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汇报材料范例

系统汇报材料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1

一、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地理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和行为在地理范畴中广延性存在的表现形式。地理空间思维则是对地理信息的感知、提取、概括和联接等。地理空间思维具有形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地图是表达地理信息最常见的方式,可凸显地理空间思维形象性的特点。用地理信息进行空间行为决策的重要方式是“表述联接”,即空间信息用属性信息来表述,属性信息用空间信息来联接。二者是耦合的关系,体现出地理空间思维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空间思维的方法

培养地理空间思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信息的解读并建立信息关联,由此进行空间行为决策。在教学中,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构建区域背景。区域的范围较大,能给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因此以区域分析为背景进行地理空间思维培养更高效。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以贴合学生生活的苏州市为背景,利用大量的空间信息、数据信息和生活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抽象、综合,可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二是设计“大”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会将知识点逐一分化,再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但这种细化型的提问,在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上效果欠佳。而以更大的问题为导向,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素材和数据,对资料进行甄别、分析与整合,从而有效提高空间思维的综合能力。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尝试透彻地分析问题,这就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此外,学生还可能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更有利于发展地理空间思维。如本课提出的“大”问题是“探究姑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对姑苏区的发展各抒己见,促进了学生主动去关注并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三是辅以材料。“大”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更多资料中获得数据。这些资料可以是学生课前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前协助学生收集的。材料的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片、地图、数据等,但每种材料必须有主题,能体现出一至两个地理信息。如本课的辅助地图包括政区图、景点和文化产业园分布图;图表包括地价表、人口数据表、专利分布表、工业资产总额及增长图、零售总额分布表;文字材料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医院和学校搬迁资料、学生对苏州的印象或感想。课例资料以地图、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从数据类型上看,既有空间数据也有属性数据。学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选取、概括、分析、联接和整合,在此过程中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四是激活小组讨论。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较大,而且数据较多,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分析、整合数据并提出方案的任务,因此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先进行问题细化和资料分化,再进行充分的分析解读,最后实现整合。如本课将“探究姑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大”问题分化为四个小问题,分别由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数据的联接和构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了要将问题细化之外,更要合理地进行组织、分工与合作。小组长负责分派资料、整合讨论结果并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小组成员也都有自己要承担的任务,如根据分派的资料概括地理信息,其中记录员要负责记录每个组员的发言。总之,小组学习要求“人人有任务,个个要发言”。五是构建思路框架。如何将数据进行关联和分析,是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关键。思维过程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是一种抽象、概括、归类、比较、系统化的过程。本课采用了SWOT分析法构建思维框架,将学生随机分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风险(Threat)组,并开展小组讨论。各小组要选择合适的资料,在组内概括并提炼出每一组数据中的关键地理信息,再将信息整合到思维框架中,形成最终汇报稿。

三、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空间思维的评价方法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2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业通风;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也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工程领域的毕业生得到国际认可,自2006年开始引入高校本科专业认证的方法。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行试点[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本科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5]。为达成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我校的培养目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

工业通风是安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和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通风设计、事故防治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防治方法、技术与原理;二是通风与防尘系统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三是通风除尘系统及其设备性能的检测方法、仪器原理与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将“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以学生为主导”,增加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同时对学生的预习和巩固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评价考核标准。

3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将工业通风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6,7],增加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与课程汇报四个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的每项基本分为100分,某项成绩低于60分时,该项不计分;某项成绩可以高于100分,但过程性考核四项的最高总成绩为400分,在计算课程综合评定成绩时按照四项成绩的平均分计算。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3.1课程作业

工业通风课程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课堂作业形式多样,根据所学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提出分析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些综合题和内容较多的分析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3.2课堂表现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均纳入过程性考核中。将缺勤作为扣分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加分项。缺勤1次扣10分,缺勤次数超过4次,该项成绩为0;缺勤次数超过该课程总次数的1/3,则取消本课程的期末考核资格。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正确回答1次加5分,不正确不扣分;被动回答问题,回答正确不加分不扣分,回答错误1次扣5分。

3.3课程论文

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不同的题目,每人一题。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8]。

3.4课程汇报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选取部分专题内容,分组讨论(4~5人1组),每组内容不同,共同讨论完成汇报材料,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课程汇报时,教师随机抽取1名小组成员作为汇报人,小组其他成员也可自愿汇报。随机指定的汇报人汇报成绩作为改组的汇报成绩,自愿汇报学生的成绩超出改小组汇报人的成绩时,可作为个人加分。该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4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8-57.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2013.

[3]柳建安,闵淑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2):21-24.

[4]陈永琴,李团结,朱敏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5(3):28-31.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

[6]王芳.《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学浅析[J].广州化工,2011,39(16):171-172.

