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演讲中的体态语运用

大学英语演讲中的体态语运用

【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演讲者不仅运用有声语言传情达意,同时还要在台上显露自己的形象及魅力。英语演讲者更要兼顾跨文化体态语的干扰。本文明确体态语在英语演讲中的重要性,探讨在英语演讲教学过程中,强化演讲技巧培训,适当导入体态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就演讲时体态语的运用原则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演讲教学;体态语;运用原则

人类交际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言语行为(VerbalBehavior)和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根据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Mehrabian)系列研究表明,一个人释放情感和态度主要通过肢体语言、语调、语言三种途径,三者所占的比重分别是55%、38%和7%。这个比例并不是说语言沟通不重要,而是在人们有效表达情绪或感受时,肢体语言和语调更能表达其真实意图。因此,英语演讲者在台上不仅要重视自己语言,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体态,包括目光、手势、表情等。台下的评委和听众对演讲者的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和视觉形象共同的基础之上的。在大学英语演讲教学中,教师重视演讲内容的撰写和语言的训练。内容要求切题,主题明确,行文逻辑性强,遣词造句能让人耳目一新;语言要求发音准确,讲述流利。学生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之上面。而对于演讲技巧会适当提及,如要求与评委和观众的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要丰富但不累赘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此项技能,即体态语的训练往往仅限提及,未能深入地研究和训练,对于跨文化的体态语更是提之甚少。本文拟就汉英两族人们的一些体态语进行对比,探讨在英语演讲教学过程中,加强演讲体态语的训练,适当导入体态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就演讲时体态语的运用原则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体态语的定义

近几十年来,西方对非言语交流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体态语(bodylanguage)、身势语(kinesics)、近体学(phonemics)等新兴学科。对于体态语的定义,中西方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实质是一样的。美国人类学家RayBirdwhistell于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toKinesics),提出了身势学的概念,全面阐述体态语交际在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首创了kinesics(体语学)一词,它指的是研究体态语的专门学科。《韦氏新大学词典》对kinesics下的定义是系统研究非语言身体动作(如脸红、眼睛动作等)和交际之间关系的学科;中国学者耿二岭著作的《体态语概说》(1988年)中对体态语的表述是包括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以及交流时的空间位置关系等在内的系列伴随语言手段的行为。本文将体态语等同于英文中的bodylanguage,侧重于身体姿势(posture)、手势(gesture)、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和眼神交流(eyecontact),即在大学英语演讲中利用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来辅助演讲、确保演讲信息顺畅传递的非语言手段,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情动而辞发,引起听众共鸣。

二、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经世代相传,亦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有着强烈的民族性。英语演讲教学时,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差异、排除干扰,避免体态语的文化冲突。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演讲者要注意的汉英体态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同一种体态语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用食指在太阳穴转圈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则指发疯(beingmadorcrazy)。中国用食指点太阳穴表示这人脑子有问题;而美国人则理解为动脑筋(useone’sbrainorbeingclever)。在中国用手摸一下鼻子,没什么特别的意思;而在美国一定会被理解为说话人说的不是真话(nottellingthetruth)。学生在演讲时自知讲错,会无意中做吐舌头的举动,这一行为在中国表示自知失言;在美国人眼中则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畔(showingcontempt)。在中国,当演讲结束后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时,演讲者也会鼓掌,意思是感谢;而西方人认为这是不谦虚的举动(showinglackofmodesty)。中国人经常习惯用食指指点;这在英美文化中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showingnorespectforothers)。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演讲比赛的评委也日益国际化。若演讲选手,不加以注意,误用与英美文化习俗相违背的体态语,就会引起评委的不适,甚至反感。因此,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相同,英语演讲者也需要不断了解、学习跨文化的体态语,并能适时适地加以训练。

三、如何将体态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

语言学家的富兰克林曾经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导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学习。常规的课堂基本都是由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不断地知识传授,信息输出的过程中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和课堂节奏的调节。教师激扬的情绪、丰富的表情、适当的肢体动作,这些非语言行动能够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

(一)体态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策略

笔者细心观察了多位优秀教师和外籍教师的课堂,发现了一个共通点:教师能够整堂课牢牢地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体态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幽默的肢体动作,能很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因此,英语演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体态语,能改进和提高课堂交际的质量,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1.运用体态语组织调控教学实践,辅助完成教学目的

英语演讲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需借助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来补充语言行为的不足,利用体态语所承载的潜在信息,传递信息,以加深印象,保证课堂上师生间交流顺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D.G.Hennings(1971)指出课堂教学效果的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言语手段实现的,而仅18%是通过言语手段达到的。同时,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的非言语表达的情况,来调节控制课堂教学。非言语表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方面的反馈信息,能随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进度,或改进教法,并通过教师的体态语,把教学的变化信息传递给学生,以期达到有效调节教学进程的目的。

2.加强跨文化交际体态语的课堂运用

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从而有了民族特性,自然而然地其文化的差异性就产生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为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外语教师自己应该广涉博览,掌握大量跨文化交际下的体态语,不断学习、总结、提炼,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适当运用一些与本族文化相异又符合英语国家文化习惯的的体态语,并巧妙穿插介绍此些体态语的文化差异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1)课堂上的目光交流。美国人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在交流时保持目光注视对方,以表示尊重,因为在美国人看来,眼神回避,是没有礼貌,或者是对方对交流的话题不太感兴趣;而中国人讲究尊卑礼仪,认为长时间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因此在交流时眼神会不自觉地回避,或者不知道视线应该落在哪里。笔者在上课时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目光扫过学生,跟学生眼神接触时,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低头,加以回避目光。因此教师在演讲教学实践时应该适当引导,指导学生通过目光接触来跟听众互动、交流,如目光的环视、虚视和凝视交替使用等。(2)课堂手势语。美国课堂上老师招呼学生过来用扬头的动作,或者手心朝上,半握拳,来回摆动手指;而中国人招呼别人过来,动作相似,手心却朝下,这在美国人眼里可能招呼小动物过来的手势了。教师不仅自己在课堂上要使用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手势,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这些不同的手势语的文化差异性。在演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舒适位置来移动自己的手,用以描述尺寸、或表达感情、或发出信号等,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而服务。

(二)体态语的运用原则

体态语和有声语言共同传达说话者的意图。不论是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演讲时,或是日常交流中,其在运用时要注意一些原则:

1.整体和谐原则

演讲者的体态语应与有声语言和谐,与内心情感和谐。体态语要配合声音,观众对“声情脱节”的体态语是十分敏感也十分反感的。正确的方式是“表里如一”,“言为心声”,二者不可处于游离状态,更不可南辕北辙。同时,演讲者的体态语应该是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化形式。只有演讲者的内心以情感为依托时,体态语的表现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美感。体态自然得体,眼神及表情是真情流露。

2.自然适度原则

演讲者首先应该给自己找一个舒适的站姿,在舒适的范围内运用自己的体态语。体态语运用应自然适度,动作要合理、自然、得体。切记夸张过度,哗众取宠。不加以选择,生搬硬套国外演讲者的习惯动作,模仿知名演讲者的经典动作,都是不可取的。或者有些演讲者为了追求效果,用夺人眼球的手势及动作来取悦评委也是不合时宜的,所有体态语都应为演讲服务,为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信息的顺畅传递服务。

四、结语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沟通。对于英语演讲者来说,仅仅训练语言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对包括体态语在内的非语言交际进行教学和训练。同时,体态语又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当然,我们在英语演讲教学中加强体态语的教学和训练,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演讲时,体态行为模仿外国人,而是确保演讲者演讲时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体态语,解除文化误解,避免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信息的畅通传递。

作者:顾芳