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面积广袤,地理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逐渐提高,要求地理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高中阶段是地理教学十分关键的一个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使学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地协调主要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共同生存发展。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方式,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地球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地球资源是需要供几代人生存的资源,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爱护和保护。我国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用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这导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保护环境,为人类留下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楚生态环境的保护,给学生讲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去课外调研,研究家乡的荒废土地,给学生讲解荒废土地就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给学生讲解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从点滴做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综合性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主要是将地理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全方位地认识地理,系统和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产生的条件,如何防止温室效应,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氧化碳,并且会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课本上的主要内容是水土流失问题。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适当延伸,可以将很多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如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有着密切联系等,这样联系起来讲解有利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性思维分析事物,这样的思维能够透彻地分析事物的本质,深入分析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生还应该学会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原因,事物之间联系的结果,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用清晰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区域认知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到人与地域之间,学生通过对区域的认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土地面积十分辽阔,不同区域之间资源分布也大相径庭。例如,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十分广泛,东北地区的冰雪产业,江南地区的竹林产业。学习时,学生应该重点学习我国各种资源的分布地区,了解相应资源的使用,这样就能够轻松地掌握地理。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所处环境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张婷.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王友龙 单位: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