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践中,当前大学语文愈发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主动承担起了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可由此背景出发,分析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说明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讨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与组织方法,并提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新设计语文教材、关联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利用传统节日等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文学品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之间紧密相关的联系,明确传统要素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建立借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的意识,将传统要素合理应用在大学语文课堂当中,以实现对学生优秀文学品质与个人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育人功能。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爱国热情的形成

大学语文内涵丰富,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总结,也是对民族成长故事的记录,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课程内涵,增进学生对民族文明、国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发现民族文明传承之艰辛、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其对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建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形成爱国热情并逐渐提升[1]。

(二)促进优秀传统文明的传承

事实上,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已经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已然对自身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形成了一定认识。此时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有目的地利用语文教学契机传承传统文明,身体力行地说明其传承价值,有助于持续激发学生文明传承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对传统的保护、发扬和传承工作中来。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传统文化教学

作为语文课程的设计者、学生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探索的指导者,教师文学素质、人文品质在很多时候都决定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明的学习与吸收效果,因此为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应用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建立自我提升、专业发展意识,提升文学素质与人文品质。同时,学校也应介入其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学校在聘用语文教师时出现了兼职、代课等情况,队伍内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与教学责任感缺失,导致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严重不足,教学方向逐渐出现偏差,阻碍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此情况,学校必须对传统大学语文教师聘用制度作出调整,改变聘用非专业教师的方式,同时加强对队伍内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研讨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讨、专业成长中能感悟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明传承意识,提高专业能力,进而设计融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为一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做好本职工作,使学生基于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更加健康可靠。此外,专业考核的科学与否也对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一定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为更好地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传统要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还应重视教师考核,定期考核教师语文基础水平、文学修养、人格品质,使教师在考核中持续加强自我约束并提高专业能力,对学生基于语文课堂学习传统文化大有助益。

(二)创新设计语文教材,融入传统文化要素

教材是推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工具,其内容是否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教师能否将传统文化应用在教学当中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若教材缺乏传统要素的有机融入,教师无法从中提取合适的教学信息,便难以有序推进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活动。基于以上分析,为促进传统文明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有必要对大学语文教材展开创新设计,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其单一地阅读、写作信息中添加新的内容,重点添加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传统文化[2]。这样一来,师生在大学语文课堂围绕教材展开学习,既能收获基础语文知识,也能感受传统文明,并将其与所处时代联系在一起,在其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就实际情况来说,鲜有教师会以应用传统文化丰富教学为目标对大学语文教材展开创新设计,这主要受其主观思维能动性影响。并且,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形成了教材创新设计意识,但在选择传统文化教学材料时陷入了误区,导致所设计教材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研究应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之外,还应提高自身创新设计教材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发现和理解传统美德、文明等能力,进而将所发现的美德、文明等教育资源融入教材,形成具有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新教材,以其为依托组织课堂活动。

(三)关联语文教学目标,发挥传统内容价值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在文化要素教育目标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之间建立关联,这不仅是因为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教师合理把控教学节奏,更是因为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使其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在该方面做得都不是很好,没有充分挖掘并分析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并根据其思想本质设计文化教学目标,更没有主动整合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没有将其教学目标与语文教学基本目标联系在一起。在此状态下,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缺少明确的目标指引,呈现出了一定的混乱性,学习效率与质量双双降低。改变此现状,应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设计出发。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提炼传统文明精神内核,并对其展开深层次解读,分析其与课程基础内容的一致之处,将文化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对应起来。文化探索、语文学习在关联目标支持下同时进行,学生课堂学习收获愈发丰富。

(四)更新课堂教学路径,全面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

应用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和突破,旧教学路径已然无法在新课堂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3]。这提醒了教师,想要切实增强大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效果,更新课堂教学路径势在必行。