[7]唐小方,陈晓旭,袁富贵,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1):255.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4

关键词:车辆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

0引言

传统地轨运输系统环节多、路线长、占用人员多、运输效率低,安全管控难度相对较大,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难点及重点,其相对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装备水平制约了辅助运输专业的发展。目前我矿井运输大巷主要采用蓄电池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部分斜巷采用小绞车进行提升运输,物料装入矿车后采取“打接力”的方式进行运输,且运输沿线留有若干车场用于物料的存放和调运。传统地轨运输系统的车辆从进入运输系统至到达施工地点的运输过程管控一直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随着煤炭生产采掘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采区的不断延伸,地轨运输系统复杂、运输环节多、设备占用多、运输用人多等已经成为制约煤炭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在矿井条件限制、工业环网不稳定、布置精准定位系统价格昂贵等特殊施工环境下,建立一套可靠、完善、便于实施的车辆信息化管理,对车辆、物料、运输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成为提高运输效率、安全生产的必然趋势。

1矿用车辆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1.1运输人员录入系统

录入信息包括运输日期、运输班次、运输班组、运输岗点及运输人员信息。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为衔接式运输,各单位计划物料经副井提升机入井,然后运输至各个区域车场内暂存,根据物料下井时间,各生产单位提升班次或各单位计划物料单合理安排井下运输岗点,多个岗点衔接运输配合将物料供应给生产单位,运输人员根据班前会安排工作,将井下各岗点的日期、班次、班组、岗点位置、人员信息录入系统。各单位物料车辆位置产生变更时,必须填写运输人员信息,以便于统计工作量,作为考核依据。

1.2车辆位置录入系统

录入信息包括车辆实时位置、装车物料及运输人员信息。车辆由装车单位、回收单位或转运单位进入辅助运输范围后,地面运输人员、斜巷电机车司机等终端运输人员将车辆编号信息、目的地位置、装车详情、运输人员信息汇报给车辆信息录入人员进行录入,产生车辆信息初始数据;沿线各岗点运输人员在将车辆从一个位置运输到另外一个位置后,通过煤矿生产电话将运输车辆的编号信息、当前位置、运输人员信息汇报给车辆信息录入人员进行录入;车辆根据目的地位置运输到位后,终端运输人员将车辆的编号信息、终点位置、车辆已到位、运输人员信息汇报给车辆信息录入人员进行录入。系统根据车辆信息由“运输”改为“到位”后,进行占压车辆计时,直至车辆进入下一运输循环。

1.3车辆维修记录系统

用于收集车辆的维护信息,实时监控车辆完好情况。煤矿在用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时,运输人员及时将车辆信息汇报给录入人员,并将车辆升井检修,车辆维修人员根据车辆维修记录系统提供的内容及时进行车辆维修,并将车辆维修情况反馈回车辆维修记录系统,形成闭环。

1.4数据管理系统

(1)车辆信息管理模块的功能是对每个车辆的历史信息进行储存管理,包括车辆编号、车辆类型、历史轨迹等。(2)人员信息管理模块的功能是对运输人员信息进行储存管理,包括运输人员的姓名、工号、工种及历史运输信息等。车辆维修录入模块的功能是对运输车辆的历史维护信息进行记录,将车辆维护形成闭环管理,杜绝待修车辆流入运输系统形成隐患。(3)区域车场存车监控系统,根据车辆录入人员实时更新的车辆位置信息,分析和处理得出各区域车辆的实时存车情况,并以界面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管理人员根据各单位的物料计划和各区域的存车情况合理安设岗点和调剂运输人员,各岗点运输人员通过实时存车情况提前确定岗点人员配置及运输的先后程序。

1.5生产单位车辆监控系统

(1)管理人员PC端根据车辆录入人员实时更新的车辆位置、使用车辆单位、装车物料详情分析和处理得出各生产单位实时用车情况,各生产单位使用车辆超出正常范围时,通知物料装车单位停止该生产单位物料入井,并通知生产单位及时组织人员周转在用车辆。(2)生产单位使用手机APP用户端登录后实时显示本单位使用的全部车辆信息,包括车辆编号、车辆到位时间、装车物料信息、压车时间及总使用车数。各生产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实时查找物料位置,并根据总使用车数管理本单位使用车辆,超前组织人员卸车保证物料的正常供应。

1.6运输岗位货币化系统

同时调动数据管理系统中的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和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根据运输距离、车辆类型、岗点位置、工种类型和运输人员当班的工作量,核算出每个工作人员的结算工资,实现岗位货币化。

