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综述(4篇)

大学生感恩教育综述(4篇)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其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自我意识;实施途径

感恩,亦即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报本反始”“知恩图报”,但现阶段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情感缺失的现象,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感恩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等。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更新感恩教育观念、充实感恩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感。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对父母不孝,对师友不敬,对社会不爱,大学生身上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

南京大学校园里曾出现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信,在信中,这位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经常说的一句话。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然而,丛飞病危期间,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更有甚者,说丛飞的资助行为是为了自己出名,与他们没有关系。

这些特例,反射出部分当代大学生淡漠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不懂孝敬和报答;漠视老师、母校的教诲之恩,尊师重教道德观念淡漠;淡忘他人的救助之恩。如果对这些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很可能会对国家、社会的栽培之恩淡忘,缺失报国之志。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高校学生每个月话费在50元左右,但每个月都给父母打电话的人较少。大多数学生给父母打电话的原因是手里没有零花钱。当今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令人堪忧,很多同学是不折不扣的“低头族”。个别同学的素质亟待提升,他们甚至将垃圾塞在机房桌子缝隙中,为公共场合的卫生带来不便。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和发展祖国的重任,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将对他们走向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感恩教育,要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社会。上述行为,警示我们要发现学生道德素养与所受感恩教育的关联性,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意识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已持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感恩,要求我们的学生““仁”“义”“孝”。所谓“仁”,是对天下众生博爱,感恩自然创造万物和社会创造人生之恩;所谓“义”,是朋友间的知遇之恩;“孝”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份责任,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感恩父母。“为人莫忘本,为子莫忘亲”,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为子女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关于赡养方面做出了规定,但靠法律来约束是不够的。作为子女,理应感恩父母的生养、教育之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父母,应该是感恩教育的第一重任。感恩父母,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是否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过问候与祝福?是否在父母辛劳后泡过一杯暖暖的热茶?是否在父母生病时给予了悉心的照料?……父母的付出从不奢求回报,他们的爱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无怨无悔。作为大学生,沉浸在这份深沉而厚重的爱当中,不会无动于衷吧?感恩父母,这是最基本的感恩情感。

二是感恩师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人的成长道路中,老师和父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师的教诲,对学生的三观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真实写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你遇到的老师们为了让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而终身学习,伏案挑灯夜读。师长给予我们的爱是课堂上信任的眼神,是犯错时严厉的批评,是迷茫时豁然的指引。学生对师长的感恩是一份尊重,更是一份自我成长的肯定。作为大学生,要感谢成长道路中的良师益友。感恩师长,这是学生成长的证明。

三是感恩社会。社会是人的根本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要学习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也就是说,学生从小就会受到“集体”观念影响。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人接触,也不可避免的得到他人的帮助。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的同时,也是在为学生自身拓宽发展和进步的道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们生活在国泰民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当享受着清洁的校园环境时,要感恩那些保洁工作人员;当漫步在大街小巷时,要感恩城市建设工人;当你畅游在网购中时,要感恩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员们……感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次相遇。感恩社会,这是我们享受收获的过程。

四是感恩自然。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我们要感恩自然,感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阳光雨露;感恩徐徐春风、炎炎夏日、飘落秋叶、皑皑白雪。我们每天都在享受这大自然的恩泽,但越来越多的人却仅是贪婪的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我们看到了滥砍滥伐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看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小河成了污水沟,我们知道了为了获取暴利而不惜任意捕杀野生动物……有知识的大学生应清醒的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打乱生态平衡无疑是人类自取灭亡。因而,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环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感恩自然,这是我们生存的法宝。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学生成长及专业特点相结合,它应该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要想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需要老师用教育来点拨和指引,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将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入学初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入校之初,离开父母亲人和熟悉的家乡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同学是陌生的,校园环境是陌生的。这时辅导员要抓住学生情感波动的这一切入点,及时的进行感恩的教育。现在是他们回馈父母的时候了,父母辛辛苦苦的把他们送进大学,他们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不铺张浪费,不做经济攀比,经常给父母报平安;现在是他们回馈师长的时候了,老师的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他们今天的大学生活,要在大学里学好专业技能,在大学校园里历练自己,提高自己。

(二)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感恩世界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如设立一些感恩警示牌,在生活区悬挂感恩小故事,校园里做一些感恩诗词的装饰等,同时通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选拔“校园感恩之星”等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的报刊、网站宣传栏等,可以适当的宣传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辅导员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时,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来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在班会上,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感恩心理测验、“说说心理话”主题小游戏等引导学生做好角色定位,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同时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感恩故事或者感恩的事例,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示范。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动提醒学生给爸爸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是打一个电话陪父母聊聊天等。

