体化的必要前提”[⑥]。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文学艺术对象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变量的、主观的、直观的因素,这些因素用精确化、模式化的手段无法测定,无法涵盖。更何况自然科学方法本身并不包含美学分析、直觉体验,它不可能,也根本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方法。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它的最高最基础的层次是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本层次(核心层)是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它的最低层次是引进和移植的各学科方法。它们之间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但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又不是平均使用,而是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之于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考察。

二、综合研究的原则

综合研究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分析与综合、直觉体验与定性定量的结合上对文学现象进行综合考察。

1、宏观与微观结合

宏观与微观研究反映了研究空间的扩展。当代科学表明,空间是无限的。就宏观来看,人类的视线(借助射电望远镜)已经能从太阳系、恒星世界、银河系到达河外星系,远离河外星系,还有星系团、超星系团。现在“宏观”的概念已容纳不下广袤无垠的宇宙,而不得不用“宇观”来表明科学的新认识。从微观来看,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夸克,以致科学家们还在探寻更深的结构层次。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学研究领域也在扩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促进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研究的深化。结构语言学、结构主义又促进了审美客体——作品的精深分析。有人比喻“审美心理研究接近‘分子水平’”,审美客体的分析趋向于“细胞层次”[⑦]。从宏观上看,文艺学研究领域突破了国界,突破了本体,而伸向世界,伸向社会,在一个更大范围、更大系统中考察文学。使文学研究领域由作品——作家——读者——艺术活动——艺术文化——社会文化——社会活动的空间逐级加宽,逐层深入。这样,一方面“钻探微观结构,解剖每一个微小细胞”,将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超然于具体现象之上,高屋建瓴”,将研究建立在联系、整体的系统考察上。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正是当代文艺学研究的辩证趋势。

2、横向与纵向结合

横向与纵向结合,反映了文艺学研究时间的延伸与时空扩展的统一。

横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领域突破国界,由国内到达国外;二是文学与外部学科的联姻渗透。横向研究要求我们广泛采用各学科的有效方法,从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考察本国文学。

纵向是就时间尺度而言的,它包括了历史的、时代的、当代的、当下的4个时间观念。纵向研究要求考察某一文学艺术现象时,不仅要看到当时的各方面原因,而且要分析文学艺术与当代、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联系,还要追踪历史的足迹。也就是说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动态感。

横向与纵向结合就能使研究者站在历史、时代和世界的制高点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考察一切变量与不变量、稳态与非稳态、必然与偶然的因素,线性与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对文学艺术现象做立体的、动态的研究。

3、分析与综合结合

以往的研究都要借助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但我们现在讲的综合研究,主要是指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

“系统分析是运用系统观点,通过思维去分析系统,将诸要素、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来,从中发现对象某一方面的本质”。[⑧]

它有下列原则:

第一,系统分析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确定它的边界范围,并弄清它在所属系统中的层次地位,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性定位”;

第二,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第三,系统分析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注重非计量因素,这就要求注意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对文艺学研究来说,无形因素往往是重要的方面;

第四,系统分析包括要素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

比如,在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时,我们首先把它视为一个系统,确定它在整个艺术活动(创作——作品——欣赏)中的层次地位,即它属于艺术消费活动。在进行了“定位定性”之后,开始着手各个要素(欣赏主体、欣赏客体)、结构(感知、体验、理解、审美享受)、功能(对社会、对创作的作用)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本文给定的有形条件而外,要特别注意欣赏者之间的个性差异等无形因素。除此之外,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甚至经济政治情况等外部条件也是不容忽略的。总之,系统分析就是从系统出发,通过对系统进行分解,将其诸要素、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来,以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对系统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来完成。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分析时得到的对象各个本质方面按其联系结合为有机的整体。系统综合则进一步,它是从系统整体出发,从综合着手对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全部环境及其综合效应进行“立体”式考察。[⑨]系统综合有以下要求:

第一,系统综合的思维形式是“综合——分析——综合”,而传统逻辑思维形式是“分析——综合”。这就是说,“我们在综合中,逻辑起点是综合,把综合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在每一步分析中都顾及系统整体,要求分析与综合同步,并在几个阶段上保持反馈,注意调整、修改对认识目标的偏差”。[⑩]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论及理论思维的科学方法时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采用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是错误的,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具体——抽象——具体。马克思为我们指出的科学方法其实质在于强调综合思维的重要性,也就是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它对一切科学包括文艺学都有普遍指导意义。比如过去我们在考察文学的功能时,往往肢解为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结果是互相替代。实际上,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社会改造、认识——启发、艺术——观念、预告、信息和交换、教育、感化、审美、愉悦”。[11]这些功能如果离开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单方面进行考察,它就不是文学的功能,而是别的什么功能。所以在分析文学各种不同功能时,首先要立足于审美属性,分析其功能的特点、特色,产生作用的特殊途径,然后才确定各种功能的性质,采取分析与综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因此就不会得出“认识功能好,作品就好”,或者“教育功能差,作品也就差”的结论。

