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特征教学的重构探索

高中地理特征教学的重构探索

摘要:为了提高地理特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文章首先论述了地理特征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高中地理特征教学的重构,包括掌握地理特征维度、重视主要特征提取、加强不同空间尺度地理特征的辨别。

关键词:地理特征教学;核心素养;高中

当前,地理高考题中直接考查地理特征的题目越来越少。在此背景下,广大高中地理教师逐渐忽视了地理特征教学,认为地理特征不直接考,而不直接考就可以不教,甚至碰到一些地理特征的问题也会选择忽略。同时,部分教师即便在进行地理特征教学时,也只是让学生记住地理特征的模板,并机械套用模板,导致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却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地理特征是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石,是高考解题时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更是养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特征学习方法,以此重构地理特征教学,并提升地理特征教学的有效性。

一、地理特征的重要性

(一)地理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理知识按认知层次来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特征属于理性知识,需要从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等感性知识中概括出来;根据地理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地理概念;利用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才能推导地理现象的成因。例如,某区域的气候特征是根据该区域气温、降水等要素的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概括得出的;明确了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才能总结出气候分布的规律;只有知道气候特征、分布规律等才能探究气候形成原因。由此可见,地理特征与其他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分割,故教师应重视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地理特征知识的教学。

(二)高考解题时思维的起点与落脚点

众多地理教师轻视或忽视地理特征教学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几年全国高考“不考”。其实高考并非不考地理特征,只是没有直接考查“八股式”地理特征,部分高考题依然考查了主要的地理特征,不仅如此,众多题目都离不开地理特征。例如,2019全国Ⅰ卷第36题(图文材料略)。①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答案: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分析:解答该题需要对该区域的特征了解清楚,包括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市场特征、基础设施特征、交通特征等,并且要筛选并提取与汽车生产有关的主要特征。②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答案: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分析:该题的设问切口小,大部分学生回答的是所有车辆需求少的原因,而没有把焦点放在“每种品牌和车型”的需求少上。而解答该题需要对不同汽车品牌和车型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市场特征和使用环境特征有所了解。③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答案:(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分析:解答该题需要明白影响工业成本的因素,包括原料、能源、地价、劳动力、交通、集聚(规模)效应、政策、内部交易成本等方面。解答该题需要对澳大利亚以上这些方面的特征掌握得较好。④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析:解答该题最大的障碍是学生不知道经济发展需要从哪些特征进行分析。一个城市的经济特征可以从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快慢、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的规模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解这些是学生解决该题的首要条件。绝大多数高考题,特别是综合题的答题,都是建立在掌握地理特征的基础之上。要想提高得分率,学生就需把握地理特征的广度、深度,此外需要对地理特征进行归纳、提取、分类、比较等,进而解决其他地理问题。概言之,忽视地理特征的教学,只是“空中楼阁”。

(三)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准确掌握地理特征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核心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时,相关的地理特征是其思维的起点。掌握科学的地理特征学习方法,是学生参与地理实践的重要基础。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区域认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一些区域本身一些特征的认识;二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从“区域—空间”的维度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2]。由此可知,区域认知不仅是对区域特征的识记,还是认识区域的一种能力。“能够正确采用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是区域认知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地理特征教学,特别是特征的归纳、提取、分类、比较等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方面。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核心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相关地理特征的概括与归纳是起点。只有明确了各要素的特征,才能进一步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动态地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其实质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变化,以及地理各要素特征的变化。地理实践力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地理实践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感悟、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3]。而学会观察是地理实践力的基础,其实质是明白相关地理特征的概括、分类、比较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地理特征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达到感悟、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当前地理研学旅行等相关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但在执行活动任务时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地理资料的获取能力及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较弱,其本质是学生对地理特征的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地理特征绝不可忽视。

二、高中地理特征教学的重构

进行地理特征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往往采用地理特征的知识模板,让学生记住模板,并按照模板逐条归纳地理特征。该种方法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不同的地理特征就有不同的模板,学生记忆模板的任务艰巨;二是学生对地理特征的模板依赖性高,缺少自己动脑锻炼的机会,碰到相关问题,往往先是背诵模板,而不是回到地理事物本身;三是学生提取主要地理特征、概括不同时空尺度的地理特征等能力得不到锻炼。基于此,本文提出地理特征教学的重构策略,主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掌握地理特征维度

