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思考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受到普遍关注。教师想要顺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束缚,基于学情设计思辨性教学模式,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文章先对思辨性阅读进行概述,然后从师生关系、核心问题、阅读兴趣、设疑启发等方面对其具体策略进行探讨,供相关教育研究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在倡导创新的时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要将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深入探索学习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不断提出质疑性的问题。有了思辨性阅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这能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思辨性阅读概述

1.思辨性阅读的特点

思辨性阅读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质疑、批判的理想态度下来进行文本阅读,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反思性特点。即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进行自我反省,以此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矛盾,主动对不同问题进行探究。比如在教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人是苇草”和“人能思想”两个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第二,延伸性特点。即围绕阅读文本问题,对之进行延伸和拓展性的思考,能显著提升阅读者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感知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就需要引入其家庭背景资料,并让学生思考其与薛宝钗的关系,感知不同人物存在的意义。第三,学术性特点。即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之后,以提炼总结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可以提高其学术思维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2.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从独特的思维视角入手,不断提出、思考与解决不同的问题,这势必会促使学生不断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而且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汲取到各种丰富的文化养料,为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基。第二,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思辨性阅读教学能让教师从常规思考及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及修养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促进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思辨的主体,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背后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与领悟,更好地升华课文情感,这样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1.以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思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思辨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在实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师生平等、以生为本及适当鼓励的基本教学原则,这样既能够逐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又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辨并获得良好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思辨自信心。比如,教学《窦娥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冤”字进行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回答:“‘冤’字充分表达了窦娥对元代黑暗社会和统治者残暴的控诉,面对死亡时也在努力保护婆婆,体现出了窦娥的孝顺及善良。”此回答虽然不够完美,但也是学生思辨之后得出的观点,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既能够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还能够激励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完善、质疑,从而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果。

2.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重点思辨

核心问题的重点思辨,是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设置核心性的思辨问题,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目的。比如,教学《鸿门宴》相关内容时,可以将文章结尾处亚父范增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解析,思考刘邦夺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加深学生对课文及人物的理解。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散思维,并且会逐渐具有透过表面思考问题本质的意识,能明确事实背后的根本原因。

3.以阅读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思维状态。所以,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分别向各小组展示其他小组的思辨结果,以此来激发学生们讨论,得出更加正确而完整的观点。又如,基于学生的阅读实情,以网上交流平台向学生思辨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助思辨,在网络交流平台中与同学和教师互相交流讨论。当然,针对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的表现,教师要在完成思辨阅读任务之后对其进行合理评价,保护学生的思辨积极性,完善学生的思辨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以设疑启发,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

思辨性阅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质疑、思维与释疑的过程。针对学生展示出来的思维特点,教师要以设疑启发学生,对其进行及时的点拨,用疑惑激活学生的思维,给予每位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关内容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文章的首尾叙述风格与文本主体叙述风格不一致呢?开头与结尾过于欢快,而文本主体的内容又过于压抑沉痛,此种前后不一致的叙述风格,有什么深意呢?有了此疑问之后,学生们会纷纷自主进入课文细读。通过细读,学生才发现原来首段的轻松描写之中就包含着凝重,欢快中隐藏着沉郁,文中所透出的寒意不断散发出来。这正与主体部分的压抑沉痛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通过不断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明白作者这样叙述的目的,是让读者在“现实———历史——现实”之中不断交错,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不断唤起关于灾难的记忆,对生命进行重新思考。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矛盾处设疑,在思维凝滞处启发,以此来达到强化学生思辨意识的目的。例如,文中“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两句话,很明显是存在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及与同学的讨论,会发现这是作者故意在设置悬念,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学生思考到此处,不代表此问题已经结束,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维之中,思考作者反复提到的“没有新闻”是否存在深意。这样的启发,能让学生朝着奥斯维辛里的暴行方向思考,感知到原来这是在指其暴行的永久时效性,这是需要牢记的一段血腥历史。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极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明确思辨性阅读教学特点及意义的基础上,从师生关系、核心问题、阅读兴趣、设疑启发等方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及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建军.浅析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时代教育,2017(04).

[2]陈兴才.思辨性阅读,以什么为思辨的对象[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05).

[3]张豪.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策略选择———以《秋天的怀念》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7(07).

[4]徐飞,蒋薇.在“质疑—共解”中培养批判性思维[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04).

[5]陆志平,张克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建设,2019(03).

[6]陈琳.思辨性问题设计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古诗文阅读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7]余党绪.比教学范式建设更迫切的,是改善我们的思维———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8(01).

[8]陈兴才.思辨读写,走出整本书阅读困境的最佳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3).

作者:李会兰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