第二,系统综合是“立体综合”。就是说,要把考察对象放在三维空间(中国、外国、现代、当代;文学与经济、政治、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中外古今各侧面比较)和一维时间(历史的、时代、当代、当下)中,既观察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考察其横向网络;既坚持历时性研究,又注意共时性探寻,把握对象的立体层次、主体结构和整体功能。

第三,系统综合与扬弃综合、层次综合、全息综合、兼容综合相辅相成。(此问题参考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一文)。所谓扬弃综合,就是一方面剔除非本质、无代表性的东西,保留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要注意从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中去挖掘有用的。比如我们在考察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保留模仿说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抛弃模仿是人的天性等不合理因素;保留表现说中重视情感、想象的因素,而抛弃其唯心主义成分,将二者综合起来,就可能做出较符合文学本身规律的结论。

所谓层次综合,就是注意系统各层次的结合。比如我们在分析方法论层次时,既划分为哲学、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又要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所谓兼容综合,就是把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信息,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兼收并蓄,加以综合。比如对某部作品的考察,就需要收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映,加以综合比较,做出合乎实际的较为公平的评价。

所谓全息综合,是指“所发现的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的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包含有整体信息,都是整体比例的缩小。一切系统整体信息储存于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中”。用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就是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这在文学研究领域也可以运用,最典型的是表现在分析作家风格、民族风格上。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从他的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分析一个作家的风格,有必要考察他所有的作品,但却没有条件逐一考察,这时研究者往往是立足于他的一两部代表作,做精细的分析,以窥全貌。

由此可见,综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研究中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视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4、直觉体验与定性定量结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其独特性。就研究对象而言,“文学通过其特殊的审美特性和文学性,历史地或现实地反映了人的存在,命运、精神和价值等重要问题”[12]。就研究主体而言,它要以自己的全部精神个性(性格、情感、思想、意趣等)介入文学研究之中。文艺学关注的是人,参与者也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他们有千差万别的性格、复杂多样的思想、瞬息万变的情感、捉摸不定的心绪、丰富多彩的意趣。这一切不稳定的多变量在目前还无法用科学手段、工具加以精确化和科学化,主要还是靠直觉的方式、体验的方式去捕捉。从这个角度讲,文艺学研究应该而且必须运用直觉体验方式获取研究资料,参与研究的过程,从而确保研究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正因为如此,有人主张“用生命把握生命”的方式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通向真理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文学研究除了采用必要的直觉和体验方式之外,还需要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

定性,就是对对象的质做出结论,主要运用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定量,是对对象的各种成分的量做出统计和测定,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量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累积性。一定的质总是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因此,在科学的认识中,定性与定量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科学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往往开始于对事物的质作描述性的定性,然后再通过定量去证实它的科学性。比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发现的,因此在定量方面“还很粗糙,甚至还包含一些不能忽视的错误——例如,哥白尼像托勒密一样认为天体只能沿着圆形轨道运动并且其速度必然是均匀的……直到刻卜勒以精确的数学形式建立起行星的三大定律,借助于数学曲线和数学公式阐明了行星运行轨道的空间形式、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运行周期与轨道分布的数量关系,才准确地给出了关于太阳系运动的定量描述,从而使天文学真正形成一个严格的科学理论体系”。[13]牛顿早在1665~1666年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直到20年后才正式公布,其原因之一是,这20年间他还没有完成用自己建立的微分学对此定律作定量分析。科学认识如此,文艺学研究是否需要定性和定量分析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艺学研究在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上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文艺学的对象是“作为物态化客体的创作成果”(王元化:《关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及文学现象;文学艺术的任务是创造“第二自然”,文艺学是探讨“第二自然”的规律和本质。因此,一个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一个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这一根本区别决定了文艺学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凡是要建立严格的科学体系,都离不开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文艺学理应如此,实践上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目前有些同志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搜集、处理、研究,对版本、作品与作家进行综合比较,在研究作家风格、甄别作品真伪等方面做出了成绩。比如我国用电子计算机对近年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国白话小说、新时期短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每篇字数均在1万~1.1万之间,以此确定短篇小说字数的长度。还有的同志从版本异文入手,沿着数学逻辑的踪迹探索,并用信息论等交叉研究揭开了百年来《红楼梦》的奥秘——“怡红夜宴图”的奥秘,说明了六十三回给出酒令的点数完全正确。武汉大学将老舍的作品输入计算机程序之中,以研究他的风格。近年来不少同志还运用数学模型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作高度的概括,既简化又明了,既清晰又准确。比如《药》的结构图:

从上述的实践成果看,文艺学研究引进必要的定量化手段,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文学活动的内部结构之中,通过获得的比较精确的数据、资料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这种定量化的方法较之直觉体验的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概括性、科学性。引进它,对于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规范的科学体系是有辅助作用的。

承认定量方法的可行性并不意味将它绝对化。由于文艺学的对象及研究者的独特性,文艺学研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沿袭科学精确化的手段,而且也不可能用数学化的方法对文学活动进行心理分析。正确的是应该把直觉体验的方法与定性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互为补充。

[①]徐文茂:《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综述》,《社会科学》,1985年第7期

[②]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③][苏]鲍列夫:《美学》,第54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④][苏]泽列诺夫、库利科夫:《美学的方法论课题》,《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册,第42~4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⑤][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81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⑥]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⑦]周宪:《现代美学的大趋势》,《江苏美学通讯》,1984年第4期

[⑧]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⑨]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⑩]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11]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4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引言

通过基于经济管理类课程视域下对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构建的原则进行分析,包括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逻辑性原则,其次探究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构建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系统分析法以及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设策略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经济管理教育,既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也能够保证社会公平,是经济管理教育工具理性的重要体现。

1.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原则

1.1独立性原则

任何一个学科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具有整体性原则,在学科研究时,学科边界范围包括研究内容的主体,而不是多种知识之间的拼凑,任何一个学科内容都要保证其组成部分和内容整体的一致性,教学质量还要具有比较高层次的整体性,每一个层次都是对下一个层次的深入概括与总结,而这些不同的层次构成了经济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1.2系统性原则

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科构建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以教学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系统性特点,在经济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学中各个内容并不是随意排列的,也不能够按照原有领域的方式而存在,必须严格根据本学科建设的思想需求进行规划重组,确保内容建设形成统一的系统性。

1.3逻辑性原则

逻辑学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质量构建时,必须要通过恰当的逻辑关系,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结,形成具有系统化,符合逻辑性的知识理念。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建设时,必须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确保基础理论后续的项目管理作出恰当的发展和引申。

2.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2.1促进经管类课程实现分析与综合相统一

所谓的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就是使分析与综合应用形成相互依靠相互发展的建设教学质量,而且分析与综合都必须要有整体观念,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判断分析与综合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而且在经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教学质量建设时,还需要对主体的研究过程进行升华与提升,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对事物本质提炼的能力,并且逐渐形成经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全新理念判断。经济管理教育与经济具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经济管理教育能够培养人塑造人,促进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人的职业素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将经济管理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确保经济管理教育的水平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又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经济管理类课程全面提升。价值取向属于价值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价值取向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把握,而且贯穿于人们围绕着如何实现价值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很多时候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目标。

2.2促进经管类课程实现历史与社会相统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教育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教育公平,必须要坚持经济管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经济管理类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从而确保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充分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设质量,保证逻辑推演与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经济管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肩负着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经济管理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动力。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期,经济管理教育受到自身属性的影响,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2.3促进经管类课程实现系统与发展相统一

系统分析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能够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概念,将学科建设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还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具体的事物,从而寻找更佳的实施方案。在系统分析时,环境必须要提高其适应性和功能性,满足人类社会多层次的发展需要,帮助各种类型的知识建设水平增强。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经济管理类课程能够为生产建设管理,直接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经济管理教育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實施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策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要主动与产业对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结语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内科护理;系统论;实习;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0-01

1 系统论相关的概述

系统论思想的雏形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已经存在,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曾经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案例。1937年,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被提出和完善,建立了系统的方法论,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构成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系统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和存在形式,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4个子概念,系统表明了一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关联性、整体性和历时性等特点。整体性是系统的功能和属性组合大于各个功能和属性简单的相加。关联性指系统的各个功能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自组织性指系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信息交流,系统各个部分进行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历时性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着变化。系统的基本思想就是对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规律,把事物看成整体进行分析和控制。

2 内科护理见习是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5种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要素使教育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内科护理学是护理本科学生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层次的院校,内科护理见习课学时占该学科总课时的40%以上。通过临床见习,学生得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学习临床经验,培养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见习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内科护理见习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学质量即这个子系统的性能受到诸因素如学生、带教老师、临床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和医疗环境的影响。只有把整个见习带教过程当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内科护理见习中系统论的应用