2矿用车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1)根据煤矿生产实际,在没有车辆精准定位系统的情况下,通过规范职工汇报车辆运输过程的内容、对每个车辆使用数据库进行管理,来实现整个运输过程每个车辆的闭环运输管理。(2)行车调度室无纸化办公。将行车调度的各种记录与车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关联,录入车辆计划后,系统自行追踪计划完成情况,并生成各类生产报表。(3)建立车辆轨迹数据库。将在用全部车辆的运行轨迹信息汇总到数据库,实现车辆轨迹查询功能,生产单位压车报警等功能。(4)职工工作量考核。根据车辆移动的前提是人的运输及车辆移动带来的运输费用这两条逻辑关系,通过车辆轨迹数据库实现职工工作量的精确考核及市场化结算。(5)手机车辆查询功能。根据车辆移动的目的是各单位物料计划的逻辑关系,系统关联车辆轨迹数据库,生产单位可登陆手机客户端直观查看计划物料的运输情况,减少车辆计划的盲目性。(6)车场存车情况。系统关联车辆轨迹数据库,生产人员可直观查看各个车场存车情况界面,优化生产安排及分工,提高生产效率。(7)生产单位用车情况。系统关联车辆轨迹数据库,行车调度人员可直观查看各个生产单位的车辆供应情况、积压车辆情况及车辆使用情况,精准调度,提高生产效率。(8)建立车辆检修数据库,将在用全部车辆的损坏情况及检修情况汇总到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分析,实现生产车辆检修报警功能。

3结束语

车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车、料、人员信息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监控,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车辆、物料、运输人员或车场的情况;在应急物料运输时,方便调度室对各种物流运输资源的智能调度和管理;能有效提高运输效率,缩短车辆占压,解决运输工作难考核的问题;实现了车辆信息的共享,将参与辅助运输的每个单位在计划车辆和管控使用车辆上找到依据,有效避免虚报工作量、消极怠工等人为因素,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5

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流行病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流行病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慕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流行病学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1]。“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2],而目前新兴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习范围的有效途径[3-4]。MOOC可以为“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以MOOC为基础,结合案例“翻转”流行病学课堂

流行病学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已成为一门方法学,其原理和方法渗透到医学各科,甚至扩展到非医学研究领域。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骨干学科,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讨论为辅,学生主要依靠课本、实习指导等纸质资料,辅以教师准备的演示文稿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对某些理论较易掌握,但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预防医学专业或者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主动运用流行病学思维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都比单纯理论学习更加重要。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年来流行病学教学一直重视,且仍需不断完善的一项课题。近年来,MOOC的迅猛发展、案例教学的广泛使用、翻转课堂等方法的兴起为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特定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思考、讨论、评判;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判断和决策,无形中提高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大量优质的案例,MOOC等网络平台为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中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素材。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程序的一种颠倒。在教学中,它保留了信息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反,它将信息传递过程放在课外,主要借助视频等资料,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在练习、问答、讨论中巩固知识[8]。翻转课堂中课程视频取代了传统讲授,成为内容传递的重要方式,释放出来的课堂时间为学习者探讨、分析案例提供了契机,而课前学习获得的信息又可作为案例理解的知识基础。因而,翻转课堂可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一般的翻转课堂中,需要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视频,准备教学材料和探索性问题。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教学视频及材料,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互动点评,教师总结等多种方式,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而在MOOC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师可通过合适的选择,直接在MOOC平台上搜索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视频。在引入了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中,教师以含有问题的案例来代替翻转课堂中教师准备的探索性问题,并将对案例的讨论作为课堂知识内化的主要方式。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手段使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也更加丰富,实施者可根据对课程视频的搜索和学习,从视频公开课的讲解过程中发现一些合适的案例线索,再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获得多样化的案例。

2把握契合点,实现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握MOOC背景下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契合点是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前期准备、案例剖析、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教师总结五大步骤来践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教师需要准备恰当的教学视频、案例供学生使用。MOOC虽然提供了搜索平台,但需要教师从大量的资源中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此外,为了拓展流行病学教学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还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拓展资料。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视频资料的搜索和案例的剖析,为学生制定出合适的学习任务清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资料搜索:教师在MOOC平台上以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课程视频。目前世界上已出现32个著名的MOOC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和MarginalRevolutionUniversity等;中文MOOC自2012年开始出现至2014年,较知名的MOOC网站包括MOOC学院、学堂在线、ewant育网、ShareCourse、Proera等。以“流行病学”为关键词在上述平台进行搜索可得到大量资源,例如来自北京大学的慕课“流行病学基础”;香港大学全英文授课的慕课“流行病学”;网易公开课:《天津医科大学公开课:流行病学与健康》,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开课《社会流行病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公开课《公共健康的基础科学》等,上述MOOC资源涵盖了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中的重点章节。课程筛选:完成搜索任务后,教师可在适当的时间学习和观看课程视频,并撰写听课笔记,内容包括视频课程中的知识要点、所使用的流行病学案例。从视频课程中选择和教学大纲契合度高、难度适宜、知识点清晰、案例丰富的视频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材料。然后进行案例的选择与确定,即根据记录的案例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再次搜索、筛选以获得更多案例。例如,在《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中大部分视频公开课都涉及到“反应停”事件,那么,就可以认为“反应停”事件是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中较为合适、经典的案例,实施者可以尝试以“反应停事件”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从搜索结果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应注意,MOOC中大部分的视频只能在者限定的时间内观看、下载,所以视频课程、案例的筛选需要长期逐步积累、多次重复。资料拓展:教师可针对所带学生情况选择补充内容作为拓展资料。可以是章节相关文献或影视资料,如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BBC)的纪录片《五十年的抗争之路》就可以作为《病因与因果推断》章节的拓展资料。也可以是统计学或社会学的课程,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公开课《定性研究方法》。提供拓展资料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素材,丰富了流行病学教学内容。

