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策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策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地理学科知识,还要注意其综合能力的养成。然而,很多高中生在地理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低效性。鉴于此,本文总结了高中生地理课堂学习低效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应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 21 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关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各科教师都在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使其具备适应今后学习和工作所需的品质和能力。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组成。为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活动,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找出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探索相应对策,打造高质量高中地理课堂,提升其学习效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尝试探索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尝试改变知识传递的方式,转变自身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活动,使其通过自主探究、深度思考加强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养成地理思维,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运用综合思维深度探究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为打造高质量课堂,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并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还存在很多高中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答题技巧、机械记忆教材内容、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也有部分高中生存在地理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依然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更多新课改背景下提升课堂质量的相关策略研究。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重视课前导入环节。高中生在新课探究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无法及时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新课学习兴趣不佳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找出能够强化高中生地理知识探究兴趣的路径。通过重视课前导入,在导入环节中引入精美的图片、趣味性视频、课外故事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求知欲。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为例,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导语,学生很难通过“真的太漂亮了”“无可比拟”“夺人心魄”等文字真正体会到地球的美,也很难产生新课知识探究的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土星、星云、彗星等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产生探索宇宙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科学家、天文学家们为获取这些美丽图片付出的努力,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导语,并引导其根据文字尝试理解地球的魅力,并思考“地球真的会发光吗?”“为什么太空中地球是亮的?”“地球在哪里?”等内容。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主动阅读教材,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知识的探究中。

2.重视师生课堂交流。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获取学生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进度。为提升师生交流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问题。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给予其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能够从多角度针对特定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二,引导学生提升思考深度。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师生对话往往沦于形式,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全面,教师都会使用简单的评语进行点评,并公布“标准答案”,导致高中生的地理思维无法形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判断其是否存在思考深度不足的问题,并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其提升思考深度。其三,注重语言艺术。很多高中生都不喜欢在课堂中与教师开展对话,认为教师在讨论学科知识时过于严肃,自己的地理素养不足,无法与教师开展交流。鉴于此,在开展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使用幽默、通俗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开展对话。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想要落实新课改相关工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探索学科知识,并取得较好的探索成果,总结出自己无法理解的新知识。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其参与自主探究。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土壤》一课教学为例,在知识讲解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本课的知识点。为强化其自主探究的效率,教师可以为其分发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标明本课重点内容,并布置完善思维导图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补充思维导图中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升其自主探究的效率,又可以帮助其在观察、补充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系统梳理不同土壤的特点、形成因素和功能,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其提出自主探究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其解决困惑。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师讲解本课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配合教师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通过高效参与课堂活动,意识到自主探究过程对自己学科素养提升的帮助,进而强化主动探究新课知识、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意识。

4.定期组织小组讨论。通常来说,高中阶段的班级人数较多,很多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困惑或新想法,但为保障课堂质量,教师不能与每一个学生开展对话。为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为提升小组讨论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引导各组总结讨论成果。每一次小组讨论完成后,各组都要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哪些新观点,解决了哪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各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讨论与地理知识无关话题的现象。其二,适当开展组间交流。很多高中生通过小组讨论,依然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组织组间交流,各组提出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从更多角度思考新课知识,并强化学生互相求助、互相帮助的意识。其三,把握讨论时机。想要提升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把握讨论时机。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部分学生没能及时理解新课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小组讨论,从而保证讨论活动的有效性。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对新课知识了解不足,开展课堂讨论,很可能会出现讨论低效或讨论无效的问题。

5.重视开展课堂练习。新课知识讲解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能会出现“似懂非懂”和新课知识印象不深刻的问题,即不知道自己是否系统掌握新课知识,在考试中无法取得满意成绩。鉴于此,教师需要在完成新知识讲解后开展课堂练习,既能够帮助没有系统理解新课知识的学生发现问题,又能够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新课知识的印象。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口迁移》课堂教学为例,在帮助学生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推拉理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练习,通过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帮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例如,在判断题“河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这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中,学生可以通过“定居”一词回忆人口迁移的定义。在讲解本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其思考:“除气候因素外,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可能引发这个现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习题讲评的过程中,回忆更多与人口迁移相关的推理因素与拉力因素。完成习题讲解后,教师还要引导其及时进行错题整理,分析错因,总结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对新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新课改要求教师讲解更多对实际生活有价值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归生活,通过布置有生活性的问题或探究任务,帮助学生建立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为例,在本课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主要种类、产生原因和表现。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乡村农田开垦过度的新闻、城区交通工具排放尾气图片、周边水体污染的视频等。通过这些与高中生日常活动相关的视频、图片或文字材料,可以有效强化教材中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其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其知识探究的动机。完成知识讲解后,教师还可以引入本地环境污染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从而强化其应用意识,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意识地探索协调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7.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有效的课堂总结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提升其记忆效果。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分享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提升课堂总结活动的效率。然而,部分高中生存在不重视总结活动的情况,不能理解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归纳所学知识的目标和意义,从而出现了在总结环节期间注意力分散的问题。鉴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新课知识学习后自主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其系统梳理新课知识,还可以使其在自主归纳期间找出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并总结地理学习的方法。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为例,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练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本课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讲解的过程,以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为切入点,总结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化相关知识。在此期间,教师不仅要引导其归纳理论知识,还要结合教材中及教师分享的课外实例或资料,归纳耕地、草地、水域等乡村土地的类型及分布,运用综合思维回顾居住区、行政区、生态区等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并在分析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的意义期间树立人地协调观。这样,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本课知识,又可以使其在归纳总结期间进行细致思考,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8.积极落实赏识教育。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高中生都存在学习期间信心不足或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鉴于此,教师要注意落实赏识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进而强化学好地理的信心。教师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课堂问题,并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科学选择学生回答问题,以此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愉悦的课堂体验,并获取得到教师肯定的平台。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3《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学为例,在新课讲解前,教师可以请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标题,说出常见的自然资源。此时,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前预习成果,提出“淡水”“煤炭”“风”“太阳能”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展示常见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请其将自己提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归类,最后对其归类成果进行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即可以加深其对自然资源类型的印象,又可以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而针对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从而使其感受到本课知识学习的挑战性,而教师也可以适当对其想法表示质疑,最终对其思考成果进行肯定,可以更好地优化其课堂体验,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从而提升开展赏识教育的效果。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课前导入、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方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知识探究过程中。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组织课堂练习帮助其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入生活相关的课外资源帮助其感受到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其知识探索的热情和动机。

作者:张钟灿 单位:福建省沙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