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铁路系统;协调发展;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X731 文献标识码: A

协调发展是研究复杂系统中各个组织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合作协调、同步,保证整个系统有序进行。协调学是多门学科相互协同和联系的科学,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整个系统彼此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或者信息流的方式保证整个系统有序演化,形成一种新型的宏观结构。

一、协同学理论概述

协同学是研究复杂系统中各个组织要素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在运行操作过程中的互相搭配,它不是简单的配合,是要各个方面密切结合在一起,保证整个系统表现的程序化。

1、协同学基本概念

协同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系统化理论、信息理论为基础,结合物理学中的平衡相变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该理论的优势,创造出协同自己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的研究体系。

2、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支配原理是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各个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衡量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此类影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反应。其次是绝热消去原理,要求建立序参量基础,抓住演化过程中支配作用的地位,实现绝热的效果。通过绝热消去,可以对序参量的支配做出精确的定量处理[1]。

二、铁路货运系统的自组织性

铁路货运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无法衡量子系统之间相互的影响及作用,甚至很难确定运动方程。自组织现象是运用自组织的原理和思路研究铁路货运系统的整体发展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采用自组织基本原理和思路解决铁路在货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系统协同发展。

铁路货运系统是个自然系统,无时不刻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协同学的基本理论,保证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其次认识到铁路货运系统是个自组织系统,探究铁路货运的基本发展规律。铁路货运系统在实践中与外部环境有一定的联系,能量和信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开放式的状态,才能与外界进行必要的联系。铁路货运系统要经过货源调查,货源量预测,相关规则和方案对外开放等,系统的开放性能保证整个铁路货运系统运行稳定,如果缺少必要的联系,会影响整个铁路货运系统的有机发展[2]。

铁路货运系统自组织发展是不平衡的,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调整,国家基础设施和人均收入不断增加,货运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发展存在差异性。

三、铁路货运系统的协同性发展

铁路货运系统的协同性发展能提升货运市场生机,保证系统由无序发展转向有序发展。以下将对铁路货运系统协同性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

1、铁路货运系统协同发展原则

如果一个系统包含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时,系统协同的目的就是达到系统最优和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以减少负面效应为出发点,构建各项基础设施。

(1)充分满足需求的原则

铁路货运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尽量达到运输条件。在实践中,铁路货运要发挥快速、安全、环保、节能等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源保障。其次铁路货运要满足运输旺季、突发事件的基本需求,减少货运的损失量,满足多样化基本需求,发挥铁路货运最大作用[3]。

(2)总体效益最优的原则

铁路货运系统协同发展要求以最小的运输资源承载更多的在运输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根据本区域内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货运发展政策,将铁路运输和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分工协作,达到整体最优的发展目标。

(3)系统规划的原则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布局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规划格局要求从违法发展趋势入手,尽量保证稳定性和灵活性。车站的各个干线与支线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联系,发挥主干线的引导作用。其次借鉴其他运输方式的优势,其他运输方式间的通畅衔接是保证货运运输的关键条件。

2、铁路货运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

铁路货运协调发展是以实现系统性演进为发展目标,要保证铁路与快运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促进良性循环。

以总体目标是演进目的:在客观规律基础上,将各个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正确处理各个系统间的关系,在完成本身目标的同时,确保完成系统的总体目标,实现最优化发展。铁路协同就是正确处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结果最优的发展目标。

3、铁路货运协同发展的内涵

当前铁路货运系统是以重物承载为主,协调各项交通运输方式的实际需求,按照既定的要求和目标达到共同完成货物运输的效果,发挥铁路货运的协同效应。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铁路供给和经济发展总量成正比的关系,既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输量,又要满足经济服务基本需求,调整本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的统筹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最大化,增强铁路货运的基本运输能力[4]。

四、结语

铁路货运系统是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包含了很多个子系统,当子系统独立时,系统协同的目的就是坚持系统最优和综合效益做大的原则。铁路货运协同发展适应当前运输发展形式,对提升铁路总体运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协同学实现了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建立在现有的货运基础上,保证铁路货运系统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峻青.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同相关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2012(23):80-82.