引导学生在思考辨析中学会感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利用社会、网络上爆出的感恩教育的正反面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冲击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自我反省和比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意识,让学生不断反思,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生成,提高道德素养,学会感恩。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报效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检验知识的获取。大学生学到的知识,要投身实践,才能真正做到把校园教育变成社会教育,有效的避免“知行脱节”。学生服务社会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中,找到自己的动力和方向。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把感恩落实到实处。

感恩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自觉将感恩内化成充满爱意的活动,将感恩实践于生活,最终才能实现自我的升华。高校辅导员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感恩”文化教育,培养能感人所感,知人之情的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康太.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蒲清平,李华.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肖甲波 单位:潍坊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感恩教育浅谈

摘要:大学生感恩缺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恩教育要回答三个关键命题:何谓感恩、为何感恩以及向谁感恩。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一、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

2004年南京大学校内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件引发热议,父亲在信中控诉了儿子的不孝行为,只知道无度索取,从不知体谅父母;2005年媒体报道爱心歌手丛飞患病住院期间还有受助学生打来催款电;2007年在襄樊市一次助学活动中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受助资格,原因是受助者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

类似事件不一而足,近年来高校中不断出现大学生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师、过度消费、情感冷漠等现象,大学生感恩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原理对当前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1)社会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2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

(2)家庭因素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过分照料,导致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心安理得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细致周到的照顾,甚至认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懂得感恩与回报。部分家长教育理念也有偏差,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偏重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学校因素

就学校教育而言,功利主义的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在“升学”和“就业”导向下,一些学校实质上坚持的是智育优先、技能优先,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另外,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法也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自身因素

大学生感恩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在自身。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来说,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价值观的多元化更为明显,心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容易出现价值观上的迷茫甚至迷失。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应回答的三个命题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回答的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我们需要感恩的对象有哪些。

1.何谓感恩

“恩”字是“心”上加“因”,有饮水思源之意。《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感,动人心也;恩,惠也。两个字都有个

“心”字,说明感恩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是“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3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4感恩教育则是激发感恩情感、促进形成感恩意识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2.为何感恩?

(1)感恩是一种美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羊跪乳,鸦反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方国家也通过“感恩节”的形式来表达感恩之情。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不懂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也是情感冷漠的反映。

(2)感恩是一种智慧

培根说:“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做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个健康的心态。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由于年轻时患病使他终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当有人问他是否认为命运让他失去太多的时候,霍金的回答是“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5霍金的伟大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在于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矛盾,会面临很多抉择,如何面对与如何选择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否懂得感恩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有些人不懂感恩,因而总是牢骚满腹,对生活充满了抱怨;有些人心存感恩,就会换一种角度看待人生的失意与失败,摒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可见,拥有感恩的心才能收获更大的快乐和幸福,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好。

(3)感恩是一种境界

一个人懂得感恩,意味着他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从个人角度而言,懂得感恩会使人心胸宽广、平和恬淡,有利于自我身心和谐;从社会角度而言,一个感恩缺乏的社会必然是情感冷漠、人际紧张的社会,人人心存感恩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感恩、报恩的社会风尚,营造和谐境界。

3.向谁感恩?

我们要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辛劳地抚育我们长大;要感谢师长,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还要感谢亲朋,他们给予我们真诚的帮助、无私的关爱。

传统观念中感恩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朋友,其实我们需要感恩的对象还有更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都不可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独立存在,除了父母、老师、亲朋之外,还有很多人给予我们很多、帮助我们很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7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他人的服务,每个人都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生存发展的资料,所以我应该感恩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付出。

另外还有国家、社会之恩,如果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便不会有我们的幸福生活,祖国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当然还有自然之恩,自然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全人格的特征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对社会具有理性认知、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等。部分大学生生活养尊处优,依赖思想严重,自我意识强烈,情感冷漠,把父母、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实施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感恩的前提是知恩,知恩就是意识到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和付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需要从社会中获得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因此知恩说明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种认识正是责任感产生的前提。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心存感激并用实际行动予以回馈。因此,懂得感恩才会乐于付出,才会产生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勇于当担、乐于奉献的人。

3.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的社会。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基础,正如季羡林老先生说过:“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心的和谐。只有和谐的心,才能够处理好同他人的和谐,同社会的核心,以及同自然的和谐。”10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四、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感恩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因此单纯的知识灌输和理论说教很难得到学生的真心认同,感恩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从大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着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期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国新编著.学校永远不教的30堂感恩课[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

[2]兰涛编著.感恩就是风险责任就是成长[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

[3]闫纪建.关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69-70.

