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通识课程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通识课程教学困境

摘要:高中课改后新概念“学习任务群”成为教学关注点。语文教学将面临从书本学习走向实践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从单科学习走向跨学科学习三个转变。这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面临教材、教法、课时量、班级人数、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局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对于师生双方的能力素质提出高要求。本文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例,提出调查学情,设置小组学习模式,创设真实情境,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方式,为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与中学语文衔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2018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高中语文课程在新高考政策出台后的一次改革。文件中凝练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新概念。它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1]。既涵盖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又囊括了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语言实践活动,旨在转变高中语文学习的应试性,并朝着实践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这一举措同时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语文新课标改革后的新转变

通过梳理新课标的内容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逐步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发展。因此,大学与高中语文课程衔接需要面对三个转变:第一,从书本学习走向实践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传统的文本知识教授向语言实践活动转变的改革信号。这一教学方式指向了“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学科认知为载体”[2](76-81)的知识习得过程。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注重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意义是转变的新方向。例如课标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学习任务群就是通过基础语言训练增强语言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学习任务群让专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从前学生学习知识是应试考试模式下的个人奋战,现在是组成学习共同体的团队作战。例如“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就包括参加社会调查、文学社团、文化研究、讨论当今文化热点等学习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学会协作分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设置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第三,从单科学习走向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开发让语文知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而是在多个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例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就涉及了如何识别有效的网络媒介,以及如何加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式。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单一学科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二、新课标改革下的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困境

在高中语文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势必面临与高中课程合理衔接的问题。这使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遭遇了几大困境:第一,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在教材、教法、课时量和班级人数设置上均存在局限。教材方面,该类课程教材内容多以赏析文学作品为主,种类和版本都不统一,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准确定位,实践性内容全靠教师自己组织设计。教法方面,该类课程课堂教学多以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缺少对语文基础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知识的训练[3](46-50)。“一言堂”,学生“失语”等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课后缺乏必要的练习和巩固,难以真正提升技能。再加上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的课时量较少,多数院校仅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大学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最后,该类课程大班化教学让学习任务群方法难以开展。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超过任务群承载力,想要实现分组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任务成果的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学习任务群方法对于师生双方的能力素质均提出高要求。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学情,驾驭新的教学方式,掌握信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繁重的授课任务外,还为科研压力所累,缺少教学方面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迅速转型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在学生方面,在课堂上开展多项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这是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及部分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匮乏的。在学生对课堂知识本来就缺乏基础和热情的情况下,高质量学习就成为难题。导致课堂环节不能顺利展开,教学效果不佳。第三,激励机制的匮乏让学习任务群的作用难以发挥。高中阶段有高考作为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学生不仅课堂配合度高,还会在课后巩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大学课堂评价方式遭遇激励机制的缺位。如何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意义建构,一直是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课堂的一大难题。因此,学习任务群的核心驱动力缺少了发动机,导致学生上课多为学分,课后作业多应付了事,语文技能无法得到有效锻炼。第四,高校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学情差距成为教学难点。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其中不仅包括普高生源,还包括中职、退伍军人、下岗工人等生源。使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课堂既要面对适应高中教学改革的普高生,又要面对学习基础较差,甚至没有经历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学情的差距带来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同一套教材、教法势必水土不服: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过多的基础知识,语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听不懂上课的内容,课后作业一头雾水,最后只有敷衍了事。如何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师亟须面对的教学困境。

三、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改革之路举步维艰,更需要学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学习任务群作为高中语文改革的新产物,与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衔接必然存在阻力。怎样去芜存菁,有效应对是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亟待探寻的。本文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2019学年—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应用写作课为例,为语文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抛砖引玉。

1.学情分析。我院2019学年—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应用写作课程覆盖3个专业共9个班级,具体班级如表格所示:由于班级生源构成较为复杂,课程开始之初任课教师就对9个班级的学生发放了学情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327份。问卷结果显示,327份问卷中,普高生源占57.19%,中职生源占42.81%。在普高与中职生源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问卷中设置了调查参加高考的比例及高考语文得分。结果显示参加高考的学生占比86.85%,得分在90分—119分最多,达到71.56%。在生源研究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水平。在问卷中,设置了“高职之前的语文水平的程度怎样”“在课上能积极思考,并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等调查学习基础的问题。结果显示,了解基本操作流程的选项占70.64%,能跟上老师,能听懂,但说不出的占比50.46%。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

