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4篇)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4篇)

第一篇: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一、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大学语文审美式的阅读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是教师高度融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在大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因素,遵循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以情感为中介,引导中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和想象等,从而使中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素质和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审美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个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的语文教育过多地受到考试的约束,往往把有趣的阅读变成无味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完全没有自觉性,更别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模式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的模式,似乎达到所谓“标准答案”的水平才是好学生,常常打击了学生创新的信心,扼杀了学生创新的萌芽。大学语文审美阅读却是学生———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教师和作者更贴近,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审美阅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自己发现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和质疑。审美阅读是一种“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它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了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审美阅读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作品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长期以来,以考试为目的的中学语文教学,极大地禁锢了人性的自然发展,教师和学生,成为机械的讲解者和听众,都成为考试的奴隶。而语文原先深厚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早已被忽视。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没有束缚,学生和教师以积极的情感进入文本,体验作者的感情,追求真善美,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观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个人素养,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让学生“美读咀嚼”

1“.美读”。大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很重要的分量。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提出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美读。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它能让人从阅读中获取审美感知。但是目前来看,大学语文教学中只能听见老师讲解的声音,很少能听到来自学生的读书声,所以应该注重语文阅读,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也使审美教学得到升华。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的《蜀道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写景抒情的经典文章,所以学生应多进行美读。而学生美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论是情感上还是意境方面,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美读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往往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氛围,进入文章的意境,切身体验作者情感。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在课前让学生先通过自己对春的印象描绘春景,然后让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作者描绘的春景,并对全文整体感知。再欣赏多媒体图片,身临其境置于春的怀抱。学生沉浸在美景中,让学生把自己欣赏的句子融入感情地读出来,学生便能体悟到了春的美。

2“.咀嚼”。如果说美读是对作品的一次提炼,那么咀嚼是要把作品升华。好的文章应是字字句句皆心血,是耐人寻味的,值得学者“咬文嚼字”地去研究。品味语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潜心体味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力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就是要像汪曾祺先生那样去考究一个字在特定语境中的“微言大义”,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这种情况在古人诗文中表现得较为典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顿时让春天活泼生动起来;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者用“敲”更显自信,续足上文的“幽”;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惊”字呈现静谧的意境,更衬出作者内心的娴静。

(二)课堂上教师巧设妙解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巧设妙解。

1.教师教学语言。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传神、绘声绘色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带着真实情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教师可以以一个家长的身份,讲解时尽量用温和的语言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2.教学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尽可能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动态地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让学生欣赏康河桥畔优美的风光,倾听满怀深情的吟诵,陶醉在诗情画意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美;讲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先让学生在悲凉的《晚秋》音乐声中闭眼想象,勾勒出枯藤、老树、小桥、人家、瘦马等的形象,并组合成一幅残秋之景,体会诗人凄凉的感受,接着结合作者作词的背景,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展示出来,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感受到美的震撼。

(三)课外师生互相进行深思顿悟

一堂课能传达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而阅读审美能力的提高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无疑也是一种有效提高审美素质的途径。

1.阅读经典,利用“空白”想象,鉴赏艺术美。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值得人们字斟句酌品味的。人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

2.走进生活,融入真情深思,贴近社会美。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事物,走进生活不仅是事事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更需要全身心地体验和深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在不同时候同样的事物或许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产生独特的感受,这样会使学生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大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从而产生写作激情。例如白居易偶遇“琵琶女”,想到与自己的处境相似,触景生情,写成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朱自清散步在清华园见到荷塘在月色中的美景有感而发而勾勒了一幅美妙温馨的画面,创作了清华园荷塘的“传记”《荷塘月色》。

3.开展活动,亲身实践顿悟,发掘自然美。课外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赖于大量的与读写有关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语文活动涉及的知识面广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最能满足学生们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自由性以及灵活性。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特性和各种活动方式的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采用多样的启发诱导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要结合课文教学,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开展竞赛活动,活动不仅形式要多种多样,而且内容也要新颖实用,包括诗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以及组织学生看影片等等。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文学作品中令人陶醉的美感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提升审美境界,提高语言感悟和应用能力。

