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本土文化探究

大学英语本土文化探究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已经是语言教学的攻坚任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EGP转向ESP),在普通职业型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为本土文化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机遇。提倡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式本土文化导入模式,值得教学研究者探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本土文化导入;模式

国际交流的加剧,交叉学科的兴起,外语教育逐渐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从EGP转向ESP,即“以语言技能为导向,转向以语言内容为导向”,(付大安,2016.3),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为顺应转型时期办学的需要,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异域文化,更应开始注重中国文化,而且,出于职业型本科院校办学的需要,适当导入当地文化教学与翻译也是迫在眉睫。

一、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准备

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本国文化,更好地向西方国家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适应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和201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改革调整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在新形势下,提高学生本土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作者已经撰文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首先须做到以下几点:主动学习中国本土文化,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肖玉凌,2017.1)

二、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路径

为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各高校应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把文化教学尤其是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写进教学大纲,在优化教材、提升教师文化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语言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大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资源,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编著新的涵括中西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新教材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生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英语知识的需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内容。根据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每单元由A、B两篇或A、B、C三篇组成的特点,可组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与该单元英文题材相关的譬如儒家思想、唐诗宋词、名家名言、传统节日、名胜古迹等中国文化的篇章,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并编著出版新的涵括中西文化内容的大学英语新教材,改变纯讲授西方文化的现状。有学者指出,“教材编写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并举,把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章与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译文纳入大学英语教材中。”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的英文译本,经重新整理汇编后供教学使用,也可以另行编写英汉双语注释的有关中国文化,特别是有地方特色的通俗文化读物和译本,以弥补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的缺失。以邵阳学院外语系为例,为英语专业教学及日后就业需要,可适当由专任教师编写有关地方文化特色的教材,如引入已列入世界汉诗名录的邵阳洞口农民诗人费世明的诗歌作品;推出以翻译和研究该诗歌为导向的课堂话题和研究课题;增加本地特产的中英文介绍及经济旅游和文化类的有效拓展等等,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二)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考察等学习机会,加大力度培养具备中国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文化教学奠定基本的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中国文化导入教学的态度和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说,“大学英语教师在掌握语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中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给学生树立学习和治学的榜样。”因此,针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和意识欠缺的现状,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专门讲座,也可以选派教师去一些著名学府进修有关我国本土文化的课程,以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考察一些历史文化悠久、风土人情奇特的农村和城市,不遗余力培养具备本土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文化教学奠定基本的师资力量。当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并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将语言训练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本土文化导入的基本模式

关于文化教学的模式或方法,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许多见解,诸如文化比较法、词汇-句子-篇章比较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等。本作者认为,各国文化差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文化比较教学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灵活运用。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采取“阶梯”式的词汇-成语-语句-篇章的文化比较导入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及内,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文化比较导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本土文化导入的“阶梯”式教学模式,本作者以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关注。

(一)教学对象的阶梯式

这里所谓的“阶梯式”,实质上是一个“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比较并拓展英汉词汇、成语、语句、篇章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信息的教学过程。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所教的学生层次差异巨大,有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音体美学类学生,有中文,化学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有英语专业的新生,及高年级英语专业类毕业生。根据所教对象的不同,参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文化引入的切入点各不相同。面对不同学生,应该适当引入相关专业的英文文化,并大量介绍相关的本土文化,讲解课中英文结合。如音乐方面,有驰名全国的“校园好声音”(2016年度邵阳学院获得全国总冠军)音乐名人贺录汀;中文专业,有著名历史名人蔡锷,世界汉诗博士费世明,等。用身边的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阶梯式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的内容是不同的。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主要以基础英语和公共课程为主。学生初入大学,要紧密衔接中学内容,以提倡最大关联,大量设置语境,取得最佳关联。文化导入点切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譬如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英语词汇“sea”和“water”和汉语词汇“土地”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分析英文中“aseaoftroubles,tokeepone’sheadabovewater,tobeindeepwater”和汉语中“卷土重来、寸土必争、人杰地灵”等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为什么可将中文“挥金如土”翻译成“spendmoneylikewater”等,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格外强调“英国是四面临海的岛国,而中国却有着广袤的陆地”与上述成语的文化联系;在讲解语句和篇章时,教师也要将本土文化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分析语句和篇章背后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以增强学生中国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LoveBeyondtheGrave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Valentine’sDay和七夕节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了解。”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开设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如《语言学》,《词汇学》,《语用学》,《文体学》等,在相关的课堂,文化引入的内容应该也要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比如,在《语用学》课堂上,以“Howoldareyou?"这个广为人知的句子为例,,讲到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时。这个时候讲解的不该是中西方对年龄的看法差异,而是设置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该话语的隐含意义,到底是“你都多大了?别问这么幼稚的问题!”还是:“你年纪大了,怎么还没嫁出去”?在讲到言语行为理论时,由于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这类话题,则从该句话语后面的“以言指事”层面入手,是“制止”还是“催嫁”的行为来分析。从比较的方法入手,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意蕴,非常实用。当然,阶梯式本土文化教学模式,要注重的远远不止以上两个方面。更多更好更详细的方法有待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肖玉凌 单位:邵阳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ED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3):1.

[2]曹微微.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86.

[3]张宣,郑丽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其教改的讨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7.

[4]马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1):82.

[5]李桂苓.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58.

[6]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