2.设置小组学习模式。为了衔接高中学习任务群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孤立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团体任务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团队组建,加强交流与协作,关注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团队一般由4人—6人构成,设置小组长管理团队,设置汇报员负责团队作业汇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予小组互相赋分的权利。例如,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设置分组进行调查,互相配合实现目标。目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设置以团队合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是将课堂的主导权全权交由学生发挥,教师的适当引导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丰厚的储备。只有做到适合学情,先进的教学模式才得到推广。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让高中的语文知识“温故而知新”,然后设置学生容易切入思考的课堂问题与任务,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绝不是重复学习,而是让知识点由浅入深,逐渐连贯。在设置小组学习任务时必须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学习价值所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强调语文类课程关乎未来生活和工作,必须采取主动探究式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从习得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所以提倡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

3.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化”学习内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不仅是课本里的阳春白雪,更要走进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和使用,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融合[4](9-12)。换言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需要得到关照[5](10-12)。创设具体情境学习课堂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学习的意愿。通过多样性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锻炼语文技能。在我院开设的应用写作课中,任务化学习的第一步是具象化写作读者。设计情境任务时,设计具体的读者受众,引导学生站住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有熟悉感、亲切感及有应用的价值。例如将应用写作课中的请假单与邮件写作结合在一起。邮件的撰写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但是,由于职场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一开始练习职场内容的邮件写作训练,学生往往缺乏经验和阅历。课堂设计将请假单内容纳入邮件练习后,学生能够产生熟悉感,对于读者对象和写作内容都有一定的经验和把握。在课堂上,教师抓住几个要点,如请假缘由的合理性,请假时间和地点的详细程度,是否写有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措词是否得体礼貌,有无祝颂与敬称。有了具体的任务目标和清晰的读者对象,学生在情境中就容易产生代入感和共情感,达到学习目的。

4.根据作业反馈及时调整策略。在应用写作课程进行的第1课时—6课时教学中,任课教师首先统一按照团队学习模式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置小组互评分,以及按照小组合作完成给定任务的模式进行授课。在第6课时结束后,进行第一、二次大作业汇报测评环节。该环节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获得教学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反馈的结果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普高班级例如工程造价3班与4班,作业完成度高,能够按照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学习,小组互评分数合理;安全防范4班与工程造价1班呈现较差的作业质量,作业内容偏离给定题干,文字段落雷同和缺作业情况较为明显,小组无条件赋高分情况严重。针对这一情况,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停止使用统一评价模式,并针对各班级学情调整评分规则。作业反馈较好的班级继续使用原来的模式,并积极表扬与鼓励学生在学习任务群模式中的良好表现。作业反馈较差的班级将原来给予的互评分值调低,教师赋分分值提升,并在班级授课中批评乱赋分现象,要求作业质量不合格的团队进行整改和再次汇报。对于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学生团队,采取重新组队方法,将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合理组队。采取新策略后的第7课时—14课时,课堂整体学习气氛得到提升,第二次作业测评时结果有了明显改善:普高班级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团队协作技巧,中职班级的学生较少出现敷衍作业和乱赋分情况。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并总结大家进步的原因,指明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较大提升,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较学期初有明显改善。

四、结语

随着“学习任务群”概念开始在高中教学中开展,以实践、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为方向的教学方法将渐渐成为教学改革重点。学习任务群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最终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心智与情操,让学生自主投入学习,习得知识,完成自我价值观的塑造和语言技能的提高。虽然它的出现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提出了挑战,但是通过调查学情,设置小组学习模式,以及应用设定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教学经验,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水平将在不断磨炼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欣歆.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

[3]刘思诚,王世铎.大学生“失语”现象与当代“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19,35(02).

[4]郑桂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03).

[5]魏庆彬.基于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现状重新阐释“语文”内涵[J].语文建设,2017(29).

作者:王密密 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