[2]张 诚,张广胜.基于协同模型的铁路货运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12):90-92.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2

关键词: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吉兵(1981-),男,湖北宜昌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梁伟(1979-),男,湖北襄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95-02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指挥控制系统作为战场的“中枢神经”和“兵力倍增器”作用日趋明显,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指挥控制系统装备也已陆续研制和配发部队,这就要求军事院校做好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工作,确保指挥控制系统装备更快更好地形成战斗力。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课程以陆军炮兵/防空兵指挥控制系统装备为背景,主要讲授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设计、分析与评估的一般方法,是学习指挥控制系统装备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培养学员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已初步形成内容框架和教学模式,但是指挥控制系统装备的特殊性又给原理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装备的集成性导致多种技术的不断融合,装备的发展性导致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装备的复杂性导致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课程组对“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和实践,实施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方向。

一、教学内容上注重工作原理与开发技术相结合

与其他原理课程不同,“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的授课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争议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指挥控制系统是一种集成化装备,没有原理。事实上,作为一种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系统装备,如果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是不可能实现其各项功能的。既然指挥控制系统是各个分系统的综合集成,那么各分系统的原理也属于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的组成部分。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是各分系统原理的有机结合。

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确定了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的基本框架: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系统体系结构为框架,按照系统集成思想提炼指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别介绍信息处理、辅助决策、通信和软件四大分系统;按照产品全寿命周期组织指挥控制系统的开发技术,逐一介绍系统设计、分析和评估技术。各部分关系如图1所示,各部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各部分基本内容

序号 课程模块 基本内容

1 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理论;美军DoD体系结构

2 需求分析 信息化战争对指挥控制系统的迫切需求;需求获取、分析、描述和管理方法

3 信息处理分系统 信息处理的要求和内容;情报录取;单/多传感器信息处理

4 辅助决策分系统 辅助决策的目标和框架、数学模型、优化理论

5 信息传输分系统 信息传输的要求和类别;典型信息传输方式的原理和设备

6 软件工程分系统 软件工程理论;软件的组成和分类;软件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7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四大分系统设计过程

8 系统分析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基于Petri网的指挥控制系统描述和分析

9 系统评估 系统性能和效能评估的基本过程;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

其中,工作原理和开发技术是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的两大核心内容,而且这两部分相互关联,相互辅助。结合系统的工作原理来讲解开发技术,使开发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结合指挥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讲解原理,使原理有例可证,有据可查。

二、教学方法上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这给学员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课程组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环节来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分实验和参观两个类型,如表2所示。

实验类环节通过对指挥控制系统设计、建模和分析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二次开发,借助Rational Rose、HPsim、MATLAB Simulink等仿真软件,将复杂理论的理解过程转化为典型过程的练习过程,既便于学员理解和掌握,又便于教员的组织和考核。

参观类环节充分利用本院装备齐全的优势,以防空兵武器装备为背景,介绍典型防空指挥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特别是对防空指挥控制系统的上、下级装备,如雷达、火控系统等进行了参观,使学员对指挥控制系统的工作机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手段上注重教员授课与学员自学相结合

“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该课程适宜采用教员讲授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实施,教员对重要理论进行讲授,使学员充分理解。学员对部分模块,如作战需求分析、体系结构选择、系统性能分析、系统效能评估等内容进行自学,进一步加深印象。为了保证学员教学效果,在组织学员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自学内容

应该选择相对独立、难度适中、资料充足的内容作为学员自学内容,并由学员自愿分组进行选择。

2.加强督促引导

在学员自学过程中,教员应对学员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适当引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补充,适时组织学员汇报交流。

3.鼓励思考创新

教员应启发并引导学员对自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四、教学效果上注重分析能力与系统观念相结合

指挥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强关联性和强耦合性,要求指挥系统原理授课过程中必须强调系统性。通过学习,学员具备系统的设计、分析和评估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设计和评估的基础。培养学员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系统意识和系统观念,为指挥控制系统的研制和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指挥控制系统原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教员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努力创新,积极思考,注重实效,使之为指挥控制系统专业课的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雷,等.指挥信息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罗雪山,等.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3