2.2案例剖析及

案例剖析就是指教师对前期准备过程中获得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案例提炼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合适的问题。单纯的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探索性问题要由案例相关的问题来代替,并以该问题为开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课程视频的起点,更是自主选择拓展资料进行学习的纲要。合适的问题能正确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讨论,而不至于使讨论内容过于发散,达不到内化知识的目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包含课程视频的任务清单、案例及案例所带问题。网络平台选择较为多样化,可按照学校情况自行选择。不同平台各有利弊,学校的网络课程中心较为正式,干扰信息少但沟通不够及时;日常交流软件如QQ、微信等对较大文件的承载力较弱,但便于及时沟通,可以将二者结合。即将内容于学校课程中心上,同时利用QQ软件进行沟通、答疑。时间最好安排在该章节授课开始前一周,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又不至于太早而被学生遗忘。任务清单的同时,也可与学生交流课改实施的意义,告知教改实施的流程,明确学生在实施教改中的角色和需要完成的任务。

2.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学习任务清单进行学习,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建议将任务清单内容进行分解,尤其是拓展资料的内容,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划分等级,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将课程视频和案例作为必选材料进行学习,而拓展资料只需要按照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制作用于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内容包括:课程视频学习收获、对案例及案例附带的问题的思考和解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教师通过QQ和微信来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对其进行指导或答疑。

2.4学习汇报

引入案例教学后的翻转课堂的知识内化仍旧以学生讨论和教师答疑为主要内容,建议增加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通过观看他人汇报可以反思自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或者空白知识点。课堂上学生首先以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安排,一般4人一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形式以演示文稿为主,通过汇报实现资源共享,不同组别之间自主学习内容的补充扩展拓宽了班级内所有同学的学习宽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汇报结束后根据案例及其附带的问题自发展开讨论并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观点不同时可辩论,授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5教师总结

最后由教师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总结包括四个部分:①教师对讨论过程存在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大家都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误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及困惑,防止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②对每一组的汇报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对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并指出其中可以改进的部分,进一步提升学生汇报、表达的能力;③强调该章节重点内容,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重点不明确的现象;④提出思考问题,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训练流行病学思维。在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案例及课程视频、把握章节重点内容、筛选有效信息、拓展学习范围、控制学习时间、表达自我、撰写总结报告进行汇报等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关于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的教学形式国内外学者有过诸多论证,但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教学者对翻转课堂理解的不同,案例多样性导致的选择困难,教学技能的差异或者学习者配合程度的差异,都可能会对二者的有效性发挥产生显著影响。应当看到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都不是完美万能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应理性审慎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灵活的结合应用。无论是翻转课堂的出现还是MOOC的兴起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和更广泛的传播知识,遭遇困境时应科学地分析切不可将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死,应在实践中探寻其最佳契合点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流行病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田恬 张发东 蔡爱杰 戴江红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改革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教研室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曲海英,王丽萍,孔令玲.案例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17-918.

[3]张春梅.翻转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10):1895.

[4]田志娟,金瑞华,刘春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7):3444-3445.

[5]孔文娜.基于案例教学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174-176,177.