作者:左慧青 单位:陕西大同大学

第二篇: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写作能力研究

一、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文的写作示范性

(一)注重大学生感性体验的培养

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反映,是作家在一种倾诉欲望和创作冲动下表达社会人生认识和个体生命感受的产物。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家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同时,这种阅读教学中感性体验的培养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欲望,令他们在锻炼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做文章最基本也是最难得的构成要素———真情实感。一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借以培养一种文学的敏感和写作的冲动。例如,话剧《雷雨》有着丰厚的审美意蕴,却常被简单论定为“暴露了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这层题旨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四幕剧中到处充斥着的蝉噪、蛙鸣、雷响,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因饱受压抑而躁动不安,都怀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但最后每一个人的希望都破灭了。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曹禺本人不止一次申说过的意思:“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学生对话剧《雷雨》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后,教师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生命的存在有怎样的感受?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对隐秘宇宙的恐惧?”如果学生真的有所感受,那么在这样的机缘下布置的作文应该就不会让他们感到为难,而且他们很可能会写出痛快淋漓的好文章。二是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作品体会真实的社会人生,弥补他们阅历不足的缺陷,使他们的文章变得言之有物。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井底引银瓶》、陆游《沈园二首》、鲁迅《伤逝》等,这些作品都以可以引发学生对旧时婚恋悲剧及女子命运的感悟与思索: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习俗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到底哪个更强大?爱情本身是否就充满了矛盾?钱钟书《围城》、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作品探讨的则是人生困境:这不同于卡夫卡的形而上的困境,一切是如此具体而真实,到处是无从逃避的庸俗和卑琐。如何才能从这样的困境中振拔而出,做一个清清爽爽的人?教师在讲授和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反复训练,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议论生硬、抒情浮泛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二)注重作品的形式分析

这直接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做文章”。一种情况是一般文学性散文,文学和技巧可以直接为大学生写文章所模仿。如“闲适冲淡”可学周作人,“明净淡雅”可学朱自清“,华美缠绵”可学徐志摩、何其芳,“幽默诙谐”可学林语堂,“雄辩有力”则非鲁迅莫属,杨朔散文的写法对初学写作的学生可能有益,而巴金《随想录》信笔所至,则给学生另一种启示。另一种情况是小说、戏剧或诗歌,这几种文体不能为大学生写文章直接借鉴,但同样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文笔。例如,汪曾祺小说特别善用闲笔。《受戒》中作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绘“荸荠庵”中五个和尚自由自在的世俗化生活,似与“受戒”全无关系,但这闲笔并不闲,如若没有这些笔墨,小和尚的“受戒”及爱情就无从说起。这种写法用在散文里也一样会效果非凡,轻松诙谐的笔致同样能成为大学生写作的养料。对诗歌的讲析更能引起学生对作品形式技巧的关注。如王维《终南山》对绘画技巧的借鉴;杜甫《登高》以景写情的壮观;李贺《秦王饮酒》的通感;苏轼《百步洪》的博喻;徐志摩《再别康桥》缤纷的辞藻,清新的意象;戴望舒《雨巷》首尾呼应、若断若续又一韵到底的回旋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写文章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积极指导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仅仅通过课上的启发、引导是不够的,教师还需通过课外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精心开列阅读书目

开列给学生的阅读书目,会因对象和目的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对于公共课大学语文的学生来说,阅读书目自然以文学经典为主,同时也不妨兼及一些思想经典。而如果考虑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这个阅读书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有一些新的特点。在内容上,增加一些贴近大学生生活和感情的著作。例如,具有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行文天马行空的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富有传奇经历、曾漫游撒哈拉沙漠的三毛的散文,单纯明净、充满浪漫幻想的海子的诗歌等,他们的作品对于“自由”的争取和叙述,往往能激起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青春作家的作品也可适当列入,他们的作品对当下青年细腻情感的捕捉,更贴近学生心理,更易于被他们接受。只有爱读才能引起模仿的冲动,才有可能把阅读体验转化为创作的养料。在文体上,适当增加一些散文著作。一般文学阅读书目都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单纯从典范性的角度考虑,这并无差错。但如考虑到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小说和诗歌这两种文体至少并不是最直接有效的。相比较而言,小说和诗歌更像是完成的画作,散文则更像是素描,从训练基本功的角度看,无疑散文更易于入手,更易于模仿,更加适合初学者。而且推荐散文著作也不必限于美文,像司马迁的史传、苏东坡的政论史论、李渔的谈戏论艺之文、鲁迅的杂文杂感、朱自清的知人论世之文、张中行的谈人论学之文、西塞罗的演说词、罗素的哲理文,都可推荐给学生看,一者扩大学习的范围,二者也增加间接的阅历。在形式上,可以更多样化一点,图书以外,不妨开列一些期刊报纸。期刊如《读书》、《博览群书》、《书屋》、《美文》,报纸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期刊报纸的意义在于新鲜,和当下生活联系紧密。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和作家的博客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在了解不同的思想观点的同时,也感受不同的文风。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本无定法,一般而论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开阔视野“,得意忘言”是一个好办法,最有名的就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能够掌握书籍的精义就足够了,何必斤斤计较于字句呢?现代作家郁达夫从图书馆一整排一整排地借书,“像牛闯进了菜园”一样地在图书馆里读书,估计也是这样一种读法。但如果从提高写作能力角度考虑,阅读方法就要有所区别,“得意”而不能“忘言”,要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做一点“剖情析采”的工作:一篇抒情文,抒情脉络如何?一篇叙事文,叙事方法怎样?一篇说理文,有几个论证层次?至于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也应该多少留意。总之,在阅读方法指导上,要将“博观约取”和“熟读精思”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效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能力。

