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阶段教授的学科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最为紧密的就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在高校当中是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的科目相比大学语文更重的是能够承载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首先明确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由此提出推进其文化渗透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基于五千年文明对自然、人生和社会深刻的思索、探讨和总结,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薪火相传,是所有华夏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与成长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高校而言,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因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情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这种宏观背景之下,不断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上的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能够进一步从精神素养层面培养和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传承。除此之外,加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引导,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这对于当代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在其他学科当中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1.文化渗透边缘化趋势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已经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也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被边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校的管理层对于大学语文本身不重视,没有理解到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同时学校的教育价值理念出现了偏差。从高校领导层面就对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了不重视的想法,就会造成该课程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得不到应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对待教学也只是敷衍了事,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技术应用性比较强的大学更为注重专业性知识、特色性专业,从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培养,渐渐传递给学生的观念就是语文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可修可不修,并不重要。事实上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具备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化性,其本身就具备着能够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特征,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当前,这种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以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现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文化渗透程度不足

当前的很多大学也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逐步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教育,但是更多的都是做一些表面工作,只是为了存在上述任务能够应付上级的检查,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下功夫,造成虽然开展了文化渗透活动,但是文化渗透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案中明确地展现出来,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应用更多都关注在工具性和应用性上,只是以为的对课本当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和教学,较少地关注其人文性和教育性功能,以至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中的渗透力不足、渗透程度也不高。大多数高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应资源、软件、硬件开发都比较缺失,重视程度也不够,最终造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到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文化底蕴培养的要求,自然会影响到最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3.大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想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完美的渗透,除了在硬件设施与资源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之外,还需要培养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文化渗透不足等方面的情况之外,也出现了高校语文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缺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紧密结合的专业能力,教师们本身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没有达到了解与熟知的地步,在具体的教学进程中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将文化内涵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从而不能有效地给学生传递相应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多是让大学生进行阅读、写作以及交流等方面基础语文素养的教学,还是过于看重课程最终的学习成绩,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仍旧存在,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放置在首要位置。同时,因为教师本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不能像理想状态那样随时给学生加入传统文化内容,更多的只是能够在课程当中简单地穿插一些文化背景的介绍,对于其更加深入的内涵部分也并不是完全了解和掌握,这种情况造成了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教育多处于零散状态,教师做不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形成一整个知识脉络,给学生传递的过程中也是想起什么说什么,甚至很多内容都是没有关联性、缺乏整合性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还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知识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特征与心理特点,长期以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学习呈现出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对于优秀文化渗透过程中的组织与教学也是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没有进行整合教学的经验和能力,缺乏对于当下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的渗透。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1.提升对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问题已经明确表示了其态度,并且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成为必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具备着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的,而大学语文课程是渗透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发扬传承的最优路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肩负的重要责任。当前的教育现状显示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正处于边缘化的趋势,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被忽略,对于这种现实情况,需要国家、高校以及教师共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统与教育问题,树立“终身学习”语文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重视语文本身具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2.提升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融入内容

我国各个高校所采用的语文教学教材是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每个学校会根据自身的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也是与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教育侧重点紧密相关的,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与教学方面也是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但是在国家倡导加大力度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对于教材内容的设定以及教材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变革,教材内容的选择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其优势性,保证对于学生教学与培养的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上要求既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又能够进一步弘扬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在教材中涉及到中国文化发展的五千年来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篇目,这就需要在教材制作阶段明确不同学校对于不同教材的个性化选择,同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能够涉猎我国整个时期传统文化又能关注经典内容的专业化、个性化语文教材。同时在具体篇章设定中要有明确的导学、背景介绍以及相应的课后练习内容,帮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把握课本中所传达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在之后的生活中能够活学活用,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达到大学语文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3.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是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的,只有教师具备较为高超的教学本领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大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方面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与文学底蕴,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出色地完成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在文学知识储备与素养层面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想要有高水平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就需要在课外时间下功夫,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搜集大量的文件,在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够以传授的姿态教授给学生。大学教师应该具备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与知识储备的意识,在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能够具备比较深厚的科研与辨析能力,深入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法,以研究促教学,以学生为本,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层面也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加入定期定时的培训活动,给教师进行培训和提升的机会,整合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通过学校师资队伍的构建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来促进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顺利渗入。

4.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方式与方法

除了上述的教师因素之外,还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作出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背景,学生对于学习的各项内容与学习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各个方面都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背景的需求才能够保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能够顺利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大多都采用的是单向的知识传输,像我们过去常说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等,课堂教学重要以教师为主,不注重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从当前的教学背景来看,这些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了,在教学中做到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才是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意识,从而在自身兴趣的引导之下去主动性思考,更好的提升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也要更新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个性特征,开展分层式和互动式的教学,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文化,得到自己想要的学习效果。

5.利用校园“第二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课堂教学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多的只是对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简要的简洁,缺乏对学生其他各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没有办法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可以在教学课程之外通过相应的传统节日作为教学契机,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给学生开展参加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缅怀先烈、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分食月饼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帮助学生在真正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所在,体会到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通过实际的活动形式亲身去提问节日中的传统文化与精神素养,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同时,也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当中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的专门板块,可以单独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乐团、民间艺人等走进校园,以专业性的文化传承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化魅力,通过开展文艺表演、主题教育、学术讲座、理论研讨等文化活动,加强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推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可知当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要不断地去更新和变革,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的传承与发扬下去。要以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契机,如果相应的高等院校还没有开展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就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就需要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进行创新发展,要求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有新理念、新定位、新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血脉薪火相传,让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应用型人才。希望本文对于大学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简析能够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作者:霍云佳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