[6]李昕,宋维军,赵阳,等.案例教学在职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1):1129-1132.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 基础医学; PBL; 考核; 学习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从 2010 年开始,对八年制医学生进行区段整合式教学,其中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案例学习是区段整合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础医学阶段的 PBL 案例学习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全年及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并完成。案例学习与该区段理论课时间段安排基本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病案学习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但解决临床问题并不是临床前医学生的任务,此阶段更注重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及应用,如人体正常结构、功能、异常病理变化及机制。PBL 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效应: 其一为短时效应,意在激发学生对本区段整合课程内容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其二为长期效应,旨在培养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考核方面,PBL 案例学习环节具有独立的考核方式,并且与学习目的之长期效应密切相关。通常包括两部分: 即学生学习表现评分及学生学习表现反馈意见,前者为量化考核,后者为描述性考核[1]。与传统考核终结性评价模式不同,PBL 案例学习的考核评价目的不在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于评价学生在 PBL 学习过程中展现的学习能力及努力程度,同时通过学习表现反馈意见给予学生鼓励、意见及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及自我提升。这种评估方式与传统模式不同,弹性大,主观性强,且更具有因材施教的意义,引导教师在评估中占主导地位。因而要求引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及分析。近年来,PBL 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院校的重视,现已逐渐在各高校中展开。但缺乏经验的引导教师常对考核评估的实际操作感到困惑和犹豫。由于我校 PBL 案例教学已进行多年,笔者担任引导教师数年,现就考核评估的实际操作谈一些个人体会,与同行分享。

1 PBL 案例学习概况

我校基础医学区段整合式教学中共包含 19 个案例。每个 PBL 案例分为 4 个情境( 幕) ,2 周内分3 次安排 4 学时完成每个案例的学习。第 1 次课安排 1 个学时完成第 1 幕及第 2 幕的分析讨论,第二次课安排 2 个学时,1 个学时完成前 2 幕的学习汇报,另 1 个学时完成第 3 幕及第 4 幕的讨论,第三次课安排 1 个学时完成后 2 幕的学习汇报。四个学时中讨论环节及汇报环节各占一半。每个 PBL 案例四幕包括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医学伦理等知识点[2]。每个学习小组 8 人左右。第一个学期伊始,按照男女各半、来源地不同等原则进行随机分组。此后的两个学期,则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将积极发言的学生与偏安静寡言的学生组合分组。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提出主要问题及次要问题,分配问题后于课后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组织汇报材料,然后在下一次课 1 个学时内合理安排时间汇报所有问题。每次 PBL 案例学习将随机选出一名学生担任主席,负责主持学习进程; 另选一名学生担任书记,负责记录讨论内容,整理小组学习资料。案例学习最后一次课结束时,主席与书记负责对整个案例的总结回顾; 案例学习完成后,他们共同完成案例大报告及机制图[3]。上课期间引导教师适当给予引导,主要工作是记录下小组内每个学生在讨论及汇报阶段的学习行为,这些原始记录将用于考核评价。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对小组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例如在 PBL 学习初期,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错误是最常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在课上及时给予纠正即可。这些内容将不再出现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反馈中。

2 PBL 案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评估

我校在借鉴台湾阳明大学 PBL 案例教学体系基础上,建立了本校的考核标准[1]。考核前 4 项包括分析讨论阶段、汇报讨论阶段、小组回馈能力及小组的互动、沟通及专业态度。前二者考核个人表现,后二者均为团队合作方面,考核小组学习表现。前二者占比高,各为 40 分,其中评分标准为优 37-40;良 31-36; 中 26-30; 及格 20-25; 差则低于 20。后二者占比低,各为 10 分,其中评分标准为优 9-10;良 7-8; 中 5-6; 差则等于或低于 4。第 5 项为各小组成员总分。由于评分过程中各组引导教师占主导地位,主观性强,故组间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差异。为缩小组间差异,考核设置了第 6项,即小组的整体表现评估,且评分在 86-90 分之间选择,这一分值的限定一方面为引导教师提供了学生评分范围参考,另一方面它与小组平均分之比,即第 6 项与第 5 项平均值之比,被用来作为系数调整各学生的评分。而第 5 项与系数相乘后的分值才是学生最终得分。另外针对请假的考核标准为: 若请假,该次成绩不算,该个案成绩以其他两次成绩计算。该个案三次当中有两次请假,该个案成绩不予以计算。针对缺席的考核标准为: 缺席该次成绩 0分,该个案以教师评分的成绩×2 /3,若该个案三次当中有两次缺席,该个案成绩以 0 分计算。针对迟到的考核标准为: 在调整后的成绩基础上,迟到超过五分钟,每五分钟扣该个案成绩一分。最后学生请假应事先告知组长,并转知引导教师,事后提供假条[1]。评分依据在于引导教师的课堂记录,教师根据课堂行为,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给出相应评分。下面我们将从 4 个评分环节分别讨论课堂行为的记录及学习能力的分析。