(三)开展写作能力迁移训练

读完了书籍,并且对其艺术形式进行了一些思考,这还没有实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要提高写作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笔头上。一是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从阅读体验到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是一个中介。举凡读书有何触发、感动、思考,对书中所抒之情、所说之理有何申述,都可以写下来,甚至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抄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二是鼓励学生进行拟作和创作。古人学习写作,往往从拟作入手,李白三次模拟《文选》就是一个显例。对于喜欢的作品,可以从文体、风格、结构、艺术手法、语言修辞等多个侧面进行模拟。这个过程就好像是描红,一旦描红有得,点画生动,就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创作了。不论是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还是拟作、创作,教师都要及时检查、评改,否则美好的设想就要全部落空。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教学周期太短,一般只有一个学期30学时。要想取得明显成效,还需将教学过程延展开来,比如针对已经结束课程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开展读书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把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努力贯穿到整个大学教学周期中。(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杂志。《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曲竟玮 张文萍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第三篇: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通过创设场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分享个人体验,在讨论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对象的教学模式。“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以感受为起点,以对话为体验深化的途径,以意义的生成为终点。这一操作过程是以体验始,而以知识终。”

大学语文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这里有人的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有充满热情的道德自白,有通明透彻的智慧启示,有对历史的娓娓叙述,有对社会问题的殷切关注,这些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积极的人生教育,健全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都有重大意义。对于文学作品,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直达本心,即不需要复杂的理性思考,直接以情绪感知。这在诗歌作品中尤为突出。看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可以体会到颠沛流离中诗人的激动狂喜;见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的志得意满,自我期许跃然纸上;而读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词人的沉痛自责也会让我们深受感染。可以说,情绪感知是体验式教学的起点。文本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本身就容易唤起学习者已有的人生经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在体验式教学的情感体验上,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入状态,教师需要进行场景的设置。比如前文的诗歌作品,如果对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生活遭际与他的爱国热忱没有了解的话,就不能感同身受。同样,不了解李煜的治国背景与个性特点也难以对《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有深刻体会。在场景设置上可以采取背景讲授、音频视频等方法。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接下来的对话是体验教学的关键环节。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结合创作、课文,教师谈经验,学生谈读过、演奏过的体会和问题,发言机会多而且十分热烈,这在无形中养成习惯,学生听到了不同的意见,发言、思考、想象都大有进步。语文教学大可学学这种教法。在对话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一起探明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进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学习(PBL)主张,“所有学习都来自于问题,而此问题为结构模糊的问题,具有复杂、解题线索不全、没有正确解答的特性,学生需主动搜寻讯息以了解问题情景,并据以决定所采取的解题行动。”

可以说,有启发性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是对话得以展开的必备条件。如果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足够深入,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学生可以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深化自己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头脑风暴”式的对话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的感受之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同时这些问题不应全由教师提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而共同提出问题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对话。提出有启发性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是熟悉文本。问题必须与文本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但不应局限于文本。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不同于中学语文,没有应试教育的桎梏,强调的是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个人本身关于主题的经验,这个经验必须是个人真实且具体的,最后在经过多次的检视和修正而达成共识。”