[4]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38-39.

作者:李芬 单位: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环节当中全面落实感恩教育,构建“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介体;教育环体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1]。一些大学生情感冷漠,无视家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满嘴的抱怨,一肚子的负面情绪,把他人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极少部分大学生甚至愤世嫉俗,做出自杀、虐待动物、过度消费及破坏大自然环境的过分或出格行为。可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陶志琼等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2]。

感恩教育包括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是感恩教育的教育主体围绕“感恩”主题,有目的地营造一定的感恩教育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大学生这个教育客体循序渐进地开展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感恩品质最终内化于大学生之心。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提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继续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感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著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其云:“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在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关于感恩的记载。如:感恩劳动人民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恩教师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感恩父母的“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以及“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的感人故事等。从中可看出感恩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在教化人们尊老爱幼、融洽人们之间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区域的和谐稳定、彰显人性中的温暖友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下社会正处在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在高校中开展感恩教育,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传承,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大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升道德修养,一方面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传播者,这对于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创建人类美好的家园,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全体人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勤勤恳恳不断努力的发展目标。然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对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感恩就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美德之一,它一直是维系社会各个方面关系的良好纽带。这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像一剂润滑剂调剂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人类具有这一美好的品质才能够以友善之心对待社会中的人、物和大自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准高素质人才,是未来国民道德水准的标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只有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能够知恩、识恩并产生主动报恩、施恩的愿望,能够在生活中以宽容、友爱的心包容一切,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形成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温情社会氛围,稳定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基础。

(三)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首先,能够促进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人们获得帮助和施与帮助后都会产生一种愉悦和坦然的心理满足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当代的大学生大不少为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影响,不擅长与人交往,活在自己的意识中,对于父母、老师、朋友给予的帮助认为是应该的,遇事稍有不满就产生愤怒、怨恨的情绪。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就是为了培育大学生宽容、包容的感恩品质,能够让他们和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之间少了冷漠、隔膜,多了许多的其乐融融;少了紧张和压抑,多了生活的幸福感。不仅建立了友好人际关系,还拥有阳光般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积极愉悦的发展。

其次,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全面发展的理论,即“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高校教育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施恩不图报的高尚品德;有助于大学生有能力在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构建一个友善、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感恩母校、他人,回报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自立自强和增强社会责任心,有助于大学生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对社会的价值。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感恩教育中获得的不仅是对所受之恩的回报,更是对自强、自尊、责任心的培养。

再者,在高校中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他们的价值。人生价值,即个人完成了对社会的贡献后,社会反馈回来的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张海迪曾经说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贡献。”[3]大学生经历寒窗苦读,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他们实现自我价值,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种感恩的品质,去回报母校和社会。近年来,一些贫困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是在毕业后却拒绝按时还清贷款;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被用人单位录取,经过单位出资培训能够上岗后就擅自离岗,毫无责任心,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一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让他们知恩、识恩,增强责任心,懂得无私奉献。不能只计较自己利益的得失,不能只以自我为中心,多施与援手帮助他人,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发展的机遇,促进大学生实现他们的价值。

三、“四位一体”感恩教育模式

(一)强调教育主体的感恩教育作用

教师是感恩教育中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改变着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信服,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做到用恩情来感化学生,以情动情:关心生活中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帮助学习吃力的学生,在学生帮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表达由衷的感谢。在这一系列的行为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培育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较强,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徐特立和陶行知将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和行为看作是一种最野蛮的举动。尊重学生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法则,是处理师生关系的金方。教师要将姿态放低,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主动献出自己爱心,呵护宽容学生,体谅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交流的关系。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尊重和佩服老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老师也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从而有效地完成感恩教学任务。

(二)发挥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是感恩教育中的教育客体。感恩教育是互动教育,大学生主动和教师配合,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感恩教育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感恩教育内化为他们的自我教育。首先,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当主动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大学生要改变被动接受学习的态度,主动阅读和观看弘扬优秀中国感恩文化的书籍和电影,浏览包含感恩知识和文化的新闻网页,多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再者大学生应当锻炼自己具备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的能力,防止诸如西方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害,要汲取我为人人、乐于奉献等中西的优秀思想。