一、电算化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基本依据

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财政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关于电算化会计管理是工作的有关规定,这此规定是制定企业电算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1、电算化会计管理的法律和制度。近几年来,财政部先后“关于印发《电算化会计管理办法》等规章的通知”、“关于印发《电算会计工作规范》的通知”,较为详细的规定了电算会计系应该建立的控制制度,即电算会计系统应建立系统操作管理制制度、计算机硬、软件中设计控制措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电算化会计系统业务业处正确和安全的重要保证。由于电算会计系统彩用了计算机技术控制和组织、制度控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所以电算会计系统比手工系统的内容更加严格、控制内容更加广泛。

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也是衡量企业定点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是否合法的基本依据,所谓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是指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软件,保证会计核 算软件质量,根据丁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箱软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会计核算软在会计数据中输入、处理、输出及会计数据软件安全方面应当达到的要求和规定。由于系统的设计目标不一定相同,因此会计软件的功能就存在区别,但所有电算化会计软件必须具备的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核算软年的基本功能规范》所规定的功能,这是对电算会计软件最为基本的要求,它包括业务处理能务以及系统控制功能的要求,只有符合这种要求的软件才可以应用。因此,《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规范》既是软件开发的基本依据,也是设计会计电算控制制度的基本合基本依据。

2、电算化系统的工作特点。目前,我国有关电算会计工作的法令、法规带有少手工痕迹,一些具有问题的规定并不完全适应电算会计系统的工作的特点。因此,企业在设计自身的会计控制制度时应根据电算会计系统的工作特点和使用的会计软件的实际情况相应的控制制度。

二、电算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原则

电算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在电算会计适应的软必须满足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这是建立电算会计控制的前抻和基础。

2、业务处理程序标准化原则。会计业务的处理具有严格的时序性要求,比如结帐前必须完成期末业务的摊、提和结转等工作。在电算会计系统中,由于有关的功能通过功能菜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由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软件很难严格控制操作的时序。因此,设计电算会计控制制度时,应制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及有关控制点和控制要求,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严禁格的控制。

3、成本收益原则。电算会计系统通常彩用计算机程序和组织、制度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控制办法建立自己的会计控制体系,对于某个关键点具本采用哪一种控制办法可以有多种考虑,在确定具体的使用办法时,除了考虑控制的有效性外,还应考虑采用措施花费的成本。

4、岗位职责分离原则。即在设计电算会计控制制度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人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三、电算会计岗位责任控制

电算会计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建立电算会计岗位责任控制。建立电算会计岗位责任控制制度应划分电算会计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电算会计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及电算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邮纳、会计核算岗位、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岗位。电算会计和电算会计岗位可以在可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个岗位的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电算会计操作控制。电算会计操作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严格的职务分工,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操作管理控制应着重对软件缺乏技术控制或技术控制不足的地方作出必要的制度规定,以弥补技术控制的不足。操作控制的内容不包括:制度上机操作规定;加强系统人中操作管理;建立电算系统访问授权和身分证制度;安全稽核机制;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等。

3、电算会计安全保密控制。电算会计安全保密的内容有:硬件设备安全控制;系统软件安全控制;财务会计信息巡全控制;系统入侵控制;交易有安全控制等。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4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空前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高效,信息化,电子化已经成为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首选。考虑到当前大量企业的人事管理尚处于手工作业阶段,不但效率低下,还常常因为管理的不慎而出现纰漏。因此根据部分企业提供的需求,设计此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以帮助企业达到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本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主要对企业员工的信息以及跟人事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集中的管理,方便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强大的员工信息数据库。它是以.net2005.和sql 2005 express数据库作为开发平台。使用c# 设计操作控件和编写操作程序,完成数据输入、修改、存储、调用查询等功能;并使用sql 2005数据库形成数据表,进行数据存储。

