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探析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探析

[摘要]在一些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与写作是相互独立的两大板块。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违背了语文的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更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大语文观,从高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探究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融合策略

阅读着重于语言的输入与内化,写作着重于思想的输出与外化。阅读与写作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步,又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应正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基于阅读集素材,有效关注读写转化与作文评价。这样做有利于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

一、正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的文章多为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解读文本,在阅读中内化语言并培养语感,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为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的实现奠定基础。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的语言品析、结构划分等探究活动,是可以为写作中的谋篇布局、手法选择等提供参考的。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写作教学中的立意构思、行文构思等也可以成为阅读文本的有效切入点。割裂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本身就是不尊重语文学习规律的行为,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品读了文章典雅素朴、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之后,教师不妨组织他们“赏美景”,即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自主阅读,了解作者在写月下荷塘之景时,先总写荷塘,再分写荷叶、荷花、荷香等内容。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很美,他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将美景依次排列,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更好地联系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生命感悟,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教师可在赏析“荷塘美景”的基础上顺势启发: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夜色下的花朵、清晨的街头、雨后的校园等,它们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且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它们还会散发出不一样的韵味。请你选好角度,用文字将你眼中最美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二、基于阅读集素材

大数据背景下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要做到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首先应当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深入了解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内涵,提升对阅读与写作的关注度,并引导学生尽量基于阅读搜集素材,以为将来的写作做好准备,做到学与用相统一。其次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阅读,在感受、体验、品味、领悟、判断等过程中提高思维与审美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阅读而不思考,或无所依傍地思考而不加评论,或在评论时只泛泛而谈而不循章法,就不能够深化阅读认知,进而不能有效积累可用的素材。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搜集关于“月”的诗文,了解“月”这一意象,从而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通过阅读、收集素材,加深了对“月”文化的理解,明白了文人笔下的“月”可以遥寄情思,可以表达哲理,可以抒发情意。学生若能结合素材再读课文,便能跟随作者漫步荷塘,陶醉于那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再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节选)》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搜集关于“雨”的美文,并结合体验写一段关于雨的文字。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深入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作者余光中一起听雨,看雨,体味雨,并将自己融入文字之中,从而深切地领会感悟作者所营造的形象生动、情深意浓的意境。

三、读写转化重素养

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没有大量阅读的写作如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如无用之材。教师应打破阅读与写作的壁垒,以素养培养为导向,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转化,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即兴创作、随堂练笔、语段仿写等活动,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经典阅读、素材采编等活动。在指导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突出理论的引领与方法的优化,或设计单元专题训练,或整合单元内的自读课文教学与写作指导,或整合教读课文的探究理解与写作指导,以引导学生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作课堂随笔,将阅读中的所思所悟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自主性,使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突破。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与写作指导“看好处,说门道——文学评论写作”的有效融合为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王熙凤之精明泼辣、林黛玉之才情风度、贾宝玉之叛逆多情、贾探春之敏锐能干、薛宝钗之圆滑得体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品评赏析的重点。教师结合阅读教学片段,设计问题:认真观察一个你熟悉的亲人或师友,思考从哪些角度对他进行描写,可以展现出他的个性?学生经过探究得出:可纵向深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角度来描写;可通过描写陪衬的人或景,立足于横向比较的角度突出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主要人物更具有立体感。学生可阅读鲁迅的《孔乙己》,赏析其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孔乙己的外貌特征,赏析文中描写孔乙己的“手”的内容以及孔乙己脸色变化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要对次要角色及环境描写展开赏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感受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分析咸亨酒店的布局及喝酒的客人、小伙计、“我”的出场意义等,思考文中多次出现的“笑”有何用意。在学生有效讨论以上内容后,让他们思考问题: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能更好地通过“叙—议—析—评”,深化自身的阅读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

四、注重作文评价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基础,他们在阅读鉴赏、随堂练笔、习作评改等方面的自主性更强,为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从高考的命题趋势来看,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与写作所占的比重提高,这体现出了深度融合语文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教师若能够在学生写作后进行及时评价,将有助于落实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以主题为“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的写作指导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选出你喜欢的记叙文,看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明确:事件要写清楚是基本,人物要刻画得个性鲜明,如果涉及情感,则要真挚动人。明确了这些标准之后,学生进行当堂小练笔,尝试去写好某一件事或“写活”某一个人物。有学生这样写(学生原文,未作删改):“深夜的住院部,冷清寂静。走廊尽头的护士站,当值的小护士已在打盹。我的父亲又起来了,这是第三次!我心中的火一下子上来了:瞎折腾什么,不知道自己病得多重?!刚要发作,耳畔忽然响起了大夫的叮嘱:‘肺癌晚期,吃点好的,顺着他吧!’我的心仿佛被撕开了一样。我尾随他,出了病房。小护士刚醒。我远远地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从宽大的病号服里摸出化验单,脸上现出近乎讨好的表情,上前小心问:‘姑娘您看,我什么时候能出院?’小护士没有接化验单,她看着面前这个顽固而执拗的‘熟人’,客气地笑着,摇了摇头,脸上现出爱莫能助的表情。多次碰壁,父亲已意会了这种‘婉拒’,他吃力地转身,喃喃地说:‘我的小女儿,她的学费还……’”师生共同鉴赏评价这一课堂练笔:这一片段描写得十分细致用心,遗憾的是,选材、立意等方面并无新意,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要变换素材或立意,难免要“动大手术”,且很有可能收效甚微。在沿用原文立意、素材的前提下,将习作的叙述角度稍稍变换,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是否能够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能否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动人、意味更加深长?在学生自主评改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相关的经典篇目,以从中获得有益启发。总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提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也越来越重要。对此,教师要基于大语文观观察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有效落实以读促写、以写驭读,致力于实现读写融合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从根本上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帆.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郑桂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1):8-13.

[3]丁华芳,王玉强.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9(4):49-52.

[4]刘晓燕.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反思[J].文教资料,2019(15):46-47.

作者:潘丹 单位:江苏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