讨论的问题还应有足够内涵和外延,能够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追本溯源。例如讨论鲁迅的文章,应将鲁迅先生的多篇文章放到一起,寻找社会背景这个大命题下的每篇文章的共性与个性。以《伤逝》的讨论课为例。《伤逝》是一个故事,学生的体验首先是对故事的情节感知。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稍加引导:为什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会是这样的结局?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一般都能够找到社会原因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经济原因。除此之外,也很容易想到他们自身的原因。在讨论中,学生会得到深一层的结论:《伤逝》以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对爱情和个人奋斗进行了反思。教师再加以引导:涓生的忏悔内容是什么?如果子君活着,涓生愿意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吗?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涓生的独白凸显出了他在真实与谎言之间经受的灵魂紧张,但他的“新的生路”毕竟是渺茫的。联系鲁迅之前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从吕纬甫、魏连殳到涓生,小知识分子们精神的虚弱、寂寞、孤独、虚空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对个人奋斗的思考也愈加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解读不可漠视读者的个性差异。参与对话者(学生和老师)各自的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较大差异,在对话中的体悟必将有着个体化的差异,这也是阅读本身的特点,不必追求同一。《西绪福斯神话》也是一部很适用于体验式教学的作品。因《西绪福斯神话》涉及到存在主义哲学,相对晦涩难懂。但从对荒诞的体悟入手引导学生是一个突破口。结合教材里的另一篇文章《打错了》,对命运的荒诞可作最好的注解。一分钟的时间,一个打错了的电话,让一个普通人逃过了生死劫难。学生很容易联系到生活中自己所见所闻的突发灾难,体验到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的观点。那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加诸给你的荒诞呢?加缪的观点是什么?对此的理解就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学生的人生经验(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与个性气质了。在这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如将加缪的哲学观与道家哲学进行比较。后文中“荒诞的人说‘是’,于是他的努力便没有间断了。”结合加缪文集中的“要对生活回答‘是’,要对未来回答‘不’!”进行引导:直面生活给予的磨难的勇气。这部分也是学生可以进行生活迁移的重点。在讨论中,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被提到,如贾宝玉、于连、宋江、阿Q等等。但最为典型的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活着的本身就是对命运的抗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过程性体验和思考,关注学生对价值、意义的情境性获得,以及对生活问题的个体化思考。逐步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角色、立意思考和生活迁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知之上进行体验并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并最终获得自己的理解认知,这就是意义的生成。它也是学生把对文本的解读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过程。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事项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受主题内容的难易程度限制;受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受学生此种活动能力的限制;受教师指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所限制等。对教师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体验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唤起学生感受的关键点是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如前面所提到的诗歌阅读,除了介绍背景等方式之外,更有心理冲击力的是运用音频、视频资料。例如《春江花月夜》的赏析阅读,就可以运用精美图片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学生带入朦胧迷幻的月夜世界。

(二)把握对话节奏对话是思想的碰撞与共享,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学生经历头脑风暴的分析论证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只有几个优等生发言,其余学生没有被带动等情形。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形的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虽然强调体验的延伸,但要注意避免完全脱离文本的对话。教师的引导要力求做到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又能使对话围绕着主题进行。

(三)尊重个人体悟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浅程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教师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都比学生丰富,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比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但这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感受。教师要做的是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摆脱自身狭隘的世界观和视角,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和反思,找到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观察,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体验式阅读中,强调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悟应该得到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是开放的。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环境,都可以让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呈现灵活多变的面貌。

正如乔伊斯所说:“我们对存在理想教学模式的观点开始产生怀疑。尽管有的教学模式乍看起来似乎颇为诱人,但由于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了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当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在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上。”体验式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体验式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掌握好体验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创造体验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模式,既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其个性需求。

作者:罗丽娅 单位:湖北警官学院

第四篇:移动媒体时代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将移动学习应用到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

1.移动学习理念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性质相符和。

移动学习理念与大学语文阅读教育的任务、目的及性质相符,能够为其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自主性及开放性,它和中学不同,对应试和教学目的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更加强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阅读资源和主动阅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提高文学及语言素养,并获得情感、认识和社会等方面的领悟,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移动学习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借助媒体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独自进行学习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媒体连接网络,主动获得要学习的资料。该学习方式最大的有点就是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所以该教学理念与大学跃文阅读教育的任务和性质非常符合,有助于解决大学语文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在大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据调查发现,杭州有超过93%大学生会通过手机进行阅读,并且有每天有超过81%的学生使用手机阅读时间超过了半小时。可以说大学生接触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了接触纸质读物进行阅读的时间,毫无疑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忽略借助于移动媒体来实施,它将为学生提供海量的阅读资料,灵活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所以十分有必要将移动学习理念应用到大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来,而且如何让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转化为大学语文阅读的移动学习行为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二、移动学习如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广

1.提高对移动学习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视。

由于老师对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不良影响,由于老师的“路径依赖”,致使许多老师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移动媒体时代中移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甚至有些老师会对此感到反感。所以,学校应该撞门进行教研活动或科研立项,来引起老师的重视。

2.培养学生应用移动学习工具进行大学语文阅读的主动性。

虽然移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是能否将其转化成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用的资源,关键还在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目前虽然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使用移动终端,但是在用于语言文学方面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乐观。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学生在利用移动终端实施阅读方面的主动性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移动阅读的主动性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问题,对语言文学类的网站的建设、易于阅读的软件的开发等基础性工作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老师也可以通过交流软件构建阅读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主动性。

3.协助学生客服移动阅读中的缺陷。

第一,网络资源中内容繁杂,优质和有害的阅读资源共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其过滤不良信息,引导其阅读优质的阅读材料。第二,帮助学生克服浅阅读的缺陷,大多数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大量的快速阅读,减弱了阅读体验,难以深入领悟语文的魅力及内涵,不能从其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所以老师应该积极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或布置思考题、小组讨论读后感等。

作者:田俊杰 单位: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