本文详细介绍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并简要介绍了系统开发采用的过程方法。

关键词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c/s;员工信息数据库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需求分析

性能需求:整个系统应当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维护简便。数据库要求运行稳定,执行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软件系统本身运行对计算机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要求适中。

功能需求: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管理. 包含员工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和部门信息管理.二,日志管理. 三,系统管理.各模块功能如下:

a) 员工基本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员工大量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员工信息录入,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修改等子模块,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新老员工的大量信息,将以往大量分散的信息统一集中到数据库中。

b) 员工基本信息统计查询

此功能模块主要提供给管理员查询员工信息详情,协助管理人员根据条件快速定位员工以及对员工信息的统计分析。通过此功能模块,管理人员可以对大量员工的详细情况进行统计,例如年龄段分析,工龄分析等。

c) 部门基本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管理员对公司的部门进行分类统计。完成对公司新增部门或精简部门完成添加或删除等功能。

d) 用户信息管理

此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管理员分配企业人事管理的权限。设置合法用户对整个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具有添加或删除或修改管理用户的功能。

e) 账号管理

此功能模块对系统中的账号进行管理,将用户密码加密存储,主要为安全方面考虑而设置,使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来区分用户。

f) 日志管理

此功能模块将用户登录登出情况以及对系统的操作等进行日志记录备案以供需要的时候追踪查询。

g) 登录系统

此模块实现系统用户的安全登录,保护系统只接受合法授权用户的访问。

用户需求: 因为此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多数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管理公司内部人事而开发的,它仅仅是提供给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就是说用户角色都是单一的,他们都是系统的管理者,享有平等的权限.系统管理员点击用户管理,可以对用户信息表进行查询,编辑,删除,添加新用户等操作。合法用户在成功登陆系统后可以进行系统的整体操作.

3.2系统设计原则

a、实用性原则

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把满足客户生产和管理业务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b、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为适应将来的发展,mis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软件设计尽可能模块化、组件化、是应用系统可灵活配置,适应不同的情况。

c、安全可靠性原则

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要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数据库的备份策略恰当,以防灾难性事故发生。

d、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图形化原则:用户界面的设计应做到美观大方。用户界面应直观、明了、条理清晰。实现“傻瓜型”管理——易学、易用、易管理。

e、数据库设计原则

对数据库的设计因该体现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伸缩性和规范化。

4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概要

系统设计要在理解需求和分析需求之后才能正确搭建.

理解需求是在问题及其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的第一步。开发者只有和客户充分理解了需求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对需求定义的任何改进,在设计上都必须大量返工。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作业成本管理(ABCM);成本控制;成本动因经济论文发表

经济论文发表

1 ABCM的概念及其实施步骤简介

经济论文发表

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ABCM)是一种以作业管理为焦点、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减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Turney、Peter B.B.提出了旨在改善作业效果的ABCM的三个实施步骤,即分析作业、发掘成本动因、建立业绩计量体系(见图1)。它是按照“成本动因作?业?计量业绩”的基本思路展开的。但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来看,便会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Turney三步骤只给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从而显得比较粗糙和不够完善;其次,Turney三步骤的目的是改善作业效果,但它却只确立了分析作业、发掘成本动因和建立业绩计量体系三个步骤,而恰恰未将改进作业这一实质性的阶段包括在内。因此,我们尝试着重新构建一个更为细致和完善,同时也更实用的ABCM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2 基于ABCM的成本控制系统的设计

2.1 设计目标

在对ABCM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设计一个基于ABCM的成本控制系统。该系统的设计目标定位于以下四点:一是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以成本支持质量、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二是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四是降低成本,即以成本节省和成本避免二种基本思想为依据,综合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的多样化手段实施成本控制。

2.2 设计要求

成本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对成本控制系统的运行起着指导作用。成本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主要有以下四点:?①遵?循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全员参与原则、领导推动原则。②遵循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实务性原则。包括易操作原则、可行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③确保全面、重点和例外管理相统一。④贯彻落实权、责、利。

