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研究(6篇)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研究(6篇)

第一篇: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

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作为高中必修课,地理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它是理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理科,既需要经纬度、周期、高度等的计算,又需要地理环境知识的记忆。新课改环境下强调学生多方面发展、主观能动性及实践性。这就要求老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创新。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教学资源;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知识面更广、专业知识更精,培养自主性、创新性,具有基本地理素养的公民。以往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用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应对考试。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需要加强主观能动性,多动脑多动手多讨论。

一、地理教学现状

以往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课占用课堂绝大部分时间,教师与学生缺乏良性沟通,往往按教案备课,上完课留作业。比如讲地球公转、自转,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教师往往在黑板上画四个状态下的地球,告诉学生变化过程,讲完留作业,课堂气氛僵硬枯燥,学生乏味缺乏激情,对学生而讲就是多做题。学习地理的目的也仅为了应付考试,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以致用,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实践能力。学好地理是一件终生受益的事,它涵盖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地形,我们外出露营时要知道在什么样的地方扎帐篷,这就要我们熟悉地形地貌,了解什么是陡坡,什么是谷底。由此看来,教学创新尤为重要。

二、以学生为本

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服务于学生。

1.教学设备上,学校应在教学条件方面全力支持,配备多媒体设备,成立教师科研小组;教师改革教学课堂,学生圆圈式围绕教师上课,这样有利于学生间讨论问题,参与课堂互动;学生提升本位思想,加强自身主观能动性,注意手、眼、脑、耳的综合运用。

2.教学观念上,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给学生充足时间讨论思考,地理学既需要完整的脉络知识体系构架,又需要细化知识点。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3.加强引导,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可以搜集丰富的素材,辅助学生理解。比如讲四季交替,教师可以借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转动过程,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可搜集多种图片辅助理解,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地理一方面是枯燥的,知识又具有整体性,环环相扣,一不留神可能丢了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一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向斜、背斜的形成,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可以搜集相关视频、幻灯片等助于学生理解。如在讲向斜背斜、山地谷地时可以放映演示这一变化过程,不再是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在讲岩层受挤压变形时可以动态演示这一过程,教师可以制作图片卡,随机抽取问学生,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记忆,每次上课先抽图片提问,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有助于学生对其成因的理解,教学也不至于是枯燥乏味的。人们对图形的记忆理解更深刻。作为教师要搜集一切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教材资料,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注重学生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积极性,可以采用:

1.分组轮流上台演讲竞赛方法,学生可以自由结组,每个小组自己准备要演讲的课题,比如风带雨带的移动,冷暖气团相遇会出现什么情况、梅雨季节的成因、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多查资料,备课方案,小组合作完成,演讲过程形似上课,其他小组可以提问题作为竞争,最后教师评分给予奖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加深相关知识记忆,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其余人作补充,互换位置互换立场,站在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思维可得到拓展。

2.分组进行地理知识竞赛,增强学生合作团队意识,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共享交流,合作以共赢。

3.室内户外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成为实践性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比如山地、谷地、陡坡等地形地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亲眼见亲耳听、实践出真知。让学生真正了解自然社会,而不是一味从书本上看到自然,这也是响应新课改要求。

4.创新课程设计,新课标要求培养具有基本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课程设计要贴切生活,教师应让学生多注意身边的事物(比如气象、交通、水文等),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感触,又让课程具有实践意义。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是必然,如何创新,首先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观念,尊重学生,所谓师之道,答其疑解其惑也。不再做全包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构架自己的知识框架,地理知识具有整体性,因此,学生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比如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球表面,生物圈被谁包含,知识一环套一环,所以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而不是教师写出板书进行背诵,这样和小鸟喂食没有区别;教学方式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学生理解,采取课堂游戏、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条件应该带学生到户外去学习,增强实践性;教师多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比如时政新闻,这些和考题也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留心身边的地理,发现身边的地理。高中地理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观念需要转变,课程设计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创新,我们的目的是响应新课标号召,培养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具有基本地理素养的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公民。

作者:刘章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政府和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个体所需要关注并加以解决的。因此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个从思想上树立观念,并加深理论学习的方案,如何进行这种环境教育的渗透和整合便是本文需要重点归纳的内容。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一、前言