2.1 讨论环节中的行为记录及评估

 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对案例中的信息经过分析后会有不同观点,进而进行深入讨论,彼此之间带来思想的碰撞、启迪,最后形成问题。引导教师首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发言,这种态度常反映了学生的自信心理。其次,记录下发言的内容,发言内容包括对案例细节的关注、对关键问题的发现。通常每个案例都会涉及显在及隐含的知识点。前者包括了相应区段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基础医学内容。针对显在知识点的发言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隐含的知识点需综合分析,最常见的有检查单的解析。例如对一份甲状腺功能检查单的解读,通过分析 T3 与 T4 的关系及 TSH 对 T3、T4 的调节,推理出患者处于甲亢或甲减的状态,并进一步推测病因。这方面的发言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另外案例中的部分知识点在学生的未知范围,此时学生需依靠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探索。例如在心梗案例中 B超检查单提到室壁瘤反向运动,虽然学生未接触过室壁瘤这一名词,但通过对反向运动的分析得出室壁瘤应该为无运动能力的心梗区域的瘢痕组织。除了医学知识,案例中还包含有生活常识、社会人文、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有关这些内容的探讨常常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拓展程度及探究创新精神[4]。

2.2 汇报环节中学生的行为记录及评估

讨论阶段总结问题后,学生课后查找、整理资料并自主学习,在汇报阶段于限定时间内进行讲解。每位学生均有自主学习并讲解的任务。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讲解问题展示了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准备及整理资料的能力,其二是汇报讲解能力。资料准备和整理直接影响汇报效果,这两种能力相互促进。学生 多 以 PPT 进 行 资 料 展 示,少 数 同 学 无PPT,但以板书做流程图或提纲进行讲解。各种形式均可,但不可仅口头汇报,而无任何材料展示。引导教师记录下学生的 PPT 制作质量,包括文字的量及排版,图表、动画、色彩、视频与音频的应用。这些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制作 PPT 的能力。同时记录下 PPT 内容的广度、深度、资料安排的层次条理性、逻辑合理性以及格式的正确性。这些反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查阅中英文资料的能力,对资料的分类、归纳、凝练及总结能力。在汇报讲解中,引导教师记录下学生的讲解风格、流畅度及讲解效果,包括语速、音量、术语词汇的应用、清晰度、讲解方式及易懂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把握度及其与听众的交流能力。

2.3 小组团队行为记录及评估 PBL

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员的学习能力组成了小组的学习能力。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小组共同进步。小组同学对本组的讨论情况、同学、教师及病案的反馈情况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学习能力,也直接影响团队的学习效果。小组回馈能力与小组的互动、沟通及专业态度在评估中各占 10 分。小组行为体现在 PBL 学习的全过程中,包括倾听他人的发言、积极推进讨论进程、认真准备和整理资料、清楚明了的讲解及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问等[1]。

2.4 主席及书记行为记录及评估

根据案例学习中主席与书记的表现,在调整分的基础上有最多两分的加分项。主席在案例学习中要组织学习流程,掌控学习进度,督促每位同学的参与,完成回顾与总结、资料汇总、完成机制图书面报告等工作。书记需要记录讨论思路及疑问,归纳总结后列出完整的问题,协助资料汇总。主席一职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而书记一职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5 小组的整体表现评估及调整分数

小组的整体表现评分限定在 86-90 分之间。小组同学平均分作为分母,小组整体评分为分子。即使平均分高,但如果高于小组整体评分,那么调整系数小于 1,则小组所有同学的分数调整后都会减少。

2.6 PBL 案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反馈

教师根据每个案例学习中记录的表现,填写一份学习表现反馈表。内容分两部分,一为学生的优秀表现,二为学生的不足之处。反馈内容以鼓励为主,意在增加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同时提出少许需改进的学习行为,针对某种能力的欠缺,引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建议。在 19 个案例的学习中,改进建议从易到难,逐步进行。例如初期强调讨论的参与度、PPT 制作质量、汇报的流畅度等,中后期则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综合分析应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英文医学资料阅读能力等。学习表现反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PBL 案例学习考核评估的影响因素

在 19 个案例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表现完善及能力提升并不是如同预想中的那般稳步上升,期间会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首先,PBL 案例学习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当临近理论考试或与理论考试期重合时,学生必然会出现二者不能兼顾的局面。于是大部分同学会应付了事,敷衍而过。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试图调整教学时间安排来改善。其次,19 个案例的学习耗时长,案例多,在初期的好奇心及热情迸发之后,不可避免会出现懈怠期。懈怠期的出现可导致学习表现的止步不前,同时它也是学习能力提升过于缓慢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反馈非常重要。需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 19 个案例的学习中,引导教师要随时进行纵向比较,对行为的改进及能力的提升要及时给予反馈及鼓励。另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表现及进步速度差异非常大。引导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优生要注重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反馈中意见与建议方面内容可适当增多。对评分低的学生更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反馈意见中优点的描述可适当增加。同时引导教师要引导优生与其他组员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学生养成向他人学习的习惯。最后,由于区段学习的局限性,学生的知识范围仅限于已学习过的区段。案例虽与相应区段相关,但难免会涉及未学习的区段内容。由于对部分案例内容缺乏足够的熟悉度,学生很难提出恰当的问题,也难以意识到自身知识及能力的不足,故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动力,降低案例学习效果。引导教师的及时反馈及对案例的认真筛选可改善这种局限性。以上是笔者在 PBL 案例教学考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办法及心得体会的总结。PBL 案例教学独立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旨在完善学习行为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考核评价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希望笔者的实践经验及体会能够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共同促进 PBL 案例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永孝.器官系统整合课程 PBL 教程[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13-128.

