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

文学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

一、借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凡是感兴趣的知识,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学活动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中,借助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历史课堂富有活力。另外,我们不可忽视文学的史证功能,特定的时代催生出特定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能折射出丰富的时代内容,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文学作品中探寻历史踪迹,培养学生的史证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如《中国古代文学》一课中关于“唐诗”这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盛唐和中唐时期三位重要的诗人及其作品特点,我先是展示了三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让学生判断作者。作品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品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品三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作品一是盛唐时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品二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杜甫的作品《春望》,作品三是中唐时期白居易的《红线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都跃跃欲试地等着下一个问题。我接着问:“这三首诗的风格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道:“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和白居易是现实主义风格。”我马上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除了作者个人的因素之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造就了他们作品迥异的风格?”前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个问题才是真正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学生经过思考和探讨后得出:“李白诗风豪迈飘逸、想象丰富与他生活在唐朝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不无关系,杜甫诗句里的战乱动荡、颠沛流离以及白居易诗句里的忧国忧民,都是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人们通过再认与再现历史事实,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进程、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共情,犹如穿越,体会当时的情境,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历史轨迹、认识本质,能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效果。如教学《抗日战争》这一课时,选取杨绛的散文《回忆我的姑母》中的片段。“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展示后,向学生介绍杨绛先生的三姑母就是杨荫榆。这是学生熟知的一位人物,受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鲁迅先生文章的影响,学生对杨荫榆的印象被定格为:依附北洋政府,推行封建教育,肆意压迫学生,她在学生心里就是个反派人物。诚然,杨荫榆在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实施高压粗暴的管理,限制学生思想及行动自由的行为应当批判。但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凶残的日军,她以一己之躯,保护弱小,亲入虎穴,痛斥日军,实属壮烈之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最终悲壮殉难。通过这段材料,学生可以窥视历史的细节:日军的残暴,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无奈,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通过这段文字让学生明白这只是抗战期间的一个缩影,在中华大地上,千万百姓遭受日军蹂躏,也有万千志士不畏强暴,与日军抗争,正是这些中国人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同时,通过这段材料,也让学生认识到人是复杂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不能简单地凭一时一事就对人下定论,对一个人的评价要做到一分为二,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三、利用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文学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历史的新视角,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或评价是我们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资料,学生非常感兴趣,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感悟历史。赵亚夫在《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指出:“当历史上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等转化为文字,特别是脍炙人口、生动形象的文字作品的时刻起,它们就凝固了。历史课堂便是把这些看似凝固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通过文学作品,将抽象、枯燥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历史情节,拓展了学生的眼界,能够加强和深化学生对相应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解放战争》这一课“渡江战役”这一子目时,选用当年亲历渡江战役的支前船家女颜红英的回忆:“那天(1949年4月22日),大军要到江南去了,我家的船上坐了24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南边(国民党军)向我们打炮,厉害哪!有一名战士问我:‘你怕不怕?’我说:‘不怕,怕什么!我要把你们送过江,解放全中国。’我驾驶着船驶向江心时,突然一颗炮弹就在我家船边不远处爆炸了,一块东西(弹片)擦破我的脸颊,顿时满脸是血,我也不管,还是拼命地划,一心想尽快把人民解放军战士渡过江,到前方打胜仗。”通过亲历者的回忆,学生仿佛穿越到炮火纷飞的战争情境中,同时认识到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不怕牺牲换取的伟大胜利,也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支持。在战役中,无数船工表现出高昂的热情,很多船工甚至贡献了自己唯一的船只,船家女颜红英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她驾驶的满载解放军的船只,遭遇国民党炮火的袭击,脸上也留下了永久的伤痕。正是在这些船工奋不顾身的支援下,百万大军才顺利渡过长江,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通过这段文字,丰富了历史的细节,加深了学生对渡江战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引入适当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升华,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文学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需要也值得更多的一线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应纯 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