1.生本下的自主体验

新课程改革愈发强调生本教学的重要性,这决定了打造生本课堂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从学生角度来说,理解传统文明中的人文精神,除对其内容展开客观分析外,还应充分调动情感思维,深入传统背景之中感悟其价值,这需要以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主观感悟的充分激活为支持。所以说,以更新教学路径为主要手段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应用,要求教师构建生本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尊重其自主体验,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学习,鼓励他们迁移主观情感,感悟语文与传统文明知识。可是纵观当前环境,由于在进入大学后过于放松自我,降低了对语文等“边缘化”学科的重视程度,部分学生在生本语文课堂暴露出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无法设身处地地体验传统文化等问题,影响了融合传统文明的新大学语文课堂目标的实现。要面对并解决此问题,教师应强化对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意锻炼其自主体验并感悟知识与情感的能力,在常规教学中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便是个不错的选择。

2.丰富的趣味活动

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之所以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因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但也正因为其具有博大精深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影响学习积极性与效果。设计丰富的趣味活动能够有效规避此问题,让学生在渗透传统文明的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探索欲,持续提高其学习热情。如依托传统文明故事设计的课堂情景剧表演活动,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与古人展开对话等。学生在活动参与、课堂表演、模拟对话中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先辈进行对话,在有趣的环境中想象先辈在传统时代下的所思所想,领会其以国为家、忧国忧民、坚守仁义、以孝为先等优秀思想,学习兴趣、积极性显著提高,文学素养、个人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4]。但纵观当前大学语文课堂趣味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仍旧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趣味活动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没有及时转换活动形式并引导学生参与,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厌学情绪。对此,教师可以定期观摩其他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取长补短,在其趣味活动启发下创新设计课堂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五)有效利用传统节日,使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提及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便映入脑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还可以着眼于传统节日,在节日中渗透文明,通过介绍传统节日形成背景与发展过程讲解文化,同时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节日价值,在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间建立联系,使学生结合已知传统节日信息、庆祝节日体验理解其文化背景,深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更高效的学习由此实现。比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庆端午”为主题设计语文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了解赛龙舟、挂艾草等风俗的由来,引导他们从人文哲学、古老星象文化等多角度分析端午文化价值。然而在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形成此意识,他们更愿意在课堂上向学生直接讲解或灌输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着重记忆其影响。在此模式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缺乏背景支持,身临其境的思考无法落实,深刻感悟很难实现。这再一次证明了,为充分促进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呈现文化背景,利用节日由来诉说文明之源,让学生在走进节日、感悟节日中了解、吸收传统文化。

(六)加强经典篇章研读,感悟传统优秀思想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方式,即便在大学阶段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传统文化,还可以以阅读为跳板,选择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篇章,组织学生对其展开研读,如唐诗、宋词、论语等[5]。在研读过程中分析其价值、思想内涵与情感追求,站在古人立场上分析经典篇章传承意义、分析其对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文学理解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优秀传统思想理解愈发深刻,学习效果得以增强。但由于语文知识储备程度与思维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在经典篇章研读中的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对所读篇章理解不同、各执己见,极易出现学习矛盾,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同时影响教学结果。为了规避此问题,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篇章之前将其进行合理分组,将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相似、相互理解能力更高的学生划分在同一小组中,提前为其打造和谐的研读学习环境。学生在平和沟通、相互启发中研读传统文化篇章,阅读收获不断增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传统文化的效果更理想。

(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迁移理解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虽然是在古代社会形成的,但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旧极具指导意义,能够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活动参与方式的选择。同样,站在学生立场来说,将生活实际参与经验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能够促进他们对古人思维与传统文化作用的理解,有助于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社会活动理解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中由于不尊重传统文化带来恶劣影响的真实案例,使深度思考在案例分析中达成,学生传统文化理解与吸收程度加深。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文明历史的记录和传承,彰显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理解、尊重、热爱、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加入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队伍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应明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相关性、与学生各项品质发展的相关性,科学、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带领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探索、感悟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其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提升其民族文化素养,并以此促进大学语文课程在教育改革环境下的创新发展。

作者:姚艳 单位: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