当下,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三者之间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热议的焦点。不少地理专家针对日益发展的经济条件与逐渐恶化的地理环境给予了高度关注,探讨人类过度开发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人类为环境保护付出的惨痛代价。然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应该尽早树立,特别是扎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中,通过灌输高中的地理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概述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是以解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将其贯彻于高中的地理课堂,从而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全面且专业化的学习和理解。具体而言,一般的环境教育指的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扰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使这种资源进行整合能够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首先丰富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内容,以一种形而上的方式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地理教学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进行地理、气候、地形等知识点的覆盖,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新增加了环境问题这一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关于人与自然处理关系的课程,地理教学中新增的内容对现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高中地理中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保护环境的作用,学生还能通过地理的学习将保护环境的方法,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地理教学更应当关注现实生活,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并未突破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瓶颈,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隔离现象。因此将环境教育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地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手段,提高了教育的应用能力与实际价值。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整合途径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首要途径是对于教育理念与思想的创新。要从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同时进行理念创新与渗透。一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预习,但课堂上却按照自己原有的步调开始“满堂灌”,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对学生自习的结果做出相应的评价,学生也未能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点。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某些成功的教学模式,但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还停留在表面,或完全忠实于固定教学模式的广泛引用,从而使得教学课堂失去了本应有的思想意志。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入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的新观点和新事例,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其次要从教学内容和材料上进行整合与渗透。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不可饶恕的地步。教师需要通过以教科书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以使学生明白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多么严峻。教学内容的调整不应该只是增加一章节或是一个条目的文字,二是将整个环境教育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同时在教科书中有所体现。当然,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将课堂搬到企业中,到大自然中进行体验。这样才能深刻反省人类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更加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来自己,引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去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再次要从教学形式上进行渗透。高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的掌握和领会,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用在环境保护上。高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将现环境污染的场面直接明了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与紧急性,要让学生知道人类的哪些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需要加以制止。另一方面,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演习与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发地投身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去。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造成资源矛盾的加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更是每个学生、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要从教学的理念思想创新出发,从教学的内容与教材调整出发,从教学的形式出发,才能真正将环境教育进行整合,并将其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对环境改善的能力,使其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王泽江 单位:平坝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星.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5,11:13.

[2]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51-54.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教学探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日益完善与推进,导学案成为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模式,在多个教育阶段的科目教学中均有所涉及。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在积极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本文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进行着重探究与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

导学案;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改善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可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动力,是对“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落实与实施,对于提升地理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首先,坚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的原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他们学习地理课程的辅助者与引导者,不再是传统的主导者,并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与收集信息的技巧,强化彼此交流与合作。其次,注重知识的递进性与层次性原则,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应采用分层教学法,鼓励学困生、激励中等生、挑战优等生,让整体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而设疑时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知识水平差异,导学导练应适当有度。再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高中生仍然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师需掌握他们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科学合理的通过导学案设计教材内容,运用浅显易懂的知识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理解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

1.利用导学案设计自学提纲。

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师需设计一个恰当的自学提纲,引领学生自主了解教材内容与知识脉络,独立阅读学习内容,这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高中生并没有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不够系统化,在课前预习中比较盲目,效率一般。为此,高中地理教师需深入分析与研究教材,在设计导学案时,加入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掌握知识结构,寻找中的和难点部分,实现自主阅读。例如,在进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在导学案中可设计自学提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差,四季的形成的原因和五带的特征等,让学生在运用导学案过程中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迁移应用。

2.利用导学案设计启发问题。

如何利用导学案设计启发性问题,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以学生掌握基础地理知识为前提,对导学案中设计的启发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以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导学案设计启发问题时,应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情况和教学任务等为切入点,设计难度适当、主题明确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在讲授荒漠化的概念之后,可在导学案中设计部分启发性问题:根据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分析荒漠化的自然成因,并根据个人思考提出一些治理荒漠化现象继续蔓延的对策。同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西北荒漠化地区的图片,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与想象空间,针对他们提出的对策进行适当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

3.利用导学案设计游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导学案设计游戏教学,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小游戏等学生乐见喜闻的游戏方式,满足他们在游戏中喜欢表现和展现个性的心理特点,并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脉络,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引领他们归纳和总结知识,巩固学习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应用游戏式的导学案,可从整体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他们一起参与、动手动脑和积极思考,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与束缚。例如,在讲授《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时,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个智能分配游戏,以某一国家为例,标出该国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包括原料、水源、运输和市场等,然后让学生将不同的工业区位分配在不同地方,并分析是否可行与合理,从而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燃料、交通、市场、政策和劳动力等。

三、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标准,还是改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保证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者:孙聪聪 单位:江西省乐平三中

参考文献:

[1]吴雪.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王焱.新课程高中区域地理地图导学教学模式探究[D].鲁东大学,2013.

[3]张松,傅昔昌.浅析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5:91-93.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情感因素利用

摘要:

高中地理学科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很难掌握到牢固的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将情感因素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情感调动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本文试阐述情感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

情感因素;高中地理教学;利用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不易,加之地理学科的抽象性很强,里面很多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学习效率并不高。当前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并不重视,时间一久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出现厌学、怯学的心理,这样不利于顺利完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任务。对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情感因素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一、情感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掌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状况,按照学生实际心理特点和情感发展水平,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将学生“知、意、行、情”等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激情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利用情感因素,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以此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加之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在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策略

1.树立良好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着引导的作用。高中生的求知欲普遍比较强,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身心也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将模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学时保持孜孜不倦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的品质和情感。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