2.3 系统设计

系统输入:①新成本控制系统设计目标与基本要求;②公司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③公司人、财、物的情况;④与实施作业改进措施有关的信息。

系统输出:①作业汇总表、作业分类汇总表;②改进作业的管理思想,以及作业改进建议书;③作业成本计算报告;④业绩评价报告;⑤员工培训情况表。

系统内部信息流:①各部门职责的规定;②成本控制的制度体系;③作业汇总表;④作业汇总表、作业分类汇总表,以及成本动因分析报告;⑤作业成本计算报告,业绩评价报告;⑥员工培训情况表;⑦与作业成本及业绩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⑧有关各方的反馈意见。

一个广义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两个基础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三个执行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改进子系统和计量与评价子系统)和两个支持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ABCM的广义成本控制系统结构

其中,执行子系统又称为狭义的成本控制系统,是真正实施成本控制的部分,同时它也是整个成本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是参照本文第一部分中重构的ABCM实施流程设计的。基础子系统是整个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且一贯执行提供保障;支持子系统起到辅助的作用,其任务是配合执行子系统的顺利实施。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界之间都要发生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流动(为使图示清晰,图中连线主要表示信息流的走向)。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1)组织子系统的功能是确定企业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权限。尽管ABCM下基于组织结构来看问题的职能视角已显得不太重要,但明确各部门在组织中的职能,对成本控制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行仍是十分必要的。

(2)制度是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制度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和修改公司成本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司成本控制制度体系。

(3)分析子系统实际上涵盖了前述重构后ABCM实施流程的第一、第二两个过程,其功能包括:①识别公司业务过程中的作业;②将识别出来的作业加以区分;③分析成本动因;④设立作业中心。前三项功能并非孤立的,它们相互之间具有连贯性。

(4)改进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改进作业的管理思想,对无效作业提出去除措施建议,对低效作业提出改进措施建议。无论是去除还是改进都要求针对各自的导致无效或抵消的成本动因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只是针对解决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实施实质性的改进措施必然要借助其他职能管理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而这已超出了成本管理的范畴,因此我们将该系统称为“改进子系统”也许并不十分贴切。

(5)设计计量与评价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计算公司的作业成本,并对作业成效进行考核,不断提高公司成本控制工作水平,其功能为:①建立并实施公司的作业成本计算制度;②对各作业中心的成本业绩实施评价。

(6)信息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起到沟通渠道的作用,其功能是将与作业成本及业绩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有关各方,同时反馈有关各方的意见。

(7)培训子系统的功能包括:①帮助员工了解和掌握新系统的构成、功能等知识,并获得或提高实施新系统所应具备的技能;②解答员工在实施新系统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员工获得胜任新系统的运作所要求的技能。

3 系统简评

该系统从组织上、制度上、沟通渠道上和人员素质上建立健全了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和支持工作,从而摒弃了就成本论成本的狭隘的成本控制理念。此外,该系统从“过程”的视点出发,针对作业过程的成本实施控制,控制的内容不仅包括产品制造成本,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使用、维护保养、废弃成本,甚至于与产品生产无直接联系的各种期间费用,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成本控制的内容,并具备了从成本产生的各个环节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焦跃华,袁天荣.论现代成本控制目标[J].财务与会计,2000(11).

系统原理的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原理;教材建设;大作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机构、互联网乃至整个信息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数据库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教育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和相关学科教育中的核心部分,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都有必要掌握和熟悉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通过多年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了数据库课程之后,仍然不会“用”数据库――不会设计数据库,不会管理数据库,不会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我校的“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于2007年立项为国家精品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及其配套实验教材《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教程》。

本文主要对“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目标及课程体系,出版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色,大作业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课程目标与课程体系

1.1目标

我校“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主要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根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数据库教学实施方案的分类(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并结合我校培养特色,我们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性人才。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培养目标为:

(1)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抽象和数据建模能力,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数据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具备利用某种数据模型构建实际应用逻辑模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够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系统组成,能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原理进行简单分析;

(3)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一种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开发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应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求解能力;