高中生在观察地理事物时无法从多个维度概括地理特征。例如,2019全国Ⅰ卷第36题的第4小问涉及“经济特征”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知道经济特征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较少学生能进一步分析经济发展的快慢,只有极少的学生能概括出产业结构特点,进而推断经济发展的质量。又如,2021全国甲卷37题第1小问:“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解答该题需要“岩石特征”的相关知识,学生能从图中获取砾石类型、数量等特征,但是磨圆度、分选性等特征往往会被忽略。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特征时会讲授地理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分析,这是有必要的,其是地理特征知识教学的基础。例如,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时空变化的定量分析过渡到定性分析),气候类型(齐全程度、为主类型、特殊类型),气候类型的分布(具体分布、分布规律)等方面分析;地形特征一般从海拔状况、地势起伏情况、地形类型(常规类型和成因类型)及分布、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描述;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流速、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方面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强调让学生记住这些特征从哪些方面概括,而没有总结一定的规律,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些地理特征的结构是有共性的,可以迁移的。一般来说,大部分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数量特征、质量特征、类型特征、分布特征,如图1所示。教师使用以下结构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做一定的调整,并且注重表述上的规范。例如,气候特征中的数量特征主要指气候各要素的数量指标及时间变化方面,类型特征主要指有几种气候类型及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指气候类型具体的分布情况及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地形特征中的数量特征主要指海拔特征及海拔的变化特征(地势),类型特征主要指有哪些地形类型(常规类型和成因类型)及主要的地形类型、特殊的地形类型,分布特征指各种地形类型如何分布。大部分的地理特征都能从以上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文章通过实践证明,如果在教学时遇到相应的内容,教师要进行总结,在特殊地方给予一定的处理,这样能够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重视主要特征提取

在进行高中地理特征教学时,如果仅让学生背诵知识结构,遇到题目时就套用这些模板,会使教学变成“地理八股”,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毫无帮助。目前的地理高考多以考查结构不良的问题为主,如果再用“八股”的土办法答题,是必然要失败的[4]。高考对地理特征的考查不要求系统的归纳,但倾向于对主要特征的概括。例如,2019年全国高考文综2卷第36题第1问:“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答案: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者是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分析此题时,如果机械套用地理特征模板,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却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答案。要想解决此题,不仅要知道地形特征可以从哪些方面概括,还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哪些是突出的特征。该题的后半问已经给了提示,即从后半问可以得出该主要特征是对耕地分布及数量有影响的,所以不难得出答案。那么在实际教学时,如何进行主要特征的概括?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总结。一是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特征与其他一般区域特征做比较,其他一般区域没有的特征就是该区域的突出特征,也就是主要特征。例如,与其他大洲相比,非洲的高原面积最大,因此“高原大陆”是其主要地形特征;与其他大洲相比,非洲大部分在热带,因此“炎热大陆”又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二是可以把地理特征进行内部比较,其中某些特征决定了其他特征,那么该特征就是主要特征。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气候干旱,且干旱的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点,甚至影响了人口、城市、产业等。再如,新加坡地理位置特征中最主要的特征是“扼马六甲海峡”,这一特征决定了新加坡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是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推导主要特征。例如,2016年全国1卷36题第1问:“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该题仅6分,答案需精简,回答主要特征。解答该题不应该罗列所有气候特点,而是要注重题目的需求,不仅要根据茉莉花的习性提取主要气候特点,还要与江苏、浙江相比筛选横县优势的气候特点,即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比较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加强不同空间尺度地理特征的辨别

尺度思想是高中地理特征教学中的重要思想,而空间尺度是尺度思想的一大方面。加强不同尺度地理特征的概括对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认知能力十分有利。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地理特征的概括侧重要点是不同的。大区域的地理特征侧重整个区域的共同性特征、特征的分类及分布规律等;小区域的地理特征侧重于对构成特征要素的详细描述。两者之间侧重不同,但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例如,人教版教材对亚洲的气候特征描述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对亚洲内陆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近几年,高考以小区域的题目为主,因此考查地理特征时也以小尺度的地理特征为主,那么大尺度的特征是否可以简单一些,甚至忽略?答案是否定的。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类别和秩序认识地球,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让无序的知识变得有序。另外,在进行大尺度与小尺度的特征归纳时,学生能提高空间格局觉察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和推理能力等,从而建立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意识[5]。因此在地理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一定的尺度顺序进行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对地理特征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地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素养的培养又需建立在深度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包括对地理特征的深度学习。因此,对高中地理特征教学进行重构,有助于学生精准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对地理其他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各种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瞿春光 单位:古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