(三)科学提升教育介体的时效性

教育介体是指教育中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感恩教育的内容是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依托和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恩教育内容包罗万象,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凝练感恩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让他们认识到恩情不仅包括“小爱”,即传统人伦关系中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同学的帮助之恩,还包括阳光雨露、山川河海自然之恩、世间万物的博爱仁爱之恩、敌人对手带给我们的压力变为追求进步之恩等的“大爱”。此外,还要在感恩教育内容中明确指出,什么是不正确的恩情观。例如,所谓的“哥们义气”“酒肉朋友”就不是真正的恩,大学生不能盲目去“报恩”而让自己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造成终身的遗憾。

感恩教育方法得当,才能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形成。首先,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将抽象的感恩理念渗透在教育主体的言谈举止之中,以崇高的人格力量感召大学生,以人性化的感恩情感感染大学生,促使大学生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次,坚持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作用,改进教育的薄弱环节,提高课堂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选取适合大学生接受的感恩案例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多给大学生提供践行感恩和施恩行为的机会,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布置让学生感恩父母、学校的实践作业,其成绩计入综合测评;班里组建互帮互助小组等,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感恩品质。

(四)创建感恩氛围良好的教育环体

教育环体即开展感恩教育的环境。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人类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家庭是培养大学生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摇篮。父母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培养孩子主动担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无私的爱,这种爱不应该是单向的,他们也希望子女爱自己,也希望得到子女对他们的关心。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感恩的良好榜样,以身作则孝敬长辈,关心朋友,热爱国家,爱护自然。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发挥着特殊作用。校园的文化环境是学校的特殊课堂,是大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校可以在校园景观里融入感恩文化。比如:教室、食堂、图书馆的走廊中张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受人恩惠需铭记”等名言警句;校园绿植和公用设施旁张贴“感恩小草的绿意,请不要践踏”“感谢桌椅为我们提供的舒适,请爱护”等温馨小提示;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宣传栏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宣传感恩文化;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在课间播出“感恩大自然”“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类具有深刻教育内涵的节目。这样,当大学生置身于感恩文化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时,能够使情操受到陶冶、精神得到洗礼。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呼吁全民学习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和政府就应当勇于承担起应担负的责任,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正能量充沛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孝顺父母、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其次,当下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在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如:鼓励媒体勇于揭露有悖于感恩和施恩的“恶”行为,表扬懂得知恩、识恩和施恩的榜样人士;开设论坛、网站等,提供一个能够畅所欲言,沟通感恩心得的平台;组织“感恩”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征集,然后进行播放;要求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言行举止中发挥正面宣传作用;还要加强媒介的法律立法,加大对媒介的法律监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媒体能够进行感恩正向报道,使得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机的结合,确保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总之,在高校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一件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又有利于未来国家建设的双赢之举,我们应当格外重视。

[参考文献]

[1]潘剑锋,唐励.倡导感恩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9):86.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9.

作者:魏雪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感恩教育重要性及途径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如何让感恩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土壤里充分扎根,本文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入手,探讨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变革,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不道德的现象正逐渐向大学校园里扩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确立阶段。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注重知识技能,而更加重视一个人的综合全面素质,如懂得感恩和诚信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着力开展感恩教育,让感恩意识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土壤里充分扎根。

一、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诚然,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感恩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全面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他说:“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而是缺少一种以人为本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而应当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该,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为大学生健康成才做好铺垫。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1)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懂得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国家社会的培养之恩时,他的内心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感恩和尊重,善于总结自己,并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懂得包容与理解,能够换位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引导我们用一颗真善美的心来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用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逆境时,就不会气馁,更不会形成心理扭曲而走向歪路,从而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感恩教育有益于学生治学立业。通过以人文本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尊重老师、感恩他人、热爱真理和重视知识的观点。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应对顺境和逆境,把感恩之情化为成就事业的动力。

(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感恩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和校园的安定团结、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人生理想信念,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学生拥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意识。

第二,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情感教育体系。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活动,只有充分重视情感的渗透和投入才能取得成效。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形成父母以身作则、老师言传身教尽量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让学生的内心能够体会到感恩的意义,另外可借助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大力弘扬感恩的传统美德。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又和谐的氛围环境。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感恩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理论,更需要在行为中表达,只有在活动中践行才能得到真切的诠释,知行合一才是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开展各具特色且主题多样的感恩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能得到情感共鸣,并将感恩意识融入到生活中,践行到实际当中。

第四,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让学生心怀感恩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教育者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感恩教育常态化、反复化,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苑婧娴.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J].赤子:上中旬,2014(22).

[2]梁炳辉.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9).

作者:田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