2.营造轻松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情感因素。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影响很大,若是教师让课堂氛围变得严肃,学生在教师严厉苛责或不苟言笑下,就无法体现出课堂的主体地位,自身的个性和灵气也得不到表现,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反之,教师若是以和蔼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的感情,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只有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师才可以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调动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差、天气现象、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时,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或者结合事实热点进行讲解,如火山喷发、地震、雾霾等,这样都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3.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这样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效果。地理学科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应通过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教师要从高中地理教材出发,关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并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热情和兴趣,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留意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气候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地理现象。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制成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充满立体和动感的视听效果,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感和成就感。

4.运用感情语言,实现以情促学目标。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教材里面有大量地理景观和事物,由于地理学科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大多数学生很难感知到教材里面的地理知识。当前信息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多媒体技术也逐步被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还要重视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因此,教师要使用有感情的语言,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并把学生带入到形象生动的地理知识世界。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从高中地理知识的特点出发,不断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并饱含感情地为学生讲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旅游单元的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世界各地旅游景点展示给学生,并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并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利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饱满的情绪,生动地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情感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葛学军 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英.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江苏教育研究.2013.23:71-73

[2]张苗苗.地理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1:49-50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

摘要: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效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本文立足多年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阐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意义;整合策略

当前,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且这种影响力已经蔓延到教学领域。课堂教学中,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教学和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地理教师应当不断改革和创新,重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地理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彻底改变教师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本文立足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阐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渗透具有很多积极意义,主要如下:

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教条式的教学模式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加之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处境和地位,势必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严重影响地理学科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与运用,可以彻底改变教条式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发展。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一些地理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的讲解,依然只能使用语言讲解和表达使学生达到认识和了解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抽象,而且难懂。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的整合与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集音、形、色于一体,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给学生讲解和描述一些抽象化的知识。此外,对于一些类似天体运用等自然现象,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天体运动的过程用视频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天体运动过程有一个直观且深入的了解,从而极大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持续转变。

3.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只是在互联网技术使用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辨别不良信息,避免网络暴力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那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和注意事项。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例如,给学生讲解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时,对于从未经历过地震的学生而言,是难以完全正确认识和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地震过程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亦可借此给学生讲解一些地震常识,如地震过程中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和帮助他人,以及地震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等。这种直观的教学法可以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投入和兴趣是促进学习效率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2.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课堂教学教条化和程序化,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实施和发展。地理学科综合性极强,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还涵盖了一些军事化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多领域的信息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综合性和全面性发展。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改变传统落后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

3.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形象化和生动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效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作者:付从梅 单位: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隋燕.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5):23.

[2]洪家兴.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0):37-38.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高中地理是一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兴趣是人的一种需求,兴趣是学生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当学生对功课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勤奋努力,充满探索的愿望。这时,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精神支柱。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从构建和谐愉悦的氛围、提高教学语言、运用多媒体等方面,进行以下探讨。

一、构建和谐愉悦的氛围

和谐愉悦的氛围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新课改倡导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发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表达得正确,教师要及时赞扬鼓励,例如用“你的观点很有新意!”等语言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为了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当学生的创新想法不切实际时,教师不要责备。如果学生对书本上的观点存在怀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理由,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验证,以取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

二、语言生动有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生动的语言、幽默的谈吐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视野有限,高中地理中的许多地理知识是学生不了解的。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地理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教师广博的知识、精妙的讲解能极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时,笔者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根据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特点,编写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歌诀,学生将兴趣勃发,记忆深刻。如借助歌诀“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来记忆我国的14个开放海港城市。此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超越时空、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能真实地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的了解。例如高一必修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节课概念多、立体感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视觉的联系有一定的障碍。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突破这一难点,多媒体强大的功能很容易把地球的黄赤交角、晨昏线,以及自转与公转等内容,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来,化抽象内容为直观具体,配以优美的解说词、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动人的愉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补充资料,扩充教材

高中地理课本中,有关地理景观的精美图片很少,更没有与时事相结合的图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时事新闻图片、精美地理景观的图片与资料,如叙利亚与伊拉克,韩朝分裂的有关内容,以及大洲与大洋的壮美风景、多彩的民俗民风等精美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让学生观看与学习。对于教材中重要,但又介绍简单的一些地理知识,如我国的南海与九段线,黄岩岛、太平岛、钓鱼岛等岛屿,地理教师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来充实教材,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将一些矿产和物产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如我国的东北、青藏高原等,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知识养料,又调动了学生探究地理的积极性。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上好这门课,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善于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外的,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课堂。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质。如倡导学生组建地理学习小组,订阅有关地理的报刊杂志,共同探讨学习,定期走进校园阅览室阅读地理书籍,以扩大学生的地理阅读面。倡导学生上网观看异国的山河与人文风情,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地球是伟大的,哺育了亿万民众。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中,要把课本知识与各种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气候与生态变化,并结合地理教材中的观点绘出气候曲线图,或写一篇生态变化的小论文。如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本县城或外县的风景名胜、矿产资源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宽广胸怀。

总之,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以新课改为理念,构建愉悦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崔家祥 单位:秦安西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