(5) 培养学生使用和维护数据库能力,能够在掌握数据库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一种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1.2课程体系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 数据模型――主线。

① 概念模型:E-R模型。

② 逻辑模型:关系模型(数据结构、操作和约束)。

③ 物理模型:存储结构、索引技术等。

(2) 数据库系统――核心。

① 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结构与索引、查询与优化、完整性与安全、事务与恢复等。

②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数据库应用程序员以及终端用户等。

③ 支撑软件及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及各种硬件资源。

(3) 数据库应用――动力。

① 应用需求分析:业务需求及处理流程、功能需求及数据需求分析、业务规则分析等。

②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等。

③ 数据库应用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常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和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等。

2教材内容与结构安排

结合“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1) 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第1章)。该部分介绍了数据、数据管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基本概念,同时也介绍了数据模型、数据抽象、数据库模式等概念。

(2) 关系数据库基础(第2章和第3章)。第2章介绍了关系模型(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和关系完整性约束条件)以及关系代数;第3章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包括数据定义DDL语言、数据控制DCL语言和数据操纵DML语言。

(3) 关系数据库设计(第4章至第6章)。第4章介绍了数据库建模方法,包括实体-联系模型基本概念、概念模型设计过程以及如何将E-R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型;第5章介绍了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着重讲述了函数依赖及规范化理论;第6章通过一个实例演示了关系数据库设计过程。

(4)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第7至10章)。第7章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组织、记录组织、索引技术以及物理数据库设计;第8章介绍了查询处理技术,包括查询处理过程、各种关系操作算法以及查询优化技术;第9章讲述了数据库完整性和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的基本概念和措施,游标、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以及应用与安全设计;第10章阐述了事务管理和恢复相关技术。

(5) 数据库应用开发(第11章和第12章)。第11章介绍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常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和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第12章介绍了Web数据库基本概念,讨论了Web数据库访问技术,并介绍了XML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教程》按照《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主教材内容的顺序,紧扣数据库理论设计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及应用开发能力。本书在简单介绍了SQL Server 2000的特点、安装与使用、体系结构、数据类型、函数和流控制语句后,共安排了13个实验:简单查询、复杂查询、数据定义操作、数据更新操作、查询执行计划、安全性定义与检查、完整性定义与检查、游标与存储过程、触发器、事务处理、数据库模式脚本设计、C/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和B/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开发。每一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案例和实验内容3部分,每一类实验中安排了相关知识介绍,以帮助学生回顾实验相关知识。

3教材特色

目前,虽然数据库教材很多,但是很难找到完全满足我们需要的教材。本套教材的编写初衷是写出让学生会“用”且“够用”数据库的教材。虽然不一定完全达到目标,但至少我们已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本套教材主要有4个特色,一是强调数据库模式导航图,二是强调数据库设计,三是强调数据库管理系统,四是强调数据库应用开发。

3.1数据库模式导航图

数据库模式导航图强化对关系数据库模式的理解,以模式导航图为工具,使学生深刻理解关系数据库查询原理,灵活掌握关系代数和SQL查询语言。

例如,学生选课数据库SCDB的模式导航图如图1所示。其中,开课班是弱实体集,它依赖于标识实体集课程,且假设课程班号cClsaaNo可唯一标识某门课程的开课班。那么可使用标识实体集课程的主码courseNo与cClsaaNo结合起来唯一标识开课班中的实体。

给定一个查询需求,基于数据库模式导航图构造其关系代数表达式或SQL查询的步骤如下:

(1) 明确该查询涉及到哪些属性;

(2) 明确该查询涉及到哪些关系;

(3) 根据数据库模式导航图,通过多对一联系(或一对多联系),把所有涉及的关系连接起来,每一个多对一联系(或一对多联系)都可以表示为外码属性的自然连接。

例1:针对SCDB数据库,查找“吴文君”老师教过的2008级学生的姓名。

① 该查询共涉及3个属性,分别是职工名teacher Name、年级grade和学生姓名studentName,职工名teacherName和年级grade都是用于选择条件。