[2] 杨维娜,钱亦华,杨蓬勃,等.浅谈 PBL 案例与基础医学区段整合课程的衔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 2) : 302-304.

[3] 曹永孝,吕海侠,王渊,等.八年制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整合课程中的 PBL 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 8) : 79-81.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循证实践;学习体会;护理教育

循证实践(EBP)近年来作为国内外医疗领域的热点,在医学生的在校教育、临床人员的培训中逐渐开展起来,以高质量的证据为临床导向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DavidSackett教授提出循证医学(EBM)的概念以来[1],随着英国Cochrane协作网、约克大学NHSCRD循证护理中心、澳大利亚JoannaBirggs循证护理中心的成立,循证护理实践得到迅速发展,国外有不少院校将循证实践教育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和临床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中[2-3]。尽管我国目前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循证医学中心,复旦大学的循证护理专业培训,但我国护理人员对循证实践还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认识,仅有少量高校开设循证护理(EBN)的初步尝试[4-6],循证护理教育滞后,循证护理实践及培训状况不尽人意[7-9]。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第二批中英合作护理硕士培训项目,并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通过这次进修学习,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更新了我对护理事业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英国循证实践教育有了深度的、系统的认识,这正是循证护理教育和实践需要学习和借鉴之处,现将学结报告如下。

1索尔福德大学循证实践(EBP)的培养模式

英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2种,一种是授课型硕士(PostgraduateTaught),一般为期1年,包括2个学期共4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以及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以系统性综述为主),其中每个模块及毕业论文都分配一位导师进行课后的学习和跟踪,这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强度大,包括课堂学习、大量阅读、完成作业及考核;另一种是研究型硕士(PostgraduateRe-search),为期2年左右,不需要参加正式的课程学习,以跟随一位固定的导师做研究为主,其目的是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或为修读博士做准备。循证实践是一门独立的模块,且在最后毕业论文写系统性综述时会强化EBP的学习及应用,学习的目的是结合科研成果、临床实际和病人的意愿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评判性地将科研知识转化成临床实践,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改善病人结局,将最新最有效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循证实践课的开展包括3个阶段的学习。第一个阶段分别针对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和系统性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第二个阶段以专业的文献检索指导和实际操作为主,包括通过PICO模型[6]构建循证护理问题,各大医学护理相关的英文数据库的选择和检索方法、检索词的发掘和应用,以及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的运用;第三个阶段主要讲解循证问题的形成以及如何将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理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变更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分析等。

1.1循证实践(EBP)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英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英国教育的重点。课堂学习形式以老师授课结合杂志俱乐部(JournalCubl)[10-12]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融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视频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文献质量评价为例,先以4人或5人为单位将不同国籍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组中,分别负责查找文献(1人)、课堂汇报(2人)、记录汇报内容及讨论结果(1人或2人)。每周老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放到公共平台上,由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广泛查阅文献及书籍;然后,小组内的成员根据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查找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前分别发给小组内成员,小组成员课前阅读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选择适用的论文评价工具来评价论文;课堂上老师快速将学习内容讲解1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习任务进行汇报;汇报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先对汇报进行点评、提出疑问或者反驳;待所有小组都汇报完后,由老师进行互动式的点评,对好的观点、精彩的汇报进行表扬,并对汇报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梳理和归纳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此外,每个小组均有1名成员负责记录和整理该组的汇报内容、其他小组的意见及老师的点评。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能够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分工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学习。

1.2循证实践(EBP)的学习教材和结业考核

和其他的课程一样,循证实践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课程开始前老师会将所有重要的参考书目上传到公共平台,让学生在上课前就进行阅读和预习。第1次课程是介绍课,主要介绍什么是循证实践、学习循证实践的理由,以及主要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每周上课前老师都会将主要学习内容、需要阅读的书目和主要教学任务上传到平台上。循证实践课程的考核分为课堂评价、撰写循证实践论文和做报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方式[13],强化了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最终考核时同伴评价被很好地运用在做报告的考核中,同伴评价是指安排同伴对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质量及成功与否进行评价[14],并且研究发现同伴对于学习成果的评分与最后导师的评分高度吻合[15]。正式报告前2周老师将不同国籍的学生分成小组,让大家预先在小组同学面前相互展示各自的报告,小组同学可以对报告提出疑问和建议,并给出评分。通过同伴的评价可以知道自己计划的不足,同时也能吸取别人计划的长处,起到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的效果,又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归纳总结等,可以说同伴评价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双赢的学习方法。