3.1 整体性原则制定见习方案 系统论的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探索是对系统内外环境中以及内外环境间的辨析。在内科护理实习方案的制定上,从整体观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考虑到带队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安排中对实践开展深入的程度,考虑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实践医院的病人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如在呼吸科实习时,要考虑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的多发疾病,要求教学大纲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可以增加一些涉及健康名录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中首先要对关于健康的各种医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撰写出一份健康教育方案。学生在见习护理中,对住院病人或者门诊病人作出健康教育宣传,然后对小组或成员进行调换,相互检验对病人的宣传效果。通过宣传教育和检验效果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增强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规则。在见习中,导师选取护理实习对象时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认识到所选的病人是否具有护理的典型性,其次要考虑到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是否能够经得起学生的见习。还有就是病人在见习期间是否要外出检查以及病人对医院的治疗是否满意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见习活动是否有足够的病人资源来满足见习要求。

3.2 应用动态性原则合理调整见习方案 系统论是动态性的,在变化中不断的完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护理见习中要求把护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护理活动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变动不断的调整护理方法来服务于病人,做到更好的护理。在内科护理中,很多有关护理的因素是在发生着变化,如医院的环境、病人资源、技术水平和医疗机械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见习中要关注各个要素的变化情况,要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更具护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护理临床见习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病人和病情,因此在教学见习中应该密切关注病房动态。对于一些出院或者转院的情况出现时,应该安排见习生进入病房对此类病人进行观察,充分利用病人资源。在教学见习中,对于联系好的病人外出检查、出院或者病情恶化而决绝来访时,见习主管应该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和减少学生见习护理的次数。学生也要及时反馈在见习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见习主管的重视,对一些难度大的见习内容应该做一调整,及时解答见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使见习效果最优化。

3.3 应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见习方案 优化原则要求系统整体得到优化,完成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原则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兼顾各个要素,相互协作,方案选择最优化。见习方案的科学优化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大纲来制定,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设置,兼顾各种见习资源,方案必须达到以学致用,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和见习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不同的见习内容,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变化,从各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4 应用模型化原则推动内科护理见习的发展 模型化是实施系统方法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系统优化的必要手段。对于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诸多要素及其关系经过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系统模型,从而能简明地揭示和定量地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在内科护理见习中,不同的见习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见习方案,但见习时的主要步骤是基本不变的,即模型化。该模型包括理论复习和问诊指导、学生自主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搜集实验室资料、病房小结或小讲课、学生书写或报告病历、讨论、老师总结等环节,根据内容可以增加或删除个别环节。根据模型化原则制定见习方案,有利于内科护理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有利于见习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扣英,林征,孙国珍.发现式学习在内科护理见习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7(10):77-78.

[2] 熊真真,袁丽.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见习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56-57.

[3] 蔡曼波,胡丽,何平平.美学原理在护理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9-41.

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对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及其“非加和性”、“非机械性”、“非活力性”和“系统与要素”范畴的分析研究,从而审视“整体与部分”这对传统 哲学 范畴,认为“系统和要素”范畴比“整体与部分”范畴的实践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更有代表性,更具生命力。应当把“系统和要素”这砧全新的范畴写入教材。当前研究“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法,对正确认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对深刻领会 科学 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现代 系统论是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自本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它就以其巨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向一切知识领域渗透和拓展,不仅使人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还以其特有的哲学潜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为唯物辩证法的成对系列范畴的具体深化,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素材,特别是它对整体与部分这对传统哲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系统论也叫普通系统论(简称系统论),就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它有三个主要原则:一是整体性。这是指系统在整体上的性质并不等于它的多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性质的机械相加系统整体的新质是其要素、部分所没有的;二是模型化;三是最优化。整体性原则虽然是系统论的核心内容,但它却是从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原理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及其普遍联系原理是系统论最接近、最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也可以反过来说,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和深刻化,尤其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范畴。

