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历史散文教学分析

大学语文教学中历史散文教学分析

摘要:历史散文是大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再现了某一历史阶段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更是在文字铺排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学审美价值,对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一个良好的熏陶和引导。但是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彻底脱离中学时代的教学痕迹,在对历史散文分析的过程中,缺乏广度和深度,难以结合实践形成创新思考。基于此,本文从目前大学语文历史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语文;历史散文;文学价值;教学方式

1历史散文概述

历史散文是特指那些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的主古代文学作品。由于题材的限制性,历史散文多来自于古代史书,其中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先秦时期的《尚书》,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学发展盛况,也推动了历史散文的发展,如出现了《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代表作品;而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在国家的支持下,修史则成了国家发展的大事,因此《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也编纂出一篇篇流传后世的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渊源先秦,成熟于春秋时期,因此其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方式,以及作者发表个人观点的手法都在后代修史过程中得到了传承,例如《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而司马迁的《史记》也常常在故事结尾,用“太史公曰”来发表意见。当然历史散文不仅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经典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入木三分,不仅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更体现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2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相较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挖掘与引导,而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则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用更加开放的视角和更加独立的思考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剖析。历史散文是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质兼美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品味经典传统文化的素材。但是从目前大学语文历史散文教学实际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教师自身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学素养,在与学生共同领略、感受历史散文的过程中,或词不达意,或老生常谈,难以激发学生新的思考角度,使得大学语文课堂历史散文的学习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创新的乐趣;对于一些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古代文学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字字玑珠的历史散文玩味云里雾里,或者习惯于采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将释义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忽视了文本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影响了其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以及人文素养的形成。基于这些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历史散文教学方式,从而体现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

3大学语文教学中历史散文教学策略

3.1领会释义,感知并体会历史散文的文学价值

我们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都会根据自身的文学基础以及生活经历形成相应的期待视野,并在期待视野中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进行体会。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语文课堂上基础的文学内容更多的都是白话文,历史散文出现的频率很低,而缺乏了解会导致认识上的偏见,因此,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历史散文通常被定义为“佶屈聱牙”,这种否定性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本能的排斥。针对大学生这种偏见,语文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应该从基础入手,结合文本的释义,让学生逐渐入门,进而感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在历史散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汲取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对历史散文的偏见。第一,做好诵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不同于白话文,古代文学作品非常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感,在历史散文中,精炼的文字中包含丰富的情感起伏,而在朗诵过程中,学生则能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加以体会,这种语感训练是机械的阅读、背诵无法比拟的。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文本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并从郑庄公不同阶段的语言“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姜氏欲之,焉辟害?”“不义,不暱,厚将崩。”“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体会如何“段不弟,故不言弟”,并在一步步的忍让中,最后达到“克段于鄢”的目的的。第二,结合释义,提高对历史散文内容的理解。诵读是情感体悟,释义是含义理解。历史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史学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散文内容进行翻译,让大学生能够从尘封的文字中回顾历史事件,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教师应该引导下学生根据已经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对言辞简介的文本内容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在古代文学与现代情感之间建立联系,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史料,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理顺朗读的节奏,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感。

3.2挖掘意蕴,理解并探索历史散文的深厚底蕴

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蕴含着作者传递出的情感,也包含着读者在阅读中形成的独特理解。在大学语文历史散文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突破文本的框架,从更加全面、更加新颖的角度进行解读。对于历史散文教学而言,对文本审美价值、人文观点进行进一步挖掘,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知识,更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愿,因此,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给出创新性意见则是鼓励学生参与文学解读,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保持经典文学作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曾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确对于同一部作品,读者的视觉角度不同,其形成的思考自然也是“见仁见智”,而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思维活跃、敢于探究,对于历史散文形成多元化的解释自然也无可厚非。能够在筛选之后进入大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散文都是经典国学作品,其不仅具备史料价值,更是具备深厚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在教学引导中,大学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秦晋崤之战》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春秋战国阶段的历史仅限于历史书上简单的记载,而没有接触过这一时期关于各国之间战争与谋略的史料,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秦晋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并在诵读与释义之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进行剖析,如从春秋争霸的角度理解秦穆公不顾蹇叔劝阻,执意征战郑国的王者之志;从成语“秦晋之好”出发理解晋文公夫人对秦国俘虏的维护;从民生的角度理解,秦穆公穷兵黩武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困苦。这些内容在历史散文的文本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战争的经过以及人物间的对话渗透的。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分析历史散文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其分析史学家在文字背后传递出的情感,并结合现代生活体会其思想内涵。此外,在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的欣赏与挖掘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结合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讨论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学所传递的情感价值;其次,为学生提供鉴赏的机会,从审美的角度讲,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作品,它在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结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应该从知识拓展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散文欣赏素材,让学生在解读与品味中,领略传统文学的魅力。

3.3独立思考,发现并创造历史散文的时代价值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启发。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其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的冲刷下依然熠熠生辉,就在于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思想价值能够启发后世人不断思考与创新。在大学语文的历史散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于文本释读或者缺乏兴趣,或者陷入机械解读之中。针对此,在设计历史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本的创新性,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历史散文中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另类解读或者全新的创作,从而全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冯谖客孟尝君》的学习中,文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非常简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孟尝君、冯谖的人物特点进行进一步描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利用白话文对冯谖的谋略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示冯谖,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的风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编排历史剧,即针对某一历史散文内容设计角色,编排剧本,并自导自演,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散文的乐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想象力,从年青一代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评价历史,进而挖掘历史。

4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语文历史散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着眼于专业教学,还应该从大学生的未来着眼,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激发大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从更加深邃的角度对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历史散文素材,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素洁,田红,王湘宁,谷小溪.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OL].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2017-11-02).

[2]余国良.大学语文散文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实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1):103-105.

[3]陶娟.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5):106-108,2.

[4]文智辉.母语高等教育中古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184-185.

[5]毕国珍.浅谈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建设,2012(18):16-17.

作者:张映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摄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