1.3多元化的带教团队

学校对循证实践课的带教老师的要求很严格:正规护理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科研经验。同时,由于循证实践的过程需要了解多学科、跨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发展方向,所以在安排带教任务时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专业的老师来带教。多专业教师团队分别包括擅长循证实践、质性研究、量性研究、系统性综述、图书馆检索以及项目管理的老师。此外,通过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分享他们的循证护理实践,包括在校期间的汇报内容和在工作中循证实践的案例分享,可以使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理论的巩固和升华。

1.4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的学习设施

索尔福德大学的自习室遍布整个校园,每栋教学楼都设有特色鲜明、环境舒适的自习区,整个校区和宿舍区都覆盖校园网,使得我们的学习非常便利。图书馆阅读环境舒适、功能区划分鲜明,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图书馆全天24h开放,纸质藏书和电子书分别多达35万、59万,电子期刊达3.3万种,更免费提供近千台台式和手提式电脑,打印学习资料也很方便,只要登录学校网站上传文件即可在学校内任一台打印机打印文件。

2学习体会与反思

2.1对我国高校护理教育的启发

首先,我国护理教育模式以单一的大班授课式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差。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的经验,打破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课堂上合理运用杂志俱乐部、小组讨论、实际操作、PBL、同伴评价等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以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其次,高校层面应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教师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从较高层面从评估理念、评估模式和激励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教学改革的经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更多的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和批判能力。在教学材料上也要不断更新、加强运用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2.2对开展临床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培训的启发

系统汇报材料范文8

加拿大语言学家H.H.Stern认为,外语课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大要素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决定着外语课程教学的成效性。因此,Stern提出外语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教学设计均受语言教学大纲、文化教学大纲、交流活动教学大纲和一般的语言教学大纲的综合指导。对于这种综合大纲指导下的外语课程设计方法,Stern将其称为theMultidimensionalCurriculumApproach(简称MDCA)。MDCA强调教师要将课堂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入活动(Pre-activity)、课中学习讨论活动(While-activity)和课后拓展提升活动(Post-activity)三个阶段,并完成输入、协商和产出三大基本任务。同时Stern指出,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外语语言还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课程是一门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的英语专业用途课程的导读课程,兼顾计算机专业和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操练,和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我们以此为教学目标来组建《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课程的单元教学框架。由此,本着实现本课程的教学成效最大化,《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课程采用的是基于Stern的MDCA理论研制的“大学英语专业结合单元设计LCCL模型”为其教学模式。

二、按照LCCL模型设计课例

基于SternMDCA理论研制的“大学英语专业结合单元设计LCCL模型”指导下的每个单元教学过程及其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围绕教学内容的四维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即语言技能目标(Language)、专业拓展目标(Content)、交际活动目标(Commutationactivities)和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ies)目标。四维教学目标指导下组建的教学步骤结合学生个体独立查阅网络及图书馆文献资料,课外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和讨论活动、撰写小组合作学习报告,课堂小组集体演讲汇报学习结果、并接受教师和同伴对演讲的评估等教学方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有与单元教学过程中四维教学目标(Unitobjectives)相应的教学目标(Lessonobjectives),并在教学程序上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学材料、教学手段、作业布置、教学评估等环节②。

1.教材编制

为了编制《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除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外,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资料等各种渠道收集专业英语教材,查找与本课程相关的章节,通读各种版本的参考教材之后,整理教学材料,并编制讲义。每个单元上课之前,教师通过“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将单元讲义与相应的课外自主学习任务提前发给学生,供学生下载学习。

2.与专业教师共同备课

《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既要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要求两个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于是课程组与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备课。由专业课程教师来指导计算机专业知识,英语教师负责语言操练与应用设计。大家共同协商、探讨,编制恰当的教学大纲,然后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制定符合“卓网工”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教学计划,并且反复讨论相应的教学材料,进而设计课程的六个单元(章)及其每一课(节)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3.课堂教学方式

①《计算机网络应用英语》大班课堂上采用圆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讨论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沟通与理解能力;②小班课堂上,学生就课外自主学习任务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培养学生PPT制作能力、英语演讲能力等;③课堂教学主题、课外作业与评估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反思、自主学习、搜集文献、阅读、概括汇报等能力。(本文来自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