② 共涉及3个关系,分别是教师关系Teacher、班级关系Class和学生关系Student。

③ 学生关系Student与班级关系Class之间是多对一联系;学生关系Student和教师关系Teacher之间是多对多联系,这种多对多联系可通过几个多对一联系进行连通。根据图2所示的数据库模式导航图,可以得到该查询需要涉及5个关系:Class、Student、Teacher、SC和CourseClass,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图2所示。

④ 根据图2所示的数据库模式导航图,可得到关系代数表达式为:

∏studentName((((σgrade=2008Class ⋈ Student) ⋈ SC) ⋈ Course Class) ⋈ σteacherName='吴文君'Teacher)

3.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以案例为驱动,通过分析应用需求来介绍数据库建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关系数据库设计思想,提高数据库设计能力。

数据库设计相关内容安排在第4、5、6章以及第7.6、9.6节等章节,逐层推进介绍。第4、5章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第6章通过一个综合数据库设计实例启发式地引领学生学会需求分析、概念建模和逻辑建模。

综合数据库设计实例内容包括:

(1) 需求描述和系统边界;

(2) 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及处理流程、功能需求及数据需求分析、业务规则分析等;

(3) 确定实体集及属性;

(4) 确定联系集及E-R图;

(5) 检查是否满足需求,并改进E-R图;

(6) 逻辑数据库设计;

(7) 模式求精;

(8) 进一步思考。

该数据库设计过程是启发式、递进式的分析过程,可以配合大作业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3.3数据库管理系统

(1) 增加关系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等内容,一是有利于学生从底层的角度理解SQL查询,二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关系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三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关系数据库的优点和缺点。该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有选择地开展教学。

(2) 从使用者的角度,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介绍数据库的事务、并发、恢复和完整性、安全性等内容。

3.4数据库应用开发

增加数据库应用开发和Web数据库技术介绍,使学生能了解数据库常用访问方法和Web数据库的原理和实现技术,为后续学习和数据库应用开发实践打下基础。

4大作业教学改革

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手段,大作业制度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作业制度的实践使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协调互动,构建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式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式教学的主体地位,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

大作业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大作业开展“自主学习”,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大作业教学手段是通过学生充分地展示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大作业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大作业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举措如下:

(1) 教学内容课题化。合理设计课题是大作业驱动的关键,需要教师精心策划。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有事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有事能做”,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 分工合作责任化。责任化的目的是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有指导性的成员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大作业共同体。

(3) 完成任务主体化。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不要事先给出具体的方案和技术路线,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技术路线;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地通过互动式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学习成果作品化。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需要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

(5) 评价标准公开化。要想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必须先创建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问题的注意力。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传统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6) 成果评价民主化。每个小组在完成大作业过程中都付出了辛勤劳动,取得了一定成绩,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在答辩过程中,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学生的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程采用了上述大作业驱动下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大作业过程及进度安排如下:

(1) 选题:说明选题的原因、确定系统目标及边界(第2~3周)。

(2) 需求分析:业务需求及处理流程分析、功能需求及数据需求分析、业务规则分析等(第5~7周)。

(3) 数据库设计: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第8~10周)。

(4) B/S或C/S结构的应用系统实现(第10~13周)。

(5) 设计报告(第14~15周)。

通过做大作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5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我们一直在思考: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需要掌握哪些数据库知识?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这是因为数据库知识非常丰富,而且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了解所有数据库知识。另外,不同用户使用数据库时的视角是不同的。数据库系统的用户大致可分为4类: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数据库应用程序员以及终端用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既可能做数据库管理员,也可能成为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员,更可能是数据库应用程序员。

因此,我们试图编写一套让学生会“用”数据库的教材,该套教材的主要特色是强调数据库模式导航图、强调数据库设计、强调数据库管理系统、强调数据库应用开发,并通过配套的大作业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管理和应用开发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应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求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万常选,廖国琼,吴京慧,等.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吴京慧,刘爱红,廖国琼,等.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实验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万常选,吴京慧,廖国琼,等. 数据库系列课程中创新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5):13-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