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的对策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的对策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始终以这两个要素为载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的发展历史都是不存在的。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不断推向纵深,时空观念成为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品格和素养之一。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时空观成为历史老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历史知识已经脱离了学生目前所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参与历史课的学习热情,应把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放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下,去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而更好地认知历史知识,学会用时空分析法去分析历史,感知历史,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起始阶段,中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启蒙阶段。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强调以历史常识的普及为基础,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让高中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无论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与认识都要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这样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因而,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时空观念,为系统化的历史学习奠定基本素养基础。

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主要策略

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历史地图进行问题解决,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时空联系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印记或生硬的知识识记,而是场景的再现、流动的活化的历史河流。

1. 巧用历史地图获取空间信息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参与,“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发生的,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是历史的空间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忽视历史空间概念,那么学生在解读历史现象或解决历史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并且每册教材还专门配套相应的历史地图册,与教材中的地图相互补充。丰富的历史地图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事件发生的位置、区域地形等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特征等社会环境,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历史地图中畅游,这些地图信息便不再是具体的地标,而将活化为历史概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地图是历史发展环境在空间上的表现,相较于教材中的文字性表述更加直观、有针对性地为历史教学构建起空间背景,是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的使用应避免简单死记山川、河流、都城的名称,这样很容易张冠李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知识深度挖掘地图信息,比如某一历史地图的位置、图标含义、地名历史延续及其在大环境中的位置、周边信息等,使历史地图丰富生动且不孤立。高中历史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起始阶段,重在历史概念和历史体系的感知,理论性不强,且中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各种教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其中历史地图册就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教具之一,它能够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空间感,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撑。例如,在“隋朝的统一”教学活动中,对于大运河开通的认识教师如果单纯讲述其修建过程、地理位置、连通的河流、起始点,然后说明修建大运河的意义,那么学生不但无法对大运河的空间概念形成清晰的认知,而且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过于理论化,学生学习感到吃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跟着地图走: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分为四段,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等具体情况,就会历历在目,有助于形成大运河的地理概念。教材中的地图只是比较简单的示意图,可以清晰看到大运河的起止点和具体河段,再以历史地图册作为辅助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在历史地图册中,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各段的具体修建时间以及古今地名都有标注,详细的信息更有助于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历史意义进行理解。比如,当教师提出“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认为修建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了方便自己到南方游玩;也有学生认为隋炀帝是为了巩固统一。如果教师直接讲述大运河的修建目的则显得缺乏实证,说服力不足,然而借助历史地图册我们可以看到,大运河向南修到了江南,向北则修到了涿郡,即今天的北京。如果隋炀帝仅是为了方便自己到南方游玩,那么就没必要向北边修建延伸,而且涿郡一带原是北齐领土,江南原是后陈领土,因此从地图上看可以得知,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一。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可以发现西高东低的特征,我国河流流向也呈现自西向东流的主要特点,由此学生对大运河在我国南北交通中的重要历史意义也有了感悟。历史地图的运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述,促使学生在历史空间的构建中认识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2. 创设历史情境,建立时空联系

通过时空观开展历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通过跨越时间与空间学习历史知识,就需要构建起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所构建的时空教学情境中,使学生零距离、零空间接触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而对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感兴趣。提升参与热情。这样就能把历史知识的客体与学习历史知识的学生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的深入认知。有效的历史情境是教师立足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一步步获得新知的桥梁,是从知识获得向能力提升、素养养成的重要方式。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其过去性,历史现象没有完全的一致性和重复性,因此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置身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认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例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的 1919》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片段,让学生对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困境有所体会,引发学生共鸣。接着学生们对教材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们阅读到教材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围绕电影片段进行提问,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师生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五四运动的过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给出情境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北京的一名大学生,你会从报纸上看到哪些反映当时历史事件的词语呢?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关键词,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思考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并给出情境任务:请你置身情境拟写一张爱国宣传单。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首先对基本史实有所掌握,然后对学生进行历史角色带入,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学生以及久远的历史场景鲜活起来。通过情境创设牵线搭桥,学生逐步建立起历史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历史思维的发展。总之,历史时空观念对于高中生来讲,并不是简单地识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而是要培养其时空意识和时空思维能力,将各种分散、零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了解其不同点和相同点,逐步养成这种历史学习的习惯。培养高中生的时空观念,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合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久久为功。

作者:张建平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