我们说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是对整体与部分这对古老的哲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就在于系统论引导起了人们对整体与部分辩证法的重视,提高了它在哲学中的地位,深化和丰富了它的内容:一是整体性原则使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出发点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从系统论创立以来,它的整体性原则所构成的哲学认识论上的“特殊棱镜”,使得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使人们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着重点和出发点不是放在一个个孤立的部分物体上,而是放在整体上,放在事物之间和事物同外在环境的种种联系和关系上,对这种联系和关系只有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才能把它抽象出来。二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一种“非加和性”(即非“总和观”)。因为事物的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整体性的新质。三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菲机械性”十八世纪法国形而上学机械论者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不到整体的质的飞跃:看不到系统整体对其组成部分的支配控制作用,以及部分对整体的依赖性,它更接近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而存在的。四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非活力性”。活力论者片面强调生物体的整体功能不能分割为无生命的组成部分,主张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神秘的“活力”赋予生物体以生命的功能。这是一种神秘唯心主义,因为它使得物体的现象成为那种本原是不可认识的,而人们只能根据它的活动结果间接地加以判断而系统论则是一种“非活力论”,它原则上承认部分对整体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认为整体的功能与特性归根结底是来自部分的,来自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五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辩证的决定论性能:在系统中,整体首先决定部分,规定部分的贡献和活动的范围:整体是部分赖以存在的前提,整体包含部分又高于部分,部分是通过整体来揭示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去把握和认识部分,其次才是部分决定整体:不难看出,部分对整体的反作用尽管情形复杂,但它最终不得不受整体特性的制约和控制,离开了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部分就不能在任何意义上决定整体。总之,系统的整体特性不能还原为孤立的组成部分,而整体特性又可以在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找到根据。六是系统论提高了整体与部分范畴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决定部分,同时也承认部分的反作用。又进而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上升为“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这样高度概括的哲学命题,这对原先贫乏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法无疑是一个丰富。本来,整体与部分这对范畴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被许多思想家提出来了,但多年来也不被重视,哲学教科书历来不讲它。近几年来各地新编的哲学教材,大多都没有论及。个别教材也只是一带而过。由于现在整体性原则成为系统论的核心原则,而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整体性问题显得愈来愈重要,才开始有哲学工作者对整体与部分范畴进行新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系统论给我们的一大启迪:七是系统论丰富了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现代科学的巨大进展,使整体及其与各部分相互联系,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研究方法已经被提到了首位,从而使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又一次受到了 历史 的扬弃,由此诞生了现代科学的主导思维方式——系统方法:这种科学思维方法,经过了“整体——分析——系统”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分析与综合、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运用这种方法论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时,先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方案,再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系统诸要素、整体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进行系统选择,达到最优化,重新组合成全新的整体:在思维方式上,这就是把综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综合——分析——综合),并把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整体——部分——整体”过程的始终:这正是系统方法在科学思维方式上的重大突破,即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的新思路,也正是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传统哲学范畴丰富的表现所在。

恩格斯在他的不朽著作《 自然 辩证法》中指出:“部分和整体逐渐变成了在有机界中有缺陷的一种范畴:种子的萌芽——胚胎和生出来的动物,不能看作和‘整体’分开来的‘部分’,如果看作这样,那便是错误的解释,只是在尸体中才有部分”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指出,整体和部分是表象首先碰到而同思想格格不入的一种关系,或者从客观上来了解,这种关系是一种死的、机械的组合物。翻可见,整体和部分范畴是有局限性的,它必然要进一步发展。贝塔朗菲在创立系统论时,从哲学中借用了“整体与部分”范畴.是为了同“系统和要素”相对应:实际上,他在这里是把整体与系统、部分与要素看成了同等程度的范畴:然而,我们认为,系统论不仅丰富了整体与部分的传统哲学范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出的“系统和要素”范畴,这正是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进一步发展,为它增添了新的科学因素。“系统和要素”这对崭新范畴之所以是埘“整体与部分”古老范畴的深化和发展,就在于:

其一,“系统和要素”与“整体和部分”具有同一性,这是发展深化的基础:系统和要素按其直接形式来说,就是整体和部分。也就是说,系统和要素可直接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整体和部分按其实质,按其所包含的整体联系来理解,就是系统和要素。可见,整体和部分的实质是系统和要素:因而这两对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即在我们讨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上是同一的,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如果没有这种同一性作为基础,系统和要素就不能深化和发展整体和部分范畴。

其二,“系统和要素”与“整体和部分”范畴具有差别性,这就是深化和发展的重心(关键)所在,也就是一种前进性。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整体和部分范畴具有简单性、直接性,而系统和要素范畴则具有复杂性、间接性;二是整体和部分范畴具有肤浅性、有限性,而系统和要素范畴则具有深刻性、无限性:如果说整体和部分是简单的范畴,那么系统和要素则为复杂的范畴,比之整体和部分更深刻、更广泛、更具体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把整体和部分范畴具体化、科学化、深刻化了,向前发展了:第三,“系统和要素”比“整体和部分”的实践性更强:整体和部分范畴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同志所说的“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法,他历来重视对全局和局部辩证法的研究,强调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